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个人利益原则并非市场经济下经济生活的唯一原则
钱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有一种观念认为,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与此相适应的唯一的道德原则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原则。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指出,人们不仅生活于经济领域,而且还要与他人发生许多非经济的关系,等价交换的利益原则不能适用于社会的所有领域;他们认为,在经济领域里实行等价交换、利益原则,与在其他领域提倡集体主义、提倡学雷锋,是两个层次、两个范畴的问题。说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只是经济生活,利益原则不能适用于一切领域,无疑是对的。但仅仅这样说还不够。我们还要问:在市场经济下,个人利益的原则果真是经济领域中的唯一原则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道德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从经济关系来说,市场经济是一个由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体系中,生产者、经营者追求的是赢利,而消费者要求的则是商品的实际效用。用经济学术语来说,生产者追求的是价值(在资本主义下是剩余价值),消费者所需要的是使用价值,市场经济就是由这两方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在这样的体系中,生产的进行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生产者获利的要求和社会需要的要求,用现在常用的语言说,就是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讲究社会效益。相应地,也就不是只有唯一的利益原则,而是有两个原则:个人利益原则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市场经济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同时又是不同的,有时还会发生严重的冲突。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关系、道德原则,是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
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对立统一,也表现在个人身上。在市场经济下,每一个生产者的身份都是双重的:他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他追求利润;作为消费者,他要求货真价实,价廉物美,不能容忍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对于其他生产者来说,他这方面的要求正是社会需要的体现。
总之,无论从社会生产体系来说,还是从个人来说,利益原则都不是唯一的。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这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不能实现其价值,生产者的获利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的;从个人说,用得上推己及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不做损人利己,坑害顾客的行为。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这种要求被掩盖、扭曲了。因为整个生产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这两方面被割裂了。私有的生产者只关心个人的获利,而社会需要则是通过市场需求自发地表现出来;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统一,要通过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来实现。看起来似乎成了这样:人们不必关心公共利益,只要每个人都尽力追求自己的利益,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自然就能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由此就有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论。这种理论,在它充分肯定个人求利的合理性、积极性这一点上,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它没有提出满足社会需要这一面;它把这一方面留给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因而不免使人要盲目地受这只手的支配,这是其不足之处。应该说,这不是处理市场经济下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这一矛盾的理想方式,更不是唯一的方式。
实际上,尽管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占着主导地位,它也不是唯一的,亚当·斯密就曾提出:“有完全道德的人……是一个能把对于别人的原始的和同情心的微妙感情和得到最完全控制的、原始的和自私的感情结合起来的一个人。”(《道德情操论》)他主张的不是一个方面,而是两个方面的结合。这是理论上的表现。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有人们熟知的“顾客是上帝”的口号。这个口号作为重要的经营原则和职业道德提出,反映出人们已经意识到在生产经营中不能只顾求利,还应把满足社会需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加以考虑。中国过去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无疑这些都是对个人利益原则的一种补充。
今天,我们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该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并超越它,自觉地建设起更全面反映市场经济要求的原则。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下个人利益原则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克服过去忽视个人利益的偏差。另一方面,公有制的建立,使生产目的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企业,企业赢利和满足社会需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使我们可以更自觉地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和个人、集体(企业)、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而不必完全依赖“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对于非公有制成分,也可以自觉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导、调节。与此相适应,我们的道德原则应该超越个人利益原则,应该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个人、集体(企业)、国家(社会)三者的利益,而以国家(社会)和集体(企业)利益为重。自觉地认识和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之处。我们相信,这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得更为健康、兴旺。


第9版(理论)
专栏:调查报告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
——无锡威孚股份有限公司调查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调查组
在发展市场经济,转换经营机制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企业党建工作正在探索的共同课题。围绕这个课题,我们到无锡威孚公司进行了多次调查。
几年来,公司经过4次重大技术改造,取得了69项重要科技成果,使建厂36年的老企业旧貌换新颜。1993年总产值2.78亿元,实现利润4531万元,各项技经指标在全国油泵油嘴行业领先。
落实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
企业党组织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思想共识,是落实党组织在企业中政治核心地位的前提。威孚公司总经理认为,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也好,搞股份制也好,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变;企业党委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其政治核心地位不能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现代企业管理学都讲“以人为本”,因为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这个政治优势决不能丢。公司党委领导则重点强调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和现代企业要有指挥权威的观念。党委正、副书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的经营主体,搞好生产经营始终是中心任务,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不能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权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是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行政工作的主要追求,也是党组织工作的主要追求;调动职工积极性是企业党组织的首要任务。这样,达成了共识和默契,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核心地位,就有了落实的思想基础。
决策共谋,是落实党组织在企业中政治核心地位的关键。党组织只有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动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党组织共谋决策是威孚公司的传统,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重大技改、改革方案、选人用人以及其它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总经理都是与党委主要领导共同调查论证,共同研究决定的。同时,党委主要领导自身也具备参与决策的条件。威孚公司的党委书记当过多年厂长,富有领导企业的经验,副书记本身就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们既有强烈的事业心,又懂经营、会管理,而且经常参与市场调查,取得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发言权。
有了思想共识、决策共谋这两条,公司领导层就形成了经理与书记共种一块“田”的合力。他们把这种做法从公司一直贯彻到分厂、车间,形成从上到下既分工明确,又和谐合作,共同抓生产经营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局面。
   在提高职工全面素质上下功夫
企业要得到大的发展,要有占领市场的产品,最根本的是要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因而,威孚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中,始终把全面提高职工素质,调动职工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司党委提出了“围绕中心抓人心,凝聚人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四项“育人工程”。
一是理论武装工程。通过企业党校、政校、团校分期分批轮训、召开各种研讨会、领导分层带头宣讲等方式,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大家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牢固确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结合企业实际,强调以“三个有利”为标准,实行“三破三立”,破小步渐进思想,立几年上一个台阶的思想;破“老大”自居思想,立市场竞争的危机意识;破只求眼前利益的思想,立为中国油泵行业争光的雄心。
二是精神塑造工程。威孚公司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艰苦创业、严细求实、赶超一流”。为了激发职工赶超一流的勇气,他们突出进行了企业理想教育,大力宣传“建设现代化、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一流公司”的宏大目标,使大家了解:威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已与德、日等国著名大公司合作,将建成8个全资实体、4个控股企业和3个参股企业,形成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中外合资、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集团。到2000年,全公司销售收入将接近30亿元,创利近5亿元。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态势、企业的经营实绩和美好前景激励着每个职工,使他们深深感到做一名威孚人的自豪与责任。
三是企业形象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的主要标志是产品质量和市场服务。威孚公司提出了“企业的一线在市场、企业的生命在质量”的口号,坚持在职工中进行以质量、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公司思想宣传部门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主动调查了解公司产品销售和质量问题,围绕产品质量和市场服务开展专项竞赛活动,增强了职工的质量意识,使威孚产品在市场上保持了良好信誉。
四是人才培训工程。威孚公司历来重视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他们先后建立了包括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专业深造等一整套培训体系,制订了一系列激励人才涌现的政策措施,在选拔、使用、分配、奖励和考核等方面保证人才培养的正常化、规范化。
   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精神动力
改革呼唤着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过程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威力的过程。威孚公司从1992年开始,在无锡市率先成功地进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和股份制的改革,在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一系列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在转变观念、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强化“舆论攻势”。在改革方案初步形成之后,动员公司党、政、工、团等部门和团体,积极宣传企业改革方案,加深广大职工对改革意义的认识。公司先后召开三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修改方案,动员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改革方案出台后,印发宣传提纲、改革方案问答等材料,组织班组学习讨论,并在全公司开展以“当改革主人,做改革模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强大的舆论攻势,造成了一个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
第二是“释疑解难”。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职工中隐存的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日益暴露出来,各种利益上的矛盾也纷纷反映出来。公司党委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职工改革心态调查,并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及时地把改革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放在“释疑解难”上。通过召开各类专题研讨会,使大家认识到,深化内部改革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唯一出路,改革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增强了职工投身改革的自觉性。
第三是“重点疏导”。在三项制度改革中,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面较宽,特别是一部分转岗、下岗、待业、出厂的职工,思想波动很大。公司党委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贯彻疏导方针,发动各级领导和政工、工会、共青团的工作网络,对他们逐个开展谈心、家访活动,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妥善安排生活,使这些同志愉快地接受培训,走上新的岗位。
在企业深化改革中,威孚公司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大有所为,还在于他们有一系列严密规范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度,有一批覆盖面广的宣传教育阵地,有一支责任心强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政工队伍和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载体,一套凝聚人心的激励机制。
威孚公司党委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发展步伐的要求,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显示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他们的经验说明:新的形势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提出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在这种情况面前,抱怨、畏难或等待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在改革大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不断探索创新,那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是大有可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