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年志愿者行动

  黄昏不寂寞
——浙江青年志愿者“敬老工程”纪实
董碧水
(一)
新年第一天,浙江省杭州市石灰桥新村7幢1单元403室的孤寡老人来向群的家里,笑声歌声响成一片,如办喜事一样热闹,前几天刚刚与老人结为“亲戚”的杭州石灰桥幼儿园的青年志愿者一早就来到来老太家,包饺子,贴对联,祝贺老太太新年快乐。
望着满桌是自己爱吃的菜,看着向自己敬酒的年轻人,来老太脸上挂着笑,眼里闪着泪花,“我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无儿无女的,想不到如今又有了自己的‘儿子’、‘女儿’。”
“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捎话来”,“女儿”告诉她。去年以来,浙江5.6万名孤寡老人都像来向群一样有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使他们在有生之年重新得到了亲人的温馨和关怀。
这些“儿子”、“女儿”的出现,源于去年年初浙江省省长万学远与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王辉忠的一次通话。
1994年1月25日,正在浙江贫困山区文成县视察的万学远省长给王辉忠通了个电话。
电话里,省长告诉王辉忠,在浙南革命老区,许多曾在战争年代做出过无私奉献的老党员、老地下交通员、老游击队员,至今仍默默无闻,且生活贫寒,还有一些特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穿的、盖的都很薄,吃的也不好,甚至有些人温饱都成问题。省长的声音颇为激动。
他问王辉忠:你们共青团有没有一种形式,把敬老助老的风气在社会上弘扬起来,形成一种制度?
王辉忠回答:我们有。我们正在筹划展开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一定把省长的意见考虑进去。
就是这次通话,拉开了浙江青年志愿者“敬老工程”的序幕。
    (二)
据有关资料,从1987年开始,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目前全省60岁以上老人已达481万,占全省人口比例的11.8%,在全国省区中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
杭州市老龄委的一次调查表明,全市378位特困老人人均生活费在90元以下。其中上城、下城、西湖三区的178位特困老人中,86人的月生活费开支不足60元。这60元的开支是:籼米10公斤,约21元,煤75公斤,约20.5元,房租、水电费约10元,所剩不足10元,用于购买蔬菜、油、盐等,平均每天开支不到3角。
健康老人如此,那些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或只能半自理的老人,生活更是艰难。为了节省开支,有的至今不装电灯,也有的一天只吃两餐饭。一些孤寡老人虽有退休工资,但单身独居的生活不仅使他们的生活缺乏照料,更让他们感到生活孤独、精神寂寞。
这些资料、调查揪紧了团省委领导的心。“每个人都会有蓬勃的青春,也会有人生的暮年。老人们为社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老人都在有生之年享受人间的温暖。”
通话第二天,共青团浙江省委以明传电报形式,下发《关于春节期间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地下交通员、老游击队员、烈军属、特困户并做好综合服务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就近就地,广泛发动,精心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慰问老人和综合服务活动。
时隔不到一个月,团省委又发出一份《关于全省统一在3月6日开展“重晚情·送温暖”活动通知》的加急电报。通知指出,要抓紧做好所在地区孤寡老人、五保户的统计调查和青年志愿者综合包户结对,造册登记等工作。通知强调,活动的重点应放在解决帮助老人的温饱问题上,除上门服务,还要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团组织可开设服务热线电话,以便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于是,以“重晚情·送温暖”命名的浙江青年志愿者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在各地迅速地开展起来。年轻的志愿者下定决心:不仅要以自己的物质资助使成千上万的老人延年益寿,更要以自己无私的温馨和奉献使老人的生活充满阳光。
短短半年时间,浙江有30万名青年志愿者走近“三老”、孤寡老人、五保户,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快乐。
金祥庆是岱山县长涂镇长车农业村的五保老人,长涂中学师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走进老人的家后,他们帮助老人挑水、送粮、打扫卫生。当发现老人至今装不起电灯,他们便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为老人送光明”活动,不仅结束了老人几十年来点煤油灯的历史,还包下了老人的生活照料、老人的电费。
杭州拱墅区22所学校青少年志愿者到全区9所老人公寓、敬老院开展“送春风”活动,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为160多位孤寡老人的生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欢乐。
杭州南星桥螺丝部100号85岁的孤老太太余美英处来的是一群杭州警校的姑娘。老太太生活的地方让人难以下足,布满蜘蛛网的四壁,一顶脏兮兮的蚊帐里是一床看不清本色的破棉被,床边一个破碗里盛着一点咸菜,屋角堆着早该扔进垃圾箱的破罐烂盆,怪怪的气味扑鼻而来。警校的姑娘二话不说,投入“战斗”,扫地、拆洗、清理污物……,此后每周的定期服务,使老人的小屋笑声不断。知情邻居说:“真没想到余老太太到了这个年纪还有这个福份。”
    (三)
去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团浙江省委、浙江日报社、浙江老龄委等共同组织推出了“敬老工程”,通过认亲攀亲,志愿者与社会上那些膝下无子、生活孤苦的孤寡老人结成服务“对子”,以“儿子”、“女儿”的名义走近老人,为他们提供长期的送温暖服务。
杭州董家新村73岁的房彩芝老人,自从18年前女儿去世后,单身独居,生活起居无人照料,心情郁闷。浙江建华集团总经理、省十大明星乡镇企业家许荣根,走进了老人的生活。他每年给老人补贴600元生活费,并承担老人所有的医疗费,还时常去看望老人,这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还让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认亲第一天,这位儿子就带她到杭州灵隐寺游玩,了却了她18年的心愿。
寡居了十几年的杭州大桥居民舒金花,说起武警大桥中队四班战士就眼含热泪。部队的战士与老人结对后,包下了老人的生活,买吃的、买烧的、洗衣拆被搞卫生,家中的活个个抢着干。生病了,战士们病床前嘘寒问暖,送医送药;腿摔坏了,又背着她求医问药,就是放场电影也从不落下她。“就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也没有这样好哇!”老人哽咽着告诉记者,“我现在人都觉得年轻了几岁。”
确实,“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敬老工程”带给老人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上的温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的关心,使他们不再有近黄昏的遗憾。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喜丰”之喜
——记“农膜大王”曹志强
本报记者汪波
吉林省白山市喜丰塑料股份有限公司1000多名职工,一周内两次喜上眉梢。去年9月29日,他们的董事长——曹志强在北京出席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参加了国庆45周年观礼;10月6日,全省劳模表彰大会,曹志强又被评上了特等劳动模范,戴上了大红花。
1981年底,26岁的曹志强被任命为浑江市(现为白山市)第一塑料厂(喜丰公司前身)生产副厂长,此时企业亏损8万多元,产品无销路,工厂长期停产,工人纷纷调转。
必须改变现状。怎么改?为此,曹志强跑遍大江南北,调查研究市场,内引外联,先后与北京化工学院、吉林省塑料研究所等20多家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引进人参专用膜,无滴防老化大棚膜等专利产品。
1982年,一塑厂生产的聚氧乙烯无滴大棚农膜投放市场。但用惯了聚乙烯膜的农民一时转不过弯来,他们对新产品抱着一种怀疑态度。
要转变农民的观念,就必须到他们中间去。于是曹志强一行人来到山东寿光县孙家集镇三元朱村。这是个远近闻名的蔬菜村。曹志强与农民签下合同:不成功包赔一切损失。试验开始了。曹志强一天两趟钻进棚,测温度,查苗情。
终于,第一批蔬菜下架了。产量比聚乙烯农膜高出30%,提前15天上市,收益提高52.3%,一个棚收入1万多元,农民服气了,寿光县委书记也跑来了。市场很快打开了。随之“喜丰”农膜便在全国20多个省的大地上铺开了,农膜产销量一跃居为全国之首。
1988年,出去销售农膜的工人回来向曹志强述说了一条很平常的消息,农民反映2米膜不够宽。推销员说完就走了,但曹志强却敏锐地意识到农膜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重大的变化,农民为了增加面积和产量,宽幅农膜更适销对路。上4米拉幅农膜已刻不容缓。
但困难接踵而来,国内无生产这种设备的厂家,全套引进需资金2500万元。
曹志强犯愁了,所有的关系都跑了,仍是束手无策。曹志强想到了他的用户——农民。可否先动员他们先垫付一笔钱,待农膜生产出来,优先供应他们?
第二天一早,曹志强就带人钻进了山沟,一家一户地走访起农民。凭着信誉和真诚,感动了农民,他们纷纷相助,款终于凑齐了。1989年9月,4米拉幅无滴农膜投放市场,填补了国内空白,当年实现利税400多万元。
9年中,这位大山里的青年人把一个名不见经传、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拥有1200多名员工的大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由292.3万元增加到4600万元,年产值由2136万元发展到1.5亿元,年生产各种塑料制品能力2.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农膜生产厂家,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同时创下同类产品质量及科技水平全国第一、效益水平东北三省同行业第一、农膜产销量全国第一的佳绩。同时“喜丰”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十强行列。
曹志强成了“农膜大王”。有人以轿车、住房、重金等优厚待遇请他离开大山。他说:“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我要报答,培养我成长的党,我更要回报。我要把‘喜丰’建成大型塑料企业集团。”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下岗以后怎么办?
由衢州市肉联厂30名青年女工引发的思考
毛朝阳
日前,浙江省衢州市肉联厂冷饮分厂30余名下岗青年女工因只发生活费,经济拮据,成为当地市民议论的热门话题。
衢州市肉联厂是市食品总公司下属的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近年来,因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规模日益萎缩,只得于1992年开始转产,从毛猪收购、肉类加工为主转为冷饮生产及开拓其他经营。厂里为了节省开支,在生产淡季期间,除留少部分职工对设备进行维修外,其余全部下岗。下岗的职工只发生活费,而不发工资。月收入从300元左右下降到了100余元。
耐人寻味的是,与冷饮厂近在咫尺的旅游食品厂,因生产旺季特向肉联厂下岗女工中招收部分季节工,下岗女工却无一人报名。一位姓杨的女工说,114元的生活费,只够小孩子一个人的花销。她爱人也是本厂的职工,下班后,就踏三轮车拉客,每晚都要到10点钟左右才能回家。即使如此,生活还是捉襟见肘。当笔者问她为啥不到旅游食品厂去上班时,她摇摇头,腼腆地不答话。而另一名女工却直言相告:“叫我到旅游食品厂去做?做梦!我一名堂堂正正的国营企业的正式职工不是变成了临时工吗?”
眼下,这30名下岗的女工除少数几名做点小本生意外,其它基本上都只呆在家里。
衢州市肉联厂下岗女职工的情况,反映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就是随着国有企业大批裁减“冗员”,下岗人员该何去何从?
衢州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叶美春认为,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生产任务调整或厂内“三产”的开办,大多数人迟早会回到厂里,但未必是原岗位。她希望较偏僻的浙西地区也能像上海、深圳等地那样,成立“巾帼服务中心”,实行培训、劳务介绍一条龙服务,帮助下岗女工更新知识,增加择业竞争力。但愿不久的将来,外语热、计算机热、会计上岗证书热,也能在衢州地区下岗女性中悄然兴起。
下岗女工,路在何方?答案只有一个:丢掉幻想,面对现实,谋求新的发展。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新区小志愿者
沪青
前不久,上海市潍坊街道100位孤老在洋泾中学志愿者服务队员搀扶下走出家门,他们将到附近的兰馨影院看电影。
陪孤老看电影,这是洋泾中学’95寒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一项内容。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洋泾中学一批又一批学生形成了定期为社区孤寡老人献爱心的优良传统:打扫房间、购物取物、借书送报……但除了物质上的照顾与帮助,孩子们想,能不能在精神上让老人们更快乐、更年轻呢?于是今年寒假学校包场看电影时,校团委特地多购了100张票,邀请地区100名孤寡老人共同观看。
其实,影片的内容并不重要;让老人们那么感动的,是学生们一片真诚的爱心。因为年事已高,许多孤老行动不便,有的甚至残疾瘫痪,服务队员就用手推车推着老人走。在影院的台阶上,三四双年轻而稚嫩的手吃力地抬起手推车,老人被稳稳地送上去。还有一位孤老无法迈楼梯,“来,爷爷”,一个高一的男生弯下了腰,用他并不结实的肩膀将老人背上了台阶。
在这个寒假,浦东新区中学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浦东的大街小巷。各种为新区服务、献爱心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实现的舞台,也使学生们不断看到自身的价值。“要让新区为我们骄傲”,他们说。
作为浦东的未来建设者,新区中学生还积极投入到新区发展的洪流中。元月25、26日的“95浦东新区青少年净化·美化·优化张杨路志愿者行动”掀起了寒假系列活动的高潮。两天中,在每个道口,来自洋泾、沪东、陆行三所中学和竹园、瑞华小学的几百位学生们与交通民警共同维护着秩序,有板有眼地指挥行人和自行车在便道上通行;在张杨路、东方路交界的广场上,他们宣传交通法规的文艺演出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表演唱、三句半、铜管乐队演奏,冷冷的寒风冻红了学生们的双颊,但热情的小火苗在每个人的心里跳跃。“我们要树立新区人的新形象”,小志愿者们说。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冬天里的一团火
宋前进
在北京公交总公司,运营一线和保养二线的青年突击队员冒严寒、顶朔风、披银雪,为广大乘客排忧解难,以火一样的热情温暖了乘客们的心。
梁萍是102路团支部书记,已身怀六甲,本来是需要有人照顾的,但是冬运开始以来,她始终坚持每天都提前到岗。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团支书,就要处处走在团员青年的前头”。
1994年11月13日寒风突袭京城。此时,正赶上车队停水,直接影响了运营。345路团员姜海龙和队长不由分说,两人冒着寒风,提着水桶,跑到护城河边,砸开冰面,从河里拎了40余桶水,为每辆车加足了水,保证了车辆的正点运营。正是由于有了一批像姜海龙这样“一心为运营”的好青年,去年345路青年突击队被评为总公司级优秀青年突击队,小姜本人也被评为优秀团员。
1994年11月18日,大雾笼罩了整个京城。当402路车行至路面十分狭窄的十里居时,司机已经无法看清前面道路,车上的乘客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正乘车前往青年岗服务的402路售票员高燕平,二话没说,拿起手电,徒步为司机引路。
1994年12月,当电车公司供电所团总支得知公司和大兴县委将开辟一条由玉泉营——黄村镇全程48公里的410路无轨电车新线路后,立即组织了一支“黄村410电车工程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利用休息日架电线网近50公里,竖电线杆达800余根,安装电网大小设备数千件,并参加了途中建4个电站的任务,为工程早日竣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冬天是寒冷的,但是青年突击队员有着火一样的激情,运营一线的209支青年突击队活跃在133个青年站台服务岗上,每天有上千名青年突击队员上岗服务,达3万人次,二线青年突击队开展突击活动73次,上路服务81个车队,检修车辆997辆,参加人数1246人。在公交245条线路都可以看到青年突击队员的身影和飘扬的团旗。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短评

  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
浙江省的青年志愿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推出“敬老工程”,为孤寡老人办实事,送温暖,让这些老人安度晚年。他们的行动,不仅感动了被照顾的老人,而且还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
首先,它弘扬了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些孤寡老人中,有许多人过去曾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如今孤独居住,不仅生活十分困难,而且精神上又非常寂寞。他们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青年们正是为了满足他们这些需要而不怕脏,不怕累,去照顾和关怀他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浙江省的领导人和团组织支持青年志愿者为孤寡老人、五保户上门服务,正是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还在于青年志愿者们以自己的行动,高扬了团结友爱的风气,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扶植社会正气,做出了贡献。
更有意义的是,青年志愿者在帮助老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受到了教育。志愿者行动是青年人寻找个人的价值取向、提高自己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实践增强社会责任心,为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铺下一块基石。
总之,一个省就有几十万青年人参加这一有意义的活动,表明我们新的青年一代同样是非常可爱的,是大有作为的一代。社会各方面应积极支持青年人的这一有益活动,应为他们提供舆论上、工作上、物质条件上的帮助,使这一活动持久不衰。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最年轻的理事、石家庄铁道学院年仅31岁的副教授杨绍普(右二),近年来屡获科研佳绩,日前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王建国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