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答复反应

  “罚款”系五原县运管所所为
你报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五版刊登了《公路收费多司机难承受》一文后,经查,罚款系五原县运管所所为。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公安处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通达杯”耳闻目睹图片比赛

采絮毁春
河南一些地方素有采食柳絮的习惯。但自柳絮被人们视为绿色食品进入餐桌后,这几年,开封市至黄河公路两旁,不少柳树被人伤害得不成样子,棵棵柳树旧疤新创,不忍目睹。据说,6个鸡蛋大小的柳絮团可卖1元钱。
享受自然,是人类的福分。保护大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善良的人们,请手下留情!
河南开封市 李俊生摄于3月26日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生命热线”的呼唤
——来自北京“120”的报告
本报记者士心
“120”——北京急救中心的呼救号码,被首都人民称作“生命热线”。平安无事时,人们很少想到它,但用到它时又会焦急万分……这是读者来信中的反映。
危难时刻屡显身手
以往,人们在外国影片中看到蓝灯闪烁、救护车成串的大规模的急救场面,均会惊叹不已。而今,北京的救护人员并不比国外的逊色。
——1993年4月10日11时,京城历史上一场罕见的大风,将北京站站前广场北侧一座20米长、8米高的巨型钢架广告牌刮倒,砸伤众多行人。几乎与此同时,北京急救中心就接到了群众“快来急救车”的电话,18辆急救车带着尖厉的啸叫疾驶而来,受伤者全部得到了及时救治。
——1993年8月12日夜里10时左右,北京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的隆福大厦燃起大火,9名参加救火的消防队员受伤。北京急救中心的急救车以最快速度赶到火灾现场。
——1994年10月20日凌晨7时,北京东南郊一个无人看守的铁路道口,一列货车将一辆运载70名民工的班车从绞链处拦腰撞开,班车内人员伤亡惨重。“120”接到报警后仅5分钟,第一梯队的6辆急救车就驶往出事现场。急救中心随之又启动了全市急救网和急救站,或投入现场抢救,或分流伤员,网内各大医院也做好了接收伤员的准备。在短短1个多小时内,49位伤员便全部安全地转入7家大医院,为挽救伤员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对重大意外伤害事故进行急救指挥、现场抢救、转运和途中监护治疗外,急救中心更主要的任务是随时走街串巷抢救危重病人。成立于1988年的北京急救中心,现备有各种急救车辆80多部,承担北京及中央驻京单位近1000万人口和外国驻京人士的医疗急救工作。目前,北京急救中心已与北京6个区、两个县以及铁路、地铁、航空等交通部门建立了急救网络。北京的居民,不论住城区还是近郊,发生急病时,只要拨通“120”专线电话,在交通无堵塞的情况下,最多15分钟急救车就会赶到病员所在地。
从1988年4月1日北京急救中心投入使用至今,已出车21万次,完成抢救中毒、车祸、塌方、空难等成批伤员1454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万人次;“120”受理电话已达24万次,近两年平均每天接到求救电话130多个,成了真正的“生命热线”。
“生命热线”几多困惑
然而,“生命热线”并不总是畅通无阻的,打不通、打串号的现象也不少。急救中心曾统计过,能直接打通“120”电话的人不足50%!如此“生命热线”,碰到急症求助,岂不“要命”?
据急救中心的同志介绍,“120”台的设备是1987年购置的。那时北京电话普及率很低。现在,北京电话数量已增加了10多倍,“120”台的设备显然已经落后了。况且,“120”台用的还是以前的接通方式:全北京有90多个电话局、线。这些局、线与“120”台的连结,有的一个局一条线、有的几个局共用一条线。因此,“120”台与各局、线全是“单线联系”,一旦哪条线不通,那个局的用户就都别想拨进来。
有时拨通了“120’问题也未必就能解决。去年,北京一位女同志的父亲突然患脑溢血,因她家的住处离宣武、丰台较近,为了节省时间,“120”值班人员让她就近向宣武、丰台急救站求助。但令人惊讶的是,宣武急救站竟没有车,最后还是急救中心总部派车将患者送进医院。她气愤地质问:“没有车,这还叫急救中心吗!”
急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是经济上的窘迫造成的。北京急救中心是利用意大利政府给我国的800万美元捐款建造的,建成后,国家每年给他们的拨款只有150万元,亏空自理。现在成本连年上升,收费却被管得死死的,因而急救中心反而亟需别人来“救急”了。
急救中心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帐:物价局批准的收费标准,一辆普通救护车每公里1.5元,抢救车每公里2.5元。而实际上,普通救护车,不包括司机、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每公里就得消耗3.05元。1年行程100万公里,150多万元就扔进去了。他们拥有的急救车,已全部到了更新换代期,随时可能抛锚或报废,却无钱更新。各区急救站更是养活不了自己,有的站的车根本就不能用了。
在急救中心工作是个苦差事。这些内穿白大褂、外穿黄色背心的急救人员,必须在24小时全天候轮流值班。每次出诊,都要提着18公斤重的出诊箱、心电图机、氧气瓶,走街串巷,爬楼登高。遇到病人家里人手不够,还得当“搬运工”;碰到脑炎、肝炎等烈性传染病患者,他们没有任何防护也得接诊。可是如此大强度、高危险性的工作,每次出诊费不过5元钱。因而,人才流失也成了急救中心的一个难题。
居安思危关心“120”
虽然有人对“生命热线”不能及时救急而不满,但是却很少有人想到该为“生命热线”做点什么。急救对现代大都市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在大的伤亡灾害中,医疗部门曾得到一个经验:在半小时内得到救护的伤员,99%以上能抢救过来;半天以内得到救护的,幸存率便下降到80%;3天后才接受救护的,生存率只有19%。“现代流行”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还需要有严格的搬运、护理入院的方法。因此,在发生大的伤害性事故及突发急症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救护,是决定伤病员生命和健康的关键。所以,一个城市或地区,其急救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标志着文明程度的高低。
急救在国外,有的是靠较高的收费来维持其高效率的,如在美国,急救一次收费就达400多美元。但是在更多国家和地区,“120”一类的急救机构是靠人们的善心和“善款”来支持的。我们的急救是非赢利的社会公益事业,收费不应太高。可是,靠国家来养,即使养得起也未必养得好,这就期望有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对现代急救事业的重视。愿城市的众多居民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都来为“120”出一把力,或慷慨解囊,或涓滴成海。让急救中心真正发挥“生命保护神”的威力。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呼吁

  个体医疗点亟待整顿
近几年,个体医疗点越来越多,虽给群众看病提供了方便,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必须进行整顿。主要问题有:
名不副实的多。一些江湖游医,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自称有“祖传秘方”或得到“名师指点”而非法行医。有些人虽有行医执照,但往往夸大其辞,打出“百病皆治”、“专家门诊”等招牌,使病人上当受骗。
收费标准乱。据调查,个体医疗点收费,平均高出国家规定标准75%以上。
卫生条件差。部分个体医疗点内蝇、虫、老鼠多,设备简陋,无消毒器械。甚至几位病人用一个针头打针,只不过用酒精棉球擦一擦,极易引起交叉感染。
我认为,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首先严把注册登记关。在取缔无证行医的同时,在注册登记时,注明行医者的技术特长及治疗科目,要求其必须亮证服务。二是加强医疗广告的管理。行医广告必须真实,发现夸大或虚假广告,应按有关法规从严查处。三是组织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经常对个体医疗点进行抽查。
山东诸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夏彦德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呼吁

  少儿图书出版市场问题不少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能直接影响人的一生。然而目前少儿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忧虑:
编辑出版部门管理混乱。五花八门的出版社都可出版少儿图书,重复出版、互相抄袭。一些出版社在价格高、销路畅的利益驱使下,稿源不足,就改编出版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少儿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几经编写,面目全非,给少年儿童阅读中外名著带来困难。
少儿图书质量低下,少儿作品没有少儿特色。一些少儿图书缺页、漏字、错别字较多,字迹模糊,配画与文字之间缺少联系,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图书越编越长,价格越来越高。一本二三十页的图书,价格都在四五元左右,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限制了少年儿童的阅读面。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启蒙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少年儿童图书的出版,应由国家统一管理,严把质量关,禁止低劣儿童读物上市,适当控制价格,为少年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辽宁凤城市农业银行夏志琼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答复反应

  湘黔复线阻工事件已处理
你报去年九月十三日第五版刊登题为《湘黔复线工程阻工事件频频发生》的来信后,引起我省、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肇事者受到了严肃处理,大埠河大桥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湖南湘乡市棋梓镇铁四局三处湘黔经理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