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环保发展
林宗棠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环境污染没有随着经济翻番而同步相应恶化,局部还有所改善,这点应当充分肯定。但从总体看来,我国环境仍在继续恶化,形势非常严峻,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工业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公害泛滥时期的污染程度,对于这点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北京、西安、沈阳、广州、上海等城市大气污染浓度已名列世界污染城市的前列。1993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达到17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排放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二是水域污染不断加剧。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其中生活污水占一半以上,95%未经处理直排江湖,水体不断恶化。在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80%水质超标。三是城市垃圾日见增多。全国城市垃圾年产量8000万吨,大多未经处理,垃圾围城愈演愈烈。四是噪声污染普遍超标。噪声扰民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起步不久,但环境污染程度却超过了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不能不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是绝对不能长期持续的。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国家这样重视环保,环保部门也为之做了大量工作,而环境还继续恶化呢?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环保基本国策的贯彻没有得到宏观调控的保证。
宏观调控力度不够,除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外,突出表现在环保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七五”、“八五”期间,污染治理投入只占同期GNP的比例0.7—0.8%。这与发达国家2—4%相比差距很大。国际研究表明,到2000年要基本控制我国环境继续恶化势头,必须将污染治理投入比例逐年提高到1—1.5%。
从国外的经验看,将污染治理投入由目前的0.8%,逐步提高到1.5%,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要把污染治理投入比例提高到1.5%,主要应增加三个方面的投资幅度:一是新建项目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三同时”的比例,应由目前的4—5%提高到7%;二是技改资金中用于污染治理的比例,应由目前的1%提高到李鹏总理十年来多次要求的7%;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用于环保的比例,应由目前的24—30%提高到40%。这三项投资比例如能逐年提高,再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环境状况一定会有一个较大改观。
环保投入不能单靠国家拿钱,还要继续开辟地方、企业、个人以及银行贷款、社会捐助、排污收费、国外贷款捐助等多种渠道。要在全社会大造舆论,全民动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环境。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鼠害:人类世纪末的警报
孟繁森马会鸣张磊
世界各地传媒接连发出新的警报——
1994年4月,正当美国总统克林顿为解决索马里问题大伤脑筋之际,大批老鼠成群结队进入白宫,到处骚扰,使克林顿十分头疼,不得不下令工作人员掷书投鼠。
同年9月,印度西部地区因为鼠疫黑死病的泛滥,有100多名居民死于非命,约有30万人闻风丧胆逃离家园。
小小老鼠引起上至国家总统、下至黎民百姓的如此惊慌,说起来也不足为怪。因为难以胜数的老鼠捣乱事件,早已使人得出这样的结论——
   人类公敌鼠为首
据国家农业部和世界粮棉组织统计,1993年,我国农田鼠害发生面积多达3.5亿亩,损失粮食35亿公斤;全世界每年被老鼠吃掉的粮食足可养活2亿多人口。鼠类“人口夺粮”的形势十分严峻。
这些不甘寂寞的家伙十分喜欢“插手”人类的各种事物,制造种种恶作剧和事故灾难。它们时而钻进机舱导致飞机迫降,时而躲在道叉造成火车相撞,时而跑进医院婴儿室制造命案,时而又闯入衣橱与倩男靓女分享“奢华”。这些家伙为了把它们每年都要长13毫米的门齿磨尖磨短,还特别喜欢咬噬电线。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老鼠破坏电缆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000万元以上。1990年1月,广东东莞一家合资工厂因老鼠咬坏电线导致失火,活活烧死80多名女工!
人类同老鼠斗了几千年,老鼠却成了精似地搅得人类日夜不得安宁。人们不禁要问——
    人人喊打之辈为何越打越多?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老鼠具有鲜为人知的四大特性:一是种群行为,二是新物反应,三是传息功能,四是繁殖力强。
这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家伙,有很强的种群意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巢区”的老鼠,常常同走一条鼠道,同吃某种共同认可的食物。当“巢区圈”出现新的食物(特别是毒饵)时,它们不会贸然进食,经过试探之后方有个别老鼠去“尝食”。因为老鼠种群内部俨然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等级高的老鼠所占地盘优越,不愁温饱,只有等级低的老弱病残鼠才会经常饥肠辘辘,不得不靠先吃无鼠问津的新食物果腹。一旦先去尝食的老弱病残鼠出现中毒症状,狂奔乱跑,抽搐不已,就会立即向周围同类发出“传息警告”,接到警告的鼠辈绝不会再去上当。过去,人类大量采用“立见鼠死”的速毒剧毒药灭鼠,这种灭鼠法,即使灭掉一些老鼠,被灭的也大都是老弱病残鼠,反而使老鼠种群得到优化。
据鼠类专家的保守估计,目前全球已有鼠类2800多种,老鼠总数高达300亿只,比人类总数的5倍还多!
老鼠,已成为人类的最大天敌,如今,它们正以日益壮大的阵容继续向人类发起进攻。然而——
   老鼠再狡猾也斗不过科学技术
有关方面专家测算:对于300亿只老鼠,人类很难对付。你消灭了它们的一半,它们只需100天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数量;你消灭了它们的90%,它们“复萌故态”也只需400天!
人类思维难道斗不过渺小如豆的鼠脑?
为此,我们请教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控制专家邓址和他的同事董天义研究员。
邓址自信的笑声把我们的忧虑打消了一半。他从容不迫地谈起了科学防鼠和灭鼠。
——从现在看,灭鼠的首选方法是毒杀,毒杀所用药物首选慢性药。根据老鼠的四大特性,目前通用的“抗凝血剂”系列,包括杀鼠迷、杀鼠灵、溴敌隆、大隆等效果最好。这种鼠药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增加老鼠血管壁的脆性,破坏血凝机制。老鼠吃掉毒饵后,三四天内不会出现中毒症状,连吃几天之后,毒性才会成倍增大,五至七天内大出血死亡。等到尝食的老鼠发觉中毒,向同类发出拒食信号,为时已晚,绝大多数老鼠都已食用中毒。如果有组织地发动群众统一投放药饵,一般老鼠密度较大的地带,10天左右就可把老鼠基本毒光。
——但是老鼠是喜欢流窜的动物,这里的老鼠被消灭了,那里的老鼠又会迁来填补空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也没有必要把老鼠全部灭掉。因为生物自身有个“食物链”,灭光老鼠,鼠的天敌也活不成了。因此,更为可取的治本办法是加强环境治理,降低老鼠密度,维护生态平衡。
董天义研究员似乎没有邓址那么乐观,语气中流露出深深的沉重感。
——有人说,人类灭亡了,老鼠也灭不了。美国西西里岛是个搞核试验的地方,其他生物都死绝了,只有老鼠还活着。幼小的老鼠对核辐射的耐受力,比人还强得多。
——当然这不是说人对付不了老鼠。但现在不少人对灭鼠的意义缺乏认识。鼠害严重了就想起来了,轻了就忘了,没有长远之计。搞鼠害防治的科技人员也不大受重视,现在这一行已经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所以,应当向社会大声呼吁:各级领导和全社会都要重视防治鼠害,各类传播媒介都要坚持科学地宣传灭鼠,各有关鼠害防治单位都要建立起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附图片)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呼唤科幻小说
曲向东
日前有位朋友来串门,见书架上有本五十年代初出版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集,说是要借去给儿子看。不料一借就是数月,原来是朋友之子把书带到学校看,颇受同学们的欢迎,轮阅了一圈后才把书还我,朋友不无遗憾地说:“这么好的科幻小说现在实在是太少了。”
时下我国的出版事业可谓繁荣,但很少见到有影响的科幻作品出版;众多报刊的连载小说栏里,也难觅科幻小说踪影,以致于嗷嗷待哺的广大读者,尤其是爱幻想的中小学生,尽管有幸生活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却无科幻作品可读。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
究其原因,恐怕与科幻小说难写有一定关系。平心而论,在科技工作者中,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艺术表述深奥的科学道理和预测未来科学发展趋势的数量很少。而文学工作者中研究自然科学比较到家的也不多见。但我想,一旦他们发现社会对于科幻小说的急切需求,就不会也不应沉默下去。科幻小说描写生动,情节曲折,想象瑰丽丰富,是宣传科学成就,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人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很好载体。只要科学家和作家携起手来,科学家走到文学的领域中去,作家走进科学的领域中去,科幻小说这朵科普园地里的奇葩就一定会开得格外艳丽迷人。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能用氟乙酰胺灭鼠吗?
汪诚信赵桂芝马勇邓址刘学彦
氟乙酰胺的化学结构简单,合成容易,国外早在50年代就用它杀鼠和灭鼠。我国在70年代曾批量生产,主要用于消灭棉蚜虫,同时也用于灭鼠。起初,只看到它使用方便和急性效果较好,推广很快,但不久就发现,它利少弊多,后患严重,国外已不再用。
1982年我国农牧渔业部、卫生部颁发《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中规定:“氟乙酰胺禁止在农作物上使用,不准做杀鼠剂”。1984年中央爱卫会、化工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林业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灭鼠药的生产、加工、收购、经销问题的通知:“氟乙酰胺对人畜有剧毒,早已明文禁止生产……今后不准任何单位或个人再生产、销售和使用氟乙酰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监督检查,一经发现,应立即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并没收其全部未销产品和非法收入,直至交由政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氟乙酰胺虽能迅速毒死一部分老鼠,而且有不少死鼠见于明处、符合群众急于见效的心理。但是,它对人、禽、畜都很危险,会污染环境,大量伤害老鼠的天敌。从长远来看,效果不好,得不偿失。何况我国已有规定,用它灭鼠是违法的。
氟乙酰胺的高度危险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按每公斤体重吃入的纯药量计算,它对人、禽、畜的毒性比对老鼠强得多。尤其是对肉食动物,如猫、狗、黄鼠狼等,毒性更强。
其次,它对老鼠的适口性相当好,以致许多老鼠超量服药。有时,一只老鼠吃的药量,足可毒死几十只老鼠。这些超量服药的老鼠,对猫、狗、猪等都是严重威胁。
第三,它在老鼠体里不会分解,基本上不会因杀死了老鼠而消耗掉毒性。与此同理,被中毒鼠毒死的狗、猪,人万一吃了必定有危险。
第四,它可以通过健康皮肤被动物或人吸收,又会被植物内吸。如果把它的溶液倒在植物根上,植物的叶和果中也逐渐会含有吸进去的药,牛、羊吃了有危险。
第五,它没有明显的颜色和气味,容易溶解于水,常被误认为是食盐等其他东西,造成中毒,甚至被坏人用作作案工具。最后,没有良好的解毒药解除氟乙酰胺中毒,而且因为它的毒性作用来得快,往往来不及抢救。
从灭鼠效果上看,用氟乙酰胺也不够理想。因为老鼠生性多疑,吃东西是断断续续的。由于氟乙酰胺作用较快,有的老鼠吃药足量或过量很快死亡,引起其他老鼠的惊恐,有的老鼠吃药还不够量,毒性发作难受,不再取食,中毒而不死亡,再也不吃毒饵。所以,使用氟乙酰胺后,虽能迅速见到一些死鼠,但总的效果却不如“后发制鼠”的慢性药。这也是国际上提倡慢性药,不用氟乙酰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居民只按看到的死鼠的快慢来作评价,误以为用氟乙酰胺效果很好。一些不法厂家钻了这个空子,不顾国家禁令,非法生产和销售用氟乙酰胺配制的毒饵。为了掩人耳目,还打着“中草药”、“祖传秘方”、“气体灭鼠药”等等旗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据安徽省18个县、市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到1992年,因氟乙酰胺中毒死亡的黄牛达9490头,猪762头,山羊274只,狗3004只等。
除氟乙酰胺外,氟乙酸钠、毒鼠强、毒鼠硅等毒性更强,也很危险,不能使用。
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高效、安全慢性灭鼠药,如杀鼠灵、敌鼠钠、溴敌隆、大隆等,国内都能批量生产,并经主管单位批准使用。只要按规定配饵和投放,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已经批准使用的急性药,有磷化锌、毒鼠磷、甘氟等,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使用。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光纤到户试点宜早实施
朱新民廖玒
通过最近赴美国、法国考察信息高速公路情况后,我们深深感到,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用户在家中就能利用多媒体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在我国发达地区新建的开发区中,完全有条件和可能利用“光纤到户”新技术,建设适应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网络。
    多媒体作用实在奇妙
在美国一家公司的实验室,我们看到,在多媒体提供的“菜单”上,有多种服务:电影院里有上千部的电影可以随时点播。我们选择餐厅订位,马上显示出几十家不同风味的餐馆图像,按一个餐厅订位电话,马上有服务员应答。在电子图书馆里,我们查到了北京的地图及简介。
在法国IBM培训中心,操作人员为我们演示了利用多媒体订票的过程。要订明尼苏达州棒球队的票,电脑便显示出这个棒球队主力队员的图像、声音及比赛日期。订A区12排6号,电脑显示出在这个位置观看比赛的视觉图,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据了解,这些已不仅仅是实验室的演示。“光纤到户计划”正在美国实施。
光纤到户,准确地说,是光纤到街头。也就是电信部门的光纤拉到用户所在街的端站,从端站到用户再用同轴电缆连接。其间的距离不超过500英尺(约合152米)。一个用户可以有6个终端设备。这样,用户在家中,使用一台多媒体,就可以打电话、收看有线电视节目、电脑购物、学习等。据介绍,从电话局到街头端站的光纤、设备以及从端站到用户的电缆费用,户均1000美元左右(用户有1万户以上)。对用户而言,装电话线路的费用是600美元,闭路电视线路的费用是400美元。因此,光纤到户,基本没有增加用户的费用。
    新开发区争取一步到位
当前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难题是,如果光纤到户,原有电话公司的电话线和有线电视公司的有线电视网络就要全部作废;如果不发展光纤到户,原有的网络则又满足不了多媒体的需要。
这使我们想到,我国正在兴建的许多新开发区和高标准小区,在规划、建设时应考虑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并争取一步到位——光纤到户,以避免发达国家所走的弯路。从建设费用上看,如果一户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光纤到户的费用为1000美元,只相当于每平方米增加5美元的建设费用,如果再扣除装电话线及有线电视线的费用,建设成本基本没有增加,而功能则大大提高,用户所能享用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这样,在发达城市的现代化的开发区内建设适应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全国联网,进一步与国际联网,就能成为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个试点或雏形。尽管开始在全国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同时会出现大量的信息公司、网络服务公司及网络建设工程公司,这些将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变压吸附技术大有可为
冯孝庭
变压吸附(简称PSA)是一项用于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新型技术。近年来,随着吸附剂、工艺过程以及工程实施等方面实验研究的深入,变压吸附技术在气体分离与净化领域中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譬如从变换气、焦炉气、石油裂解气、甲醇尾气、炼厂气、甲醛尾气、城市煤气中回收氢;从煤矿瓦斯气中浓缩甲烷;从变换气中脱除二氧化碳等等。
近10年,PSA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大的推广应用,其中以PSA制氢应用最多,已有150套以上的各类装置在约30个省、市、自治区运行或正在建设中,连续运转最长的已有近10年之久,单系列最大处理能力为每小时1万立方米。
西南化工研究院自70年代初开始进行变压吸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实验研究以来,已向国内许多氮肥厂、化工厂、石化厂和钢铁厂提供了百余套变压吸附工业装置,规模按原料气处理量计最大达10000三立方米/h,在工厂节能降耗、增加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附图片)
西南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的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及装置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目前正以每年数十套的速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图为应用该技术脱二氧化碳装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