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旧书寻梦
广东汕头林伟光
或者是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属于较多逛书店、购书和读书的那一类人。然而,老实说,我对旧书的感情远比新书浓。这除了新书的价钱高、旧书的价钱便宜这一经济承受能力方面的考虑外,更主要还是由于淘旧书往往有一份乐趣,一种不可多得的休憩和享受。
常听人说起巴黎塞纳河畔星罗棋布的旧书摊,不禁神往,窃以为正是这些旧书摊和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共同堆积出了巴黎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之散溢出浓酽如茶的文化气息,从而形成了她有别于纽约、东京或世界其他商业大都市的独特风景线。
这种眷恋旧书的情结几乎普遍存于读书人的身上。曾读过鲁迅、阿英、郑西谛、唐弢、黄裳、姜德明诸人的文章,其中不乏记叙逛旧书摊和淘旧书之乐。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阿英的那篇写上海城隍庙淘旧书的文章,那真是一幅典型的书迷淘旧书风情画!
余生亦晚,不但赶不上阿英的时代,甚至连姜德明、黄裳们的时代也无缘与见,但懂得购书的时候,所在的小城还有一家门面不很宽的旧书店和零零星星几个旧书摊儿。闲时寻寻觅觅,居然还淘到了一些好书,譬如一套80年代初出版的线装本《董解元西厢记》。最初我只淘到了下册,全套标价12元,一册价钱减半,再经讨价还价,最终以3元购得,心情的愉悦简直是无以言传。没料到后来我又在另一处购到了同一版本的上册,得以全璧,此时的心境又岂是购新书时所能比拟的。
又一次,我迷上了茅盾的小说,立誓要搜齐。搜集到《虹》、《蚀》、《子夜》、《腐蚀》等著作后,却听说他还有一种较罕见的《锻炼》,却每每寻觅不得,不想最后还是在一处冷僻的旧书摊上觅得,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我想,要说淘旧书的乐趣便在这“踏破铁鞋无觅处”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及那讨价还价、欲擒故纵的种种斗智角力的游戏中。
可叹的是,近些年来,不知是什么缘故,忽然我所在的小城那家唯一的小小旧书店被换成新书店,零零星星的旧书摊也纷纷被花花绿绿的书报摊所取代,买卖旧书之习没有了昔日之盛,终到难得一见。于是,淘旧书的乐趣便也逐渐远离我们,谈来颇有白发宫女不堪回首之感慨。


第11版(文化)
专栏:读者快递

  让“书评”走向荧屏
电视是当今社会最有影响、最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体。在它众多的社会职能中,有一项似乎还需进一步发挥——评介新书。
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电视开辟“书评”节目对于正确译介世界新书,努力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道德风尚,抵制庸俗低级的文化垃圾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电视开辟“书评”节目对解决出版、发行部门的疲软、滑坡、萎缩现象也有促进作用。有的国外电视台早就办起了电视书评节目,而且图书一经评播,很快就成了畅销书。中央电视台已推出了“书斋夜话”新节目,架起了电视与图书沟通的桥梁。这种做法不仅使人欣喜,而且对地方台也是一种启迪。应该看到,90年代的中国人对电视节目的品位要求更高了,求知求新求深的愿望更强烈了。这种新的形势给电视台开辟“书评”节目提供了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 陈锡铿


第11版(文化)
专栏:学者剪影

  张晓山:诚实的学问人
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的高低,是看他论文专著字数的多少,还是看其中的科学含量?
本报记者杨武军
1993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又开始了一轮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主笔的《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一书在评委们手中传阅。这是一本对100多年来中外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的专著,篇幅不长,总共十余万字,但内容扎实。与一些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大部头”相比,它的分量一点也不显得轻。多年来,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形成了一条便于操作的标准,即要看申报人出书的多少。这次申报,张晓山提供的论文和专著不是很多,但评委们掂量掂量后决定,评定张晓山为研究员。社科院一群中青年学者闻后欣喜地说: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高低,是看他论文专著字数的多少,还是看他这些论文专著的科学含量?这个问题这次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著书当立说,撰文当立论,但结论也不可轻下。”张晓山这样谈他的治学原则。圈内人都称张晓山是一个诚实的学问人。现年47岁的张晓山属于经历比较坎坷的那一代。由于家庭的“政治问题”,1968年高中毕业后,张晓山便到内蒙古插队劳动,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1977年,已届而立之年的张晓山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次年又以在校生身份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
1982年张晓山来到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农村组织制度研究。这时张晓山应该说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因为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开始不久,各项工作刚入正轨,社会对于理论指导的需求处于饥渴状态。只要有人提出一些似有见地的东西,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的言论自然备受社会关注。张晓山的同龄人中确有乘势而起者,他们中有的因真知灼见脱颖而出,也有的凭一些“惊人之语”而轻易地赚取了不少掌声。然而张晓山却一直在沉默,他有他的想法:“我们这一代人先天不足,我不奢望在学术上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影响。我觉得要使自己的意见有意义,重要的是首先应弄清客观现象‘是什么样’,而不是匆忙加进自己的判断,说明‘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开始时最应该做的事,是发挥自己对社会感性认识较多的长处,多记录一些社会真实,为后来者铺路。”正当一些同龄人在社会上频频抛头露面的时候,张晓山却跑到了基层搞实证研究。这些年他先后进行了山东淄博周村集体企业调查、安徽阜阳与浙江温州地区股份合作企业研究、河北三河段甲岭镇调查、湖北洪湖与江苏江阴农村社区组织研究,为农村组织制度研究积累了大量材料。与此同时,张晓山也在潜心进行理论积累,从几个世纪中外大师那里汲取养分。
张晓山的治学方法是扎实的,他的研究成果也是沉甸甸的。在大量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考之后,张晓山才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展市场经济不能对农民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相反,农民走向市场的过程是使市场、企业、政府、农户、社区以及各类农民组织界定彼此关系、明确各自职能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有序,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创新,要强化社区组织功能,填补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管理的真空。”张晓山的一些观点写入了供国家决策部门参考的研究报告。“如果我写的东西过几年后别人仍说还站得住脚,我将感到最大的满足。”张晓山如是说。(图为张晓山考察西班牙著名的蒙德拉贡合作社时留影)(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周末无事,淘书去!
江西乐平伊芝佳
注定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从小学到大学十余载,读过的书本叠起来比身高还多出几倍。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干上宣传这行当,更离不开书。除了为考分、为文凭、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读发到手中的正经书外,我更喜欢纯粹为了娱乐、消遣读“闲书”。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习惯:周末无事,淘书去!
当学生的时候,靠助学金过日子,除去教程、讲义和日常生活费用,口袋里所剩无几。阮囊羞涩,走进新华书店先自胆怯了几分。要使极有限的钱换回尽可能多的精神食粮,总是要反复挑选、淘之又淘,才下定决心一手交钱一手取书。每每决心不小,财力一时不够,于是乎千叮咛万嘱托,说尽好话,让服务员无论如何留下一本,待我回头借了钱再来买。接着便“艰苦奋斗”一段日子。记得为买一套《红楼梦学刊》,我整整一个星期不沾油腥,专吃萝卜青菜。总亏待肚子也不是办法,无可奈何之际,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专逛开架售书书店。那时开架售书的不多,既可以大饱眼福,又可免去穷措大的尴尬。只看书不买书,难免引得服务员的脸色不悦,我权当没看见。穷学生么,哪顾得了这么多?
参加工作后,有了经济来源,买书便进了另一重境界。第一个月领了60元工资,觉得自己像个“款爷”,等到了周末,就拿着市地图按图索“骥”,大街小巷到处转,专逛新华书店。收获当然不少,但遗憾更多,还有许许多多大书店小书摊在地图上根本没标识,得靠撞运气去逛出来,而且时间过得太快,一天只能逛几家,更多的书店来不及光顾。来日方长,轮着逛吧!
淘书如同择友,淘一本好书和找一个知己一样不容易。为了买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为了告别的聚会》,我几乎和书摊商都交上了朋友,自行车胎都磨蚀了一圈。本地无此书,又写信请天南地北的朋友代买,终于未能如愿,至今仍是一块心病。有时于无意之间淘得一本久闻其名而无缘相会的好书,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高兴得如同捡了个金元宝。那痴劲,常被妻子当成饭后茶余的谈资。好在妻子善解人意,有时说好陪她上街选购衣服,中途折进新华书店,赖着不走,她也不急不恼。只是淘得好书之后,得让她先睹为快。也许是受我长期熏陶的缘故吧,某日她上街买菜,发现米兰·昆德拉的短篇小说集《可笑的爱情》,立马买回来兴冲冲地向我推荐。眉飞色舞地直读到饥肠辘辘,才发觉她忘了家庭主妇之责。怎么办?上饭馆,庆贺一番!
淘书多年,渐渐有了一些发现:书价涨幅比工资涨幅大;大书店接连销声匿迹,变成公司、服装店,小书摊却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许多城市的地图上,宾馆舞厅星罗棋布,书店却很少标识……
的确,书的魅力似乎越来越小了。一方面是受商潮的影响,有的老板大亨胸无点墨,既然不读书也能发财,比读书人还活得滋润,干嘛还死抱着书本?另一方面是受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影响,看电视、上舞厅、唱卡拉OK都比读书更省力更“潇洒”。而我依然舍不得放下书本,依然淘书。淘来淘去,结果是腰包瘪之又瘪。心理失衡是偶尔会有的。但当我坐拥书城之时,我又立即感到满足:和“穷得只剩钱”之辈相比,我可以算是富裕者!


第11版(文化)
专栏:

  西北简牍与殷墟甲骨、敦煌文书、清宫档案并称为本世纪中国古史研究资料的四大发现,居延汉简在西北简牍中又占有突出位置——
《居延新简》:透露两汉边陲风情
李解民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居延新简》日前已由中华书局隆重推出。这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单位通力合作历时20年完成的科研项目。
    中外简牍学界关注的热点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采集到魏晋木简,揭开了中国西北简牍现代考古发掘的序幕。时至90年代,西北简牍总数已超过5万枚,成为当今中国和世界简牍学最大的资料宝藏。居延汉简在西北简牍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1930年至1931年间,由中国、瑞典学者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边塞遗址中获得简牍万枚左右,是为居延汉简的首次发现。1973年至1974年间,甘肃居延考古队又对额济纳河流域三处汉代遗址进行重点勘探、发掘,获得2万枚简牍,这就是学术界艳称的居延新简。新简的发掘严格按照现代考古的科学方法进行,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地层,建立了载有每枚简牍形制、特征、文字等项资料的档案。这是挖掘草率、纪录残缺的30年代旧简所无法比拟的。
   官方文书私人书信一应俱全
《居延新简》包括8409枚简牍的全部原大照片及其释文,该书重7.5公斤。简牍是直接研究历史的珍贵文物。这批简牍绝大部分为木质,竹简只有一小部分。其长度一般在23厘米左右,即汉代一尺;最长的达88.2厘米。简牍大部分为官方各种文书、簿册,包含诏书、律令、科别、品约、历谱、爰书(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劾状(举发罪状的文书)、推辟书、契约、符、传、牒、檄、录、记、案、检、簿、籍等种类繁多的文书体式。此外,还有吏卒的私人书信、衣囊封检以及医方、日书、占书、字书、算术书、九九表、典籍等。简牍的具体年代,起自西汉中期讫于西晋初年,跨历300多年。简文从各个侧面、层面忠实记录了汉代西北边陲的屯戍制度和生活风情,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贸易、思想、文化、中外交通、丝绸之路等各个方面,是深入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堪称研究中国古史新资料中的瑰宝。
著名的“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由36枚简组成,是一份关于以甲渠候粟君为原告、以居延县都乡客民寇恩为被告的诉讼审理资料,详细记载了狱讼双方的申诉、辩解和行政司法部门的审讯、调查,是研讨汉代狱讼司法程序和文书制度不可多得的档案材料。又如破城子探方六十八集中出土了一批“劾状”,对揭示汉代监察举报制度意义极大。
   书法转型期的历史见证
本书图版部分摄录了简牍上数十万字的汉代墨书手迹,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等各式书体兼备,而且不乏上乘之作。大部分简文的书写时代为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初期,正值汉字形体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时期,上承秦汉篆书到隶书的过渡,下启汉魏隶书向楷书的演变,汉字几种主要书体的消长变化均有具体直观的反映。日本书道、艺术界人士对居延简牍图版的公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日本书商已预订200多部。
承担本书简文释读的人员多为汉简专家,释读工作进行得比较充分,历时多年,数易其稿。全部释文约请硬笔书法家梁天俊先生缮写。梁先生书体刚劲峻秀,较好地再现了汉代书册的行文款式、风韵特色。(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一套大百科全书的故事
宇开春马克伟
最近,整整两年来很少购进图书的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图书馆举办了一次特别展读活动——展出了刚从北京寄来的、价值3500元的全套《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套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无偿赠送的。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该县城建局青年职工贺绍斌到县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了解到,县里因为资金困难没有购买《中国大百科全书》。他感到十分遗憾,踌躇再三,提笔给原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梅益写信。
信中写道:“梅总编,在我的生涯中,向没有见过面的大学者写信求援,这是第一次,也许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男儿膝下有黄金’。”他接着写道,“参加工作近四年,除应付必要的开支,我省吃俭用,共积攒了700元钱。尽管我家还十分困难,但我心甘情愿向别人再借500元,请求梅总编以1/3的价格优惠提供给巍山图书馆一套百科全书。”
时下买得起书的人不少不愿读书,想读书的人又常买不起书。梅总编被贺绍斌的信深深感动了,立即向社委会作汇报。社委们怀着不平静的心情读完了小贺的信。在出版社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大家一致决定:无偿向边疆民族县——巍山县赠送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精装版。据了解,仅邮寄费就花去了500多元。
巍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杨光梁感慨地说:梅总编和出版社给我们寄来的是一片深情,更是一种震动、一种启示,我们应该重新估价文化的分量。越贫困,越不容易学习文化;越不学习文化,就越贫困。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治贫的同时,大力治愚,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经济,从而跳出落后和贫困的恶性循环。


第11版(文化)
专栏:

  浦江打工者
图书馆常客
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打工者纷至沓来。他们工余生活枯燥乏味,时有斗殴发生。于是郑宅镇图书馆规定:凡打工者前来借书,可只缴押金不办借书证,折旧费也比本地人少收一半。目前,打工者借书已达1.2万人次。琳琅满目的书刊使孤寂的外乡打工者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他们眼界开阔了,文化技术知识增加了,不良现象也明显减少。图书馆之有补于世道人心,于此可见一斑。
(张晨曦)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上海年逾古稀的退休工人金丽人擅长民间彩扎工艺,制作金陵十二钗和副册人物,形神兼备,堪称一绝。
俞新宝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