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二十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③

  南北方多熟制及间套作技术
多熟制及间套作是我国农业一大优势,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增加农作物产量、效益,尤其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为了提高利用率,实行间套作,发展多熟制栽培,对于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复种指数,合理改革农业耕作制度,都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同时,发展多熟制及间套作也是衡量我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主要技术内容:
1.南方地区重点推广变两熟为三熟,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发展稻萍鱼生态模式。具体技术模式有:稻稻麦、稻稻米、稻稻薯、麦稻再生稻、麦稻薯等;北方地区重点推广变一熟为两熟、变两熟为三熟的多熟制模式,具体有:变麦(米)一熟为米麦或麦(米)薯(豆)两熟、变米麦两熟为米麦豆(菜)三熟等;
2.因地制宜推广麦棉套种、粮菜间作、粮经间作等技术模式;
3.重点推广科学组配作物,规格种植,选用适宜间套种的良种,适时间套复种,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建立多种作物共生、边行众多的高光效复合群体;
4.潜育化稻田实行开沟作垄,立体种植,推广少免耕栽培技术;
5.抓好肥水综合管理技术,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复种指数;
南北方多熟制及间套作技术计划5年推广3500万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目标:增产又增收
——谈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王文学
就山西而言,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不可能有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加,即便靠行政动员换来农产品一时增加,最终也难长久。当前需要进一步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有效供给的相互关系。
就农业生产而言,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不可能有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加。即使靠行政动员换来农产品的一时增加,最终也不能长久。当然,增加收入不光是个农业问题。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可靠途径,但是在山西省,大多数地方的乡镇企业还比较落后,不少贫困县都曾上过一些比较大的工业项目,成功的却很少。相反,广大农民多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同黄土高原的土地优势相结合,首先在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上形成带头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带动贮藏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围绕农业办工业”的新型乡镇企业群体,并且一开始就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达到了增收与增产的统一。在指导农业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增加农产品供给看得同等重要,把前者看成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从山西的情况看,当前需要进一步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首先,从实现小康目标看。目前,山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离小康标准还有很大距离,199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实际只有623元,在本世纪剩下的6年多时间里,每年必须以8%以上的速度递增才能如期达标。
其次,从城乡发展趋势看。10多年来,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绝对值来看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184.69元扩大到1985年的201.78元,再扩大到1993年的996.5元;就相对比例关系来看,80年代前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差距又再度扩大,1993年为1.0∶2.1,约有96.5%的农户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收入。
再次,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看。近几年连续出现的工业品过剩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村购买力的不足,或农民收入的不高。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工业品消费市场就会失去应有的需求拉力,市场疲软的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
最后,从全国发展的坐标系看。农村改革以来,山西农民人均收入同全国水平相比,差距逐步拉大。1978年比全国低31.96元,1985年低39.28元,1990年低82.8元,1992年低157元,1993年低204元。从增长速度看,1984年到1993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年均递增速度回落到8.75%,比年递增11.2%的全国水平低2.5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山西农民收入在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78年的22位上升到1984年的16位,又回落到1993年的21位。为此,在东南沿海地区“再创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奋起直追”的大背景下,山西省要下大力气增加农民收入,在本世纪末的最后6年赶上全国水平。否则,在跨入下世纪之时,山西同全国的差距还会拉大。
一些基层同志在领导农业生产时,对于既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增加农民收入,感到很难把握。关键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找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结合点。
一些基层同志反映,他们在领导农业生产时,对于既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感到很难把握。强调增加农产品产量,担心增收速度放慢;突出增加收入,又害怕农产品总量掉了下来;二者平分秋色,又感到分不清主次,没有工作重点,因而左右摇摆,进退两难。通过调查研究,我深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找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结合点。
1.培育主导产业,抓住产业结构上的结合点。培育主导产业,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在调查中,我发现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农民用果品收入集资打了井,改善了水利设施,增加了粮食产量。在大旱的1994年,临猗全县只有4个乡粮食比上年增产,其中3个是果区;另一种是粮田面积仍在80%以上的老农区,有水农民都浇不起,或感到浇地不合算而不愿浇,致使粮食减产。这两种现象说明,在山西这样一个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裕的省份,粮食产量能否稳定增长的首要问题,不仅简单是维持既定的种植比例,而是能否增加投入。只要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就不会导致粮食总量减产。有了投入的来源和保证,才能使粮食生产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我省西北部的广大山区,人均八九亩耕地,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在这些地区适当拿出一些山坡地种果,不失为是改革耕作制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措施,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最现实的途径。
2.扶持龙头企业,抓住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结合点。只有建立起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的龙头才能举起来,龙身才能活起来,最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组建和扶持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销售组织。同时,可以突破所有制界限,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也可以突破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我们要善于在“群龙无首”的加工和销售队伍中发现和培养龙头企业。
总的说来,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定产销合同,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使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3.开发名优产品,抓住产品结构上的结合点。如果说龙头企业能够撑起主导产业,那么真正撑起龙头企业的是名优产品。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名牌意识,每一个主导产业、每一个龙头企业,都要创出自己的名优产品。
开发名优产品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规模,二是质量,三是信誉。只有抓住规模、质量、信誉三个环节,就能不断开发出新的名优产品。随着名优产品的走向市场,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便会同时得到实现。 (作者为山西省副省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棉花

  山东:棉花生产仍需抓紧
去年山东省棉花生产,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没有完成年初的计划。为及时了解今年全省棉花生产的情况,山东省农调队抽取了26个县(市、区)390个调查村1950户农民,进行了植棉意向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今年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棉花生产势头有所好转,但全省棉花生产形势仍不乐观。
被调查的1950户棉农中,今年共安排棉花种植面积比去年实际种植面积增长4%。按1994年全省棉花实收面积1190万亩来推算,今年全省的棉花种植面积约为1240万亩,这与省政府今年1700万亩的种植计划差距较大。从调查情况看,今年的棉花种植趋势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是棉花主产区农户计划安排的种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部分县市处于减少趋势,有的农户甘愿受罚也不种棉。二是棉花非主产区农户安排的棉花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如济南、泰安、枣庄等地棉花面积比去年有明显的增加。
今年山东棉花生产形势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原来棉价偏低,比价不合理。在山东省一季棉较多的情况下,种棉不如种粮合算,因此许多棉农准备压棉扩粮。
此外,种棉风险大,收成难测。在近几年山东省棉花生产接连受到虫灾、水灾、旱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棉花产量低而不稳。一些棉农害怕今年棉铃虫将大发生,因而不敢扩种棉花。  (单龙专)
为了有利各方和各级政府了解、掌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指导经济发展,从今天起,我们特办此专栏,望各位读者踊跃来稿。 ——编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做好“小”事
娄旭明
春节期间,有几位农民朋友向我反映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浇地用电无人管,只好一家一户去要电;麦苗旺长,买不到急需的农药等等。他们迫切希望基层干部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这些小事情。
农村改革以来,基层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商品流通,为群众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基层干部因此受到群众的称赞。但是,称赞之余,农民为何又发出“排忧解难”的呼声呢?
原因是,一些同志认为,浇几亩地,买几瓶药,比起经商办企业,好像是不起眼的小事,没必要逐一过问,因此,便不问不管。孰不知这些“小”事让农民自己做起来就不小了。浇几亩地自个儿去淘井、要电、排号,哪一桩都费不少神儿,弄不好还会误农时或产生邻里纠纷。实际上办好这些事大都是单家独户力所不能及的。帮农民解决“小”事,事关家家户户的温饱和致富,这事可不算小。农民富有,干部脸上有光,政绩光大,这也是可称道的事情。
农民所求的小事不小,这就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在带领群众办好大事的同时,多做些组织服务工作,领着群众一起干,不让农民“跑单帮”。
春耕生产在即,正是农民“多事”季节,而且大都是与田间有关的“小事”。愿我们的干部和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做好这些“小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白土沟的“文化餐馆”
张荣玺赵彪
辽宁省葫芦岛市下松树沟村白土沟屯的大砬山下,有一户人家,每当夜幕降临,这家门窗内便透出柔和的灯光,很多人在这里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交流技术、讨论稿件……这就是区人大代表、民办教师贾俊杰创办的“文化餐馆”。
白土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1982年初,贾俊杰在丈夫的支持下,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的3500多元钱,购买了1300余册书籍,订了30多种报刊,还添置了电视机、收录机和一些棋类、球类,办起了家庭“文化餐馆”,向乡亲们免费开放。
“文化餐馆”吸引了众多乡亲。贾俊杰又请来“土专家”、“田秀才”、“养猪状元”,在“文化餐馆”讲授果树管理、“两高一优”农业技术和快速养猪等课程。
“文化餐馆”的常客孙秀云,运用所学知识在自己承包的果园里栽培出带有“福”、“寿”、“禧”、“禄”等字的苹果,备受客商喜爱。村民张荣辉在贾俊杰的帮助下,开办了豆腐坊,养了12头猪,承包了百株果树,走上了“豆腐赚钱,豆渣喂猪,猪粪上地,钱粮丰收”的致富新路。常来看报的小学生张颖,被全国少工委和《中国儿童报》社授予“中国好儿童”称号。
贾俊杰并不满足仅给乡亲们提供精神食粮、致富窗口。近几年,乡亲富了,腰包鼓了,贾俊杰又寻思,村里的青年有文化,何不鼓动他们拿起笔来讴歌家乡巨大的变化呢?1986年初,她当众宣布了一条“土规矩”:凡来“文化餐馆”的顾客,每天都得讲一条新闻并把它写出来。
于是,从“文化餐馆”吸取了营养的庄稼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握起了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葫芦岛日报》等都刊登了他们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9年来,这个小山沟里共有18人的700篇稿件被报刊、电台、电视台采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不买耕牛买铁牛,已成为皖西老区农民的新时尚。不光是铁牛用途多,与耕牛价格差不多,而且还可免去放牛之累。春耕之际,当地的手扶拖拉机厂门庭若市,加班生产仍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高波陈力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入春以来,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先后派出40余人次,分赴广州、湖南、山西、河北等地采购化肥、农药、农膜等。目前已有6万吨化肥下摆到基层。
图为公司有关人员在确山县胡庙乡分庄村向农民讲授小麦施肥的科学方法。
李新弓静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设立购种档案
编辑同志:
去年春,我在农村驻队,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大肆兜售假冒、伪劣种子,引起了农民的强烈愤慨。
时下正是销售种子的季节,建议农技部门为农民设立购种档案。方法是:将购种农民的姓名、住址、所购品种和种子来源、经销单位等逐项登记,存档备查。同时,将各种良种种植、管理技术资料打印成册,分发给前来购种的农民,并与之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这样,既可防止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又能做到伪劣种子坑农事件查处有据,使农民购种、种田两放心。
               湖北应城市 侯宗高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郏县:“山儿西”一枝独秀
刘彩望马正钧
近年来,由于烟粮比价不合理、收购价格低,农民种烟不合算,出现严重滑坡。1994年,全国烟叶种植面积、收购量分别比1993年减少300万亩、1500万担。我国烟叶主要产区黄淮烟区生产同时大滑坡。然而河南省郏县烟叶生产却一枝独秀,连续4年荣获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烟田种植水平已接近国际种植水平。
有80年种植烤烟历史的郏县,所产“山儿西”烟叶早在30年代就以色、香、味俱佳享誉海内外。1965年,该县被列为国家高级原料烟和外贸出口烟生产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收购烟叶2200万公斤左右,年均上缴县财政烟叶税2140万元。
   扶持政策是保障
农民种烟要承担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特别需要政府强有力的保护。郏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一是县烟草公司把烟厂提供的扶持费全部用于烟叶生产,县财政把烟叶税的5%作为烟叶生产发展基金;二是对乡镇财政分灶吃饭,独立核算包干,每年核定上交县财政烟叶税基数,超收部分90%留乡镇,用于烟叶生产;三是对完成乡镇下达烟叶生产各项指标的村,实行奖励;四是设立技术承包奖,乡镇、村干部和技术员对科技示范村进行技术承包;五是设立烟叶生产关键环节奖和烤烟质量奖。
   普及科技是基础
县里根据品种对比试验,选定NC89为当家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统一供种,改变了烟叶品种多、乱、杂的状况。1989年后,全县良种面积达100%。烟叶生产技术员对全县烟田土壤逐块化验,因地制宜指导农民配方施肥。乡镇对烟叶生产实行规范栽培,严格控制每亩植烟株数和每株留叶数,适时平顶抹杈。
县里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帮助农民改变“七成收,八成丢”的旧习惯。技术员和科技户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讲授烟叶成熟的特性特征,手把手地教农民识别要领和方法。
郏县还非常注意抓好技术队伍建设和技术普及,全县各乡镇、村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副主任。县里建立了烟草科研所,各乡镇、村有科普协会92个,会员496人。县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开展科学技术讲座,聘请国内烟草专家讲学指导;开展三级技术培训,选送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联合开办农函大烟草专业班,举办农民夜校,提高了全县烟叶生产整体水平。
   规模经营是方向
在农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探索分散种植向大户集中的新路子。主要形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行政村将经济田使用权有偿租赁给种烟能手,签订租赁合同,明确规定租期和有关事宜。今年,全县租赁5亩至30亩种烟的大户有327户;二是农民自愿结合,联户租赁经济田使用权。全县已有144户联合,共租赁烟田3038亩;三是由农民分户租赁,连片集中成方,技术员实行亩烟保值技术承包。已有644名技术员对19436亩烟田进行技术承包。烟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趋势,改变了千家万户种烟、烤烟、卖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经济效益比一般烟田平均高出32.4%。
近几年来,郏县烤烟质量明显提高,上等烟叶比例由1989年的6.08%上升到今年的50.2%,全县烟叶亩均效益增加289.6元,农民收入增加不少,种烟积极性高涨不下。1994年,全县收购烟叶1000余万公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民兴建游泳馆
本报讯“西关村动工兴建游泳馆了”,这是最近发生在山西省介休市的一件新鲜事。
这些年来,西关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率先跨入全市小康村建设先进行列。村里决定投资1000万元,建设一座集娱乐、服务、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游乐场。前期工程投资600万元兴建游泳馆。据悉,西关农民兴建游泳馆在全省属首家。(赵连生田时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棉花

  河北:棉花面积有待落实
据河北省农调队调查分析,河北在去年棉花播种面积下降的基础上,今年有可能继续下滑,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植棉计划难以完成。主要问题是:
农户种棉积极性不高。据对某县的了解,有不少农户仍不愿种棉。
经济效益低。商品经济条件下,农民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的,随着“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趋利性更加明显。农民说,种一亩大棚菜年收入动辄近万元,有些经济类作物更丰,就连种一亩玉米,少则收获千斤,纯收入500元,且省工省时省费用,而种一亩棉花,亩产50公斤皮棉就很不错了,按原价计算,不过600来元,扣除化肥、籽种、农药、水电费少则150元,纯收入只有450元,而且费力又费工。
春旱影响备耕春播。去冬以来,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少水干旱,墒情普遍较差,进入春季后,旱象更明显,如墒情不缓解,势必影响春播。
(张勇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棉花

  江苏:保棉措施加大
今年以来,江苏省为确保完成国家的棉花收购任务,加大“保棉”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棉农的积极性,种足面积,提高效益。一些地市主要措施是:继续实行粮棉挂钩办法,棉区乡镇凡少交一公担皮棉的,则粮食定购任务增加700公斤。粮棉挂钩增加的粮食定购任务,由粮食部门代收代销,售后款作为市棉花发展基金。二是农户所交皮棉在国家收购价基础上,由有关厂家每公担补贴80元,由市棉麻公司兑现。三是由棉麻公司从盈利中按每公担皮棉3元的标准提取款项,作为市政府的棉花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对棉花生产作出贡献的基层干部。(江隆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棉花

  山西:棉种供应尚有缺口
今年,山西省各级政府和种子经营部门对种子非常重视,及时组织货源,加强调运,种子供求状况基本良好。据该省农调队在35个县对农业生产资料准备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1995年粮食、油料种子可供量占需求量的比重分别达到97.4%和99.4%。但是,棉花种子仍有17.1%的缺口。有关部门需以保护农民植棉积极性,促进棉花生产登上新台阶的大局为重,千方百计解决棉花缺种问题,尽力满足棉农的需求。
(程建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