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中国改革,走向辉煌
李铁映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已经历经16个年头了。16年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勇于创新,奋力开拓,锐意进取,排除万难,创造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业绩,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立即显示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效果。16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递增,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位次上升到世界第10名,经济跃上了一个大的新台阶。16年来,全国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1994年的4.45亿吨,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发展到2000多万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2亿多人,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近50%。16年来,对外贸易取得突出成果,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11位,进出口额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左右,成为世界上开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16年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整体生活水平已摆脱贫穷状态,实现了温饱,并正向小康迈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市场繁荣,社会进步,充满勃勃生机,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6年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社会生产力获得如此大幅度的发展,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正如国际舆论所普遍认为的那样:中国仅用15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美国曾经花费50年、日本曾经花费30年才能达到的目标。“中国的经济成功,不仅使中国的亿万人民对未来满怀希望,而且正在改变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面貌”。
总结我们的经验,首先是中国的改革有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当代中国,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他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既立足于中国大地,又关注着世界风云;既正视国情现实,又面向着世纪未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他高瞻远瞩,以巨人的手笔,构思和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它的基本路线与一整套发展战略。在我们党写着“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上,现在又增添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我们必须把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作为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建设,切实抓紧抓好。”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过去是,今后也将是我们国家实现宏伟目标的光辉旗帜和科学指南,不仅过去是,今后也将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现实问题学习理论,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运用理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胜利向前。
中国的改革有坚强的领导力量。如果说,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的话,那么,领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既涉及到权力的再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直接关系12亿人民的切身利益。这场深刻的革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情况之复杂,工作之艰难,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要把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具备成功的保证,民族才能振兴,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富裕和幸福。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永无振兴崛起之日。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今后的道路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中国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改革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16年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努力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培育和建立市场体系,健全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法规,大大增强了国民经济的实力和活力,使国民经济每隔几年登上一个新台阶,并推动着整个改革大业阔步前进。
中国的改革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在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进行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大业,既无先例可循,又不可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只能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走自己的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必将是历史的结论。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把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及大无畏的首创精神,同稳扎稳打的求实作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稳定中寻求发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目标,而保持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无论进行建设或改革,都要求一个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频繁的“大地震”是不能建设高楼大厦的。这是我们16年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每提出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都不能不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总体受益与总体承受能力,不能不充分考虑到怎样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震动减小到最低程度。总之,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是我们十多年来研究和处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时,始终遵循的一大原则。
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开放的改革。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有利于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最大的改革,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在当今世界上,经济生活是开放的大系统,任何国家要想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只有坚持开放,才能够与外部交换知识和信息、设备和人才,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与成就。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绝不能走闭关锁国的道路。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大量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断学习和吸纳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国企业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有力地促进了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都要学习、借鉴。毫无疑问,吸收和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绝不等于照搬照抄,应当而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路线,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择其善者而从之,辨其不善者而却之。如同改革一样,判断开放成败的标准,也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
国务院研究室、国家体改委的一些同志挤出时间,积极组织力量,精心编辑出《中国改革之路》这样一部中国改革经验的汇集,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我认为,实事求是地肯定我国的改革历程,宣传我国的改革成果,科学地总结我国的改革经验,对于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开放事业的科学认识,提高自觉性,对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今后使我国改革的方针与政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和更加协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延伸,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在大胆探索,勇敢奋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改革之路》这本书还没有写完,还需要有志之士继续编辑。我希望在不远将来的世纪之交,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之时,能看到一部更全面、更系统地反映中国改革历程的作品,一部实践性、理论性更强的力著,如同我国的改革成果一样壮观,一样辉煌。
(此文为李铁映同志给《中国改革之路》一书所写的序)


第9版(理论)
专栏:

  让老干部老有所为
肖建章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切实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离退休干部,使他们老有所为,安度晚年。”这段话含有深厚的革命感情,更含有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比起其他同志来,老干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有许多优势。第一,有政治优势。长期的革命斗争锤炼了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坚强的革命立场。他们党性强,政策水平高,法制观念强,不但能够廉洁自律,而且对腐败丑恶现象深恶痛绝、敢于斗争。许多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请老干部当教员,编教材,讲党史,对职工和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组织纪律、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等教育,收效甚大。第二,有经验优势。老干部在开拓精神方面可能不敢提当年勇,但是他们在调查研究方面的认真细致,在决策方面的谨慎细密,是长期的领导工作凝成的经验。这个优势和中青年干部的开拓进取精神正好相得益彰。一些地方和单位请老干部当参谋,对年轻干部传帮带,就避免了不少失误和弯路。第三,有影响优势。老干部在战争和建设时期对党和人民劳苦功高,在风风雨雨之中和名缰利锁面前大义凛然,在群众心目中德高望重。加上许多在职干部受益过他们的传帮带,许多难题特别是那些积年难解的人民内部矛盾,老干部出面化解常能冰释前嫌。第四,有技术优势。老干部中有不少同志是知识分子和技术管理干部,经事多,造诣深。不少地方和单位组织老干部编书、讲学、培训、推广技术、开发经营,结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有声有色,红红火火。第五,有时间优势。老干部摆脱了“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可以专注于一些不急之务,如调查研究、项目论证、思想工作之类了。
老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用好这笔财富,是各级党政组织和老干部管理部门的职责。而老干部们最大的愿望和最高的要求也正在于此。有些地方和单位财力不厚,车子不好,房子不多,对老干部们生活上的关心常常力不从心,但是重视发挥老干部的智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了让老干部“老有所为”,结果,不但老干部们心情舒畅,而且出现了新老干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局面;相反,有些地方和单位条件不错,对老干部的车子、房子、孩子等等也照顾得不错,但老干部们因为无所事事,还是不够愉快,甚至有压抑感。让老干部安度晚年,当然是对的,但要是把这一点当作老干部工作的唯一目标,就有欠见识了。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老干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地方和单位把老干部工作当作一门学问在研究,在实践。老干部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但得到了全社会的赞赏,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看到了离退休不是事业的句号,而是一个新段落的开始。这对于今天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蓬蓬勃勃的经济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老干部将越来越多,成分也越来越广,力量将越来越雄厚。同时,改革开放的大业也将更加壮阔,可供老干部施展手脚的舞台将更多更大。因此,把对老干部的敬重化为更高层次关心——用好老干部的生产力也就更有必要和可能。


第9版(理论)
专栏: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李庆余
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本地的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进行了一年多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科学认识本地的资源开发状况
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是宝贵的。对经济资源在各种生产用途之间作出最佳选择,不仅是经济学的基本议题,也是加快经济建设的现实课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通过价值规律、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等功能,把资源配置到人们最需要的方面,配置到效益最高的部门和企业,配置到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地方,使资源能够发挥最佳效益。而要使资源发挥最佳效益,使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前提之一,就是要对本地区的资源开发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北京市房山区的资源十分丰富,一是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有丰富的煤炭和建材资源。二是生物资源丰富,有30万亩商品粮基地和正在开发的10大农副产品基地。三是旅游资源丰厚而独特,为建设首都西南旅游观光区奠定了基础。四是化工原料资源多,燕化产品有100多种,为房山发展精细化工和塑料深加工提供了必要的原辅材料。这些丰富的资源确实为促进房山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一方面,面对资源优势,一些干部群众产生了依赖、懒惰思想,对按市场需求开发利用资源重视不够,造成了产品“傻大黑粗”质量差,“小打小闹”单打一;另一方面,面对已有的开发规模,产生了“小进即满”的思想,对开发新的、上大的缺乏紧迫感,缺乏利用资源优势再造新优势的意识和魄力,造成了封闭保守发展慢,各自为战小而散,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市场经济观念不强。满足于靠资源、卖资源、吃资源饭,总认为卖原料来钱快,躺在资源上,对资源优势陷入盲目性。二是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意识不强。满足于画地为牢,自给自足,小富即安,打不破行业分割和所有制分割,企业资产难以流动,资源开发难以形成规模。
   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规划
资源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有适合本地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近期和长期规划,以避免资源开发的盲目性、无序性,求得资源开发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这一认识,去年初房山区对资源开发作出了具体规划: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把房山建成“三区两基地”的目标,即建成依托燕化,以精细化工、塑料深加工为重点的燕房化工区;服务配套、舒适方便、具有“古、野”特色的京西南旅游观光区;以形成几个规模较大的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的首都西南对外辐射和扩散的商贸经济区;以建筑带建材,建设高档次、多品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首都建材基地;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副产品基地。
制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规划,根据我们的实践,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坚持既要利用现有优势又要再造新优势。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眼点,一方面要以现有的优势行业为主导,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道路,成龙组团,扩大规模,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借助传统优势,运用科技发展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再造行业优势;深入开发系列化配套产品,再造规模优势;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带动相关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再造群体优势。经过几年努力,使我们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拓展几个有影响的新优势。新老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坚持既要广泛内联更要注重外向带动。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资源为手段,广泛开展与国内有关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着力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以形成几个不同类型的资源开发基地,发挥在资源转化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三是,坚持既要抓好资源型工业增量的优化,又要注重存量的改造。加快资源开发,一定要重质量,讲效益,切忌片面追求产值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坚持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抓好增量优化的同时,注重抓好存量的改造,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嫁接,盘活闲置企业资产。积极开发新产品,努力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声誉高、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全面提高资源型工业的素质和市场应变能力,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资源开发要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协调发展。一定要不唱高调图虚名,真正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作为制定和实施开发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资源开发的规划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了好的规划,就要狠抓落实。不动员群众脚踏实地去干,再好的规划也是“纸上谈兵”,它不可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要立足市场,加快资源开发,首先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变依赖资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经营方式为从市场需要出发进行多元开发、开放开发、规模化经营的观念。
其次,要抓“三改”促“三化”。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工作中必须从本地的人力、财力出发,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抓关键环节,特别是当群众开发资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更需要正确引导,切忌“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一哄而上。为此,我们在资源开发工作中一是抓改组,以优势行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走规模化的路子。去年上半年,我们建起四家建筑企业集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我们选择水泥、石材、钢窗、构件等一些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打破乡、村界限,走成龙组团的路子,发挥集团优势。同时继续抓好三个工业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集中成片开发,以形成区域规模。在农业上重点抓好“万字号”工程,加快10大农副产品基地的建设速度。二是抓改造,通过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使资源型企业的装备、工艺现代化。三是抓改建,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行业,走产业化的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积极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建筑、建材、房地产、商饮、服务等系列配套生产体系,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平抑物价中的作用
缪合林
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个大局的一件大事,也是群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各地实践看,要使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统一认识,纠正当前存在于部分干部中的一些偏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平抑物价工作中的作用。
   思想认识要统一
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中央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但物价上涨势头仍然难以有效遏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种种偏差没有得到切实扭转,突出表现为:一是通货膨胀无关论。认为解决通货膨胀、平抑物价是中央的事,与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责关系不大。二是控制物价吃亏论。有的吸取过去的所谓“经验”,认为“谁控制谁吃亏”;有的认为经济过热是发达地区的问题,内陆地区“热”度还不够,必须继续“升温”,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三是通货膨胀无害论。一些同志认为物价上涨有利于快速发展经济,有利于搞活企业,增加财政收入,因而“只要经济上,不管物价涨”。四是放开物价撒手论。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就要放开物价,让生产经营者完全自主定价,愿怎么干就怎么干,地方政府不必过多干预。因此,要控制物价上涨,切实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关键是要把各级地方政府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各级干部都要树立全局观念,认清切实治理通货膨胀对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战略意义,自觉服从大局,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改革不等于涨价,高通胀不利于发展,要正确认识高速度、高通胀与高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的着力点真正转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树立“地方政府有所作为”的观念。中央宏观调控措施能否落在实处,物价上涨势头能否得到有效遏止,关键在于各级地方政府认识是否统一,行动是否一致,措施是否得力。只有彻底纠正上述种种错误观念,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过高的物价涨幅才有可能降下来。
   攀比投资要降温
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攀比投资过热,其主要表现:一是“多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经济发展速度,在“争创先进,扩大政绩”的思想驱使下,热衷于大干快上,比着上项目,铺摊子,这必然造成供需矛盾的激化,引起物价上涨。二是“乱投”。一些地方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搞急功近利,对非生产性投资很大,而在交通、农业、能源、技改等方面却投入不足,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生产成本的增加,最终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三是“虚投”。不少固定资产投资盲目立项,匆忙上马,但生产不到位,造成高投入、无产出,加大了物价上涨的推力。上述问题表明,控制投资规模是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环节之一。地方各级政府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心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干部制度改革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准确地考核干部实绩,运用组织手段引导固定资产的合理投资,防止少数干部靠虚假政绩博得重用。地方政府要围绕转换投资机制做文章,明确投资主体的法人地位,完善对其责权利的制约机制,以从体制上消除“投资饥渴症”。
   监督管理要到位
加强监督管理是地方政府在平抑物价中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对物价的监督管理还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到“点”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贯彻中央有关平抑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到位,在一些地方还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市场管理不到位,导致一些集贸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制止打击不力,一些不法经营者任意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人为地推动了物价上扬。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怎样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价管理,还缺乏一套监测、检查和调控的体系,对日常物价监审工作还没真正形成制度,致使物价放开后的“自流”、“暗流”态势有增无减。上述问题表明,在加强物价的监督管理方面,地方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对平抑物价、制止通胀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地宣传教育,使中央的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其次,要加强对各类集贸市场的管理,规范价格行为,完善市场价格管理机制,增强地方政府对市场物价的调控能力。要全面推行市场最高限价制度、商品明码标价制度和日常性的物价监审制度,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非法牟取暴利、价格欺诈、垄断经营等不法行为。第三,要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抓好流通领域的制度建设工作,使物价在规范的市场中正常运行。
   权力运作要合理
无论是原来的财政包干制,还是现在的分税制,都是以承认地方具有独立的主体利益为前提的,由此便出现了某些地方政府的一些权力主体,出于谋求自身发展扩张的需要而不当行使权力的问题,其中有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上涨。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出于种种原因,不管企业的效益如何,经常干预银行的金融业务,出面说情,要贷款,推动信贷规模扩大,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二是对于应上交中央财政的资金,有些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挪用、拖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物价上涨。三是有的凭借手中权力,提高产品与劳务价格或增加收费,追求局部利益,并把负担转嫁到生产者、经营者头上,从而牵动物价的全面上涨。针对上述问题,地方政府在平抑物价中,首先要矫正行政权力运行中的偏轨问题,正确处理行政行为与控制物价的关系,努力做到依法行政,并力求保持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其次,地方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发展工农业生产上。对企业的生产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使企业少投入、多产出,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方面,要不断增加投入,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努力满足市场供应创造“小气候”,使物价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好教材
——推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刘国光
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能否成功,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已经勾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指导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宣传学习《决定》的精神十分重要。江泽民总书记指示:“要在广大干部中尽快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总政宣传部落实江总书记指示,组织力量为军队院校编写这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材,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作为介绍市场经济的读本,近年来各地也出了一些,但部队同志编写的这本教材,读起来使人感到很有特色。首先,它面向部队,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生活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部队干部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重点阐述,同时又照顾到教材体系的完整。其次,本书紧跟中央改革开放的部署,吸收了《决定》公布一年多来改革开放的最新实践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读起来觉得很有新意。再次,它作为一本教科书,并没有片面追求什么学科体系的完整,而是以《决定》体系为基本框架,力求完整准确地阐述《决定》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第四,本书在力求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对市场经济分配机制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之间的一致性等难点问题,作了独特的阐述,值得一读。最后,这本书简明通俗,文字流畅,不但适合部队干部学习,也便于地方广大读者阅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件跨世纪的宏伟事业。广大干部群众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这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一门全新的理论,既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也不是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延续,必须在借鉴和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这方面,部队的同志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我衷心祝愿部队同志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政治理论教育和政治理论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