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江苏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
本报南京3月26日电记者孙健报道: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真正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而且从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考虑,超前发展教育,以便用一流的教育支撑一流的经济发展。
江苏根据苏南苏北的实际情况,在苏南和沿江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苏北实施教育促小康工程,到本世纪末,全省高中阶段入学率达60%以上,城镇及沿江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1994年起,省政府每年对教育拨款不于省财政收入的增长,各种教育专项经费超过2亿元;各级金融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办教育,专项安排职教和高校科技产业,贴息或低息贷款。加上地方多渠道集资等,总计每年的教育投入将增加14亿元以上。同时还建立了省人民教育基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师资为本”。江苏计划到本世纪末使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20%以上,部分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层次。这一跨世纪优秀师资培养工程已由以南京师范大学为核心的“高师教育集团军”首先启动。建立大区域、立体式的高师教育网络,组建高师教育集团,以此网络为依托,建立若干分校,统一招生;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设立“名师工程”专项建设资金和奖励基金,是江苏省提高教师素质的重大举措。
与此同时,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中心,打破条块分割,实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江苏拉开序幕,以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组建的扬州大学,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的新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下,正在加快建成紧密和实体。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联合办学。


第1版(要闻)
专栏:

  云南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将筹措四十亿元及─务教育
本报昆明三月二十六日电记者任维东报道:为加快教育的改革发展,推动边疆民族经济的振兴,云南省最近决定,到本世纪末,全省地县乡将多渠道筹集四十亿元资金,用于加快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云南按照集中力量打基础的指导原则,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十年来,全省累计对教育投入一百五十多亿元,其中财政用于教育的预算内支出达一百一十六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百分之四点三,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达百分之十六点九,均分别高于国家规定的要求。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八五”头三年支出六十七亿元,比“七五”增加近九亿。
一九九三年,云南省教育事业费绝对数居全国第八位,增幅居第七位。与此同时,云南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从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四年,共捐资、集资、接受捐赠近十亿元,用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1版(要闻)
专栏:

  呼和浩特改善办学条件
3年投资7559万元,改建新建中小学28所
本报呼和浩特3月26日电记者刘亮明报道:今年,呼和浩特市又有数万名中小学生坐进宽敞漂亮的新教学大楼。至此,呼市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3年投资7559万元,改建新建中小学28所,建筑面积达9.5万多平方米,彻底消灭了危险校舍。
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各界集资捐资助学,受到全市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一位蒙古族离休老干部拄着拐杖,专程把200元送到捐资助学办公室;小学生曹小丽一路打听来到市政府,把省下的40多元零花钱递到市长手中;个体肉铺70多岁的回族老板铁兆义听完市长捐资助学的报告,当场决定3年中每年捐资6000元。在小肉铺内,铁老动情地告诉记者:“办学校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关系到后辈子孙和国家的前途。咱们出点力应该、值得。”就这样,全市人民3年集资捐资达3200多万元。
为了学校建设省钱、合理,全市各界大开绿灯,很多单位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今年初,一所初中的校址正好选在市政法部门要征用的地块上,政法部门立即主动让出;另一所新建小学需在郊区新城村征地50亩。本来每亩地价是20多万元,但听说要建学校,很快议定每亩只收5万元……
今年市政府决定再建3所中小学,并已落实资金850万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日北大荒
本报记者武培真
辽阔的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经过4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如今已拥有耕地3000万亩,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基地。它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农垦系统商品粮的1/2,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黑龙江省的1/2,乳制品产量占全国的1/10……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农垦队伍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发回一组报道,今天刊登的是第一篇。
                        ——编者
元月的一天,十多列火车,满载着粮食,从三江平原,从嫩江之滨,从完达山下,从兴安岭山麓,跨雪原,穿山林,带着声声长啸,向关内驶去。1994年,虽天灾连绵,黑龙江垦区粮食依然获得总产42.5亿公斤的大丰收。其中25亿公斤商品粮,供应上千万人口的直辖市,绰绰有余。
北大荒,被誉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如果说,从50年代至70年代,由14万转业官兵、10万支边人员、40多万下乡知青开辟了103个农场和2600万亩耕地,算作北大荒第一次开发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大搞科学种田、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使北大荒粮食总产和经济效益分别比80年代初期增加一倍,走向优质、高产、高效和国内外市场,应该说是跨入了二次开发的新阶段。
    科学种田再造半个“北大仓”
占黑龙江省1/4耕地的北大荒,又称“北大仓”。从1947年开辟第一个农场到80年代中叶,北大荒基本上是传统的耕作方法,单产不高。为大幅度增产,北大荒除在近十年间新开荒近500万亩(使耕地总面积达到3000万亩),其主旋律,是大搞科学种田,为北大荒再创辉煌写下了引人注目的新篇章。
大幅度调整种植结构。北大荒水稻单产较高,但1983年之前仅种18万亩。而上千万亩小麦,单产只徘徊在100公斤左右。农场总局根据东西部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在西部大量种玉米,压缩小麦,在东部增种水稻(水稻面积增至200万亩),产量大幅度增加。
改造中低产田。针对嫩江平原白浆土较多和三江平原涝区较多的特点,在嫩江平原着重改进耕作施肥办法,在三江平原大搞排水治涝。十来年间,共改造中低产田2000万亩,仅此便增产粮豆14亿公斤。
大量推广种植新技术。全垦区每年推广这类新技术达10项以上。推广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在900万亩的种植中,平均增产25%。实施甜菜和玉米铺膜培育,单产平均提高50%。这两种作物采用移栽方法,单产可提高一倍。水稻施行地膜育苗和旱育稀植之后,出现一批亩产千斤水稻农场。而且,全垦区正开始推广857农场试制成功的种衣剂。用这种种衣剂搅拌种子,既防治病虫害,又保证肥料两个月有效,产量提高12.8%。
全垦区粮食年总产量由十年前的20多亿公斤上升到现在的42.5亿公斤。十年时间,扣除新开荒增产的10亿公斤,科技开发带来的增产等于再造半个“北大仓”。
    从原粮王国走出来
截至现在,北大荒累计提供商品粮405亿公斤。这些粮食,在80年代之前,基本上都是“原”字号。为改变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全国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之一——黑龙江农场总局确立了大搞粮食深加工的战略,并于近七八年间广泛布点。
驱车佳木斯市东南郊5公里处,一座集油脂厂、组织蛋白厂、分离蛋白厂、饲料厂、塑料厂、热电厂、机修厂于一身的工业群——三江食品公司屹立在人们眼前。高耸入云的金属仓,整洁宽阔的厂区,琳琅满目的现代大型设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是亚洲最大的粮食加工基地。1994年,该公司加工大豆12万吨,使北大荒1/10大豆原粮在这里增值。其出油率比传统加工增产3%。而色拉油、起酥油、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皆属全国开创性产品,且已远销世界十来个国家和地区。这和出售原粮相比,每吨经济效益可增加1倍。
三江食品公司是北大荒粮食加工业的代表和缩影。现在,总局103个农场已建面粉加工厂86个、制糖厂6个、浸油厂12个和粮食处理中心156座。这些工厂的加工处理能力,虽然还不能解决全垦区原粮的一半,但已显示出北大荒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这里不只是大粮仓
“完达山升起璀璨的新星,那是颗颗银牌闪着光明……”伴随着豪迈、悠扬的歌曲,记者来到密山市境内的完达山食品厂。这个三面环山、一面平川、绿树成荫的国家明星企业,30多次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连续三次获得银奖、名列全国全脂速溶奶粉榜首的“完达山牌奶粉”就出产在这里。这家由8511农场开办的工厂生产的奶粉、麦乳精、糖果、软包装饮料等多达40多个品种。
为保障对食品厂的原料供应,8511农场饲养奶牛6600多头。全场27万亩耕地,已有12万亩划归奶牛饲料地。这里,且不说不足1000人的食品厂年获利税1000多万元,远远超过全农场总收入的一半。单说养奶牛一项,就使全场6000多名职工,人均增收2500元。
8511农场的畜牧业和乳品加工业等多种经营,代表着北大荒发展方向。记者驱车数千公里,到许多农场采访,映入眼帘的,不光是广阔无垠的金灿灿庄稼,还有望不到边的森林、数不清的矿山、工厂和各类畜牧场。特别是畜牧业,全垦区的农场、生产队和家庭一齐上,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只奶粉一项,每年向国家提供4万吨,相当于全国总产量的1/10。管辖13个农场的宝泉岭农管局,已养奶牛1.3万头、肉牛1万头、猪7万头、鸡鸭200多万只。其中的宝泉岭农场8队,每户养猪达四五十头。北大荒,好地方,丰富的粮食,广阔的草原,为大规模发展饲养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三五年后的北大荒,每年不仅可以提供两个直辖市所需的全部口粮,而且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副食品基地。为了将这两大基地置于广阔的市场环境中加快发展,黑龙江农场总局已在全国20多个主要城市和对外开放地区建立了窗口和经销网点,促成了垦区内部6个大型交易批发市场、56条商业街、120个农贸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对接。(附图片)
压题照片:垦区丰收的粮食运往祖国各地。
许长山摄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农民“抢”铁牛
成新平易小平
3月20日,天刚蒙蒙亮,湖南衡山县农机公司门口已等候了上百名农民兄弟。上午8时,一辆满载着50多台耕整机的汽车刚刚开进公司大院,农民兄弟就围了过来,争购铁牛。
营业员忙得满头大汗,大声说:“农民兄弟们,大家不要急,请按顺序排队购买!”
农民似乎没有听到营业员的叫喊,“抢”得更加来劲。有的拍着鼓鼓囊囊的口袋,对着营业员做着鬼脸:“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我们袋中有钱。”不到半个小时,50多台耕整机就被抢购一空。晚来的几位农民直拍大腿:“哟,又来迟了一步!”
年过半百的萱州镇农科村农民易正良在新买的铁牛上摸了又摸,说:“铁牛到了手,春耕不用愁了。以前村里养了十几头牛,两百亩田要犁半个月,一头牛耽误一个劳力不算,还要天天喂养,难以侍奉。这铁牛蛮好,农忙时犁田、抽水,农闲时还可碾米,跑运输,划得来!”
春风拂面,暖意融融。农民兄弟一路谈笑,出了农机公司的大门。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县农机公司经理唐文富颇有感慨:“各级领导重视农业,重新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热情。到今天为止,全县已销售铁牛2600多台,比去年同期增加45%。看来,农业真热起来了。”
几位没买到铁牛的农民围了过来,问道:“唐经理,我们什么时候能提到货呀?”“请放心,我们正在全力组织货源,一定满足你们的需要。”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同市精心组织工业生产
产值税利同步增长,销售率达98.74%
据新华社太原3月26日电(通讯员王鸿、张福平)大同市精心组织工业生产,使全市工业产值、产销率和实现利税同步大幅度增长,今年前两个月工业产品销售率高达98.74%。
大同市是以煤、电、建材和机械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针对一、二月份节假日多、有效工作日较少的状况。这个市把职工保勤工作作为组织生产的重要环节来抓。在保勤中,各煤矿抓住煤炭销价上扬和节日运力较为宽松的有利机遇,在做好正式工保勤工作的同时,特别注意安排好民工节日生活,并适当提高民工节日工资待遇,从而使全市近2万多名在煤矿做工的民工节日期间基本全部坚持了生产。节日期间及其前后,全市各矿职工出勤率均在85%以上,有的高达91%至92%,地面企业职工出勤率也保持了较高水平。1—2月份。全市重点考核的23种工业产品中,有18种大幅度超额完成生产计划。
强化企业管理,是这个市组织生产的又一重要环节。各企业在过去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了制度,严肃了纪律,严密了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基本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绝大部分企业的工人上岗实行了“双向选择”;工人工资实行了岗位投标工资,即根据各岗位生产环境、劳动强度、技术高低测算出基本分值后,由工人自己投标选择上岗。各工序、工段间的产量、质量实行竞争,优胜劣汰。科学严格的管理,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市肉制品厂、市惠达制药厂等一批企业在成本比去年同期涨价近30%的情况下,实现利税比去年同期增加20%以上。全市预算内企业亏损户比去年同期减少15户,亏损额减少59.52%。
在落实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同市下力气抓产品销售,全市各企业在销售中普遍实行了以包销售、包回款和包费用为主要内容的承包责任制,把销售额、回款等指标与个人收入挂钩,重奖重罚。许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今年以来全市各企业在外地建立新销售网点40多个,增加销售额1亿多元。
“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这个市干部认真转变工作作风,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生产全面发展。市、县、区的主要领导和市直各主管局、县(区)工交系统各委局的干部,深入企业,分片包干,层层实行责任制。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通则不痛
肖荻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值得再三玩味。
喻之人体,举凡膨闷胀饱,便秘尿潴留,直至脑栓塞、肠梗阻、脉管炎……,莫不是由于各式各样的不通而导致病痛。
喻之交通,则大大小小的堵塞,还不是由于出现了“瓶颈”?
喻之行政,则这样那样的令而不行、禁而不止现象,更是由于出现了某一环节的“中梗阻”。
治理国家要政通人和,人际关系要相互沟通,养生之道要三焦宣通。由此可见,万事万物,大至改革开放,小至个人健康,都得在“通”字上狠下功夫。
在作改革开放这篇前无古人的大文章中,有种种阵痛,需要作好“通”的文章。就拿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来说,就很需要作好文章。近些年,天津各级领导不但逢年过节亲自到特困户家送温暖,而且经委、妇联、劳动等部门还千方百计培训和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从而减轻了困难,播种下希望。这些都是在“通”字上搭桥铺路的好办法。
自然,“通”,决非一蹴而就,一打就通。当年,在引滦济津工程中,有21位烈士流尽最后一滴血。想想他们为了打通难关而壮烈牺牲精神,如今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难点,又有什么不敢或不能打通的呢?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甘肃城镇人居面积近八平方米
甘肃省近年加快住房建设速度,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到1994年底,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7.94平方米。据介绍,甘肃省86个县中已有83个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自1988年以来,全省已筹集住房资金14.8亿元,新建住房500万平方米,解决了30多万城镇居民的住房困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我国已有500多公关组织
我国各级各类公关组织及专业化公关实体已达500多个,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应有作用。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公共关系协会;3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公关课程,几十万人接受公关专业培训;全国有关公关教材、专著、辞书300多种。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铜陵职工踊跃购买住房
安徽省铜陵市职工踊跃购买住房,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市已出售职工住宅1.7万余套,占全市住宅存量的36%,按省城市人口住宅比例计算位居第一。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超过7平方米。日前,该市被省政府授予“房改先进市”称号。(苑贺斌)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宁夏兴建金水旅游区
一项展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域、历史、民族风情的综合性的大型旅游项目——金水旅游区,日前通过自治区论证并进入起步阶段。这个旅游区位于黄河与银川之间,是自治区的重点开发项目之一,预计三年内建成。它由“西夏风情展示中心”、“清真大寺微缩世界”、“水洞沟文化遗址”、“伊斯兰别墅小区”、“黄河古渡”等景点组成。(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沈阳农民攻读“绿色证书”
沈阳市近年来开始对农民实施“绿色证书”教育,对农民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与实践双重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知识含量,目前已有300多名农民从这所特殊的学校毕业。这是沈阳市于洪区黄土坎村农民在向教师学习防治病虫害技术。新华社记者马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