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周末)
专栏:

  高伯海举办摄影作品展
“高伯海摄影艺术作品展”暨摄影作品集《雪魂》首发式于近日举行。高伯海常年奔波于边塞海岛,用独特的视角,摄下了一批摄影作品。《雄壮的阵营》获全国新闻摄影评选银牌奖;《营地》获联邦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银牌奖。这次展览和作品集,主要展现高伯海拍摄雪的作品。这是高伯海历经10载在北国边疆的心血之作。1984年,高伯海到东北长白山顶老爷岭采访通信兵的一个哨所,被漫天遍野的茫茫白雪所吸引,从此和雪结下了不解之缘,足迹遍及大兴安岭、长白山脉、牡丹江畔、呼伦贝尔草原。(图为《玉树神谷》)(附图片)


第11版(周末)
专栏:

  古为今用 振奋精神
——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改编
谭洛非
改编难,改编名著更难,改编像《三国演义》这样尽人皆知的古典名著尤其难。
《三国演义》流传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据此改编的各种戏曲、曲艺、影视、连环画,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许多情节、人物、对话,不少人都记得很清楚。这样,各人都根据自己的经历、性格、理解和审美情趣,在脑海里构想了一部《三国演义》。这种构想,不受时间、空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说是一部理想的尽善尽美的《三国演义》。改编摄制的电视剧要能符合每个人的理想,使所有的人都感到满意,那是太难了。因此,电视剧播映后众说纷纭,看法不一,这是不足为怪的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播映集数的增加,收视的人也越来越多。《三国演义》是我们民族智慧和人才学的一个宝库,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所以,不仅我们中国人,就是一些外国人也向这部小说寻求破译人生哲理和克敌制胜的法宝。我想这就是《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之所以能赢得千百万观众的根本原因。这首功应该归之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对这个剧本,我阅读了两遍,并且把它同小说进行了对照,我觉得每次读起来都有新鲜感。我认为《三国演义》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那永具魅力的三国文化精神。它以恢宏的气势,凝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哲理,给我们再现了那个风云变幻、龙争虎斗的历史时代,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陆逊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千奇百谲的谋略之战、智慧之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思考。这是一部使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结合、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结合、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力作。
《三国演义》电视剧导演、演员们,又在剧本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提炼、深化,更加突出了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就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故事更加合理,思想更加深刻。可以说,从小说到剧本,从剧本到拍摄制作,上了三个台阶,每前进一步都有提高,有发挥,有所创新。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今后改编古典名著时借鉴的。
《三国演义》改编的成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实于原著而不拘泥于原著。
忠实于原著,这应该成为改编名著的一条共同的原则。不然,就不能叫《三国演义》电视剧,你可以叫它新编的什么历史剧。特别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经过了几百年历史和群众检验的古典名著,是我们民族的国宝,采取慎重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忠实于原著,并不等于照搬照抄原著。照搬照抄从来不会产生好的艺术效果。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依据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史传,但他却吸收民间口头创作,作了很多想象、虚构和发挥,正是这些虚构部分最富艺术魅力。而罗贯中毕竟生活在六七百年前,今天的人来看这部小说,来改编这部小说,必然要有现代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可以充分运用电视这个现代化手段,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即不违背结局和大情节),有所创新、发挥,如对题材有所选择、取舍,对情节有所渲染、夸张,对人物有所升发、深化和凸现。编、导、演在这方面是作了很大努力的。我们可以从小说、剧本和电视的对比中,看这部电视连续剧如何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比原著更精炼、更集中,也更生活化,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一部原汁原味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看到了一部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富于现代意识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改编得比较成功的例子,大体可概括为三种情况:
一、弥补原著的疏漏和某些失误的描写。如貂蝉之死、华容道放曹等,使电视剧更具合理性和可信性。
二、突出重点人物和重要情节,加以浓墨彩绘。如卧龙吊孝、秋风五丈原、曹操赋诗、小乔出场等,都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多彩和立体凸现,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三、赋予现代意识,深化主题思想。如华容道放曹、南征结盟,以及许多识人、用人的故事等,都给当代人有很多启示和借鉴,做到“古为今用”。
当然,影视是遗憾的艺术,改编中也还有不少疏漏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张翼德大喝当阳桥,就不如小说有气势、震动人心,显出改编者有些拘谨,严肃有余而创新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电视艺术的有利条件。在题材的剪裁上,有的地方过分注意交代历史过程,使人觉得沉闷、拖沓,而有些情节是否应该压掉也值得探讨。此外,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
总的来说,这次改编是成功的,功不可没,它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这个民族在1700多年以前就有如此辉煌壮阔的历史,有如此众多的英雄志士,有如此丰富的智慧和谋略,有如此成熟的识人用人的经验,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压不倒、摧不垮的。中华必将振兴,我们炎黄子孙将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认为这就是小说和《三国演义》电视剧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第11版(周末)
专栏:《三国演义》电视剧笔谈

  从五大矛盾看《三国演义》改编的得失
沈伯俊
毋庸讳言,人们对《三国演义》电视剧的评价还有比较大的分歧,持批评态度者并非个别,即使是基本肯定它的绝大部分观众,也普遍感到许多地方不过瘾,不满足。这里包含多种复杂的因素,而从根本上说,我认为是《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创作面对着五大矛盾。
(一)小说的浪漫情调、传奇色彩与电视剧的求实风格的矛盾。改编者十分强调“忠于原著”,这个原则无疑是正确的。既然要“忠于原著”,那就不仅要忠于原著的思想倾向和主要人物的性格基调,而且要忠于原著的艺术风格。《三国演义》电视剧在前一方面做得较好,而在后一方面则明显不足。小说《三国演义》的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罗贯中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改编者对此也有所感受,在某些片断也有意加以表现;但全剧总的风格主要是现实主义,在情节组织和人物塑造上大多显得太“实”,与小说的美学风格显然有所不同。就拿人们议论较多的战争戏来说,《三国演义》电视剧在表现频繁发生的将领之间的厮杀场面时,不落戏曲和武打片的老套,力求带有古代战争的特色,这是对的;但许多地方拍得过“实”,却显得不精彩,难以充分表现三国英雄的高超武艺和非凡气概。
(二)小说的丰富情节与电视剧的取舍剪裁的矛盾。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密度甚高,全书120回,包含大小情节一百几十个。如此丰富的情节,既为改编者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又要求改编者作好取舍剪裁。按照电视连续剧的艺术规律,《三国演义》电视剧最好是每一集着重表现一个情节,每一集都形成一个小高潮;至于次要情节,或略加点染,或一笔带过,或径行割舍,切忌平均用力。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一方面,小说《三国演义》的几乎所有情节都已为人们熟知,在改编者看来,真是满目珠玑,难以割舍;另一方面,改编者强调“忠于原著”,总想尽量全面地再现小说的内容,深恐删除太多,伤筋动骨。这样一来,往往造成这种情况:人们感到一些分集交代太多,用于展开主要情节、刻画主要人物的时间不足。
(三)小说的简略描写与电视剧的具体表现的矛盾。与情节的丰富性相对应,小说《三国演义》对各个情节的描写却大多比较简略。作为语言艺术,小说常常是寥寥数语便可概括复杂的过程,唤起读者心灵的感应,让读者用想象去充实作品的描写。然而,作为视觉艺术的电视剧,却必须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将一个个情节具体展示在观众面前。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征,既使改编者进行艺术转换时有一定的困难,又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相当大的余地。事实上,小说中的若干情节,经过编导的改造、加工和演员的精心表演,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也有一些地方,改编者只是用电视语言简单地演绎小说情节,就显得比较单薄,感染力不强。
(四)小说所造成的高期望值与电视剧实际达到的水平的矛盾。小说《三国演义》经过600多年的广泛传播,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被公认为难以企及的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光辉典范,形成远远超过其思想艺术成就的崇高地位,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十分特殊的情况,给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带来很高的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与《三国演义》电视剧实际达到的水平构成一对矛盾。这不仅指《三国演义》电视剧确实存在若干不尽如人意之处,而且指人们在观赏《三国演义》电视剧时,有时要求过高;对于古代作家罗贯中创作的小说,人们已经习惯于仰视,对其成就充分肯定,对其疏漏、错讹、不合情理之处则十分宽容;而对于当代艺术家改编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人们总是平视,有时甚至是俯视,对其成功之处往往估计不足,对其缺点、毛病则易于发现,敢于批评,有时甚至过于挑剔。
(五)改编者的艺术追求与部分观众的审美心理的矛盾。平心而论,《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思想容量和艺术水准,不仅大大超过电视连续剧《渴望》,而且也胜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然而,它在短期内产生的轰动效应,却未必超过《渴望》和《红楼梦》。这是因为,目前观众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播映《渴望》时大不一样,而且与播映《红楼梦》时也有明显区别。这里至少有三点非常突出:第一,选择余地的日益多样性,使得全国观众一致关注一部电视剧的盛况再也难以重现。第二,审美兴趣的多元化,导致部分观众的评价标准与编导的追求和预期相歧异。第三,过多的商业娱乐片败坏了部分观众的胃口,降低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的人甚至形成某种偏见,这就必然会影响他们对《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接受。
面对这五大矛盾,我们强烈地感到,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化,确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紧紧关系到改编者和接受者双方。正确认识这五大矛盾,改编者和接受者都可以更全面地看待《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得失,从而更好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为今后的名著改编提供更丰富更成熟的经验。


第11版(周末)
专栏:

  为奉献精神唱赞歌
——电视连续剧《京九情》观后
梁光第
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八集电视连续剧《京九情》,我甚为感动。她表现了急祖国之所急,盼人民之所盼,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透过公众关注的现实焦点,艺术地开掘生活的底蕴,提炼出富有精神推力的历史感。
《京九情》把时代的神韵同历史的情思融为一体,顺着京九大动脉的搏动,摸到了京九人心灵的脉搏、情感的脉搏,着力酿造一个“情”字。于是,京九生情,情满京九,京九与情融为一体了。叙事文学的艺术魅力,离不开人物感情的凝铸与抒发。《京九情》所写的情,充溢着“大我之情”,即筑路者的爱国之情、改革之情、建设之情、奉献之情,其核心是工人阶级(包括工人和知识分子)对祖国母亲的奉献情怀。文艺创作如果疏离这种“大我之情”,就很难传递时代的神韵,也很难显示历史的浓重。当然,“大我之情”也必然要落实到人,要从有血有肉的“小我之情”生发升华起来。《京九情》写了开路先锋之间的恋人之情、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哥儿们之情,把“大我之情”寓于“小我之情”,因而扣人肺腑,动人心弦。像耿铁柱宁把苦痛埋在心底,不愿惊扰曾有外遇的妻子。尽管孤独的妻子苦苦恳求他不再离家远去,他仍然踏上直奔京九线的征程。在塌方事故中,他舍己为人,献出了青春似火的生命。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也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丈夫,是一个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形象,也是一个净化人们灵魂的悲剧英雄。《京九情》对两个老红军之间情感碰撞的描写,也是融合“大我之情”与“小我之情”、融合时代精神与历史丰采的神来之笔。赣南老区人民对铁路企盼多年,但是京九线必须穿过烈士陵园。《京九情》在“陵园风波”一场戏中,燃起了人物情感的火焰,这火焰照彻了革命战争和改革开放两个时代,把历史和现实连结起来,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电视连续剧要分集播放,从观众的接受方式上说,是一种既连续又间断的流动型视觉艺术。因而,剧作的构架既要脉络清晰,叙事连贯,又要避免单调线直,拖沓平缓。要围绕人物命运,编织纵横起伏的情节。《京九情》抓住修路开道作为贯串动作,并以此为中轴辐射出几组人物关系交叉衍生的故事。对和木春、宋小妹、叶建忠三人之间,作者没有渲染其爱情纠葛的三角俗套,却凸现了和木春不仅在事业上有奉献热情,而且在爱情上也甘愿牺牲的高尚情操。叶建忠是个心思比较复杂的青年,在剧中这一段人生旅途上有点跌跌撞撞,结尾时他又重新回到京九工地,足以让人相信他在改革和建设的大潮中会成熟起来。总之,全剧八集看下来,节奏适度而有张力,行文流畅而具情趣,故事不断在节口上层层推进,几组人物爱恨离合的关系交错发展,使观众欲罢不能,留连忘返。据说,此剧有一定的真人真事作为基础。编导者充分发挥了纪实性的长处(包括充分利用实景拍摄的长处),又在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上作了可喜的努力。
《京九情》的不足,一是几个主要人物如总指挥程路、突击队长和木春以及宋延生等,不够厚实,个性不够鲜明。二是要说的故事和涉及的矛盾显得多了一些,有的只好浅尝辄止,影响了集中和深入。写工业建设不易,写现实工业建设更不易。但愿《京九情》能为工业题材的文艺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第11版(周末)
专栏:邮苑

  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两枚邮封
第47届联大通过决议,决定于1995年在丹麦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的三个核心议题是:减轻和减少贫困,扩大生产性就业和加强社会融合,其内容涉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是联合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为庆祝大会召开,中国集邮总公司3月6日发行《社会发展,共创未来》邮票首日封一枚,设计者是天津美术学院讲师郭振山。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北京至汉城航线,于去年底开通。为纪念这一航线开通,中国集邮总公司特于今年3月发行纪念封一枚,图案的背景为太阳、白云,前景是波音767大型客机,盖有“北京—汉城首航纪念”字样的邮戳。
(董文)


第11版(周末)
专栏:畅销书

  教你顺时适寒暑
——《四季养生保健》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从而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人体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环境包括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今,养生之风勃然兴起,千百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这一行列,但人们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四季养生。时下有关养生的书不胜枚举,而系统介绍四季养生知识的,还屈指可数。金盾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四季养生保健》以四季为主线,紧扣春夏秋冬时序的更迭,温热凉寒四季气候的变化,比较系统地介绍各个季节的精神调养、饮食起居、时令果蔬、保健药饵、疾病防治、气功按摩及美容等知识。
(袁边)


第11版(周末)
专栏:

  用脚尖书写人生
——记芭蕾舞演员徐刚
强弓
书写人生,大都用笔。可是,有一个28岁的小伙子,却在用脚尖书写着他自己的人生。他就是中央芭蕾舞团“四梁八柱”之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徐刚。
视觉上的赏心悦目却是用台下数不清的汗水换来的,如果当初徐刚知道跳芭蕾会这样辛苦,而又没有多少观众给他热烈的掌声,他或许会换一个职业,因为,他和芭蕾结缘纯粹是出于偶然。11岁时,徐刚因为出色的身体协调性,成为学校领操台上的第一人选,每天都在领操台上领操,徐刚自然心花怒放,动作标准得一点也不敢马虎。正巧,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到上海挑选演员,偶尔从这所小学经过,他长腿长臂的身材吸引了老师的视线:“太好了,真是太好了。”经过一系列的考核,徐刚成为全上海两名入选的男学员之一,真可谓“万里挑一”!
芭蕾生涯的开始,并没有给徐刚带来多少惊喜,因为他并不觉得抬胳膊压腿的课程很有趣。可是,他的聪慧和天生的舞蹈感知力使他轻轻松松地成为一名出色的学员。18岁时,他轻而易举地就在纽约的“洛桑少年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得了约翰逊金奖第二名。一下子,徐刚开窍了,他开始自觉地为自己的训练加码,并真心地爱上了这项高雅艺术,这时,他的舞蹈水平也开始突飞猛进,并连续夺得第一、二届全国芭蕾舞比赛男子独舞第一名。
1987年,徐刚步入中央芭蕾舞团,并担任了《唐·吉诃德》、《天鹅湖》、《吉赛尔》、《罗密欧与朱丽叶》、《睡美人》等剧的主角,被人们誉为“芭蕾王子”。几年间,徐刚以潇洒的形象、倜傥的风度、准确的动作和细腻的表演塑造了众多风格不一的人物。专家们评价他:线条优美,弹性好,肢体语言充满爆炸力,又能适时弥补女主角的不足之处。
获得这么多的荣誉,要说也该风光八面了吧,可非常遗憾,除了在舞蹈圈里徐刚赫赫有名,在公众心中,知道徐刚的仍然是凤毛麟角。对此,徐刚说:“芭蕾舞在中国是个‘早产儿’,先天的‘营养不良’,我们干这一行的,只好靠后天的努力。可是,你努力了半天,仍旧没有人理解,你说我们会有多痛苦。我希望观众能够尽快成熟起来,理解我们在台上的表演。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将是芭蕾舞振兴和发展的唯一希望。”
深爱芭蕾的徐刚,总觉得自己用脚尖书写的人生不够充实,因为他的演出机会太少了。在美国主要演员每年都演出100场左右,而在中国,即便像徐刚这样的演员,一年也只能演出40多场。在国外,芭蕾舞团一般都是靠国家或者大企业来扶植,但是在中国,一方面是深不可测的市场大潮,一方面则是还没有使普通老百姓都能理解的高雅艺术,芭蕾舞的生存真是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
今年9月,徐刚将远渡重洋,到美国去进行9周的演出和访问。他希望能将这一笔写得精彩纷呈,不负中国舞蹈界的厚望。
(摄影:南艺)(附图片)


第11版(周末)
专栏:

  “布瑞克兄弟”爵士乐团来华献艺
全美最负盛名的爵士乐团布瑞克兄弟已经开始了他们今年的环球巡回演出,他们将给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带来他们最美妙的现代爵士音乐。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即是他们此次环球巡演中的一站。
三月二十一日晚,由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主办、北京龙之声文化艺术公司承办的布瑞克兄弟北京音乐会将在保利大厦剧场拉开帷幕。这将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水平最高的一场爵士音乐会。喜欢爵士音乐和渴望了解现代爵士音乐的乐迷们届时将会得到美的享受。
近日,美国传来今年葛莱美奖揭晓的消息,布瑞克兄弟爵士乐团荣获最佳爵士乐表演奖,迈克尔·布瑞克个人以《非洲的天空》一曲荣获最佳器乐作曲奖。
(晓力)


第11版(周末)
专栏:

  培养戏曲人才繁荣民族艺术
山西小香玉艺术学校脱颖而出
一所别开生面的中等艺术学校迎着春风在三晋大地上悄然诞生。它的招生对象是“山里娃”和农村孤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全部实行免费,不给农民增加负担;学校实行五年制封闭式教学,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原则,力争从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以豫剧为主的戏曲艺术人才,使这些艺术新秀在对民族戏曲的继承、改革和创新上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所命名为“山西小香玉安泰希望艺术学校”的创办者,就是著名青年豫剧演员小香玉。
五年前,为繁荣和革新豫剧艺术的小香玉(原名陈百玲)毅然离开奶奶、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怀抱”,来到山西安家落户从事艺术表演活动。5年间,在山西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的关怀和帮助下,她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豫剧艺术做出了显著成绩。这些年她经常深入山区进行演出,深深体验并学到了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忠厚朴实的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真切地看到了山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贫乏和“山里娃”求学的艰难,从而激发了她为山西老区人民做贡献的强烈愿望。于是,她拿出了这些年自己在省内外从事演出活动所得到的全部积蓄,决心创办一所艺术学校,大门朝山区农民开,专门培养贫困县区小学毕业的有艺术苗头的学生。使这些“山里娃”和农村孤儿也有机遇登上艺术殿堂,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和繁荣农村文化尽自己的一点心血。她的这一义举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积极支持,也令各界人士大为敬佩,并得到了各界朋友大力支持。小香玉风里来雪里去经过几个月的艰辛筹办,她的“山里娃艺校”终于在今年3月上旬挂牌开学了,截至目前,已有24名“山里娃”和1个农村孤儿被选中录取,穿上漂亮的校服在学校上课了。
山西小香玉安泰希望艺术学校坐落在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太原晋祠一侧的晋源镇。它占地1400平方米,校内设有三个练功房,一个小舞台,还有宽敞明亮的文化课教室。在7间窗明几净的学生宿舍里,整齐摆放着一床床崭新的被褥,这些都是小香玉亲自到商店里购置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小香玉多方联系,聘请全国一批著名的艺术专家和名人分别前来授课。同时,学校还拥有一批固定的师资队伍,分别讲授文化课和专业课。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这所学校也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教学大纲里定有“主攻豫剧,兼学别样”的指导思想,即在学习豫剧艺术为主的同时,还开设影视知识课、舞蹈和体操训练课、话剧小品课、民族和通俗唱法课等课程,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综合表演艺术的能力以及鉴赏水平。从而造就一批既能真正继承戏曲艺术传统,又具有现代意识的勇于改革创新的艺术新人。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热情支持小香玉创办“山里娃艺校”的奉献精神,勉励她要克服种种困难,把这所充满希望的“山里娃艺校”办好,办出特色。小香玉表示,自己今后要继续发扬艰苦拚搏的精神,为希望工程添砖加瓦,给希望的田野披锦织绣。
(晋安宣)


第11版(周末)
专栏:

  历史风云多少事留有真情在人间
电视连续剧《张学良将军》关镜
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由海南电视台与鞍山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拍摄27集电视连续剧《张学良将军》已经制作完成。该片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将张将军传奇般的一生再现荧屏。特别是“西安事变”之后长达50余年的“幽禁岁月”,更是鲜为人知无人表现的一段历史。
该剧编剧是以写重大历史人物见长的著名作家王朝柱。张学良扮演者为青年硬派小生尤勇,蒋介石扮演者为孙飞虎。于凤至与赵四小姐分别由赵奎娥、剧雪饰演。右图为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纪文)


第11版(周末)
专栏:

  《欢聚一堂》轻松活泼
由中央电视台海外电视中心制作的大型综合文艺节目《欢聚一堂》,目前已播出五期。这一节目内容清新,趣味性、娱乐性强,改变了目前国内文艺节目的制作方式,大胆采用板块栏目的手法,整个节目分为七个小栏目,共有十四位主持人,是目前文艺节目最多主持人的一个节目。
节目创制人员力争要把《欢聚一堂》办成轻松活泼、雅俗共赏的文艺晚会。 (理光)


第11版(周末)
专栏:

  电视音乐专题片《商神之歌》
由国家商检局、江苏商检局和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反映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者生活的电视音乐专题片——《商神之歌》,近日在南京封镜。这是新中国商检事业诞生四十五年来摄制的第一部电视音乐专题片,本月下旬将由江苏电视台首播。
(周光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