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李铁映
一年前,中国国家体改委和国际先驱论坛报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北京高级经济论坛”会议,引起广泛的注意。今天,我们再一次聚在这里,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借此机会,我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为题,介绍一下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情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在改革和开放过程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研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问题,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1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在过去16年中,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指引下,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目前,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摒弃,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制度基础和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所有制结构已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公民和法人均可依法成为市场主体。
——指令性计划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运行状态已经改变,95%以上的工业消费品受市场调节,在生产、交换、投资、就业等各个方面,市场机制开始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依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初次分配时坚持效率原则,按市场规则办事;在再分配时,采用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行的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的分配体制正在形成。
——在竞争性行业中,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国家垄断的羁绊,市场的竞争性显著增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效率。全国统一的竞争性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
——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已经由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控制,转变为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的间接调控。政府已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为积极、公平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条件,并通过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994年中国成功地实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等方面改革的重大举措。由于注意了配套改革和综合协调,及时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改革措施顺利出台,运行正常,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些重大改革,为政府主要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手段调控经济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2199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99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并配套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选择了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进一步规范已经实行股份制的3万多家企业,把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组建企业集团;加大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力度,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依法破产。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
——在宏观领域,继续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能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完善结汇售汇制度。巩固和完善分税制,改进出口退税制度,认真执行个人所得税法,尽快建立个人应税申报制度。
——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将着手制订第九个五年计划。在将要制订的“九五”计划中,除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外,还将总结1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规划下一个五年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
1.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是丰富多彩的,有共性,也有多样性。在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对财产所有权一体保护、实行合同自由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国家适度干预、保护弱者和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有共同属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公有经济为主,二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迫于外来的压力或教条,而是出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认识,出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需要。
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所需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各自的经济体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国在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市场经济,是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找更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更快的发展。不顾本国的实际照搬其它国家的具体模式,或以自己的模式为尺度衡量和评判其它国家,都不是一种求实和相互尊重的态度,不利于国家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是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民族,是能够不断借鉴和吸收别国有益经验为我所用的民族。一个国家不应照搬、也不可能照搬别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具体模式。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和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实践证明,这种渐进改革是成功的,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将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1.4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
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16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9.4%。199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3800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居世界第10位。
——16年来,中国消费品市场扩大了12.7倍,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17.2%。199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053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
——与1978年相比,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加10倍,平均每年递增15.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9倍,平均每年递增14.8%。中国城乡居民金融资产迅速增加,16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增加了102倍,平均每年递增33.5%。1994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519亿元。
——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使公民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自由。从今年5月1日开始,将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职工增加了休息和娱乐时间。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发展。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受到如此丰富的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改革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改革是不可逆转的。
由于新体制尚不健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物价上涨幅度过高、农业基础薄弱、国有企业效益不高和地区差距拉大等。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22%的国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就是为推动世界经济繁荣所做出的贡献。
2.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经济法律运行和发展
2.1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法制建设过程。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以法律化、制度化,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要求,也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客观需要。16年来,中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大胆借鉴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法律建设的有益经验,进行了大量的立法工作,业已制定了26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的决定,修改并制定了数以千计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其中大部分是规范市场经济的。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反映市场经济规律,与世界相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正在中国迅速成长、完善,到本世纪末可以基本建立起来。
2.2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法律的一般规则和具体制度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反映。中国为了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法制改革。
——修改宪法。1993年中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删除了有关计划经济的条款,明确规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健全民商法。中国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体现了司法自治的原则。中国商法中的公司法、海商法已经制定,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正在审议,预计1995年商法即可完备。这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制度。
——完善经济法。中国已经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正在制定反垄断法,以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中国还制定了预算法、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个人所得税法、土地管理法等,增强了国家依法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制定社会法。中国高度重视人权和人的发展。我们已制定了劳动法、工会法、残疾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重要法律,还在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一个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取代由国家包揽一切的旧的保障制度。无疑,这将大大有益于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经济发展。
——完善行政法和刑法。中国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条例,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还在制定公务员法、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把行政纳入法治轨道,使政府依法行政,保持对经济管理的高效、廉洁。完善了刑事立法,惩治经济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实施制度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了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责。建立了严格的执法制度,增强执法的公开性、透明度和程序化。改革司法制度,保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加强了人大对执法和司法的监督、检查,保障国家法律统一和实施。扩大律师队伍,中国已有律师75000人,律师事务所6000多个,10多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制定了仲裁法,扩大了民间解决商事纠纷的渠道。
3.对外开放的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同世界经济接轨
3.1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外开放的经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199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367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左右,对外贸易额已居世界第11位。16年来,中国累计利用外资1814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22万家。199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接互补,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3.2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公约,严格遵守国际条约
中国一贯遵守国际规则,尊重国际惯例。已参加了100多个国际公约,已同100多个国家签订双边经贸协定,从1982年至1994年,中国就与65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中国一贯对在签订的国际公约和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信守不渝。中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条约同中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实行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中国的法律和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3.3中国积极进行了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一国经济与世界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贸体制反映出来的。16年来,中国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管理体制。1991年以来,取消了出口补贴。去年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取消双轨汇率,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了银行结汇、售汇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抓紧改进和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进出口商品的管理,按照公开、公正、效益的原则,实行配额的招标、拍卖或规则化分配。大幅度降低关税。逐渐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等。
3.4中国建立了与国际规则相吻合的涉外经济法律制度
——中国制定了涉外投资法,对外商投资的组织形式、鼓励措施、保护办法、经营自主权、争议解决途径等,都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作了明确的规定。
——中国规定了对外贸易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统一对外贸易制度的原则,货物与技术贸易的自由进出口原则,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原则。
——中国建立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了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计算机软件以及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强化了对侵权行为的行政和司法制裁。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走完的历程。
——中国制定了涉外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国际通行的合同自由原则,使中国企业与外国当事人的合同,一开始就建立在国际通行的做法之上。
3.5缺少中国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
中国从1986年提出复关申请以来,以极大的耐心和积极的态度进行了8年谈判,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提高外贸制度透明度、保护知识产权等许多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中国全面参与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并在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上签字。但有的国家却不顾起码的事实,竭力设置障碍,阻挠中国复关和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400多美元,8000万人民还处于贫困线以下。硬把中国当成发达国家或者准发达国家看待,要求中国承担与自己发展水平和享受的权利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遏制中国的发展,是不公平的,也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中国申请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出自自身发展、改革和开放的需要,但不会为此而牺牲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加入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中国应当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将中国排斥在多边贸易体制之外,世界贸易组织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今年年初,中国又一次降低了2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这是中国根据国内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需要,实行自主减税的一个步骤,表明无论中国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将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
4.国际经济新秩序与世界经济繁荣
4.1创造一个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当今世界经济的繁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冷战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一体化趋势增长,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为世界经济的繁荣提供了难遇的契机。然而,当今世界经济秩序仍不合理,少数发达国家处于明显优势地位。不改变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的状况,占世界人口85%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能尽快地发展起来,想一国独富,独享荣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是无法实现的。世界经济共同繁荣,是世界祥和安宁的基础,是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历史使命,也是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的历史性进程。
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建立鼓励互利合作、保持平等竞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以发展为目的的,也是世界共同繁荣提出的要求。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为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早在1981年10月,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五项原则,并首先遵循这些原则。1993和1994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连续两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表明了中国政府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态度。不久前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提出了五项主张:坚持各国和平共处,维护全球社会稳定;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相互尊重彼此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遵循平等互利原则,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富国承担更多责任,促进人类共同繁荣。李鹏总理提出的这五项主张,符合人类社会和平和发展的共同目标,必将对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4.2把世界带向更加繁荣和美好的21世纪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世界经济正在成为一个统一的国际大市场。每个国家都要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既从中得益,又受到约束。因此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任务已经历史地摆到国际社会面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必须以各国间的相互尊重和真诚合作为前提。那种试图以一国的意志操纵国际秩序,或者以一国国内的某些管理方法和法规代替国际规则,强迫它国效仿的作法,那种把经济关系延伸到政治领域,或者把意识形态问题延伸到经济领域,动不动就挥舞“制裁”大棒的做法,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是有害无益的。
世界历史的航船正在驶向21世纪。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将以最积极的态度,满怀信心的衷心希望与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既可以从世界经济繁荣中获益;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内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又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着巨大的市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好的国际资源配置机遇,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世界经济的繁荣需要长期的和平,长期的和平才有长期的发展。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长期不变,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长期稳定。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有过长期被列强欺侮和掠夺的悲惨经历,深深体会到独立、和平与发展是何等重要。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也永远不称霸。中国愿意用自己稳定、持续的发展,为把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新世界带进21世纪做出自己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各位来宾:目前的时节,正值春意盎然、万象更新的美好时节。中国有句俗话: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两年前,在中国北京建成了一个“世界公园”,包容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艺术精华。当今世界各国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纪国际大花园。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知自己在国际大家庭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始终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邓小平说过: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是4月10日作者在中国国际经济论坛1995年会议上的演讲)


第2版(经济)
专栏:

  纺织总会表彰劳模和先进集体
挡车工陆丽萍、工程师程双才、厂长万德明等榜上有名
本报北京4月11日讯记者彭嘉陵报道:808名为我国纺织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94个先进集体今天在京受到表彰。
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在表彰会上说,这些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是1989年以来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生产建设、科技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凝聚了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德。他们有热爱纺织、乐于奉献的可贵的敬业精神,如上海第九棉纺织厂挡车工陆丽萍和西北国棉四厂织布挡车工蔺春玉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有勇于探索、刻苦攻关的进取精神,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热辊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程双才、上海第五化纤厂工人技师赵长法等是其典型代表;他们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创业精神,上海第二毛纺织厂厂长万德明、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厂长刘书论等就是榜样;他们有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如青岛国棉六厂郝建秀小组、西北国棉一厂赵梦桃小组等就是这样的集体。


第2版(经济)
专栏:

  客运货运安全皆创优
铁路运输首季生产开门红
本报北京4月11日讯记者江世杰从今天召开的“全路运输工作会议”获悉:今年第一季度铁路客运、货运和安全工作取得好成绩,为夺取全年运输生产的胜利开了个好头。
客运方面:圆满完成了春运任务,各项工作好于往年。春运60天中,运送旅客1.68亿人次,比去年减少1727万人次,下降9.3%;其中直通旅客和各铁路局管段内旅客分别比去年下降2.9%和11.7%。同时高质量完成了“两会”代表运输任务。组织民工有序流动成效显著,旅客运输秩序良好,客流没有大的积压,列车超员得到一定控制,客车正点率稳步提高。
货运方面:运量完成38753万吨,为年度计划的24.7%,比去年同期增运406万吨,增长1.1%;日均装车完成75348车,其中3月份日均78293车,都创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安全方面:春运期间未发生行车重大、大事故和客车险性事故,基本实现了“五不”(不死、不伤、不着火、不爆炸、不脱轨)目标。到3月末全路连续80天消灭了行车重大、大事故,创造了安全生产历史新纪录。


第2版(经济)
专栏:

  赣州喜闻火车叫
京九铁路南段正线铺轨达一百八十六公里
本报赣州4月11日电昨日凌晨,赣州市被清脆的火车汽笛声掀起层层热浪。至此,这座地处江西腹地的革命历史名城结束了无铁路的历史。京九铁路南段铺轨已达186公里。
赣州在全长497公里的京九铁路南段中处于承先启后的中心位置。这里山高路险,桥隧相连,被称为京九铁路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地段。担负南段铺轨的铁道部十一局铺架队自去年7月1日正式铺轨以来,倒排工期,科学组织施工,并在赣南这崇山峻岭中创造月铺轨、月架桥梁的全国新纪录,比合理工期提前半年到达赣州。(方楚晶)


第2版(经济)
专栏:

  绿色产业日益壮大
产业研究提上日程
本报讯记者周泓洋报道:1994年,全国林业产值达1800亿元。我国林业产业从过去单一的木材生产发展成为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为加强对林业产业重大问题和政策的研究,林业部日前组建了林业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目前,全国有136个国有大中型木材采运企业,448个大中型林产工业企业,4217个国有林场、2136个国有苗圃和501个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森工企业多种经营产值占森林工业总产值的1/3。林产工业迅速发展,松香产量、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森林旅游业异军突起,1994年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经济林正成为广大农民致富的大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竹产业、森林食品业、花卉业也处于大发展的时期。
林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目前林业部正围绕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加强对林业重大问题和政策的研究。


第2版(经济)
专栏:

  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研制成功
本报讯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由CNPC北京地球软件开发公司研制成功。它对我国勘探找油,特别是在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上将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软件系统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近期每年可为国家节约一千五百万美元外汇。(清宪)


第2版(经济)
专栏:

  高速动力车车体施工设计成功
本报讯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国首次研制的高速动力车轻型化车体施工设计近日通过部级专家评审组审查,即将在大同机车厂投入试制。该车车体单位长度的质量减轻到每米○点五四吨,总重量不超过十三点三吨。(吴燕民)


第2版(经济)
专栏:

  献县系列铅笔享誉海外
本报讯河北省献县铅笔厂是国家轻工部定点生产厂家,几年来,他们先依靠科技进步,后开发了大皮头、隐花杆、绘图十二色等三十多个品种的铅笔,深受国内外用户青睐。其中“金奖”牌和“金钥匙”牌铅笔,还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并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铅笔二亿多支。(李顺成窦立明)


第2版(经济)
专栏:

  鄯乌输气管线即将开工
本报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最近决定修建新疆鄯善至乌鲁木齐输气管线。吐哈油田与管道局已签定施工总承包合同,管线全长三百一十公里,管径四百五十七毫米,年输气能力六亿立方米。预计今年六月份开工。(徐美华)


第2版(经济)
专栏:

又到江南育蚕时
4月的江南,春暖花开,又到了养蚕的好时节。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的浙江杭嘉湖平原,是我国蚕桑重点产区,广大蚕农纷纷抓紧饲养春蚕的准备工作,力争今年多养蚕,多产茧。这是浙江海宁市辛江乡的蚕农正在洗涤蚕匾。
新华社记者 沈楚白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