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神农之子

  李如成 不讲空洞大道理
本报记者何加正

第一次来北京开会,见别人几个亿的产值,他有些自愧,说,我的产值才几千万。我们说,你年轻,不必简单和别人比。数年后,他说,你们实际上鼓励了我。
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就这样白手起家,静悄悄用15年的时间,领导发展起一座拥有6亿多元固定资产、23个下属企业的集团公司。和集团同名的雅戈尔衬衫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名牌第一名。记者一直想掏一掏他成功的经验。不是那种印在纸上别人为他准备好的经验,而是漫谈式随便说出的。这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更有用、更实在些。这样就把它整理了出来。

他叫李如成,人还是那么朴实,不像人们印象中的“老总”。所以交谈起来更随便。他似乎不是那种善于上升到理性去总结自己行为的人,更多的是凭直觉。闲谈中,我听他多次说到,一个人野心不能有,雄心不能没有。也许这是他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或许也是成就他事业的一根无形指挥棒。
谈起成功,他说出的经验几乎朴素得令人惊讶:靠横向联合,和别人合作得到生存的机会。80年代初,宁波乡下未及返城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具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当地政府支持下,办起取名为“青春”的服装厂。李如成回忆起当初的艰难和停滞说,后来和上海著名服装厂合作,就起了步。他说企业要发展,不能闭关自守,要和高层次合作。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这是一个十分宏伟的计划。他的梦想是在国际上一展雄姿。他说帮助他设计、策划的都是国家高级研究机构和人员。他认为企业不能完全靠自己,要善于和别人合作。并宣称,雅戈尔不是创新企业,是学习企业。

“企业也和人一样,不同阶段要做不同的事,不能离得太远”。他说,比如小学水平,就不能做大学功课。当然目标是大学,但要稳步发展,不要超承受能力。有的讲超常规,不一定有道理。有的看似超常规,实际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许是他又一条体会。
他平静地说:“我的产值我不知道,一般我不管产值,销售是知道的。”他说,资金回笼企业才能发展。“利润我也不重视。”这使记者有点吃惊。不管产值管销售可以理解,为什么不重视利润?他说利润也有虚的,考虑多了,就要在有些方面打主意。“我是考虑资本扩大。我们利润指标不高,但资本增值很快。有的企业单纯考虑产值、创汇,结果资不抵债。”他认为对政府部门的一些东西,也要有分析,比如,一会儿号召搞“外向”,一会儿号召合资、合作。要根据自己实际去做。为什么有的企业现在出现了困难,因为当时只要能创汇,亏损也无妨。他说,不要赶时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控制速度,但机遇不能错过。
他谈起另一个指导思想:销售要上去,生产在第二位。有些企业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先上去再说,销售未到位就要出麻烦。销售能力大于生产能力,就能稳步发展,不会碰到难处;产品价格要适中,要和产品质量、人们的消费水平相适应。他说,雅戈尔广告费加起来不到2000万元,靠的就是这个。

他告诉记者,我们基本上是中国文化。企业内部是朋友式的人际关系。干部收入不算太高,但组织他们到北京、到东南亚等参观考察,主要是提高人的品位。企业规定,中层干部去北京,不去也可给3000元,但大家都要到北京看看,不要钱。他说,我们讲尊老爱幼,回报社会,不忘父老乡亲。企业有个员工手册,让他“寄语”。他说他提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在提醒员工记住自己的“根”。企业着眼于鼓励人。特别是当地员工,本是农民,要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
记者让他说说管理之道,他说,现在管理方面的理论一套一套的,有美国的、日本的、东南亚的,可以借鉴,但没有固定模式,管理不是本本上的。他的理论是:管理做人是关键,做人不够格,就难管理好。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一成不变不行,要不断更新。“现在国际流行企业重铸、改造,我未系统学习过,凭朴素的感觉,有些很吻合。”他认为,分工明确,太明确了也不好,要基本明确,不然有些事情就没人做。岳飞有一句话,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说管理也是一样。关键是对人的管理,让他有个目标;同时要不断创新、要熟悉情况。他说,“我是战略管理多,从未用过考核的办法,凭感觉。指标基本没有,企业有个大目标,下边没有。没有指标是最大的指标。”他说,市场与计划的区别,计划是从上到下层层加码,怕完不成;市场是从外到内,根据外部情况来决定,不是拍脑子。他认为,管理问题很复杂、很微妙,要把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说,管理主要是:一是战略管理。首先是目标的选择和重点战役的确定,有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目标。不具体指派谁干什么。二是市场管理。掌握信息、需求、价格和销售文化等等。三是人的管理。乡镇企业有个通病,容易自足。要有个大目标引着大家不停步,人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下一步雅戈尔主要做好五件事:一、抓品牌;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建立三个中心;三、调整产业结构;四、实施人才战略;五、形成企业文化。李如成说,乡镇企业搞二次创业就是向更高层次发展,保持创业劲头,让农民经济、乡镇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只有国际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如成一席谈,也许是一家之言。但是成功者的一家之言。简录在此,不知能否给乡镇企业家们以点滴启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七老”管市场
纪希晨
山东省莱西市店埠乡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像一座巨大的磁场,吸引着菜商和车辆。旺季每日蔬菜交易达120万公斤,居全国46个菜市场交易量的第四位,1995年蔬菜交易可达3.5亿元。去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文明市场。
由7个老农经营管理的东庄头民办市场,何以如此兴旺?
千方百计搞好服务
“我们的市场,扎根在田野上。”市场管委会主任于绍一陪我漫步在遍地青绿的田野上。这里土肥水美、老辈就有种菜的传统。有种菜的,就有卖菜的。一个自发的季节性市场形成了。
1992年冬,集市因无人管理,有几个见利忘义之徒,趁机干起欺行霸市,掺杂使假的勾当。刚刚热火的市场,被搅得冷清了。
“应该抓抓市场。”村党支部讨论认为,不抓市场,就无法繁荣农村经济。可是谁来管理市场?面对重重困难,村老年协会会长于绍一等7位老人,挺身而出,向党支部请战:让我们老人来干!他们连日平整场地,安排摊位,招揽商贩。1993年1月3日,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在鞭炮声中开业了。
东庄头临近公路。开初生意还好,可是旺季一过,由于上市蔬菜品种少,买的买不到,卖的卖不了,客户自然不来了。老人们望着一辆辆越门而过的车辆,急得火烧火燎。
怎样才能把客户拉进市场?老人们一连商量几天。于桥成说,要叫客户来,不能光靠路上堵,必须靠内功,搞好市场服务。卖菜的卖不了,咱市场把它收下来,贩菜的买不足,咱帮他们收满车。大伙说,办法虽好,没有资金还是办不了。为解决市场资金,大伙两天筹集三万元。凡客户来车都主动招待,菜农卖不完菜,他们优价把菜收下。对货款不足的客户,他们还主动借钱帮助买菜。有时客户装不满车,他们出高价到各村去收,再按市场价卖给客户。这办法果然很灵验,大批客户涌进市场了。
东庄头市场正是靠这种服务,提高了市场信誉,保持了市场的繁荣。旺季每日来客两万,菜车2000多辆,销售菜100多万公斤。
公道安全是市场的灵魂
“服务周到,公平交易,确保安全,远近无欺。”记者在市场上住了一天一夜,看到他们把服务口号变为纪律,融化在实际工作中了。
市场上最令人头痛的是欺行霸市。本村有一家兄弟3人,为人霸道,是群众不敢惹的“滚刀肉”。一天,为菜价,他们把青岛的一个客户打了。市场管委会知道后,敢于碰硬,先将那个被打的商贩送到医院检查治疗,然后,对打人者依法进行了严处,除罚款外,还让他们给客户负担医疗费和休养费。
管理市场,重在主持公道。于绍一说:“公道、安全是管好市场的灵魂。”
对外地人在市场犯事,他们既严肃处理,又以理服人。一次,威海市的两个商贩自己违约,反拿出刀子来,胁迫对方降低菜价。老人们听说后,立即带着联防队员赶到现场,收缴了他们的匕首,并处以罚款。当时已是深夜,威海商贩不能返回了。市管会值班人员并不因为他们犯了错误而另眼看待,而是主动让出自己的床位,让商贩休息。商贩们感动地说,你们这样待我们,以后,我们要常来这里拉菜。
市场上,常发现菜农在蔬菜里掺杂放假。老人们反复宣传,不许菜农坑骗客户,对掺假者处理一律从严。他们还主动帮助客户进行蔬菜货量鉴定,及时给予降价、去秤或退货。解决纠纷后,老人们还让双方重新握手,言归于好。他们说,做买卖,讲的就是和气生财嘛!(附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法

  劣质瓜种坑农
69户瓜农讨回公道
不久前,山东郯城县人民法院大院子法庭审结一起涉农集团诉讼赔偿纠纷案,依法判令江苏新沂市蔬菜瓜果良种经营部负责人薛某赔偿该县大院子乡69户瓜农经济损失25.9896万元,大院子乡农民徐某负连带责任。至此,69户农民依靠法律手段终于讨回了公道。
今年1月,郯城县大院子乡农民徐某先后从江苏新沂市薛某处购得标明香港“益农牌”金钟冠龙西瓜种85桶,委托农民徐某某在大院子乡渠沟村销售。至夏初,购种瓜农们发现瓜种为假金钟冠龙瓜种。此后,双方在补偿问题上争执不休,未能达成协议。今年6月初,69户瓜农愤然诉至法庭。
受理此案后,大院子法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取证和技术鉴定,最后确认69户瓜农西瓜减产系假种子所致;进一步查明,假瓜种致使69户瓜农196亩瓜地受损,合计认定损失总额为25.9896万元。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法庭依法作出了判决,从而使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了公正的“说法”。(刘琪瑞刘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元帅县”的精品农业
李克俭焦荣贵
河北省藁城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当年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粮食元帅县”。1992年又以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在全省率先实现亩产吨粮的目标。多打粮如何转化为多收入?市委市府的决策是:发展科技含量最高、产品质量最优、经济效益最好的农产品。
依靠科技,发展精品农业,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他们围绕种植作物、林果生产、畜牧养殖,重点实施了市、乡、村与科研院所三级结合的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在种植作物上,精品粮食重点发展了市农研所、农技推广中心与河北农大、中国小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协作培育出的8810—2—2、8810—11两个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饼干、蛋糕、面包等专用的小麦优质品种。精品蔬菜重点发展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在林果生产上,发展了套袋、嫁接鸭梨,使鸭梨内在可溶性固形物(糖、酸、多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达到了13.8%,含糖量高出不使用套袋1.8个百分点,超过国家规定含糖量12%的标准,每公斤售价比一般梨提高1.04元。在畜牧养殖上,发展了瘦肉型猪,小尾寒羊、蓝狐、貉、梅花鹿、马鹿等珍稀动物。
发展规模,壮大精品。该市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成区连片、扩大规模、集中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三大高效精品类型区。一是中西部精品设施蔬菜区。集中发展了日光温室、大中棚四季鲜菜。目前,该区已发展设施蔬菜2万亩,保护地栽培3万亩,形成了25公里城西环形白色走廊;二是精品水果生产区。全市果树面积18万亩,其中精品水果基地达到5万亩;三是精品粮牧发展区,到目前,全市精品粮食达到15万亩。开发建设10万只甲鱼场、百亩水面的河蟹养殖场、万只蓝狐养殖场和百头以上瘦肉型养猪场20多个,集中养殖小区43个。
加强保障,促进精品。为调动农民发展精品农业的积极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市委、市政府除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外,还建立了风险保障体系。市人民保险公司和市平安保险公司开办了精品农业保险项目。市、乡、村每年筹集50万元资金,以低息贷款形式为全市日光温室统一投保。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善待商贩
黄土
陕西大荔县的西瓜名闻遐迩,近年来,西瓜产量更是成倍增长。每到瓜熟季节,天南海北的西瓜贩子云集这里,西瓜成了该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一些瓜农财迷心窍,打起了敲外地商贩竹杠的歪主意,他们或以生充熟,或在品种上欺瞒客户,或倚势强卖。致使许多商贩不敢再去大荔贩瓜。去年夏天,因挨宰赔本而伤透心的西瓜商贩,在西安市大街上曾挂出大幅标语:“渴死不拉大荔瓜!”
这种欺诈外地商贩,做“一锤子买卖”的现象,反映出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一些人尚未摆脱狭隘的小农意识的束缚,目光短浅,市场意识淡薄。
经济发展,离不开商品流通,它和商品生产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只有这两个轮子同步驱动,才能带来经济的繁荣。活跃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商贩,是繁荣农村商品经济的有功之臣。正是他们风尘仆仆,长途贩运,才使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得以走出山沟,迈向市场。他们的行为不仅沟通了生产与消费,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更为农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提供了契机,同时,还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历史关头,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自然经济色彩较浓厚的环境下,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打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逐步扩大农产品的商品率。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支庞大、熟悉市场的商贩队伍。为此,我们在农村工作中就必须引导农民改变观念,克服狭隘的小农意识,创造条件方便商贩,吸引商贩。切不可做“一锤子买卖”。要知道坑了商贩,最终害的却是自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河南农村私人建房大量占用耕地
编辑同志:
据对河南省夏邑县25个乡镇64个自然村7197个农户的调查,农村私人建房大量占用耕地问题十分突出。
被调查的7197个农户中,1991年以来占用可耕地建房和目前已获批准或自行准备在可耕地上建房的共1281户,占被调查户的17.8%;已占用耕地和将占用耕地共446.4亩,占64个调查村现有耕地面积的1.2%。(何楠)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南宫农民施肥问电脑
本报讯河北省南宫市农民,如今施肥主动问起了电脑,利用计算机出具的配方自行配制复合肥。
今年以来,该市农民已对5700多亩耕地进行了土壤分析,已有12个乡的68个村的农民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测试,创社会效益200多万元。(庆常兰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兴国县农家妹学电脑
本报讯昔日围着锅头转的江西兴国县农村女青年,时兴起一股争相学好电脑闯市场的热潮。去年以来,全县共举办电脑培训班20多期,有850多名女青年领取了有关部门颁发的《电脑培训合格证书》,其中农村女青年占65%。到目前,全县从事电脑操作的农家妹子已有580多名。(曾宪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九三农管局适度规模经营见成效
本报讯黑龙江省九三农管局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过程中,全面推行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22.9%的农业职工经营78.9%的耕地,人均耕地达到272亩,有近20%的职工离开土地从事二三产业。(崔成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隆化探索种子基地建设新机制
本报讯河北省隆化县把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目前已形成了8万亩杂交玉米生产基地,探索了一条“联户生产、分户管理、五统一包”的生产机制,使种子生产纳入企业化管理轨道。(王杰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唐河聘农民当棉花质量监督员
本报讯近日,20余名懂技术、有威望的农民代表先后被河南省唐河县棉麻公司聘为棉花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全县棉花收购质量,形成了出现质量争议由农民代表与棉农对话的局面,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棉农的欢迎。(王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荒山新主人
云南省施甸县太平乡加速发展山区经济,有偿出让集体“三荒”,使那些荒芜多年的闲散荒山终于找到新主人。图为该乡上东蚌农业社的农民在积极交款购买荒山使用权。
祝庆升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陕西镇巴县开发竹资源加工生产竹椅、竹书框和背篓。图为农民背着自己编织的竹笆走向市场。高兴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注重森林资源保护,守着森林宝藏却惜材如金,宁肯多跑路也要合理轮伐。王东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