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调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
黄爱军
“南粮北调”已成历史,“北粮南调”正在形成;南方不少主要产粮区已成为粮食净调入区,北方一些原来的低产区正崛起为新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鉴于粮食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我们应当充分关注粮食种植区域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
建国4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以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历史上长期“南粮北调”的局面已告结束,随之而起的是“北粮南调”。南方不少过去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已经成为粮食净调入区;而一些原来生产条件较差的北方低产地区,崛起为新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粮食增长中心“北上”、“西进”
(一)江苏粮食增长中心逐渐向淮北转移。1949—1978年,江苏粮食增长了2.13倍,其中62.6%来自苏南和苏中地区,淮北仅占37.4%,这段时期苏南和苏中是全省的粮食增长中心。1978—1984年,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发挥,短短的六年内,江苏粮食增产了47.5%,而苏北增产了86.2%,其增产总量在全省的比重达到66.5%,比1978年前30年间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成为这段时期的江苏粮食增长中心。1984—1993年,江苏粮食生产徘徊,尤其是苏南,粮食生产的萎缩趋势十分明显,粮食总产下降了15.9%,而同期淮北地区继续呈增长之势,保持着江苏粮食增长中心的位置。
(二)南方地区粮食增长中心逐渐西进。1978—1984年,整个南方地区增产25.1%,沿海仅增产18.0%,而长江中部地区表现十分突出,增产35.4%,增加量占南方地区的比重达47%,比1949—1978年间水平高出11.4个百分点;总产所占比重达36.1%,比1978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成为这段时期南方地区的粮食增长中心。1984—1993年,南方地区粮食生产下滑,尤其是沿海地区,下滑幅度很大,总产下降了12.4%。而长江中部地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西南地区增长趋势更加明显,总产上升了7.2%,成为南方地区新的粮食增长中心。
(三)全国粮食增长中心逐渐北上。1949—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增长1.7倍,其中55.6%来自南方地区。1978—1984年,南方地区虽然仍占据全国粮食生产的主导地位,但地位已逐步下降。而此时东北的粮食生产地位逐步提高,增产幅度为35%,比全国水平高5个百分点;增加量占全国比重达18.3%,比1949—1978年期间的水平高6个百分点。1984—1989年,全国粮食增长中心继续北移,在南方地区减产的情况下,黄淮地区异军突起,仍增产了15.7%,总产在全国的比重达28.5%,比1984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1989—1993年,黄淮和东北地区共同形成了全国粮食增长中心,北移倾向更加明显。全国粮食增产12%,一半来自黄淮,一半来自东北。1993年总产在全国的比重已达46.3%,比1989年增加了6.3个百分点。此时南方地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总产在1989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在全国粮食总产中的比重已跌到46.1%,分别比1978年和1984年下降了10和8.7个百分点。
   粮食增长中心转移具有“双重性”
粮食增长中心的形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发展的方向看,粮食增长中心转移的“北上”、“西进”趋势还将继续。
粮食增长中心的转移具有双重性:(1)自然特征。受自然、生态条件的制约,转移的范围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界限,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如塑料薄膜的应用、耕作制度的改革、新品种的推广等等,这种界限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2)经济特征。受价格、成本、利润等因素的推动,转移存在趋向低成本或高利润地区的现象。具体来说:
(一)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家庭收入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江苏的苏锡常地区来说,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000元,农户年纯收入一般在1万元左右,而每个农户承包的0.2—0.27公顷耕地,生产粮食的纯收入只有600—700元,粮食生产在农民家庭纯收入中的地位,已变得“微不足道”。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虽然也开辟了一些新的收入来源,但从其总体结构上分析,目前农民从事粮食生产仍然是主要就业门路,由此获得的纯收入在人均收入中的比重一般达1/2—2/3,而且比较稳定,仍然是大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十分重视,花了大量精力,粮食价格多次提高,但东南沿海地区的粮食生产仍然在萎缩,全国的粮食增长中心一再向黄淮和东北地区转移,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种粮的机会成本不同。
(二)受耕地资源的影响。西部和北部地区耕地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粮食增长中心“北上”、“西进”的客观因素。1993年末,黄淮和东北地区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和0.09公顷,而东南沿海只有0.05公顷。同时,北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的速度还远低于沿海地区,耕地资源被占用较少,局部地区近几年出现的粮食面积减少,也主要是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被经济作物挤占,而其耕地总资源并未下降很多,恢复种粮的难度较小。如1993年与1989年相比,长江中部地区粮食面积减少113.6万公顷,而用于发展棉花和油菜的面积就占其2/3以上。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被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所征用,已很难或不可能再用于粮食等农业生产。
(三)受耕作制度改革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过去主要是一年一熟,近几年随着新科技的推广,特别是塑料薄膜的普遍运用,不少地区已形成了一年两熟的新型耕作制度,复种指数明显提高。如山东省复种指数1978年为147.2,1992年为158;河南省1980年为151,1993年为175。
(四)受作物品种结构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所以在南方地区占据全国粮食主导地位的较长时期内,全国粮食的增产主要依靠水稻,如1978年前的30年间,全国粮食生产的46%来自水稻。进入80年代以后,水稻在粮食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到了1993年,水稻在粮食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45%下降到了39%,而小麦和玉米的比重却从36%上升到45%。北方地区小麦、玉米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如黄淮地区1993年粮食单产已达263公斤,比1978年提高了80.1%,而同期南方地区单产仅提高了40%左右。北方地区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品种的更新换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副产品也要广而告之
张文先
信息是金钱、是效益,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时下,只要你随手打开广播、电视,翻开任何一种报纸、杂志,各式各样的广告俯拾即是。但稍一留意便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广告中,农副产品的广告似乎太少了。是不是农副产品不需要宣传呢?笔者认为,恰恰相反。
在农村调查采访时发现,有不少农副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具有优势,可总是销不出去,到头来只能落个丰产不丰收的被动局面。深究其因,并不是市场饱和不需要,而是宣传不够,信息不灵所造成的。
在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年代里,农副产品一直由国家计划调拨。但是,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副产品也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加强广告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宣传广告跟不上去,农副产品无人知晓,需求者得不到有关信息,不知哪里有售,有东西销不出去,难免会出现生产者销售难的现象。
所以说,乡村干部及农民朋友,应当充分认识广告宣传的促销作用,对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也要像工业产品一样,用多种形式,力所能及地来个广而告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救救蚕种!编辑同志:
我国蚕种资源保存工作困难重重,蚕种资源前景令人担忧!
目前,世界保存规模最大的蚕种资源中心——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600余份蚕种(占全国蚕品种总数的3/4),出现了品种混淆、退化现象,这类现象的继续发生将直接导致某些品种的灭绝,造成我国乃至世界蚕品种资源无法挽回的损失。据了解,由于行业和专业分割,蚕种资源究竟属于植物类或兽禽类至今没有定论,致使蚕品种在资源划分中被架空,一直未被列入国家品种资源研究攻关项目,保种经费一直得不到落实。现在这个所仅靠从微薄的创收里挤出部分经费,勉强维持最低限度的蚕品种保存。
                      武汉大学张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小针线连着五大洋
陶学银陈小燕
去年初以来,江苏省如皋市柴湾乡动员和鼓励全乡闲散女劳力从事绗缝制品加工,目前该乡已有3000多名女劳力在家里拿针线活加工贴花;19个村已有11个村办起了绗缝分厂;另外还有十几个加工点分散在近邻乡镇。今年,这个乡的绗缝产值达2000多万元,出口创汇40万美元。经农民之手生产的产品远销到美、英、法、德、瑞典、希腊、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民们意想不到手中的针线竟与洋人搭上了伴,说:“我们手里有了‘聚宝盆’,足不出户奔小康。”
具有柴湾特色的“工艺绗缝之乡”建立后,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施家庄村交通偏僻,过去一直是个工业空白村。乡领导便给他们“引线”,办起了绗缝分厂,如今全村已有60名女劳力进了厂,去年1—9月份,加工产值达20多万元。
这个乡的领导抓住“小针线”,亲自跑码头,闯市场,寻找国际伙伴。现在,“顺安”公司已正式取得产品进出口权,目前又有2000多万元订货单到手。从绗缝中尝到甜头的柴湾农民感谢乡领导给他们送来了致富新门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法

  河南速破两起毁树案件
孟国栋张宝华
本报讯近日,河南省灵宝市公安机关连续破获两起严重毁坏果农果树案件,使毁坏221棵果树的3名犯罪分子落入法网。
1995年2月7日凌晨,灵宝市西阎乡范家嘴村农民范天晨的116棵8年生秦冠苹果树、3年生红富士苹果树,被犯罪分子用砍刀、镰刀连砍带刮毁坏。当地派出所接到报案后,经过一夜的连续作战,在该市公安局刑警队密切配合下,于2月8日鉴定出现场作案者系本村农民范赞稳,经审讯,范赞稳交代了犯罪经过。原来,他妻子在1994年秋未当上本村小学校长,因而对村长范天晨怀恨在心,便产生砍刮果树以报复的念头。
灵宝市大王镇西路井村民张育才经常怀疑其妻焦淑亚与本村青年张××等三人有不正当来往,夫妻之间互不信任。2月8日晚,两人又为此事争吵,焦淑亚为了在丈夫面前表现自己的清白,提出去砍张××等三村民的果树来作证明。于是二人来到张××等3人的果园里,将8年生和5年生的105棵果树毁坏。案发后,大王镇派出所经过现场勘查和走访群众,于2月9日下午将两案犯抓获。
近年来,该市农村毁坏果树案件时有发生,当地公安机关在依法惩处罪犯的同时,呼吁村民加强防范,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申海公司
 勇攀高科技高峰
本报讯具有先进水平的斜流式屋顶风机,由江苏申海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
江苏申海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省海门市的一家乡镇企业,办厂初期,该公司就制定了“重科技、抓产品、兴企业”的战略决策,聘请了8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00多名专家教授作为本公司顾问,引来了50多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才,公司依靠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瞄准高新技术和国内空白,大胆从事风、水两个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研究。该公司和同济大学合作研制开发了装配式玻璃钢离心风机和JZWT玻璃钢屋顶风机系列产品,技术性能均居国内外先进水平,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委向全国推广这两个产品。(韩文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美姑飞出云雀
本报记者梁永琳伍立杨
四川深山腹地的美姑县境内,山高谷深,最高峰达4042米。人口不足15万,彝族占98%,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密度最大的一个县。这里1958年才彻底完成了民主改革。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刀耕火种,收成很少,加上自然灾害频繁,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半农半牧贫困县。这样一个县,要以农业为主越过温饱线,会不会是痴人说梦?
近年来,县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大做脱贫致富的文章,贫瘠的土地蕴藏了旺盛生机。文章的开篇就是把加强农业放在了经济工作的首位,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美姑县农村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去年农业总产值达12080万元,仅此一项,就比199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还多1000万元,成为西南部深山以农兴县的典型。农村产业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玉米、土豆、荞子等三大粮食作物初步形成良种繁育体系,并推广运用地膜栽培、高箱垄作等多项农业增产技术。另外,耕作制度的改善、多群落共生栽培制度的推行,使自然条件恶劣的美姑县的荞子和小麦亩产跃居凉山州之首,粮食总产量达到6570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达403元,比前年增长11%。同时,充分依靠以工代赈、以粮代赈资金,完成重点改土工程112个,中低产田土改造6053亩。农业科技增长措施的推广应用面积达42万亩(次)。到1994年全县已累计建成“找钱地”29万亩,高产地11.5万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发展后劲有了较大增强。
美姑这块土地,适宜种植各种经济林木,这里原是驰名省内外的蜡虫之乡。去年蜡虫产值近100万元,山民踊跃建果园3600余亩,有的村民种苹果一年收入就可以达6000多元,樱桃收入1000多元。
1994年,美姑县上山开发资源,下山加工,异地搞开发,开辟新的致富门路。修建出境路和资源开发路,改革山区交通状况,把扶贫和农业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姑县基伟村,记者看到这里的彝族同胞首先清理了传统的门前一堆粪,一猪圈,实行人畜分离,并就地取材,改善屋内屋外形象。陈规陋习一改,精神气象为之一新。彝乡农民感到,生活确实和从前大不一样了。正如彝族谚语所说:“只要云雀愿飞,总有飞到目的地的时候。”愿美姑像云雀一样飞出深山,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二十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②

  水稻综合增产技术
到2000年新增粮食500亿公斤,其中分解到水稻增产量140亿公斤。为了保证完成任务,特提出推广水稻综合增产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
1.恢复和稳定水稻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在广东、江西、湖南等省恢复2000万亩双季稻;在北方稻区开发500万亩低洼易涝地、沿海滩涂以增加水稻面积;在南方云贵川等地发展300万亩旱稻。
2.推广高产、优质、抗病的三系和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如K优3号、优63、博优64、汕优多系1号、D优10号、金优桂99等;加快有苗头品系的试验、审定和繁育工作;加强三系、两系杂交稻选育。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有计划更换一遍常规稻良种。
3.在四川、福建、湖北、湖南等省的中稻区推广1700万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选用汕优63、威优64等组合,抓好肥水管理,提高再生稻成功率和单产。
4.推广水稻抛秧省工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塑料钵体软盘培育出根部带营养土块的秧苗抛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栽秧速度,节省种子和秧田。同时,积极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两段秧、稀播壮秧及半旱式栽培等适用技术。
5.推广以“氮调”为主等配方施肥技术、多效唑壮秧等化学调控技术。
6.推广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早杀棉铃虫卵编辑同志:
眼下又到了棉花备播时期,笔者给棉农提个醒,要提前防治棉铃虫卵,确保棉花丰收。一是要层层建立虫情测报站,推选植棉大户、科技户为虫情员,及时报告虫情信息;二是要提前消灭棉铃虫卵及地老虎、蝼蛄、蛴螬等虫卵。棉铃虫卵一部分在土壤内生存,一部分在棉籽内生存,另有一部分生存于地内的残枝树叶里,搞好药物拌种和土壤处理乃当务之急;三是要努力做好组织宣传技术培训和供应农药等工作,及早消灭棉铃虫卵。
                河南唐河县桐河乡金少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谭格庄乡:为农技推广拿“保险费”
本报讯山东省莱阳市谭格庄乡用“增产归农户,歉收乡里赔”的新举措,鼓励农民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全乡选定130多个重点科技示范户,安排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试验,并明确规定,优惠供应良种、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试验成功增产归农户,歉收由乡里包赔损失。新举措打消了科技示范户的顾虑,他们纷纷接受培训,把学到的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今年种植花生、玉米、蔬菜时,全乡有200多户承担了共30多项科研项目;有800多户农民与乡、村良种繁育场签订合同,承担了3000亩花生、小麦丰产的种植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了解,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该乡人均增加收入百余元。(刑德洪常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平度市:健全农技推广网络
本报讯山东省平度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去年全市农业科技推广率达95%以上,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经济效益8500多万元。
近年来,该市建立健全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市、镇、村、户四级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市级以科委推广中心和科技咨询中心为“龙头”,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处;乡镇成立了融科技、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推广示范服务组织;各行政村建立了科技服务队,发展科技示范户1.9万户,加快了科技推广进程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市农业综合服务处去年共引进“西玉三号”等7种示范新产品,平均亩增产25%,直接增加社会效益840万元。(马文忠)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湖北新洲县农资集团公司在供应春耕物资同时,开展电化教育,向农民宣传农科技术。图为该县农资公司庄稼医生董超海(中)利用电视教材给农民讲授小麦、油菜的植保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张敏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浙江嘉善县惠民乡科协所属科技服务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普及活动,在向农民出售瓜果蔬菜良种、农药兽药的同时,农技人员还热心向农民讲授农技知识,开展技术咨询,深受农民欢迎。
王建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