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4-10

1995-04-10新闻联播 文字版

石碾声声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石碾声声<br/> 刘水清<br/> 她是北方农村一件极普通的石器,曾经显赫一时,如今大都随着岁月的风尘,一并吹进了历史的土壤。远的且不论,仅仅对我们的后代而言,她似已成为天方夜谭的童话故事。<br/> 前不久,在我的故乡海阳,又见到了她那端庄古朴、四平八稳的身影。她容貌依然,千古如新,就像永远抹不去的历史一样坚固、凝重。<br/> 然而,她又决非普通的石碾,不然何以被毕恭毕敬地安置在海阳县地雷战展览馆里,陪伴她的仅有那些肥硕滚圆、赛如西瓜的大地雷?时日遄飞,光阴似箭。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歌舞升平,可她们还是那样风骨凛然,赤胆忠心不减当年。看过电影《地雷战》的朋友们也许还记得那位与石厮守终生的老石匠于大爷。当年,他在岁月的炮火声里,面对鬼子汉奸的穷凶极恶,把满身的积怨化作周身的力气,抡圆了铁锤和钢钻,把一块块丑陋古怪的巨石,硬是凿成了平展如砥的碾盘。于是这在风雨如晦中安如磐石的石碾,冒着硝烟和炮火,把黎明和寒夜连接,像一架不停的钟,永往直前,咿呀之声,不绝如缕。那些造铁雷、石雷用的原料,统统经她坚韧顽强的牙齿撕破、磨碎,化为齑粉后,再装入老石匠造好的千百个“石西瓜”里,作为“香甜可口”的瓜瓤,以待骄横跋扈、饿如疯狗的日本鬼子和伪军前来品尝。<br/> 果然,石破天惊,小鬼子们在品尝了这些“石西瓜”的厉害之后,恼羞成怒,变本加厉,他们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偌大的赵疃村,遭到了法西斯铁蹄的残酷蹂躏,300余名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整个赵疃上空阴霾弥天,风雨凄凄,几百间房屋顷刻化为灰烬。<br/>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雄沉浑厚的石碾又开始了她那坚贞不屈、万劫不死的“嘤嘤”声。石碾声声,声声呜咽,声声愤怒,如泣如诉,真不愧为一架只知旋转、不思回报的石钟,在岁月的风口浪尖上竞走不息,清楚地记下那段峥嵘岁月的沧桑风尘。<br/> 这哪里是一盘石碾?!分明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br/> 1963年5月,山东作家翟永湖,到海阳邢村任党委书记。触景生情,他感慨万千。他一面深入火热沸腾的农村生活,一面挥毫泼墨,晚上,他与村民们圪蹴在石碾上促膝而谈,夜阑方归。不出几个月,就写出了长篇小说《民兵爆炸队》,后经八一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取名《地雷战》。剧中赵虎、玉兰、于大爷等人物,都可以在海阳找到他们的原型。邢村,在影片中称黄村,赵疃取名赵家庄。<br/> 一位将军说淮海战役是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其实,何止小车而已。车辚辚,马萧萧,石碾悠悠轧粮忙。解放战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海阳老区人民不甘落后,他们就是用这种石碾碾新谷,备军粮,为前线部队送去丹心一片。据海阳县博物馆提供的数字证明:当时海阳动用支前民工3.5万余人,船只515只,粮食240万公斤。<br/> 平凡端庄的石碾呀,你是海阳人民的缩影,朴实而不寒陋,顽强而又忠贞。时至今日,你的语音虽然销匿,你的英姿也只有在展览馆里才能觅得,但勇猛顽强的海阳人民并没有泯灭您这种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石碾子秉性”,他们敢于改天换地,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一如既往。<br/> 历史的车轮进入80年代,海阳近水楼台,率先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沿海开放县市。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海阳在短短几年里异军突起。90年代,海湾扇贝在这里落户,太平洋牡蛎在这里侨居,如日本女郎一样娇艳如滴的红富士,也羞答答地在这里开花结果、生儿育女。聪明勤劳的海阳人民,一鼓作气创出了红富士苹果、羊毛衫加工、草制工艺品三个响当当的全国第一。他们用曾造过地雷、摸过钢枪、缝过军鞋的双手在田野里刺绣,在大海里耕耘。一箱箱、一篮篮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成为首都招待贵宾的珍贵餐饮。<br/> 一位作家把海阳的“地雷战、大秧歌、红樱桃”称为海阳人民的“三大核武器”。我说这还不够,其实他们还有一种战无不胜、秘不示人的“超级核武器”,这便是坚忍不拔、埋头苦干、不卑不亢的“石碾子精神”。

遥念白云山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遥念白云山<br/> 赵云雁<br/> 也不知因为什么,我对广州的白云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每次到广州,都要去白云山,还爱住在白云宾馆,因为在那里可以隔窗望到白云山。如果夜晚在三十层就餐,就会看到山上的灯火一闪一闪,好似天上的星星一般,令人真假难辨。<br/> 白云山是诗一样的山。三十六座青峰如翠屏屹立市后,主峰摩星岭上,常常白云缭绕,如丝、如缕、如朵。盈盈绿意,悠悠白云,映衬着蓝色的天,分明是一幅天然图画。登临摩星岭,远可眺城乡雾树、珠江帆影、市区景物,近可览群峰献翠、清泉漱石、涧水凝碧。白天可观景,夜晚似乎可摘星。在山上,晨可望霞飞日初,白云缕缕如烟絮,晚可眺日坠霞落,万家灯火似繁星。真是如诗如梦。<br/> 白云山是闹市中的一片净土。她为南来的游子接风,为北往的商贾洗尘。每次到广州,那跨街的空中长桥,拥挤的街道,两侧的高大建筑,还有那车的河,人的流,往来匆匆。南国大都市,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繁华,似乎总有一种紧张的压抑之感。到了白云山,便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那满山的绿树滤去闹市的尘嚣,如入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松涛、泉声、鸟鸣,会使你感到长途之旅的疲劳顿消。如果能在山上的宾馆别墅住上一夜,更有超然意趣。我想广州人会更爱白云山,紧张之暇,到山上转一转,不能说不是一种享受。<br/> 白云山永远是春天。这里一年四季,满山葱绿浓郁,鸟语花香。山下索道入口处,两排高棕迎宾,繁花似锦。山顶上有天街公园,还有我国最大的天然赏鸟区“鸣春谷”。在那里,可以与八哥对语,观看鹦鹉的精彩表演。进入鸣春谷,更会令人大开眼界,数千只珍稀鸟类,被巨大的铁丝网罩在山谷之中,里边有奇岩、怪石、瀑布、流泉、池水、草坪,还有棕榈、玉兰和竹林。游人可以观赏到孔雀在草地上开屏,天鹅在池中戏水,丹顶鹤在林间超然而立,红腹锦鸡在竹丛中炫耀自己的美丽……鸟鸣幽谷,使得春天在这里长驻。即使是隆冬,这里的气候也十分宜人。满山葱绿中,开着片片红木棉和野杜鹃。那木棉花似挂满枝头的火炬,红得分外耀眼。<br/> 白云山是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那悠悠的白云,似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山上的九龙泉,是龙王的九子所化,泉水清冽可口,还能医病;山下的蒲谷,涧深流碧,那是秦代仙人郑安期隐居和采菖蒲之地;山侧的云岩,崖陡云浮,郑仙曾在那里采药,不慎坠崖,白云托起他乘鹤飞升……那淙淙的流水,也似在滔滔向人们讲述,“南天第一峰”的古寺山门、能仁寺的玉虹古洞和明代歌女张二乔冢的许多故事。<br/> 我居住在北方,每当遥望南天,那颗颗亮星常在我眼前幻化为白云山……

艺文短波

第12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艺文短波<br/> 人民出版社《人物》杂志(双月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石竹、威声撰写的反映我党历史上女革命家金维映生平事迹的特稿——《阿金,你在哪里》,这篇人物传记展示了她为中国革命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道路。<br/> 金维映的传记发表后,《人物》杂志与从事文化信息传播的北京世纪通有限公司在京举办了“金维映同志生平事迹座谈会”。金维映同志的战友、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同志及首都文化、新闻界人士和金维映同志家乡舟山市和岱山县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

大地书讯

第12版(副刊)<br/>专栏:大地书讯<br/><br/> 大地书讯<br/> △崔桂芹的诗集<br/> 《走出孤独》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br/> △林思翔的散文集《海潮在这里涨落》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br/> △高力的影视评论集《荒原回声》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

村戏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村戏(外一首)<br/> 黄建刚<br/> 选一块阳坡<br/> 筑一方戏台<br/> 把疏松的正月<br/> 踏实了<br/> 上演正宗的<br/> 乡音<br/> 和几声狗叫<br/> 伴几声鸡啼<br/> 小村偎在一起<br/> 或蹲或站<br/> 呆呆地品味<br/> 弥漫的剧情<br/> 待夜,厚厚地长了一层<br/> 小村还在戏里傻愣<br/> 张飞却已被<br/> 性急的娃儿拉走<br/> 戏台下<br/> 只剩下趁亮儿<br/> 为孙儿寻鞋的<br/> 关公<br/> 割草<br/> 我独自<br/> 去玉米地里割草<br/> 玉米地戒备森严<br/> 高举起<br/> 绿色的大刀<br/> 草的诱惑<br/> 在很远的深处<br/> 嫩嫩地等我<br/> 沿一条田垄<br/> 在庄稼林子间穿行<br/> 钻进一段<br/> 清凉的心境<br/> 我的视野<br/> 被玉米地阻隔了<br/> 唯有零碎的蓝天<br/> 和玉米叶子切碎了的<br/> 阳光伴着我<br/> 很远的地方,传来食蚁鸟的叫声<br/> 很长很亲切<br/> 草,包围着我<br/> 加长了回家的路程

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苗再新 山东栖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武警总部创作室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构图饱满,题材多样,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情趣和生活情趣,意境深远而优美。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军、全国及国际美术展览并数次获奖。右图为其近作《高原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