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第一富户帮富第一
“孵王”李多艺“孵”出3500富裕户
本报讯四川省北部贫困山区剑阁县白龙镇青年农民、家禽“孵王”李多艺,9年孵售家禽258万多只,获纯利30多万元,是剑阁禽业第一富户。他勤劳致富不忘众乡亲,帮贫致富全县第一,几年来共“孵”出3500多养禽富裕户。
李多艺是靠自学掌握科学孵禽技术的,到1994年,年孵量由起初的5万只增加到28万多只。随着孵禽规模的逐步扩大,他的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大。1992年,他开始孵抱、批售、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他让利禽农,采取种禽按批发价卖出,种蛋肉禽按市场价买进的办法,不但吸引了当地10多个乡镇的5000多养禽户,而且成都、德阳、南充等近10个市、县的2000多养禽贩禽户也与他结成了稳固的买卖关系。
李多艺成了全县禽业第一大户后,带领乡邻共同致富成了他新的追求。几年来,他技术扶持县内外3000多养禽户脱贫致富;赊销种禽10多万只给600多养禽困难户,其中有450多户脱贫致富。1993年,他赊给槐树村一组贾友泽蛋鸭350只,并从技术上给予指导。两年时间,这个昔日的特困户仅卖鸭蛋就收入3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鸭“小康户”。(李涛)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时代报告

  特区深圳不仅有高耸云端的国贸大厦、漂亮的别墅和私家车,而且有无数颗纯净而高尚的心灵和温暖的人际关系。请看——
深圳打工妹的故事
北岳
深圳的标志是什么?有人说,是奋力前行的“拓荒牛”;有人说,是高耸云端的“国贸大厦”;有人说,是花团锦簇的“蛇口工业区”。
是的,它们都是深圳的标志。但请不要忘了,还有一块碑,一块无数人为救援无助打工妹而筑起的丰碑,一块无字碑——它同样是人们心中深圳的标志和象征。
   春天来了,李佳的生命之花却日渐枯萎
深圳红十字会医院8病区15号病床上躺着一位姑娘,面色苍白,吊瓶里的药液一滴一滴输进了她的静脉。她叫李佳,24岁的年华本该像鲜花一样盛开着,可她已经在病床上躺了6个月了。她得的是白血病。
李佳原本是一个幸运的姑娘。1994年3月,她揣着湖南商学院财会专业的毕业证,辞职来闯深圳。一家港资企业用其所长,聘她任会计。李佳很努力,白天兢兢业业,晚上还参加了两个培训班。3个多月时间,这位长沙姑娘攻下了“电算会计”、“粤语”两关。
这时,厄运却降临了。她时常会头晕、发烧、无力。1994年9月7日,红十字会医院确诊她为急性白血病,癌细胞在骨髓中已占到90%。她被当即收治入院。
每月一次的化疗,杀死了李佳体内的癌细胞,也杀死了健康细胞。她抵抗力更差,连续发高烧,浑身无力,脸上的血色没有了,披肩长发一缕缕往下掉……可是,李佳一次次挺了过来,对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支持着她。
然而,昂贵的医药费去哪里筹措?半年来已经花掉了5万多元。要治愈此病,只有用最先进的“骨髓移植”手术希望最大,可手术费用最少需要10万元。而且,最近又发现李佳患了“丙型肝炎”,治疗又需4万多元。
李佳的父亲是湖南省教科所的高级教师,母亲是湖南商学院的副教授。对于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来说,巨大的医疗开销像一个天文数字压在心头。
李佳想活下去,她的亲人也希望她活下去。可是,他们束手无策。
   鹏城儿女,伸出了千双手,捧出了万颗心
消息传开,友情在涌动,亲情在涌动,同情心在涌动,中华民族的扶危济困之心在涌动。大家怀着共同的心愿:救助李佳,让她活下去。
李佳所在单位——香港京华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京华软件开发公司在她患病之初就动用了医疗保险卡,并破例给予5000元紧急资助,以解急需。
1994年10月25日,是李佳24岁生日。闪动的烛光中,医生和护士以及朋友们为她唱起了生日歌,陈医生送给李佳一盒巧克力,护士长送来了一个可爱的布娃娃,血液科的张瑞发主任和财会科的李阿姨分别把100元和500元钱塞到了李佳妈妈的手里。
今年1月18日,深圳《女报》总编辑钟铁夫来到医院,把全社人员捐助的1000元钱交给李佳。2月26日,《女报》15位工作人员在火车站、青少年宫等四处开展义卖和募捐。
随着深圳市各新闻单位的参与和传播,更多的深圳人自发行动起来,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手持鲜花和慰问品以及钱物出现在李佳的床前。
广深铁路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带来了问候,带来了1000元钱,还带来了自己多年锻炼身体的心得;有一位从浙江来打工的沈小姐,一下车,还没找到工作,看到报纸就奔医院,她留下100元钱,也留下了打工妹的祝福;
住在宁水花园的退休教师郭经芳,先是跑去医院看望,随后又在学校开展募捐……
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天来,直接、间接捐助钱物的达上千人,捐款额达五六万元。
   不图回报,不留姓名,他们是真正大写的人
“中华民族历来有扶危济困的传统。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是美德所在。出于人道,对这一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尽一点绵薄之力,是我应该做的。”深圳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胡戈这样说道。
邝金泉是深圳华侨旅行社的退休工人,经济并不富裕。看到报纸的第二天,他就骑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城市赶到医院,送上200元钱和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他对记者说:“李佳是来特区支援经济建设的,我同情她,作为深圳的老住户、社会的一分子,我有责任帮忙。日后如果需要,我还会再支持。”
在捐助者中间,还有为数众多的人没有留下姓名,尽管李佳的母亲一再要求。——一位先生托人捎来了10000元,只知道他姓陈;一位小姐送来了2万元;一位香港的货柜司机送来了10000元;还有一位唐山姑娘,正在等工作,她留下300元,还有一帧怒放的山茶花照片……
对李佳的治疗仍在进行中,深圳人的捐助活动也仍在进行中。从这场自发的义举当中,我们看到,深圳不仅有高耸云端的国贸大厦,而且有无数颗纯净的心灵;不仅有漂亮的别墅、私家车,而且有温暖的人际关系;不仅有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它,留存在深圳人的心中。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光明使者光明行
龚增英郑琳
在江苏省盐城市,有一群“光明使者”。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为群众排解用电难题,为生产解决燃眉之急。他们就是盐城市供电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年轻人。
去年春天,该局配电工区10多名团员在团支书李成超的带领下,来到市社会福利院为老人们打扫房内屋外、洗刷衣物。在这过程中,他们发现福利院内有好些电源开关、插座等坏了,线路也很杂乱,便顺手修理、整装起来。临别,老人们连连道谢。福利院陈院长在致谢时却话锋一转:“说实话,你们今天来打扫卫生,我们很感谢,但并不十分急需,倒是修理这个机、那个器的为我们解了大难题。要知道,电可是个‘大老虎’,我们不懂,平时也不敢碰。”
“对呀,社会上能打扫卫生的志愿服务者多的是,可懂电的却不多。何不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去为人们服务,解除他们用电的烦恼呢?”他们把情况向局团委作了汇报,团委副书记俞文祝当即拍板:就这么干,发动全系统志愿者一起行动,以“送光明”活动为载体达到供电系统志愿者为社会“送温暖”的目的。为使这一活动能有始有终,相对稳定持久,配电工区、变电工区、送变电工程公司等团支部的志愿者服务队分别与福利院、市妇联幼儿园等单位签订了书面协议,以合同的形式将服务期限、内容、应履行义务等项目固定下来,以便于监督约束。
今年春节前,腊月廿九晚上,高压值班室副班长张守信当班时,接到车站新村一居民的求助电话,说是家里有急事要用电,可灯突然不亮了。张守信立即带着工具来到这一带检修,可就是找不到故障源。时间一分分过去,他打着手电在黑暗的楼道里一点点摸索,在查找了整整四栋楼以后,才发现了断电原因,使新村的居民在小年夜终于又见光明。
市区新街80号王根英老太太逢人就说:“听说装灯办手续要花1000多块钱,我们老两口舍不得,摸黑过了大半辈子。供电局市区变电所的小师傅知道后,来来去去三五趟,就给我们装好了,瞧灯这么亮,咱这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为了给群众提供方便,他们还特地开设了一条号码为“335761”的“送光明”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专人值班,负责接听和随时处理来自市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用电问题。
2月15日是该热线开通的第一天。下午6点多钟,线路工李耀华在处理完两件用电故障后正准备下班,突然电话铃又急促地响了。原来是本市浠沧巷一居民打来的,说家里有人刚动完手术,断电了护理很不方便。李耀华和另一名线路工张建兵一道,叫上司机小陈,开车来到这个居民家,爬上爬下,里外检查,原来是零线断头了。几下一拨弄,电灯又重放光明。病人家属开心地笑了,连声称赞他们不愧是“光明使者”。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让孩子走出无声世界
——记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汪秀丽
关泠
“人怎么活都是这几十年,只要能让更多的聋哑孩子学会说话,我这一生也就无怨无悔了。”今年25岁的汪秀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天津蓟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创始人,5年来,她已经帮助56个聋哑孩子走出了无声世界。
1988年,在蓟县白涧乡杜吉素村做幼儿教师的汪秀丽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我国每年新生婴儿中有3万多是聋哑儿童。她想起自己儿时的一个女伴就是因先天失聪而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或许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汪秀丽毅然放弃了村里的工作,自费报考了河北省聋儿康复中心。在学习了有关聋儿康复的治疗、护理、训练知识之后,1989年4月1日,她回村开办了聋哑儿童语言训练班。
汪秀丽从附近十几个村子招收了6名有残余听力、智力正常、从2岁半到7岁的儿童。没教室,村里专门给了她一间房,他们说:“这是件积德行善的好事,有啥困难就找组织。”没教具,汪秀丽的父亲拿出2000元积蓄,给她买了录音机、隔音地毯和必需的书,这位在村办小学工作了30年的老教师对女儿说:“只要能挽救孩子,我们不怕花钱,哪怕只教出来一个,我们也会为你高兴!”孩子们平时吃住都在汪家,为此,汪秀丽的哥哥提前从家里迁了出去,她母亲也放弃了一年几千元收入的面粉加工生意来帮她照顾孩子。为了使孩子们有块活动场地,她动员全家把院子里的3000多棵松柏树苗刨掉了。
语训是艰苦的。每天早上,汪秀丽带着孩子们去野外跑步,到无人的地方教他们高声喊叫,练习发声。慢慢的,一些孩子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了,她又帮他们正口型、做舌操。若使孩子们对一个单词能做到会听、会写、会用,她要一字一句地说、手把手地教,一个词总要重复几百甚至上千遍,等孩子们熟悉了口型,知道如何发音了,她的嗓子也已经疼得说不出话来了。
孩子们在她这里住,她既是老师又是保育员。给孩子洗澡、理发、剪指甲、洗衣服、刷鞋……一连几天下来,汪秀丽头疼欲裂,眩晕恶心。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你得了顽固性神经衰弱症,主要是太累了,要是再不好好休息,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孩子们的家长听说她病了,纷纷赶来看望,见她瘦得不成样子,一个个直抹眼泪。“都怪孩子把您拖累成这样,我们这就把孩子接走。可老师您要是不好,孩子这辈子就完了!”家长们把孩子接回去了,可他们的话却在汪秀丽脑海中回响。“不能让家长们失望,不能耽误了孩子们!”她在床上躺不住了,80天后,她又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课堂。
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汪秀丽这里走向健康正常的生活,而慕名而来的人也多了起来。孩子多了,教学条件需要改善,汪秀丽决定为孩子们创建一所像样的康复中心。村里闻讯后很支持,批给她一块地,但因位置不合适,她又和家里商量着,用家里的自留地换了块地。可钱怎么办?语训班的每个孩子只交基本生活费,有些家里困难的孩子还是由汪秀丽自己掏钱补助的。汪秀丽的父母把多年积蓄全拿出来了,已分户单过的哥哥也把自己的血汗钱拿出来了,乡里还捐了2万,可这还是不够。汪秀丽咬咬牙,跑到亲戚朋友家去借。这个倔强的姑娘忍着眼泪,几乎求遍了所有认识的人,终于筹集到15万元资金。1993年11月5日,占地360平方米的蓟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正式建起。有了宽敞的教室和宿舍,孩子们开心了,可汪秀丽为此欠下8万多元债,过年都没敢在家呆。
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时候,在共青团天津市委的大力推荐下,她参加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5人英模事迹报告团,于1994年春在全市巡回报告。首场报告结束后第二天,天津市副市长宋平顺就打电话给市残联理事长刘洪说:汪秀丽为聋儿康复事业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支持她!报告团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含着热泪为汪秀丽和孩子们捐钱捐物。在市残联的发动下,社会各界捐款为汪秀丽还上了所欠债务,并帮助他们修建了餐厅、洗澡间,安装了暖气等设施。
几年来,汪秀丽根据教学实践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笔记和教案,总结出瞬间教育法、跳跃教育法、自然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四种适合聋儿的教育方法。已经毕业的56名儿童已有10名进入普通小学,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0%进普小的标准。现在这个中心有4名教师、1名保育员和25个孩子。孩子中来自广东、浙江、湖南、河南等外省市的就占了2/3,都是家长慕名送来的。
今年,天津市残联将成立一家聋儿语训中心,为全市的聋儿语训工作开展示范指导和技术服务,使这项工作逐步规范化。市残联副理事长丁疗祺告诉我:像汪秀丽这样自己办康复中心的情况在全国来讲也比较少,因此她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我们将继续从师资培训、设备投入、定期为聋儿测听等方面支持她!
早春的风吹拂着康复中心上空的国旗,孩子们咿咿呀呀的学语声唤醒了沉寂的大地,而汪秀丽,这位将孩子们从寂静的无声世界中唤醒的姑娘,仍在辛勤地耕耘着这一特殊的土地。(附图片)
汪秀丽和孩子们在一起。关泠摄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谈谈“跨世纪”
何宁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风雨雨,再一次站到了决定命运的起跑线上。每一位有幸参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跨世纪伟业的青年人,都在以一种激动的心情祈盼着新世纪的到来!
“跨世纪”是一个契机。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契合或排列,往往表现出一种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这种必然有时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生死攸关,而当代中国恰恰处于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刻。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方式迎接人类的下一个千年文明,这是中国人民的宣言。历史的辩证法还告诉我们,最深刻的价值往往寓于最平凡的事物中,最重大的成就往往潜伏在最细微的变化中。用诚实的劳动和智慧,重塑属于我们民族的英雄群像,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誓言。
“跨世纪”还是一个选择。现代社会充满机会和诱惑,但为了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主导目标和航线作出果断的选择。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主要取决于青年整体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当代青年提供了空前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是当代青年为实现“四有”目标面向新世纪作出的庄严选择。
“跨世纪”更是一个希望。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地上的巨变,已经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当代中国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面临振兴的伟大时刻。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时代的天平将公正无私地衡量每一位青年的生命价值,因为青春只为创造美好的未来闪光。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也要由青年去创造;只有创造出民族的未来,青年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未来。
2000年,人类又一个千年文明的起点,也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令人振奋的闪光点。前面的路依然艰难,但是前景光明而使人陶醉。
青年朋友们,可爱的新世纪主人,让我们携手上路!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跨世纪人才》杂志在京创刊
本报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我国人才工程的进展,加强国际、国内人才的开发、交流和服务,使各类优秀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由国家科委主管、国家科委人才中心主办的《跨世纪人才》杂志日前在北京创刊。
创刊号推出了有关全国跨世纪人才群英会的详尽报道和介绍“全国第二届科技人才交流大会”的长篇纪实文章。
(海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