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
专栏:艺与人

  不失赤子之心
——写给黄苗子、郁风书画展
张仃
老友苗子、郁风夫妇最近从澳洲回来,都好像是更年轻了,哪像八十多的老翁与即将八十的老婆婆。不仅反应灵敏,思想开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比以前更加专心致志投入艺术。在经济大潮冲击下,这样的人太少了。
苗子、郁风回来后,浙江中国美术学院为他俩举办了一次近作展,没有机会去杭参观,仅见到目录上几幅作品,并有夏公生前所作的简短扼要的评介,说他们是文艺界的“老少年”,依旧热情奔放,意气风发,不知老之将至。读后极有同感,又特别提到:“国家、民族的前途需要青春,老年人需要青春,艺术需要青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们刚回京时,我与这两位老少年同吃过一次便饭,同桌人多,不能尽情侃大山,后又找时间,到乡下共度过一个周末,带去不少最近国内出版的画册,边看边谈,让他们能了解一些国内书画情况,也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心态。
他们近年从东到西跑了不少地方,看了不少东西。他们读万卷书是古今中外,跑万里路是东西两半球。然而他们都没有像“假洋鬼子”,而更“回归”了。郁风是多才多艺的,早年国立艺专、南京大学科班出身。但她毫无学院派的包袱,多年来一直对张光宇、叶浅予等老人十分敬重,与我辈杂家为伍。今天参加服装设计会,明天参加民间艺术展,她以许多时间为他人做嫁衣。她在美协书记处负责展览部工作多年,工作十分认真,因之也就很少有自己的创作时间了。
苗子是30年代漫画界成员,又是公认的才子。解放前后沉浮不定,但他始终书卷气十足。苗子也是十分谦虚的人,以书法而论,早已有很深功力与修养,就是不愿以书法家自命。总是看到他人的长处,对于后进的青年,总是尽量扶掖帮助。十余年前他的书法作品开始面世时,我曾不经意地问他,为什么不早些面世,他十分认真地说,论传统有启功老,论创新张正宇是大天才,我没胆量写。苗子的话不无道理,但未免谦虚过分了。我以为苗子书法无论传统与创新,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书艺早有个人面貌,并且在中国书法运动中起了促进作用。文革后一批有创意的中青年,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现代书法展”,苗子是积极支持的。新生事物总会有缺点或不足,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往往可能考虑个人得失,不愿以个人声誉担风险,苗子在这方面又是很天真的,据说后来古干到德国讲学还一起与苗子开过书法展。
我于文革后,为加强绘画笔墨的基本功,总想多习习书法。我习石鼓、金文。苗子把自己收藏的很多珍贵的金文拓片惠赠。他知道我也喜隶书,便设法找到台湾出版的台静农书艺集,在我处存放很久,得益匪浅。
与这两位老朋友相识数十年,他们的人品、艺术,不是三五句话说得透的。中国人论艺,是人格与艺术统一论者,都知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的老生常谈。但人品与艺术,人品还是主要的。人品需经过历史考验。在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在四海翻腾、五洲震荡的年月里,所经受的考验,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然而他们那些不寻常的考验,都成为他们人格修养的因素。使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胸怀更加博大。所以他们能返璞归真,不失赤子之心。(附图片)
郁风的《澳洲之莲》


第12版(周末)
专栏:逛书市

  读一点“二战”史
袁晞
今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不少出版社把有关这场战争的书籍列为重点选题。新年伊始,各种“二战”的历史著作、小说演义、纪实文学、人物传记等摆满了书店的柜台和街头巷尾的小书摊儿。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丛书”、“二战全景纪实”、“二战精品书系”等等,从欧洲西部战场、东部战场到太平洋战场,从战前的慕尼黑事件到战后的东京审判,图书的内容可谓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这些图书的出版和广为发行对普及大众的历史知识大有好处,尤其对因“文革”等原因未能受正规教育的中青年和忽视历史学科的青少年有好处。记得钱穆先生说过“历史知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的确,不知当年抗日军民的浴血奋战,就不知今天的民族独立解放来之不易;不知奥斯威辛的恐怖,就不知制止法西斯主义复活的重要;不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就不会奋力于祖国的现代化;不知数千万人失去生命的不幸,就不知珍惜世界和平在这场战争结束已半个世纪、世界又发生了许多变化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更有特殊的意义。
细读这些出版物,发现不少有粗糙之嫌,有的编写草率,有的编译照抄,与一些外国学者、作家的“二战”著作,如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的衰亡》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他们的历史观与我们不同,但他们对战争全局的把握、细节之生动、文字之准确都为我们所不及,他们治学为文的严谨态度更值得学习。董乐山等诸先生中译本之精良,如今大多数译作也不能比。万望编辑出版者能有改进。
尽管有这样那样不足,历史书籍的大量出版还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我觉得读一点“二战”史,读一点历史书,比看言情武侠有益。


第12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马杰:
一路闯荡一路歌
徐怀谦
1995年元旦之夜,中央电视台第二届MTV大奖赛在京揭晓,15位演员荣获金奖。在李双江、毛阿敏、彭丽媛、董文华等大牌明星之后,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马杰。她的一首《温暖的家》,以姣好的舞台形象、宽广的音域和甜美的歌喉,令15名挑剔的评委亮起了绿灯。她的更为挑剔的老师、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的王淑英教授,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地哭了。这个在贫寒中长大的孩子,这个倔强的东北姑娘,终于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了。
出生在辽宁本溪的马杰,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家里的墙上写do、re、mi教她唱。她的乐感很好,一首歌只教一两遍就能学会。马杰初中毕业后,便进了本溪市文化馆,不久,她考入本溪市轻歌舞团,没想到在团里除了搞声乐,还得练评戏,每天都要跑圆场。转到本钢文工团之后,又阴差阳错地进了正缺人的舞蹈队,她只好听天由命地跳了几年舞蹈。这些经历,在当时看似弯路,但对于后来常站舞台和拍MTV的马杰来说,显然是大有裨益的。在参加辽宁省电视歌手大奖赛的时候,她以预赛第二名的成绩,被前来招文艺兵的某部队看中,从而穿上军装,来到了沈阳。
一个偶然的机会,前进歌舞团下部队演出,有个演员突然病了,马杰奉命“救场”,居然一炮走红,并顺顺溜溜地进了这个她做梦都想加入的歌舞团。一开始在团里她只有装台卸台的份儿,只能坐在打面灯的旁边,眼看着别人在舞台上风光。大热的天,打面灯烤灼着她的脸、她的心,但她从不叫屈,而是认真琢磨着老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从举手投足,怎么抓住观众到怎么用气,怎么调动感情,耳濡目染,大大丰富了她的舞台经验。尤其是在沈阳音乐学院郑淑兰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的民歌演唱技巧日见成熟。1989年,她先后参加了三个不同规格的电视歌手大奖赛,全国的,获银屏奖;全军的,获第三名;辽宁省的,是第二名,并因此荣立一个二等功和两个三等功。
在纷至沓来的荣誉面前,马杰没有飘飘然,而是敏锐地觉出了自己文化根底的肤浅,所以1991年在获悉前进歌舞团拟选送年轻演员进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读大专班的时候,她多方争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这所高等学府,从业于王淑英教授,精研民族唱法,由此开始了她艺术生涯的又一个转折期。


第12版(周末)
专栏:生活百科

  有卡持在手潇洒天下走
李爽
如今,人们身上携带的东西发生了变化,稍为留意点,就会发现人们口袋里多了点东西,那就是许多人随身随手能掏出许多小小的各种硬卡。别小看这小“卡”片,作用可不简单,拥有它,可以生活得更潇洒。
   身份证:万能证明
在没有实行身份证之前,要证明自己的身份一般都是靠工作证或户口本,然而工作证和户口本由于其证明作用有限,加之工作和户口变动频繁,管理不易,很难确切表明一个人的身份,携带也不方便,于是国家正式推行了身份证制度。身份证作用已越来越大,当你外出时必须把身份证随时带在身上,以证明你的身份。公安机关在许多情况下都要验证你的身份证,你到邮局取信件包裹也需要身份证,你到宾馆、饭店住宿时,需要出示身份证,你登上飞机前,只有用身份证才能买票,通过安全检查。万一忘记带身份证,可就出了麻烦,因为身份证最有效力,拿出政府介绍信也没用。
   名片:交际工具
名片,早已有之,但流行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初次见面,双手捧上一张名片,互相交换即可打开话匣子。
为交朋友,互换名片,将朋友联系地址全部留下,下一次联系当然方便。
日本普通公民都有名片,为了交际的需要。在我国名片流行之初,只为了表明身份、职位,一般人不持有,如今这一观念大大改变,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名片,许多家庭还拥有名片册,这可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
   信用卡:随身银行
昔日外出,随身总要带上许多钱,尤其企业供销人员“腰缠万贯”,一路上小心谨慎,烦恼真多。而今只需带上一张信用卡,便可轻轻松松到处游。
信用卡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免除带现金的苦累,可以随时提款、购物。去年国内信用卡已发行400万张,以信用卡方式交易的现金达4300亿元,许多银行都推出了信用卡。
   电话卡:便捷通信
“一卡在手,通话全球”,电话卡给人们带来了通讯方便。只要你用一张电话磁卡,随时都可以在磁卡电话机上拨叫国内外电话,减少了通话后等候结算电话费的麻烦,也使你随时随处方便地使用电话。
“中国电话卡”已开始发行,又称“200号业务”,为先进的电信智能业务。它可以弥补磁卡电话不足。你购买的呼叫卡可在任何地方拨通200号码,使用国际国内长途电话。
   优惠卡:超值消费
当你到商店时,稍微留点神就会发现,许多人在商店购物结算时拿出一张小卡片,可以享受九折、八折等优惠。这种小卡就是时下各地流行的消费优惠卡。
优惠卡首先出现于一些大宾馆大商店,为争客源而推出自己的优惠卡——贵宾卡,给常客一定优惠,这种方式很快流行起来,于是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优惠卡。
   服务卡:享受服务
卡以其小巧玲珑而受人喜爱,以给人带来实惠而受到广泛使用,于是卡的作用延伸到了许多方面。当今社会服务以卡为载体,形式多样,大大方便了人们,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社会上还出现了不少服务卡为人们提供享受服务的机会。
卡,正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吸引着人们,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且制卡公司蓬勃兴起,各种卡也成为收藏家们的新宠,形成国际性的收藏热。以电话卡为例,目前已有165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电话卡,全球有250万个电话卡收集者。


第12版(周末)
专栏:海外艺苑

  三宅一生:
“有路的地方就没有我”
裘海索
三宅一生(lsseyMiyake)1938年生于日本广岛。
儿时的三宅曾想当一名画家,后来被法国时装画报上的时装画所吸引,直至钟爱上了服装设计这一行。1964年他毕业于日本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系,1965年赴法国巴黎留学,在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协会附属服装设计学校学习了一年,1966年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的助理设计师。1968年,他又转为另一著名设计师纪·梵希门下,担任助理。1969年辞职赴美,任杰弗里宾的设计师,研究成衣服装设计。1970年三宅返回日本,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1977年荣获“1976年全日设计奖”,1983年又荣获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
今日,三宅已成为全球注目的设计师了。三宅所具有的坚韧的独创精神,是他成功的主要秘诀。1963年,早在东京多摩美术学院求学时,他就曾极赋个性地推出了一组名为“布与石的诗”的服装作品展示。通过赴巴黎的学习与工作,又使三宅有了一个让“东西方相遇”的机会,设计思想从此也趋向成熟。70年代,他在世界各大都市展演,获得了成功。他没有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以自己所特有的东方哲学,携带着西方的技术,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探寻新的灵感。用他的话来说,是在“发掘出和服背后的潜在的精神”。
对面料的处理,是三宅设计活动中的一部分。他本人极其尊重面料自身的特性,习惯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面料,“等待织物的引导”,也常常借用高技术的手段,对传统的布料做纹理上的再创造。所以,他的设计作品总具有较高的艺术完整性。
右上图是三宅新近的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三宅独具个性的创造。这两套服装的设计择点于花朵的表现。服装中,形与色在互补中织成了和谐的一幕:前襟、颈围与肩部被层层花瓣似的造型簇拥覆盖着,充满韵律的一节节细粗变化着的长袖,好似舒缓的飘着花瓣的溪流,在不断延伸,处理过的面料在尽情尽意地表现着主题情调。三宅在这里将捕捉到的赞美大自然的主题,以全新的形式塑造出来,使自然丰采与人生意趣得到了“天人合一”的展示。(附图片)


第12版(周末)
专栏:

  《路远情深》讲山区故事
河南省交通厅、南阳市政府、南阳电视剧艺术中心、河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连续剧《路远情深》,于最近拍成。
此剧描写基层交通管理人员在改革开放中帮助山区农民修公路的动人事迹,具有浓郁的地方山区色彩和淳厚的乡情、人情。
陈俊生为该剧题写了片名。导演为刘桐生,编剧是旷荣怿和张继山,摄像是高九龄,主要演员有徐正运、王岩、石东玲等。(景桐)


第12版(周末)
专栏:礼仪广场

  世界礼仪巡礼(三)
问候
英国——不可缺少的握手问候初次见面问候时,应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并站立与对方握手。通常是长辈先伸出手,晚辈才能握手。如与女性见面,女性主动伸出手后,男性才应轻握对方的手。握手后双方交换名片,一次见面后你必须牢记对方的姓名,否则再见面时,就很失礼了。
法国——进出商场时都必须问候致意法国人在进入商场、餐馆时也必须问候致意,离开时不管有无购物或用餐,双方也都要示意。法国人在各种场合通常都要问候致意。
德国——称呼对方的姓名并表示问候互致问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在德国应尽量称呼对方的姓并致以问候,德国人握手时一般都紧握对方的手。握手时应注视对方的眼睛,并报以微笑。不注视对方是失礼的行为。
意大利——过份的问候常常令外国人吃惊意大利人先问候致意再自我介绍。谈话时,非常注意使用有礼貌的语言。意大利人经常有些浪漫的赞美或举动令东方人吃惊,但这也是意大利的一种礼仪,不必大惊小怪。
西班牙、葡萄牙——亲密关系直呼“你”在西班牙、葡萄牙,随着双方关系逐步亲密,问候的语言也发生变化。亲密的朋友之间,一般都直呼“你”。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方如直呼“你”时,你不响应,便会使对方认为“我特意把你作为朋友却不领情”。
荷兰——应注意姓名的称呼荷兰人虽然也称呼先生、小姐,但在办公室却很少这样称呼。在办公室,如果在姓氏后称呼先生或小姐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除必要的场合以外应避免称呼先生或小姐。荷兰人男性之间互相用右手握手。对女性通常只问候致意,只有女性主动伸手时,才可轻握对方的手。
希腊——用希腊语问候受欢迎在希腊男性之间都是积极地走向前用力地握手。但是女性之间,对方不伸手,不应主动伸手,如对方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就更要注意这一点。希腊人在分别时也强有力地握手。
瑞典——即便不是初次见面也以“初次见面”致以问候瑞典人一般也握手致意,见到长辈时要低头致意,瑞典人即使不是初次见面也以“初次见面,您好”致以问候。这在各种交际中都是如此。
波兰——仅打招呼也必须用波兰语波兰语虽然很复杂,有五种变格,就是用固有名词也变格,但如果你用波兰语问候,对方就会对你有亲近感。
匈牙利——用自己能讲的外国话致以问候匈牙利语很难,匈牙利人也承认本国语言的复杂,所以在工作中几乎都使用外国语言互致问候,自我介绍都使用自己能讲的外国话。
俄罗斯——多民族的俄罗斯很重视问候礼仪俄罗斯人一般是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或先看到对方的人先主动问候,并稍微弯腰致意,时间、场合、地点不同,问候语也不同,但通常说“你好”即可。
(林氏创制公司供稿)


第12版(周末)
专栏:健身房

  球迷也有俱乐部
球星加盟更添彩
对于足球迷来说,如果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在国际标准的草皮球场踢一场正正规规的比赛,无疑是一种梦幻般的诱惑。日前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的奥体中心足球俱乐部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北京球迷梦幻成真。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利用自己完善的场地设施和良好的运动环境,与几家单位联合创办了旨在推动群众足球运动发展、提高全民体育水平的业余性的会员制足球俱乐部。我国足坛名宿史万春先生和一大批在京的原国家队、北京队、八一队的退役球员积极参与俱乐部的创建和组织工作,担任会员队的教练和技术指导。
目前已有北京奔驰公司、中国五矿、中国纺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解放军某部和东西艺术有限公司等报名签约,成为俱乐部的首批团体会员。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足球俱乐部除了组织团体和个人会员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和比赛外,还将组织球迷部,在北京建立起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的球迷队伍,帮助有关部门做好今年甲A联赛北京国安队主场比赛的球迷组织工作,使北京球迷的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北京音乐台对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足球俱乐部的成立在策划和宣传上给予了支持。他们还同俱乐部共建了以史万春先生执教的北京音乐台足球队,足球名将洪元硕、刘利福、李富胜、谷大泉、李公一等人加盟助阵。北京音乐台部分节目主持人也跻身战阵。
在俱乐部成立仪式上,北京音乐台足球队同影视明星组成的梦舟足球队在奥体中心进行了一场友谊比赛。


第12版(周末)
专栏:

  理查德·克莱德曼再次来华表演
法国浪漫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继1992年3月访华后,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将于3月再次访问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举办大型演奏会。
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一位我国听众熟悉的音乐家。此次来华,理查德除带来他的著名乐曲外,还将特别推出中国电影插曲《我的祖国》改编的乐曲《一条大河》,首次演奏改编的台湾乐曲《花心》。3月8日,他在首都体育馆进行首场表演。
(江临)


第12版(周末)
专栏:

  中央电视台举办女性人物专题短片评比
为迎接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的召开,展示中国妇女的风采,中央电视台妇女栏目“半边天”中的人物(专题)短片部分——《我是女人》专栏,将与吉林松原市华孚制药厂联合举办全国首届“妇春俪”奖女性人物(专题)短片评比活动。
中央电视台妇女栏目“半边天”开播伊始,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栏目中的人物(专题)短片部分——《我是女人》尤其引人注目。为促使更多更好的作品的出现,《我是女人》栏目将借此次活动向社会广泛征集片源,以有奖评比的形式集中展播。
9月1日至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将从获得一、二、三等奖及鼓励奖的作品中精选30部在“半边天”栏目中播出。此外,这些作品还将被译成英文,作为礼物赠送给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刚)


第12版(周末)
专栏:

  “空气补给”乐队首次来京
AIRSUPPLY(“空气补给”)乐队中国巡回演唱会将举行。
经文化部批准,以演唱抒情歌曲见长的“空气补给”乐队即将来华,在京沪穗三市作巡回演出,首场演唱会于3月18日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
“空气补给”乐队1976年创建于澳大利亚悉尼市,首次演出就使9万座席的表演场爆满,随后在美国巡回演出逾60场,观众多达120万以上。1993年,“空气补给”乐队再作世界巡回演出,演出历时5个多月,超过250场。“空气补给”乐队的两位主唱手RUSSELLHITCH—COCK和GRAHAMRUSSELL都生长于澳大利亚。1976年,这两位主唱手因参与一部舞台剧而相识,他们对当时乐坛流行的“重金属音乐”不太接受,所以共同努力组建了“空气补给”乐队,希望创作出一种类似清新空气那样令人赏心悦目的音乐,“空气补给”乐队即由此得名。
90年代初,“空气补给”乐队演唱的曲目传入中国,其富有浪漫情调的旋律,深受中国听众喜爱。本次“空气补给”乐队中国巡回演唱会是由天创经济文化发展总公司主办的,巡回演出共安排6场,除北京的2场外,3月23日和24日在上海万人体育馆演出,3月28日和29日则在广州天河体育馆放歌。
(初晓玲)


第12版(周末)
专栏:

  高占祥的书法
高占祥是文化管理工作的一位专家,又勤于诗文写作,而且还钟情于翰墨,是一位书法家。他近几年来挥毫书写的真、草、隶、篆书画相衔的刻字、蜡染等作品集结成《高占祥书法选》,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近日在京举行首发式。上图为他的一幅书法:“以古为镜”。
(张虎)(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