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剧谭

  与天试比高
——话剧《甘巴拉》风格漫谈
童道明
要说“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单是两个数目字就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甘巴拉雷达站休整营地位于海拔4100米,而雷达站高达海拔5374米。话剧《甘巴拉》一开场就是从海拔4100米向海拔5374米的艰难攀登,而为了祖国人民向生命极限攀登,便成了《甘巴拉》的贯串性的精神基调。在这种“与天试比高”的攀登中,现代军人的身体的次次提升,都伴随着性格的一次次显现,意志的一次次磨练,精神的一次次升华。空政话剧团创作演出的《甘巴拉》是一曲当代英雄风格的赞歌。
丁一三(执笔)、王向明、张子影三位编剧都进藏体验过攀登的艰辛,他们被甘巴拉官兵们的精神感动得流泪,但就是在如此崇高的写作冲动下,他们也没有放弃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甘巴拉的官兵们像其他部队的官兵们一样,成家的也有家累,离乡的也有乡愁,活泼的也爱嬉闹,老成的也好思考……但面对甘巴拉人生活的特殊的天文地理和肩负的特殊的使命,使他们平凡的军营生活,都可能变成是集体的英雄主义。
比如有这样一段戏:雷达站油机里的存水仅够两个小时使用,而油机一旦停转,雷达就不起作用,而一架国际航班不久将飞临拉萨机场需要雷达站导航……新兵许兵南和老兵肖剑尘先后冒死下山取水去了,其他战士也准备着前赴后继地去执行任务。刘方年(连长)望着一行英雄的战士们,百感交集,他大声喊道:“同志们,把手电全部打开,为我们下山取水的弟兄,亮起我们甘巴拉山上的灯标,赶走追赶他们的死亡吧;一,二,三。”此刻集中在一起的手电,如聚拢的星辰,在舞台上放出耀眼的光芒。编剧和舞美设计令人信服地建构起了用浪漫主义色彩渲染英雄主义风采的艺术风格,这也给导演王向明的舞台创造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
王向明导演这次非常成功地运用了仪式化的舞台语汇。但这绝不是单纯的形式追求,而是通过舞台场景调度的仪式化修饰,给思想与激情赋予可以感触、可供欣赏的形式美。
年仅18岁入伍的小战士刘兵南,在他还有一个月就要复员时刻牺牲了。导演把这位小英雄之死处理得壮美极了。他死了,但他还站在甘巴拉山上,像一尊雕塑。导演把这场戏处理成了一个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烈士与甘巴拉同存”的舞台仪式。
最让戏剧专家们欣赏的是那场“电话戏”。连长妻子两次进藏都未能与丈夫团聚。军嫂想与连长通一次电话,但正遇大雾,线路多处出现故障,团政委接受甘巴拉官兵们请求,通过军区总机接转长途台,通过多方面绕转终于把电话接通。王向明导演通过对五个通讯兵的复杂而有序的排列组合式的舞台高度,直到处于舞台对角线上的连长刘方年与军嫂张罂兰最终激情满怀地通上了电话,把这个似乎是“接电话”的过场戏,排成了有声有色的激情戏。
《甘巴拉》去年参加全国话剧交流演出,曾获得首都戏剧界的高度评价。许多戏剧界人士都认为从《陈毅出山》到《甘巴拉》显示了空政话剧团艺术风格已趋于形成。的确,空政话剧团在军委、总部首长和空军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保住了一个稳定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率领着他们的艺术家们,维系着连贯性的艺术创作活动,也才会有相对稳定的、连贯的舞台艺术追求,从而他们就有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这种具有思想激情仪式美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人谈艺

  电视剧《农民的儿子》三人谈
谢望新(广东电视台台长):广东电视台在《情满珠江》之后,又推出16集电视连续剧《农民的儿子》。这是一部纯粹写农民的作品,而这里的农民,既非广东的农民,更不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却是中州大地的农民。《农民的儿子》与《情满珠江》相比,在观众的视觉、美学感觉、心理和审美情趣上将形成巨大的反差,收到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农民的儿子》中的人物、故事、命运,具有充分的地域色彩和地方性,但它无可争议,又是具有充分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是典型的,有着广泛的代表性的。
这是一部当代中国农民的历史、当代中国农民命运的历史、当代中国农民中极优秀分子创造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我们的时代,仍然是崇尚和需要英雄的时代,崇尚和需要理想的时代。《农民的儿子》中的主人公史来贺是当代农民英雄、是当代真正共产党人的典型形象。
史来贺典型形象所赋予的启示意义是非常朴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避免和减少历史曲折、走向光明之路的致胜法宝;为处于目前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和教育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老百姓保生存,谋利益,求发展,是真正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丁荫楠(导演)、张健莹(编剧):电视连续剧《农民的儿子》播出了,我们最想说的是一句老话:感谢生活。
创作的冲动来自生活。史来贺是一面45年不倒的红旗,半个世纪的辉煌历史,吸引着我们。创作的素材来自生活。作为一个传记体的纪实作品,我们要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把握史来贺几十年的行为史、成长史和他的心路历程。经过较长时间的深入采访,我们熟悉了那段历史;熟悉了史来贺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及他周围的一切人。他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他是一个普通农民。他用农民的道德、农民的智慧实现了农民的理想,把穷刘庄变成富刘庄。几十年来,他始终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者;是搏击风浪的弄潮儿。
我们先后接触到刘庄几百位村民,从老爷爷到小学生,他们是刘庄四代人,是刘庄历史的见证。故事不是虚构,细节不是编造。面对想象不到的丰富和深刻,我们更多的是筛选而不是编织。生活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辛明(史来贺的扮演者):我是个演员,很愿意演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河南新乡刘庄与史来贺相遇,一种神交已久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敬重他,理解他。“创业难,求人难,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的内心感受和“我就不信猫不吃生姜”的禀性,沟通了我和这位史大叔的心。我决心演史来贺,我自信能演好史来贺。
塑造史来贺这个形象,我面临着新的考验。我有一些有利条件,我演过一些农民:电影《野山》中的灰灰;电视剧《刘山子的喜怒哀乐》中的刘山子;以形象忠厚表演细腻出道。我曾长期在史来贺的故乡生活过,对河南,尤其是对史来贺感情笃深。我当过话剧演员,台词处理是我的强项。可是,面对一个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大,导演大块面处理,镜头始终集中我一人身上又是同期录音的实际情况,我感觉自己与角色与导演要求仍有不少差距。
我在创作中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大起大落大激情感染观众。剧中人物台词很多,有政治性很强的、政策性很强的语言,我在处理上把话打散了,说活了,说得让观众听进去。剧中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我用情绪和语调表现。人物年龄和年代的跨度,我尽量找准形体动作的特点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为人物设计了长烟袋锅儿、短烟袋、一般卷烟及高级卷烟等不同时代的小道具。
我全身心地投入了角色创造,演得很苦很累。同时,我又是制片人,苦上加苦,累上加累。也正因此,我更体会了史来贺和刘庄人的创业精神。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坛撷英

  丁凡不凡
陈自强
在广东戏剧界,丁凡是一位“天之骄子”。他在粤剧舞台上的活动,虽只有十数个春秋,却在本省、港澳以及美、加、新加坡等地颇负盛名。更难得的是在近两三年内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一九九二年获文化部授予的“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的殊荣。
粤剧圈中人对丁凡评说:这个“靓仔”在生活中其貌不扬,化了装在舞台上的形象却是出奇的“靓”——美!是的,丁凡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委实很美,英俊,眉清目秀小生相。他表演的特色是潇洒而干净。前期他专攻小生,如《焚香记》的王魁,《宋皇告状》的宋皇,与后期的《伦文叙传奇》、《魂牵珠玑巷》、《宝莲灯》等剧目,基本属小生、官生这一类型的艺术形象。在表演与唱功方面,以儒雅文静的风采博得观众的垂青。
对于戏曲行当,丁凡有个人的见解,他认为行当的程式表演艺术纯粹是为了塑造人物。应该学习各种行当艺术,却绝不可以让一种行当的表演程式去堵塞创造各类人物的宽广戏路。数年前到北美演出,丁凡排演了《吴汉杀妻》(即《斩经堂》)的传统新编粤剧,这是以靠把应工唱做念打全面要求的一类戏,他大胆去拚搏,一招一式勤工苦练。又如去年他选演了粤剧老戏《宝莲灯》,丁凡先饰演年青书生刘彦昌,中场却挂须扮演起老年的官生来了。按粤剧圈中多数文武生的旧习是最忌讳挂须演戏破坏了所谓英俊形象云云。然而丁凡却没有这个忌讳。
一九八九年,三十岁出头的丁凡个人投标当上了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在人们眼里,丁凡是一位年青的资历尚浅初出茅庐的团长,虽有魄力,却未必稳重踏实,而事实恰好相反。内向寡言的丁团长,真有一套“无为而治”的作风,他放手让其他负责人去处理一切经济与演出业务,数年如一日只着眼于选好剧目演好戏这一关。几年来,丁凡领导这个团在出人才、出新戏、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各方面都获得可喜的收获。丁凡依靠这个团演红了,数年前在粤剧学校毕业出来的陈韵红,经过一团几年来的演出实践,也成了一位年青的当家花旦,去年参加浙江小百花越剧节的演出荣获金奖。在剧目方面,该团坚持每年上新戏,荣获“文华”奖的《魂牵珠玑巷》以及去年底上京演出获得各方好评的《伦文叙传奇》均属丁凡掌团排出来的新剧目。剧团每年演出都超额完成省文化厅的定额场次,经济收入也是全省戏曲团体中最佳的单位。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福建芳华越剧团进京演出《玉蜻蜓》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创建的福建芳华越剧团4月12日在京公演名剧《玉蜻蜓》,该戏由尹桂芳亲传弟子王君安和优秀青年演员李敏领衔主演,曾在国内多次荣获大奖。(晓力)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张建国奚派专场演出在京举行
中国京剧院青年团近日为张建国举办4场奚(奚啸伯)派专场演出,演出奚派名剧《打金砖》、《白帝城》等。张建国为奚派传人,曾获梅兰芳金奖。(纪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电视连续剧《东方商人》开播
由内蒙古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联合录制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东方商人》第一部(二十二)集,四月十四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栏目中推出。该剧讲述了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八国联军入侵期间,孟子的后裔孟乐川不畏国内外恶势力挤压,创办民族商业实体——瑞蚨祥的动人故事。剧中塑造的孟乐川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商形象,通过他可以看出民族商业在旧中国的困境以及传统的民族灵魂在商品经济的炼狱中所经历的磨难。(世明)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电视剧《天路》受好评
一部以青藏公路通车40年为历史主线的7集电视连续剧《天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总政文化部影视局、总后政治部文化部等单位近日在京联合召开了这部作品的研讨会。与会者高度评价该剧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好作品。(金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农民的儿子》在京研讨
16集电视连续剧《农民的儿子》播出以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近日邀请在京的部分影视评论家举行对该剧的研讨。(石浩)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由广西军区、广西有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和平硝烟》(编剧:粱沛民、毛国兴,导演:马鲁剑,制片主任:梁润生),描绘了一个排雷小分队在边境雷场与社会舞台的生活。生动地展示了蔚为壮观又鲜为人知的大排雷场面。 (茶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