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经济,科技必须有新解放和大发展
孙文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分析和总结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后作出的科学论断。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增强科技意识,确立科技进步第一的观念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都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巨大的飞跃;每一项技术革命都使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我们正面临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场新的世界经济大战。战场就是市场。武器就是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的商品。胜负取决于参战主体以科学技术水平为标志的综合国力。在这种形势下,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美国最近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克林顿总统亲自担任主任。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都把发展科学技术确定为自己的基本国策。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就要认真理解其深刻含义,自觉增强科技意识,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上去。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从而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那么,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第一步转变的进一步深化,是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它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仅有六年的时间了。这六年,是新旧体制转换和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决胜时期,又是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迎接新的挑战,最根本的是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们要有很强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认识上、行动上自觉地适应这个转变,促进这个转变,实现这个转变。
实现第二次战略转变,关键是经济建设要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发展为主的轨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经济主要是以实物形态为主,往往是追求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企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增加物质投入总量,实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以价值形态为主,追求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以较少投入追求较大的利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山西省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沿续了一条以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增长为主的道路。产品初级化、技术装备差、生产工艺落后、经营行为粗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山西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四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坚持科技进步第一的原则,走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发展道路;去年,又提出了改革、改造、管理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目的都在于推动全省上下重视技术进步,强化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发展后劲,使山西经济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素质都有一个大的提高。
   注重克服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促进科技与经济
  发展一体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从整体上把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系统,着重就其社会经济功能而言的总体性结论。但要真正把它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需要一个艰巨复杂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科技水平与生产力水平之间、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平衡、不同步。究其原因,除科学技术自身所固有的超前性特征外,主要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以山西为例,目前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13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来,获得省和国家科技成果奖2500多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项科技成果都已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每个地方科技与经济都已得到了有机结合。事实上,相当多的地方和单位发展经济仍没有从铺摊子、争项目、争投资、搞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走出来。依靠科技进步,抓企业的技术改造,走内涵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很不够,功夫下得也不深。近几年获得的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形成产品或实现商品化的仅占20%左右。当然,有的科技成果不能只用产值的提高或收入的增加来衡量,要使全部科技成果都得到应用并见诸经济效益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必须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之不仅出成果而且出效益,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推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一体化,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把钥匙。李鹏总理指出,当前经济生活中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农业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既要有足够的粮食保吃饭,又要较多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以增强后劲和提高效益;三是增加财政收入和抑制通货膨胀。这些难题在山西尤为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打破习惯思维和常规做法,在依靠科技进步上找出路。譬如,国有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产业技术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国家正在着力调整结构的良好契机,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把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一般性号召变为真抓实干的行动,善于运用科技进步去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一体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科技与经济发展一体化,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国家对全国的科技力量作出了三个层次的战略布局:一是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包括农业;二是跟踪高新技术研究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基础性理论和应用研究。前两者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配置资源,是放开的范畴;后者是由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属于稳住的范畴。根据不同的省情,科技资源配置的着力点也要有所不同。山西省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任务重,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初级,竞争能力不强,很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按照市场运行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步伐。为此,山西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纳入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中长期规划,并从今年起,在全省工业企业打一场技术改造的大仗、硬仗、翻身仗。这是增强山西经济发展后劲的强大驱动力。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展和壮大科技第一生产力
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是发展壮大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源动力。当前应主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体制、研究开发机制和有利于技术成果转让的市场体系,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应把优化和强化各级科技管理机构作为改革的头等大事来抓,使科技管理更加得力、更加得心应手。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面向市场,形成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研究开发机制。在着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同时,不断完善科技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技术市场为主体的技术成果转让机制,实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在大力推进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基础上,要不断强化企业的科研开发机制,充实科技力量。努力建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相结合,产、学、研融为一体的科技开发体系。特别是要依托科研力量较强的企业或科研单位,形成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产业实体。大力支持民办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他们实行市场运行机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他们合法经营,科学管理。
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要适合国情和省情。在内容上,力求“稳定”和“放开”两部分的科学结合。既要注重企业现实生产活动和为企业生产发展服务的研究开发,又要注意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在时间上,长期发展战略要与近期工作步骤紧密结合。按照统一的战略目标编制规划,把主要的科研力量组织到一系列关键项目上来。要有全局一盘棋的观点,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搞合作,重大课题在大范围内招标,优选队伍,避免重复,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积极培养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发展壮大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关键。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建设不但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专家,也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企业家,更需要成千上万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这就必须下大力气发展教育事业,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对知识分子要在政治上重视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信任他们,要把大批有胆有识、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让他们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应注重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敬业献身、刻苦攀登科技高峰的优良传统,保持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作风,倡导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精神,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要建立科技风险基金,确保科技投入的有效增加。科技研究资金的投入,具有周期性、风险性等特征。一些先进性、合理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常在相当的时期内才能得到补偿。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科技研究和成果的应用也未必能够一一带来预期的效益。因此,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必要的风险基金。随着社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科技资源的巨大吸引作用,为增加科技投入创造了良好宏观环境。政府应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多渠道地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国家投入、集体投入、个人投入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增加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对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的大中型企业,要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国家应加强对科技投入的宏观调控,实行向科技倾斜的金融政策,为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及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9版(理论)
专栏:

  经济增长:从消耗型转向效率型
周天勇
理论界曾经有过速度型增长和效益型增长之分,我认为,这种划分并不科学。实际上,增长的高速度,一种是由高投入和高消耗引起的,另一种是由相对低的投入和高效率推动的。资源投入效率较好的时候,速度会比常规增长模式下快一些,这种方式增长并不引起通货膨胀问题。因此,从对经济增长推动的方式区别,应当将增长划分为消耗型增长模式和效率型增长模式。我们应当在提高效率的情况下,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快速增长。
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指资源高投入和高消耗推动方式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一种组合形式。它的特征为:1.经济增长是由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实现的,表现在价值方面,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由大量的资本投入所实现的;2.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经营效率较低、产业组织不合理、人力素质较差,因而由技术进步、生产经营效率、资源配置、规模经济、人力资本提高等因素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比重较小;3.增长呈波动型,并且周期较短,波动较频。在我国,由于资源消耗型投入,国民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呈高速度增长状态。但当高速增长达到一定时期后,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内瓶颈资源和部门的制约,外汇紧张,一些非贸易资源瓶颈对经济增长形成硬性约束;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到社会稳定,于是通过控制投资额度计划和信贷额度计划等行政手段,压缩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从而抑制需求,国民经济很快转入萧条阶段:许多在建项目停工、企业停产或开工不足、劳动力实际剩余水平提高,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波动周期较短较频的增长格局下,虽然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也不低,但是增长的代价却很高。
效率型增长模式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由劳动、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资源(包括劳动力)转移,规模经济等因素形成的动力所推动。在同样的增长速度下,资源投入水平和消耗水平要比消耗型增长模式低;经济的繁荣和萧条波动是动态经济的自然过程,而且波动相对于消耗型增长模式频率较低;在国家科学干预下,增长的波动幅度较小,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在效率型增长模式下,我们可以在低投入、低消耗的格局下,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并且在资源和通货膨胀方面受到约束和压力要比消耗型增长模式小得多。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类型实际是消耗型的。问题出在:在实际生活中,用投资推动增长较为容易和见效较快,而用其他方法,如科技进步、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管理等等,比较费劲。再就是从观念上看,一想到增长,马上想到有没有投资、有没有贷款,而对其他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增长因素容易忽视。然而,长期下去,这种消耗型经济增长对于我国有限的资源、资金,以及环境、生态都是行不通的,而且也竞争不过其他依靠科技、教育、经营管理等因素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
所以,从增长模式战略上讲,不论是观念上,还是实际行动上,我们已经到了切实需要从消耗型增长模式转向效率型增长模式的时候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