1995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家里的女孩都姓党,男孩都姓国。这些孩子们从没享受到生身父母的疼爱,但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却铭刻着三位秋林妈妈的慈祥笑脸。
人们感谢你——
秋林妈妈
仇宝红汪波
1月28日,嗖嗖的北风夹着鹅毛大雪席卷滨城大地。这天距离大年三十还有两天,大连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部进来了三位身披雪花的女性,孩子们看见她们,高兴地喊着“秋林妈妈来了!秋林妈妈来了!”孩子们争着抢着依偎在秋林妈妈的怀里,秋林妈妈慈祥地瞧瞧这个,摸摸那个,嘴里不停地对孩子们念叨着:“想没想秋林妈妈呀!快过年了,妈妈给你们带来了新毛裤新袜子,还有你们爱吃的糖块、水果……”
故事缘自于一次社会调查
秋林妈妈是大连秋林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名营业员:洪颖、孙续红和何金玉。
1990年3月,身为秋林公司服装商场团支部书记的洪颖来到大连市社会福利院搞社会调查,福利院儿童部的护士长向她介绍了孩子们的身世。这些孩子有的父母早亡,有的因为身体残疾被狠心的父母遗弃在车站、码头、医院……伴随着护士长的讲述,走廊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这首熟悉的歌,洪颖曾听自己的女儿唱过无数遍,而现在当这首歌从这些不知生身父母在何方、姓党姓国的残孤儿童嘴里唱出,洪颖的心像被人揪出来一样,眼泪夺眶而出。
回到单位,洪颖便在团员中发起了“向福利院孩子献爱心”的活动。早已超过团龄的营业员、共产党员孙续红和何金玉听到消息,主动参与。一次、二次……洪颖、孙续红和何金玉姐妹三人一直坚持至今。
1992年5月,春风和煦,福利院的小草又抽出了新绿,姐妹三人照例拎着食品来看孩子。一进门,三人便像往常一样忙碌起来,孙妈妈、何妈妈给小孩子喂奶、换尿布,洪妈妈一边给大孩子们分糖块和水果,一边念叨着党华、党辉、党娃、国强、国平……怎么唯独不见3岁的小国义,一问,才知小国义因患尿道下裂被送到儿童医院做手术去了。三姐妹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带着食品和水果赶到医院。来到了小国义的病房,小国义看到她们,脸上现出笑容,奶声奶气地叫着“秋林妈妈”。看着小国义那天真可爱的小脸,瞧瞧在父母呵护下的同病室的孩子,三位妈妈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泪……从此,三位妈妈总是挤出时间轮流为小国义送来可口的饭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小国义讲故事、端屎、接尿。姐妹三人用爱心和温情抚慰了小国义那颗孤独的心。去年,病愈后的小国义被一对好心的夫妇领养了,三位秋林妈妈打心眼替小国义高兴,还时常叨念着他,祝愿他永远幸福快乐。
5年如一日,温情暖人间
洪颖、孙续红、何金玉的丈夫所在企业经济效益都不好,家里生活本不富裕,但秋林三姐妹无论家里如何拮据,都要想方设法省下点钱花在福利院的孩子们身上。
洪颖有个体弱多病、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女儿,是儿童医院的“老病号”。女儿每年的医疗费用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常常靠孩子的姥姥、姥爷资助。一天夜里,刚出院半个月的女儿哮喘病复发,洪颖坐在医院的病床上,望着怀里呼吸急促、脸色青紫的女儿,不由得又想起了那些不能享受母爱的孤儿,他们才是世上最苦最可怜的人。第二天,她把女儿托付给亲人,便与孙续红和何金玉买了几斤刚上市的草莓送到福利院。姐妹三人的爱心,令福利院的护士长深受感动,她说:“这些残孤儿童虽然可怜,可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时代,又有三位秋林妈妈的关怀,他们又是幸运的。”秋林妈妈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逢过年过节都为孩子们添置新衣、新玩具,每逢新鲜水果上市,她们宁可不给自己的孩子买,也要让福利院的孩子们尝上鲜。福利院的同志给她们算了一笔帐,秋林妈妈每年花在福利院孩子们身上的钱就达千余元。
何金玉的女儿在作文中这样记叙着自己的母亲:我的妈妈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营业员。有多少个休息日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到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在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闪光点,那就是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我也要向妈妈学习,把情和爱奉献给社会。
去年,当福利院的领导把一面锦旗送到秋林公司时,秋林三姐妹,5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事迹传开了,大家受姐妹三人的精神所鼓舞,纷纷从家里拿来衣物捐赠给福利院,在扶贫赈灾活动中,职工自发捐款1.5万元。此外,秋林公司总经理王吉人还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福利院赠送了一台彩电和两台全自动洗衣机,并先后两次发出嘉奖令,号召全体员工向无私奉献的三姐妹学习,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树立起秋林人的新形象。公司党委还向三姐妹颁发了奖金。
如今,三位秋林妈妈仍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着,她们把公司的嘉奖金全部存在了社会福利院孩子们的名下,她们还要继续用自己的真情和母爱温暖这个世界,温暖这些孩子们……
(附图片)
秋林妈妈与孩子们在一起。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要敢于争先
——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一席谈
殷学成龚永泉
江苏张家港市有不少“头衔”: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问起其中奥秘,市委书记秦振华直奔主题:
这是我们敢于争先得来的。我们张家港,有个“张家港精神”,这就是:“团结拚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张家港能有今天,“敢于争先”功不可没。
张家港是个县级市,原称沙洲县,33年前,由江阴和常熟两县的“边角料”拼成的,基础较差,经过各届领导的连续拚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曾在市级机关所在地杨舍镇当了14年镇党委书记,1992年1月,我已55岁,苏州市委破格任命我为张家港市委书记,我下定决心不辜负领导和群众的期望,豁出去大干几年。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上任后的一次常委会上,我明明白白地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这一下可热闹了,各种议论扑面而来,说什么的都有。也有不少好心人为我捏一把汗,能超吗?
人们的担心并非没有根据。然而,我心里却有另一本帐:现在是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关键是要有发展的新思路,有了新思路,就可以事半功倍,后来居上。于是,我逢会必讲:“什么叫高标准?争第一就是高标准,争不到第一,争个第二、第三也很好嘛!但若没有争第一的追求和劲头,第二、第三也争不到!”逐步统一了大家的认识。
经过两年的奋战,在苏州市6个县(市)的“五杯竞赛”中,我们一举捧回了五只金杯:农业丰收杯、工业振兴杯、多种经营致富杯、外贸创汇杯、精神文明新风杯。
你们问我是如何保持一股冲劲的?那是过奖了,反正所谓的“五十七、八,干也白搭”,对我不适用!我是五十七、八,精神焕发!
我体会,敢于争先,不仅要有冲劲,有时还需要煞劲。有两个利税超千万元的知名企业家染上了赌博恶习,影响很坏,我一阵惋惜,斩钉截铁。依法查处!很快,收到这两个厂职工的20多封求情来信,镇上的一些干部也表示了某种担心,但我不为所动,“难道能人就可以违法乱纪吗?赌风不刹,经济也难上。”结果,这两个人受到了应有惩处,而企业照样兴旺发达,赌博在全市成了过街的老鼠。
此类“六亲不认”的事多了,有人指责我“不给自己留后路”,我听了哈哈一笑,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又有了新话题:“什么是后路?说穿了,无非是求人办点私事,什么房子、孩子、车子之类,我在位上都不搞‘前路’,又管它什么后路!退下来后,我到谁那里去吃顿饭,那是看得起谁!”居然还响起一阵掌声。为了报答这掌声,我再累点也值得啊。(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一瞥

  把目光投向攀西
本报记者梁小琴
1700多年前,诸葛亮南征讨伐孟获时曾经过这里渡金沙江去云南,史书上留下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记载。这位神机妙算的蜀国丞相没有料到,他脚下踩着的竟是一个聚宝盆。这个让国人自豪、外国人眼热的聚宝盆,就是堪与东非大裂谷媲美的攀西(攀枝花、西昌)。
攀西曾有过“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司马迁、忽必烈、马可·波罗等著名历史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本世纪30年代,又因长征途中著名的“彝海结盟”而被写进中华民族的奋进史。
20世纪30年代,地质学家常庆隆、殷学忠到攀西找矿,攀西的资源才被发现、认识。据专家测算,这里有铁矿100亿吨,钒钛磁铁矿57亿吨。还有占长江40%的水能资源、占全国10%的木材蓄积量。如此巨大的储量,众多的品种、集中的分布,中国罕见,世界少有。
1965年,邓小平实地考察攀枝花建设方案时,盛赞“这里得天独厚”。同年,在毛泽东主席的关心下,攀钢上马,拉开了攀西开发的序幕。
弹指一挥间,30年前仅有7户人家的荒村——攀枝花在峡谷中拔地而起,成为拥有冶金、煤炭、电力、矿山、交通等34个行业、90万人口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古城西昌因发射卫星而成为蜚声中外的航天城。
然而,与丰厚的资源相比,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资源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的优势。攀西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全区还有10个国家贫困县,460万人口中1/4尚未脱贫。
丰富的资源亟需开发,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工业支撑,工业的发展需要能源、原料作后盾。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教授断言:攀西,是“未来工业社会的天府之国”。面对中国工业饥渴的目光,攀西的资源实在没有理由再沉睡。
攀枝花从不毛之地到工业重镇,仅用了30年,这不能不归功于资源的开发。上马一个钢厂而诞生了一个城市,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攀西,随便找个人聊聊,都可以头头是道地讲攀西的资源、攀西的优势、攀西的前景,言语中的自豪与期盼让人感动。合理、全面、深入地开发攀西,已是上上下下的共识。近几年,江泽民、李鹏、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这里调查研究,对攀西的开发十分关心与支持。目前,攀西已列入全国19片国土资源重点开发区域。
拥有近2亿人口的西南地区,目前年钢产量不足900万吨,许多品种需从外调进。就地建钢厂,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目前,攀西钢铁二基地各种前期工作已经展开,一座宏大的钢城将在攀西崛起。
大自然似乎早就为攀西的开发作好了准备。三月的攀西,桃花红,梨花白,麦苗绿,菜花黄,恍如置身于风光如画的川西坝子。公路上行进着满载各种蔬菜、水果的大卡车。这里是地球上同纬度唯一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体而不受台风侵袭的区域。海拔高、纬度低,光照充足,有“北方的光明、南方的温度”的天然温室之称。贯穿攀西的安宁河平原,还有近400万亩荒地可供开发,是四川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烤烟基地,被誉为天府第二粮仓。这一切都为攀西开发提供了后勤保障。
传说,山环水绕的攀西曾是凤凰栖息之地,而凤凰非宝地不栖。那么,攀西这方山水,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攀西正在崛起,攀西必将腾飞。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壮乡三月歌如潮
——漫话广西民歌节
本报记者罗昌爱
每到阳春三月,壮乡侗寨,苗岭京岛,成千上万的各族青年男女,总要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来到山岗林中或原野草地,尽情对唱着似乎永远也唱不完的山歌,他们称这为“歌圩”,也就是“歌的集市”的意思。
关于“歌圩”流传的年代,有人说宋代就已流行,明朝蔚成风尚。然而,中国老百姓印象最深的还是广西的“刘三姐”。
“刘三姐”是60年代初中国的艺术家们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歌和民间传说中提炼、塑造出来的壮族歌手形象。相传她的歌赛倒了博学多艺的才子,气坏了仗势欺人的恶霸。最后,她变成老百姓倾慕敬仰的“歌仙”,骑着“鲤鱼”升了“天堂”。
恰恰由于这块得天独厚的民歌土壤,早在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决定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广西民歌节。据说这还是我国第一个为民歌而设的节日。
改革开放使广西各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民歌也越唱越红。199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民歌节的基础上,又首开先例,邀请国内和国外民歌手到广西参加“国际民歌节”,到今年,它已成功地连办了三届。
民歌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有以歌会友的,也有以歌通商的;有到城里来摆歌台的,也有在乡间山坡草地上对唱的。广西的民歌节,如阳春三月满山遍野的山花一样,美不胜收。
今年的民歌节,不仅引来了国内28个省市区的民歌手和中央民歌艺术家以及数以万计的商人,而且就连美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的艺术家也慕名前来。“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南宁,一时间成了歌的海洋,友谊的海洋。
当然,“原汁原味”的歌节,要在乡间方能找到。阳春三月,你要是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可以参加这里举行的“歌仙会”;而你要是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你就可以欣赏这里举行的“三月三情歌节”;在花山壁画所在地的宁明县,你可以欣赏到这里举行的歌节民族歌舞;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这里举行的别具一格的“三月三花炮节”,会使你领略到令人眼花缭乱、浓郁芬芳的少数民族习俗。而融水、罗城、那坡、靖西、德保等县,也都是广西“正宗”的民歌发源地。每到农历三月三,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和爱唱山歌的老者,一大早就来到风景秀丽的野外,几声长长的口哨过后,对歌就正式开始了。这一对,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从早唱到晚,从晚唱到第二天天明。真个儿赛得难解难分。许多未婚的青年男女就是在这样的歌节里,通过对歌相识相恋,最后一订终身。
乡下人的田园对歌不光是专利,城里人也情有独钟。工业重镇柳州市,就保留了那么一块山歌的“圣地”。这块“圣地”便在相传是“刘三姐”成“仙”的地方——柳州风景区鱼峰山下的小龙潭边。歌节里,市民或乡下歌手,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摆山歌擂台,“唱得日头西边落”。就是平时,这里也经常聚集着许多山歌好手,在游人面前引吭高歌,相互角逐。
民歌节不仅是唱歌,而且还能揽来生意。这也是近年来广西民歌节的一大特色。“民歌搭台,经济唱戏”。利用民歌节期间举办各种产品展览和商品交易会,如今已成了民歌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歌节,光南宁市举办的商品交易会,成交额就达亿元以上。今年慕名前来参加歌节商品交易的商贾更多。歌节,正像盛开的鲜花和常青树,在壮乡的土地上根深叶茂,绚丽多姿!
(附图片)
苗族姐妹在对歌王镇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