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棉农谈种棉
侯人和 杨建斌
最近,我们就棉花生产问题走访了山西运城市棉花生产基地——冯村乡的四个村九户棉农。他们以自身实践和实实在在的语言回答了种棉的诸多问题。
国家需要棉花,种棉花能不能使农民致富?
中阳村农民淮立产(男,41岁):能!去年,我家种了13亩棉花,亩产90多公斤,产下的1000多公斤皮棉全部卖给了国家。算起收入帐,棉油、棉饼的收入就抵过了投入,棉站按提价后12.66元一公斤付给的1.48万多元就是净赚啦,种一亩棉收益在1000元以上。我在我们村还是个中上游,有的户更高。棉花收入这么高,你不种,要种啥?种棉花是个有捞头还保险的门道。棉花国家收购,价格也提高多了,只要地里多产,兜里就能多装,反正我是认准了种棉花这条路,今年我还要种它十来亩,亩产上到100公斤,再逮它万多元收入。
(编辑点评:棉花生产在当前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据了解,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保证棉农利益,淮立产的想法和作法,应该说是有远见的。)
棉铃虫猖獗发生,能不能治住它?
东阳村农民李结莲(女,42岁):能!关键是看你怎么去治它,办法对头了就好治。去年,我种的5亩棉花就没有受棉铃虫危害。不是地里没有棉铃虫,是把它给治住了。咋治住的?诀窍是杀蛾灭卵,从根上治。杀一个第一代蛾,就等于杀了800万头四代虫。
西阳村农民王春枝(女,30岁):就是打药,也得讲究技巧,重要的是杀卵,我是用“杀虫脒”打卵,只要它变不成虫,钻不到铃桃里,就不会造成危害。
(编辑点评:棉铃虫危害猖獗是近几年来农民不愿种棉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成棉铃虫猖獗的原因在于防治不得法,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应当向农民传授技术,组织农民及早杀蛾灭卵,控制棉铃虫繁殖。)
种棉花环节多,经营它是不是费工?
西阳村农民王春枝(女,30岁):过去种棉花确实麻烦费工,要“脱裤”,要拨芽,要打顶,要治虫,还要打老叶。现在,只要按时打药控制就行了,省事多啦。这几年棉铃虫多得很,但乡里让我们安了汞灯,药打得少了。就是打药,我家买了一台机动喷雾器,几十亩棉花半天时间就打完了。所以,去年,我家种了23亩棉花,除摘花时雇了一些人,其它时候我们自己就管过来了。
(编辑点评: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棉田管理劳动强度必然下降。有关部门应帮助农民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使用农用机械,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单家独户种棉花,地方政府如何服务?
东阳村农民杨宽容(男,43岁):政府要服务好。尤其是电,上头一定要给咱供好。我吃尽了没电的苦头。去年,我种了两块地棉花,一块地浇了两水,亩产95公斤,另一块地电送不上,亩产只有20来公斤,1亩地损失700多元,5亩地就是三四千元啊!
顺郭村支部书记杨满红(男,31岁):去年,我种了30亩棉花,净收入2万多元,算是发了大财。今年这个财我还要发,规模还是30亩,亩产要拿到100公斤,捞它3万元。要问我需要啥服务,只要电供好就行。有电,汞灯能充分发挥作用,不怕虫;有电,机井能正常开动,不怕旱。
(编辑点评:农民种棉花,需要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做好种籽、化肥、汞灯、农药等多方面的服务,但更重要的是电。他们在三伏大旱和汞灯灭虫时期,见电比什么都亲,各级政府和供电部门一定要千方百计保证棉农用电。电供好了,农民兄弟就会拿下高产量,就能给国家多售棉。)
采访农户之后,我们在冯村乡政府见到了乡党委书记雷进存。他说,发挥优势抓棉花,依靠棉花增收入,是我们这个纯农区农民奔小康应当唱好的一台主戏。今年乡政府要竭力为棉农搞好科技、水电、农资、资金和汞灯安装服务,棉花亩产争取达到90公斤,人均植棉收入800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迟来的喜讯
——读一则新闻有感
夏珺
前不久,新华社播发了这样一条新闻: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有了高级职称,首批588人获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相当于教授)职称。广大农技人员奔走相告,额首称庆,称赞农业部、人事部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读了这则新闻,不禁感慨系之。众所周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岗位是农业生产第一线,是田间地头,直接与农民打交道,风吹、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工资、住房、职称等待遇又较差。“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一看是农技推广站的。”这首顺口溜就是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既富同情又略带戏谑的描述。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比较低,但他们作出的贡献很大,可以说,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资料表明,1972—1980年,农业总产值增长量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占到27%,“七五”期间,这一比例上升到30—35%。1987—1993年,全国共实施国家级农技推广计划147项,粮棉油种植综合技术覆盖面积达10.5亿亩次,新增产值268亿多元。可见,百万之众的农技推广人员为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把这则新闻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或许更能看出它的价值。我手头有这样一个数据:建国以来,我国共培养了150万农业科技人员,而目前仍留在农业科技战线上工作的只有75万人。也就是说,国家花钱培养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技人员,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个“跳”出了农门。2∶1,这是一个令人心痛、发人深思的数字!当然,其中确有一部分人是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流失、“跳槽”,不能不说与农业技术干部待遇偏低有直接关系。据人事部门的资料,全国十二大行业中,农业系统干部的工资是最低的。
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要再上新台阶,再增产500亿公斤粮食,时间紧,任务重,加之人口增长、土地减少等硬约束不可逆转,主要还是得依靠科技进步解决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正是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实现增产5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工作。首批588名农技推广研究员中,地、县、乡级推广站的占了近一半比例(也就是说,你在乡里干推广工作照样能当“教授”),这无疑是对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鼓舞和肯定,对稳定农业科技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这是一个迟来的喜讯,却是一个良好的势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求做到“八个到位”,其中一项就是“农业技术推广到位”。但愿今后多多听到各级政府为改善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办实事。(附图片)
别等了! 王少华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二十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⑤

小麦综合增产技术
到本世纪末全国粮食增产500亿公斤,其中小麦增产130亿公斤,总产将达到1198.5亿公斤。为了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特提出小麦综合增产技术内容如下:
1.提纯复壮,统一供种。一是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技术对原种进行精选加工,使发芽率及纯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立“一圃三田”,搞好良种繁育;二是建立县、乡(镇)、村的统一供种体系。拟选择冀、鲁、豫、苏、皖、川、陕、鄂、晋、甘、黑、蒙、新、黔、滇和天津等16省、区、市开展统一供种工作。
2.推广旱地小麦麦草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计划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宁夏及东北三省等地区,到2000年旱地小麦麦草覆盖搞到5000万亩,可增产小麦25亿公斤,产值25亿元以上。
3.推广精(少)量播种和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精(少)量播种、小窝疏株密植、少免耕和简化栽培技术;采用氮肥控制栽培等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整套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盐碱地改良综合配套技术等。
4.推广扬麦5号、鲁麦14等优质小麦品种和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辽春10号、PH82—2—2、烟农15号、郑州8603等品种。到2000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5000万亩,推广50个优质专用小麦品种。
5.开展冬麦北移和长城沿线发展夏种小麦。北方增种冬小麦500万亩,可增产小麦8亿公斤以上,产值可达8亿多元。长城沿线发展夏种小麦300万亩,可增产小麦5.25亿公斤,实现产值5亿多元。主要区域是河北省坝上地区和甘肃、宁夏等冷凉地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化肥)

庄河:农民买放心肥
本报讯辽宁省庄河市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非法经销化肥的被取缔,广大农民普遍买到了货真价实的优质化肥。该市政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大检查,不管任何单位、任何人非法经销化肥都从严查处,严厉打击危害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利益的制假售假行为。目前,全市取缔14户非法经销化肥者,其中有5家被罚款,查封了325吨劣质化肥。
在清理整顿农资市场的同时,市农资公司和各基层供销社采取多种措施筹措资金,组织精干业务人员奔赴各地采购、催调货源,根据农民不同的种植意向,合理供肥,确保每户农民都能买到优质的化肥。
据统计,全市农民已经购买各种化肥1.67万吨,占春耕用肥50%,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 (吕晓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化肥)

山西:化肥供求趋缓
本报讯山西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新的流通体制已启动运行,化肥供求矛盾趋缓,准备进度和供应力度好于往年。山西省农调队在35个调查县对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准备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化肥可供量占需求量的比重由1994年的71.6%上升到72.1%,增加了0.5个百分点。
然而,在今年化肥供求状况好于往年的背景下,显性或隐性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一,大化肥的供需缺口较大,据调查,尿素、硝铵、复合肥的缺口占化肥总缺口的比重高达64.3%;第二,部分地方的农资部门购买化肥的流动资金不足,外采无力,就连计划内货源也难以调进;第三,化肥价格居高、上扬走势趋明,给山西省整顿化肥价格,实施新的作价和管理办法加大了难度。 (程建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化肥)

吉林:化肥需求增加
本报讯据对吉林省20个县备耕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今年化肥货源缺口较大,数量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这20个县今年化肥计划需求量为164.6万吨,而目前可供量只有106.6万吨,缺口58.0万吨,占需求量的35.2%,与上年同期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从化肥品种看,氮肥缺口为37.1%,磷肥缺口为32.1%,钾肥缺口为19.1%,复合肥缺口为30.0%。
今年化肥紧缺的主要原因:一是化肥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供需失衡。被调查的20个县今年化肥计划需求量比上年增加36.5万吨,增长了28.5%。二是计划外化肥价格过高,农民难以承担。三是资金不足,经营无力。据调查,磐石县由于化肥流动资金缺少400万元,造成签定的物资合同无法如期付款而不能及时兑现。
(稽农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化肥)

河北:农资供不应求
本报讯日前,据河北省农调队对农用生产资料准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农用生产资料准备不足,化肥供应紧张。从总量上看,化肥供给量小于需求量11.5%,主要是氮肥、钾肥缺口大,分别达15.0%和27.7%;而磷肥、复合肥分别缺4.2%和6.3%。
从分县情况上看:缺化肥的县有17个,其中缺口达20%以上的有14个县,占被调查县的33.3%;化肥供大于求的县有15个,其中供大于求达20%以上的有6个县,占调查县的14.3%。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化肥生产量低,结构不合理,优质化肥缺口较大;进口化肥减少,市场紧张局势加剧,供需矛盾突出;化肥库存储备减少;化肥经销部门受出厂价(上涨趋势)和最高限价的影响,不敢盲目购进。(周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匾送“活财神”
苏勇
今年2月的一天,山西新绛县樊村30多名干部群众分乘3辆装扮一新的鼓车,将一块写有“传经送宝、友谊长存”的大匾送到县蔬菜办公室副主任、下乡干部马新立家中。
1993年,马新立主动要求到万安乡樊村下乡。进村后,为在全村大面积推广大棚菜、温室菜,马新立逐棚逐户进行技术传授。群众为买不到菜种发愁,他上太原、下运城及时购回。马新立还垫付500多元工资为群众购种、购塑料薄膜。在马新立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樊村的日光温室由最初的13亩发展到现在的300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临沭点石成“金”
崔广勋
昔日,石头是山东临沭县人民生产生活的障碍,贫穷落后的象征。如今,该县用其开发生产的钡盐、电子材料、特种水泥、化工防腐材料等10多种产品,80%销往发达国家。
临沭县地处沂蒙山区,石头资源丰富,花岗石、重晶石、大理石、金红石、石英石等10多个品种分布在山上地下。多年来,人们望石兴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科技进步,临沭人猛然发现这些祖辈为之受穷的石头竟然是化工、建筑、电子等不可多得的上等原料。为此,县里把石头这块沉重的“包袱”作为振兴临沭经济的突破口,制定了“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工业企业,抓好工业促进资源深度开发”的指导思想。
他们经过科学考察论证,确立了重晶石、金红石、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等五大优先开发项目。针对资金匮乏、人才紧缺的现实,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实行了经营方式、资源开发、流通渠道“三放开”,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先后从澳大利亚、香港、济南等地引入资金近4亿元;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先进企业“联姻”,引进先进技术20余项。两年多来,先后建起了钡盐系列产品、电子材料、金红石深加工、大理石板材等骨干项目。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临沭县化工总厂是以重晶石为原料生产钡盐系列产品的外向型企业,其生产规模、出口量均列全国第一,90%的产品销往日、美等发达国家,两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被列为星火、火炬计划重点开发。目前,该县以该企业和化肥、醋酸企业为主兴办的化工城已初具规模。
临沭县不产石灰石,但短短3年时间却建成了蜚声县内外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他们依托临沂的石灰石资源和东邻港口的优势,投资2亿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村办水泥厂,改造了2家老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100万吨,80%产品可以外销。最近,一个经国家经贸委立项的30万吨特种水泥生产企业又破土动工。
临沭县大搞石头资源开发,一是加快了资源转化速度和层次,提高了效益,平均比出售原料增值100倍以上。二是培植了新的工业生长点,两年来该县新建大中型企业6家,有4家是从事石头加工转化的。目前,该县最具实力的15家工业企业从事石头加工转化的就有6家,产值、利税、创汇均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利税、创汇总额的30%以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头陀农户春耕柴油无着落编辑同志:
时下,春耕备耕早已开始,我们头陀镇所属38个村万余户农户,自开春以来,选良种、购化肥、广积土杂肥;同时,开沟渠、修机具、改造低产田,努力增加粮食生产。然而,与春耕备耕紧密相关的机耕用油至今没有着落。据镇农办同志反映:尽管机耕用油指标年年减少,去年全镇仍分到19吨,按全镇1.4万亩农田分摊,平均每亩不到2公斤,就是这点指标数,往常在3月初就下达,而今已近月中,不仅油没着落,而且有消息传,往后的机耕用油指标也没了。
浙江省黄岩头陀镇林金生 林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金华苗木让人忧
章志星
入春以来,浙江省金华市农村拔毁大量苗木,令人痛惜的场面随处可见。花了一两年甚至三年辛勤嫁接、培育的水杉、板栗、柑桔等苗木大量滞销,苗农们一气之下纷纷拔毁苗木,不忍心拔毁的苗农,望着倾注了自己心血和本钱的苗木扼腕叹惜。
金华是个闻名省内外的苗木培育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农民向全国10多个省、市(区)营销各类苗木难以计数。谈起金华的苗木,让人欢喜让人忧。幸运者,一年繁殖苗木收入上万元甚至几万元;苗木贩运户不用几个月,获利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然而,苗木并非年年好销,今年的苗木市场,就让苗农们悟出许多。
一、盲目种植,物极必反。1992、1993年春季,省内和省外苗木需求量大,水杉、柑桔、板栗等苗木销势很好,价格也高。1.5米以上的水杉苗每株价0.45元以上,0.5米高的柑桔苗每株价0.25元以上,1米高的板栗苗每株价2.5元以上。一时间,在农村引起了阵阵波动,不少人盲目乐观,大量繁殖苗木,结果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二、信息不灵,误入歧途。1992、1993年春,省内省外一些地区开发荒丘种苗木的面积比较大,苗木需求量也较大。而去冬今春各地开发陆续扫尾,苗木需求量就小了。滞销在所难免。
三、品种低劣,失去销路。(一)柑桔苗还是传统品种,一张老面孔;(二)柑桔苗早熟品种少,中、晚熟品种过多,不受欢迎;(三)由于受福建、湖南、江西及本省的甜橙、胡柚等优质品种的强烈冲击,金华柑桔的市场需求已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威胁;(四)苗农原想培育早熟优质高产的果苗,但由于大多数苗农自己不懂嫁接技术,又不能识别嫁接木的真伪,结果不少人受骗上当。拔毁苗木和大量苗木积压良田的现象,不由得不使人思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应该如何学会闯市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请保姆
山东省枣庄市西集镇有200多农家雇了家庭保姆。近年来,西集镇农民大批进入二、三产业,有的办厂,有的跑运输。为使挣钱和家务两不误,农民便纷纷花钱雇起了保姆。这些保姆大多是农闲时的中学毕业学生,她们每月可得到150元以上的报酬。(李继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加快棉花良种推广编辑同志:
近几年,棉区大面积种植的一直是中12、中17等老品种,多为农家自留品种,品质严重退化,产量低。尽管去年国家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种棉效益仍不乐观。棉区棉农呼吁上级在管好棉种销售渠道的同时,加快棉花良种的推广步伐。对试种的一些优良品种,由种子管理部门尽快鉴定,并在春耕期间调剂解决一批棉花良种,为夺取今年棉花大丰收打好基础。 雷士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育苗专业户的困惑
湖北省随州市高城镇农民柳华均,去年春大胆调出1.3亩责任田培育出各类水果树苗近3万株。谁知,去年国家提高了粮棉收购价格,农民通过算帐对比,觉得种水果不划算,便弃果改种粮棉。望着待出“嫁”的各类果苗无人问津,柳华均好不困惑。
谢宏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