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这种“挂靠公司”非清理整顿不可
本报记者王传伟
读者刘希宁这封来信反映的安徽“阜阳市开元工贸实业公司”打着被挂靠单位的旗号行骗的问题,值得重视;因为诸如此类的“挂靠公司”到处都有。那么,这种“挂靠公司”到底合不合法;它产生的根由是什么;危害如何;怎样治理?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作了一些调查。
   不合法的“挂靠”
我国的工商企业从经济性质上说,有国营(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创办了不少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同时也冒出一些“挂靠公司”。这种挂靠公司名为集体,实属个人私有,名不副实,群众称之为“怪胎”,倒也恰如其分。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同志介绍,这类“挂靠公司”实际上就是过去所说的“戴红帽子”的假集体(也有假国营),各地都有。过去也进行过清理整顿:早在1987年12月1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专门下过《关于处理个体、合伙经营及私营企业领有集体〈营业执照〉问题的通知》;1989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认真清理整顿以国营、集体公司为名的私人投资企业,严格划分所有制的性质。凡私人投资或合伙兴办的私营企业,不准作为国营、集体所有制公司办理登记。违者应追究当事人及审核、审批机关的责任。”各地经过清理整顿,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由于一些人对清理整顿这种“挂靠公司”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行动不坚决,乱搞“挂靠”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
   何以禁而不止
搞这种“挂靠公司”明明不合法、不允许,为什么一些私人企业主、一些单位还绞尽脑汁这样做呢?这里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和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从私人企业主来说,之所以要找挂靠单位,一是由于对党的政策存有疑虑,怕政策变,想找一个保护伞。二是为了享受国家给集体企业的优惠政策。三是打着被挂靠单位的牌子,办理登记、占地、用电、用水等比较容易。四是为了扩大经营范围赚大钱。本来国家规定不许私营企业经营、批发的商品,改为“集体企业”后就可以经营了。
从单位来说,他们所以乐于接收、甚至主动争取一些人来“挂靠”,一是为了创收。凡挂靠者每年必须向其交纳相当可观的“管理费”,而且不管公司赔赚,管理费必交,可谓旱涝保收。他们既不投资,又不出人,也不费力,坐享其成;出了问题一推六二五(事实上出了问题他们是难脱干系的),这样便宜事是颇有诱惑力的。二是为了政绩。因为许多地方对发展乡镇集体企业都有任务指标,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与奖金挂钩。为了夸大自己的政绩,他们就弄虚作假,明知其不是集体企业也允其以集体企业名义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两者是互相利用,一拍即合。这也正是屡禁不住、难以清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一些干部有糊涂认识,以为挂上集体企业名义,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犯错误。不懂得私营企业以集体企业、国营企业的名义申请登记就已经错了。
   危害不可低估
不难看出,“挂靠公司”对业主有利,对单位有利,对主管此项工作的干部也有利,唯独对国家不利,对人民不利。
一、大量税收流失。按原来的有关规定开办集体企业可以享受免税待遇,而大量本该征税的私营企业因挂靠变成“集体企业”而免征,曾造成税源流失,国家受损。
二、干扰了产业政策。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本来有些商品是不许私营企业销售或批发的,可是这样一搞,私营企业变成假集体倒可以经营了,岂不干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
三、由于假集体(包括假国营)企业的大量涌现,上报给决策部门的国营、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各种数据水分很大,就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造成误导。
四、假集体企业也是假冒伪劣产品一个主要发源地。私营企业只有靠货真价实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而那些“挂靠公司”则可以借助被挂靠单位的声望,而大肆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行骗。
五、由于这类“挂靠公司”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给司法部门审理某些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造成困难,也给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前几年河北邯郸就发生这样一个案子:冯连印本来自个办了个企业,当地街道要他安排几名待业青年,于是他的私营企业就变成了“集体企业”。盈利后,他便拿一笔款去还债,结果被人告发。当地法院依其是集体企业,定为贪污罪,判处死刑。他上诉后,引起省高院和高法的重视,经反复查证,认定这个企业确是他个人出资办的,才无罪释放。冯某因为搞假集体差点送了性命,这个教训的确是够深刻的了。
   清理势在必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有关同志认为,要清理整顿“挂靠公司”,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把好企业登记发照关,不再让那些私营企业以集体或国营的名义登记领照外,对现有“挂靠公司”要逐个进行清理,明晰产权,还它的本来面目。另外,还应从法律、政策上、社会舆论上加以正确引导。要使每一个人都知道,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各种性质的经济成分都是平等的,都允许合法存在与发展;正确认识私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消除偏见,解释疑虑,为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适当宽松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私营企业主也就不需要戴红帽子、找保护伞了。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通达杯”耳闻目睹图片比赛

蒜薹堆积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早蒜薹远近闻名。该县虽地处川滇线上,但由于无蔬菜公司等单位组织经销,卖价才二元左右一公斤,市场上仍蒜薹成堆(右图),而邻近的攀枝花蒜薹奇缺,商贩卖到五六元左右一公斤。菜农企盼能有个合理的价格将蒜薹早点卖出,可顶不住商贩的压价(左图)。
四川攀钢房产公司马晓军二月三日摄于德昌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监督哨

  开元公司打着机关的牌子坑骗顾客
1994年12月中旬,我们到安徽阜阳市去采购玉米。阜阳市开元工贸实业公司一伙人介绍说他们是阜阳市一政府机关办的公司,是国有企业。听他们这样一说,我们放心了,和他们签订了《购销合同》,并把8万多元货款交给了他们。尔后,这伙人既不给我们发货,也不给我们退款。我们追急了,正副“总经理”便避而不见。我们找到这伙人的主管领导阜阳市国有资产管理局。该局的同志对我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并答应帮我们说一下。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为难,向我们解释道:“这个公司是挂靠我们的。但在经济上他们是独立的。‘总经理’是法人代表,纠纷主要由他们自己处理。我们的意见他们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最后,在阜阳市一位副市长的干预下,这个诈骗团伙才退给我们6万元,坑了我们20530元。
据我们了解,这种“挂靠公司”坑骗人的事,近年来时有发生,人们期待着有关部门早日采取措施,不能再让这些“挂靠公司”继续行骗了。
广西桂林火车北站离休干部刘希宁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台

  漳河水库服务欠佳
灌溉面积逐年减少
漳河水库是湖北省境内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最大水库。它建于一九五八年,总库容二十点三五亿立方米,承雨面积二千一百二十二平方公里,灌溉三个地市(荆州、荆门、宜昌)六个区、县、市的二百六十五万亩农田。近几年来,农业灌溉用水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执行政策不严,增加了农民不合理负担。农业灌溉涉及到供需双方的矛盾和利益,湖北省人民政府一九九○年关于《湖北省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实施办法》,是调整供需双方利益关系的政策性法规。但漳河水库在执行这一规定时,只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农民的利益。省政府文件规定:“水库灌区,以支渠进水口为计量点。”漳河水库对我市贺集乡计量点却设在“支渠进水口”以上十一点七公里的干渠上,这样便把渠道损耗,工程的配套、维修、管理等费用,全部转嫁给了灌区农民。
供水调度不灵,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漳河水库去年开闸放水五次,就有四次较大幅度地超过了申报流量,而另一次在放水中途,灌溉渠的中下游又突然断流。这种不按用户要求调度,“大水冲破渠,断水渠裂底”的供水状况,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服务措施不周,减少了农田的灌溉面积。以漳河四干渠为例,一九五八年兴建水库时,设计供水为荆门、钟祥两市的七个乡镇,四十万亩农田,年供水量为二点六亿立方米。一九八二年,用户有七个乡镇的二十万亩农田,年用水量超过一亿立方米;进入九十年代后,有二个乡镇基本退出灌区,剩下的五个乡镇,灌溉面积只有六万亩左右,年用水量只有三千万立方米。在继续用水的乡镇中,一部分村、组也准备自找出路。农民愿意增加生产成本、放弃自流灌溉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漳河水库“服务下降,水价上涨”不满。
希望该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重视上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湖北钟祥市水利局黄明顺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读者论坛

  “下基层”者莫“吓基层”
辽宁丹东市于重恩于钦辉
上级机关的工作人员到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为基层排忧解难,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然而,如今在许多地方和部门,“下基层”却变了味,走了形,群众谓之“吓基层”。上级机关的工作人员下基层让群众害怕的有如下几方面:
吃。东港市一家乡镇企业的负责人说:我就怕临近中午的时候有人来“下基层”。因为这个时候来的人,手里都握有大大小小的实权,来的目的只有一个:找个地方吃饭。基层也只好硬着头皮接待。长此以往,基层难以承受。
玩。一次,我们到一乡办机械厂了解情况,正和厂长交谈时,进来4个金融部门的人,对厂长说要借用屋子。厂长问干什么,来人说要打麻将。当时正是上午9点,这帮人竟心安理得地垒起了“长城”。至于借“下基层”检查之名,到风景区游玩、到舞厅“潇洒”,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
拿。伸手要土特产,是一些“下基层”者的另一个目标。土特产丰富的地方,“下基层”的人也就格外多,这些地方的领导也就显得格外忙。夏天拿水果,秋天拿对虾,冬天拿大米,几乎成了“惯例”。沿海一个乡的领导很有感触地说,去年秋天清闲多了,原因之一就是乡里对虾减产,来人骤减。
借。在一些人看来,“下基层”借钱、借物、借车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结果往往是有借无还。一名具有相当级别的领导年初到一企业去借款数万元办私事,当时答应年终还。可过了一年多,企业也没见到还款。厂里找上门去要,这位领导竟振振有词:“你们厂效益那么好,还在乎这点钱,真小气!”弄得厂长哭笑不得。
凡是“下基层”者,借口往往都多得很:开会、检查、评比、考核、考察……。有句顺口溜对这些人作了描述:“下乡坐小车,有吃又有喝,啥事没解决,基层直哆嗦。”也难怪,这些“吓基层者”,不是管钱、管物的,就是管人的,对于基层来说,都是些“惹不起”的人物。
看来,对这些人的这些作法也应采取点强硬的惩处措施,使他们想“吓人”时自己先害怕,不然的话,若让“吓基层”者为所欲为,如何让基层集中精力抓工作?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领导深入基层
农民了解政策
目前,我们这里仍有部分农民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报纸,村干部也很少召开会议,给农民传达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村民该知的不得知,该议的不得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这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有时农民甚至对某些方针政策产生误解。
希望上级领导干部能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同时也希望乡、村一级的干部经常组织农民学方针政策、学农业科技知识,使农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贵州毕节地区金沙县郑全刚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设立咨询网点
提供科技信息
现在,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农民的姓名、地址,给他们邮寄所谓“科技致富信息参考资料”,里边尽是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有的甚至诲淫诲盗、宣扬封建迷信等。
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在农村设立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网点,帮助农民识破那些假信息的“庐山真面目”,为农民提供名副其实的科技致富信息。
河南滑县上官镇武安寨陈浮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少年儿童食品
勿用恐怖商标
最近,我在市场上发现一些生产厂家在儿童食品包装袋上印有“唐僧肉”、“包公肉”、“展昭肉”等字样,看了令人毛骨悚然。
商标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希望生产少年儿童食品的厂家设计商标从美与新的角度下功夫,不要一味追求那些庸俗、古怪、恐怖、有害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东西。
安徽庐江县陈埠乡文化站徐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