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重视管理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田夫
在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人们往往仅指科学技术,而忽视或不理解管理所发挥的生产力的作用。在生产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忽视管理,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研究就不全面,甚至会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如何理解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称之为管理科学。管理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遍及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中,它通过组织社会共同劳动过程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和生产技术要素的结合,来促进生产力发展。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时作了如下的陈述:“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整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这里所说的“指挥”、“协调”亦即管理。它是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体系。它除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实体因素之外,还有非实体因素,其中主要是管理。任何物质生产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
管理的生产力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它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作为生产力诸要素在其未结合时,仅仅是潜在的生产力。管理把生产力诸要素合理地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事实表明,当代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愈来愈复杂,其种类愈来愈多样,分工协作结构愈来愈细密,这就使得管理对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其次,管理使生产力的整体效能得到放大。配置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形式,称之为管理方式。它决定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生产力系统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这就必须根据生产运行中生产力要素技术性能变化和由此引起的分工协作的结构变化,及时调整组合形式,保持诸要素的动态平衡。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来解决生产力诸要素的矛盾,才可能达到此目标,它不仅消除或减少了生产力系统中人际关系的内耗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不协调、不配套,强化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将中国优秀文化,如讲礼义和尊重人格等渗入管理实践,使企业内部形成很强的凝聚力,经济效益不断上升。事实表明,只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可以使经济活动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人们称管理是生产力系统中的“软件”。在现代生产体系中,如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先进的“硬件”也就不可能发挥自身的效能。尽管有的企业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但由于管理不善而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益。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软件”开发,把它作为发展现代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管理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只有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实现转化的基础或前提就是管理。我们要把某项科研成果或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要进行一系列的设计、试验等等工作程序,这就必须通过管理,加以精心组织,科学配置,才能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只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相配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当前,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依靠科技进步的方针,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大面积、大范围、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还仅占约10%左右,很多成果束之高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科研单位封闭式的科技管理体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科研与生产部门、科研单位与企业分离、脱节,不能紧紧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开展科研,其成果难于进入市场。还有一些企业也没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缺乏应用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这既有科技意识不强的问题,又有缺乏管理能力的问题。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组织管理,科技成果是不可能自动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充分肯定科技是生产力的同时,也必须充分重视管理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再次强调,我们全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真正转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它的最终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是衡量企业衡量经营好坏的根本标准。要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一,管理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管理保障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性,使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互相协调,有效地提高企业整体力量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其二,管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劳动者处于主体地位。企业生产力能不能发展,关键也就在于能不能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往往出现劳动工具的先进性、劳动对象的新型性与劳动者科技知识不足、劳动技能水平不够之间的尖锐矛盾。管理科学作为一种综合的知识体系,同时直接武装生产领域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使之与先进工具、新型的劳动对象相适应。这就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大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科学管理的应用,由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迅速改变着不同生产领域的面貌。显然,管理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新的强大杠杆。人们不难发现,一些技术水平、规模类似的企业,仅仅管理水平的差别,其生产力水平就拉开了距离:有的高效益,有的低效益,有的甚至严重亏损。一个企业即使技术装备水平再高,没有严格的管理,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这自然也谈不上经济效益的增长。诚如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所强调的:加强企业管理不仅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
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强化企业管理已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的共识,有关经济部门大力推广生产现场管理,即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内的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逐步达到工艺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这样,以现场局部的优化,推动企业整体优化。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愈来愈要求企业管理现代化。这种发展趋势表明,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管理的现代化也必然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使其成为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重要支柱。对此,应清醒认识到,管理是我们的一大弱点,一定要遵循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迅速提高我们的现代管理水平,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读书札记

  认识无形资产的评估
高卢麟
无形资产是相对有形资产而言的。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产即为财产。但财产及其产权的确认却是法律范畴的问题。众所周知,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重要方面。自一九八二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技术合同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但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承认无形资产是财产,其拥有者可以依法享有财产权,这还是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二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之后的事情。
专利法明确规定,专利权人对其取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依法不但可以获得名誉权,而且还可以享有专利权,即专利权人对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享有独占性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的权利,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进行上述行为即是侵权。在专利法中作这样的规定其意义在于:承认专利是一种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财产,专利权人依法对其专利享有财产权。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具有商品的属性,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可以将其进行有偿交换。这一规定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智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时代,在我国立法史上也是一个重大突破。这就为开展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无形资产的评估,就是在承认评估对象是财产的前提下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当然,我国对专利法之外的其他有关法规,在专利法颁布之后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和修改,除专利、商标和著作权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之外,还有一些东西可称之为无形资产的评估对象,虽然暂时还没有法律规定,但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都是以以上论述为依据的,不然,无形资产不成其为财产,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我国专利法颁布整整十年了。商标法颁布较之稍早,著作权法虽颁布较晚,但也有几年了。而无形资产评估工作至今才提到议事日程,不能不说是落后了。但一旦出现,就大有成为热点之势。这一方面说明,在我国,人们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还缺乏认识,缺乏重视;另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对此又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例如,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要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要求对国有资产实行保值、增值,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要求明晰产权,核资清产;在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中,实行公司制改造,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竞争性部门的小型国有企业实行拍卖和出租;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实行企业的兼并、横向联合、联营、重组、资产抵押、承包和租赁等。在国内外进行投资、合资、合作以及技术转移等经济活动中,都会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出评估要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无形资产的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也就难以建立。因此,在我国逐步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的形势下,对无形资产开展评估工作,不但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而且还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一项既紧迫、又繁重的现实任务,如不予以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的措施,将会造成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不良社会风气和无形资产的流失。这对个人、单位和国家都是极其不利的。
为此,很值得向读者推荐《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吴贵生等编著、广州出版社出版)一书,它用通俗的语言,通过引用国内外实例,阐述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通行方法。无形资产,顾名思义,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我们也难以见到无形资产的价值之所在。这是导致不重视无形资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提倡采取实用的评估方法,不但解决了量化无形资产的手段问题,而且通过该书介绍的这些评估方法,使无形资产数量化,可以让人们具体地见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建立起数量概念。这对提高人们的无形资产意识是极有作用的。重视研究、学习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对于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知识,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哲学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伍雄武
不久前,由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民族文化研究所在西双版纳首府允景洪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哲学全国学术讨论会”,全国17个兄弟民族的学者70余人到会,着重探讨了以下的问题。
一、对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满族哲学思想的特点在于:始终带有道德性,以文化碰撞为其哲学发展的契机,以政权的建构为发展的动力,经世致用和强烈的开放性,以及入关后的全面理学化。有的学者强调,满族哲学思想对提高满族的思维水平有巨大的作用,同时为中国认识史增加了新的东西,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促进的作用。
有的学者指出,蒙古族哲学思想的特点在于:(1)属于“广义的哲学史”,即较少纯粹的哲学专著,而是文、史、哲、科学、习俗等相混合和融通。在这些著作中,自然科学不够系统,而人际关系和历史的知识却较发展,并对哲学发生影响。(2)哲学思想中政治、伦理思想较发达,而其基础是社会生活中对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强调。(3)哲学思想的表现方式中“毕力克”(训言,知识,圣旨等意)占有重要地位,独具特色。(4)既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又有唯心主义的传统。由于生活处于流动和争斗之中,因而对于对立统一的思想有较深的理解。(5)吸收和融合匈奴、突厥、藏、汉等各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自成一体,不断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壮族哲学思想的特点在于:在神话传说的外衣下微露哲学思想的曙光;歌海中蕴含着大量的哲理思想和哲学观念;宗教、伦理道德、艺术合而为一;文人学者的哲学思想虽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关于傣族哲学思想史的特点,与会学者指出:整个文化和哲学思想,始终受到以南传佛教为代表的东南亚文化和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影响,而从元明清以来,与内地各兄弟民族关系更紧密,影响更深沉;封建领主制社会一直沿续到新中国建立,而南传佛教在这一漫长的时期中,始终在意识形态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繁荣而又发达的叙事长诗(号称500部之多)不仅是傣族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而且是傣族人民表达人生理想、道德观念和世界观的方式。
二、关于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的关系。少数民族与汉族哲学思想的相互交流突出地体现在儒学上。这是这次会上热烈讨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儒学对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少数民族对丰富儒学的内容及其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儒学在汉代就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北至东北、新疆,南至云南、两广。到唐代,其传播则更为迅速、广泛。在儒学的直接影响下,少数民族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元代和清代的有作为的帝王也重视儒学,对之深有理解,如康熙就对理学深有研究并有所发挥。因此,研究儒学思想,尚须研究儒学与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关系,这有益于儒学思想史的深入研究。
有的学者强调,在古代,儒学能突破汉族的范围而为中华各民族所接受,一方面因它本身内在的原因,即它包含着不断更新的民族观念、合理的仁政德治学说等,另一方面也是少数民族以儒学为先进而努力学习的结果。任何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不是孤立自存的,总是在与其他民族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互相吸收中形成发展的。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关系也是这样。
此外,会上对西南、西北等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总体特点、对少数民族原始意识和原始思维、对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知识产权”的翻译是否正确
陈公绰
现在,颇为流行的“知识产权”的用语是从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一语翻译过来的。将其译为“知识产权”使人普遍理解其意为对知识的产权。这容易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联系起来。其实,这个英文词组与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根本不是什么对知识的产权,而且一般的知识也不可能有什么产权。
知识是人人皆有的,而这个英文词组的含义却只有极少数人才拥有。换言之,一般的知识并不专属于某个人,而该词组是指一种专属的权利。从语义上看,INTELLECTUAL作为形容词主要作“智力的”解释,作为名词则作“知识分子”解释,但在该词组中INTELLECTUAL是形容词而非名词。从实质含义上看,INTELLECTUALPROPERTY是指人对于其智力劳动(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产品或作品成果的专有权利。其内容主要有版权,即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因此,它应译为“智力产权”较为合适。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社科书讯

  《天地人巨系统观》出版
春国
刘波所著的《天地人巨系统观》一书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重点学术专著,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它是一本现代自然科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人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与现代哲学相互渗透,广泛涉猎各门新兴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与综合科学(宇航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灾害科学),众多学科知识水乳交融的交叉科学著作。该书以天体、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组成的天地人巨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天地人巨系统的形成演化序列、结构与功能、运动与节律特征,从本质上概括出天地人巨系统的八条基本演变规律,着重提出了解决现今自然社会综合症与综合防治自然社会灾害的战略对策,预测了全球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
刘大年在《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一文中指出:
抗日战争中,客观上存在着两个过程、两种演变。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日本的力量由强变弱,由军事胜利推进到最后彻底失败;另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朝相反方向行走,人民力量空前强大起来。这两个过程、两种演变是紧密相联的。前一个演变关系中国亡国不亡国的问题,后一个演变关系今后将是新中国还是旧中国的问题。谁在抗日战争中最出力,谁就在抗战以后更有力量,更有发言权,去领导缔造新中国。反过来也是一样。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收复广大国土,得到人民拥护,力量大幅度上升;国民党由前期积极抗战,比较得人心,变为后期消极退守,保存实力,实行专制统治,日益丧失人心,政治影响衰落下去。
抗战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只有3万多人,革命根据地只有一个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多达100万,民兵200万,抗日根据地北起长城内外,南至海南岛,人口多达1亿。以前共产党始终被国民党指为不合法,这以后才开始取得与前者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人民解放战争很快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随之诞生,不久,中国踏上了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道路,归根到底就是由抗日战争这个历史的转折所造成的,是和那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决定性改变分不开的。所以,要问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我以为用一句话可以回答,那就是,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抗战胜利准备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决战,加速了新中国走进社会主义。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摘自1994年第4期《近代史研究》杂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