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从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两个转变的重要性
杜诚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特别强调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两个转变在加快发展中的全局意义。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和展望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搞好两个转变,对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从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和积极推进两个转变。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跨世纪发展战略看,实现两个转变的必然性
从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看,实现两个转变势在必行。经过4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特别是17年改革开放的推动,目前我国不仅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已从以农养工或以农补工发展到工农自养和工农互补的“标准工业化”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较大下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供求关系出现多样化;市场取向原则日趋明显。这些势必要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新要求。随着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市场取向的多样化,如再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不仅难以准确反映供求变化,而且会造成结构的扭曲和僵化,带来经济盲目的平面扩张,使经济发展低效率和无效率。以国民消费结构为例,现在我国人民大多解决温饱问题,需求层次高、需求形成多样化,构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源,使得经济增长形态已从传统的供给主导型数量扩张转为需求拉动型的质量增长,低水平的重复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逐步失去市场,近几年在经济高速增长中不少产品滞销积压就是例证。而且,结构失衡、成本上升和产成品积压还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程度。
实现两个转变,不仅是当今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历史性飞跃。今后衡量我国经济成熟的标志,重要的并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要看经济增长是否在优化结构;增长方式是否投入少、产出大、效益高;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是否越来越大,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称得上经济发展走向成熟。仅以经济发展资源供给为例,我国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产品对资源的消耗又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如综合消耗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显然,如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还任那种粗放型、高消耗的增长,不仅会制约当今经济的发展,更会影响今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也就无法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从经济国际化趋势和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看,实现两个转变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现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199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367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左右,对外贸易额已居世界第11位;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接互补,已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这就带来了两个变化:一方面,在经济交往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学习发达国家运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管理的先进手段,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调控手段和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对国内市场的渗入,要求企业按照国际贸易规范参与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把注意力优先放到提高质量,增强竞争能力上来,从而加快体制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效果来看,粗放型经济带来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产品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商品交易而言,我国的商品在国外虽以价格低受到一部分消费者的欢迎,但又因技术含量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看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原材料价格也日益趋于一致,如果再允许粗放型经营,大量消耗原材料,就更加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因而只有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较大的创汇效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国际经济的竞争已经由价格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质量为中心的竞争,科学技术的进步摆上了突出的位置,技术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已取代劳动和资本上升到首要地位。有些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已达50%以上,而我国则不到30%。要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扭转只注意经济规模外延的扩张,忽视内涵改造的倾向,从而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互接互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较高的经济附加值。
从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看,实现两个转变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在较好的发展形势下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第一,从当前运行情况看,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总体运行质量不高。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例,“八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4%。应该说速度不算低,但是实际效益差。1994年国有企业亏损面45.9%,比“七五”期末增加14个百分点,亏损额达到了344亿元,比“七五”期末增长17%。第二,从长远发展看,高投入、高消耗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尽管我国许多种类自然资源储量巨大,但人均许多指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如耕地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石油为1/8,天然气为1/10。今后15年,我国还将增加2亿人口,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遏制住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日趋恶化的势头,就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第三,从农业来看,耕地在逐年减少,基建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降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近几年粮食产量也出现新的徘徊。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由40年前的3亩下降到现在仅1亩多。国家对农业基建投资在总投资中的份额由80年代以前的10%以上逐步降到目前的3—4%。第四,从工业来看,热衷于上新项目,辅摊子,低水平重复建设,忽视现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内管理,造成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现有生产能力闲置,技术进步缓慢。据统计,目前我国重要产品生产能力闲置的比重为。彩电1/2,家用冰箱2/3,洗衣机2/3,汽车3/4,棉毛纺1/3,原油加工1/3。第五,从供求关系上看,社会投资规模过大,社会总需求过猛,造成通货膨胀。1990—1994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平均每年上涨10.8%。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年均上涨12.1%。,其中1994年分别高达21.7%和24.1%,是建国以来涨幅最高的时期。第六,从社会分配来看,有平均主义这一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又出现了新的三大差距,即沿海与内地之间、工薪阶层与非工薪阶层之间、国有企业职工与非国有企业职工之间的差距,而且这三大差距在逐渐拉大。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表象上看,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结果,而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旧的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能建立起来。因为经济增长方式总是受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必然有什么样的运行机制。我们以往之所以采取一种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左右的。在这种体制下,扩大再生产通常通过扩大投资而实现,这样就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难以准确地把握经济信息,盲目投资重复投资,造成资源配置的非科学性;二是政府往往只管投资,对回报率和回收率缺乏钢性要求,也就助长了企业拚命地铺摊子,重投入而轻管理,重数量而轻质量,重速度而轻效益,使经济运行质量在低水平徘徊,这些又使旧的经济体制有了生长的土壤和延缓的条件。因此,我们只有加快两个转变,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环境来看,实现两个转变的可能性
我国现实基础和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具备了实现两个转变的客观条件。
一是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和伟大旗帜。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首先是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革,积极支持、参与改革,思想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
二是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经过建国以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八五”时期,经济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1.7%,居世界首位,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目标,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较快发展。
三是有初步的改革基础。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系统地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通过改革,为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体制基础,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将有助于推进两个转变的实现。
四是有难得的国内外环境。目前我国国内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际上冷战结束以后,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正朝着多极化发展,在这个多极化的过程中,国际环境可望继续保持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就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使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两个转变。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
李百汉
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既是农业的生产特点和粮食的基础特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所要求的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面临着双重风险,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同时,粮食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是一个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产业。这一切决定了粮食生产和流通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调节,需要有相应的适时的宏观调控。
粮食产品有其特殊性,在国民经济中属于基础产品。粮食产量和价格的变化,不但会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粮食供给大幅度下降,就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如果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就会推动和引起价格总水平的迅速上涨。因此,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
对粮食市场加强宏观调控,也是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实践所要求的。我国自1992年陆续放开粮食市场后,1993年底和1994年底曾出现过两次大的“涨价风”。这两次涨价,虽然也反映出一些生产方面的问题,但同粮价波动与粮食市场的不规范、宏观调控的不完善则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表明,要保持粮食市场的相对稳定,客观上仍然需要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这里面也包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粮食价格经过1993年和1994年的连续攀升,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从全局和长远考虑,加强对粮食市场及其价格的调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如果任其价格继续上涨,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一点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从世界范围看,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只是调控的方法、内容和目标有所侧重和区别。其中调控粮食价格,实行价格支持,是各国相同的做法和常用的手段。如制定粮食的目标价和干预价,制定最高限价、最低限价和以中线价格为中心的比例浮动价等。此外,许多国家还通过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价格风险基金和制定有关法律政策等,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以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的正常运行。
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需要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多方面的手段和措施
经济手段具有诱导性、有效性等特点,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这方面主要应当采取5项措施。
⒈加快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粮食储备制度,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的主要措施。现有的储备机构基本上是依托粮食部门建立起来的,属于一身二任,既承担政策性业务,又承担商业性业务,很难真正发挥调控作用。基于这一情况,目前有必要尽快建立起履行单一职能的国家专项储备机构,使粮食储备系统和商业系统彻底分开。同时,要合理确定国家专项储备粮的收购价格。目前我们是按定购价来收购专项储备粮的。现在看,这种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农民很难接受,这也是近年来专项储备粮在一些地方收不上来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通过协商的办法制定专项储备粮的收购价格,其协商成员可以由政府官员、生产者和消费者等方面组成。原则上专项储备粮的收购价格不能低于保护价。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决定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承担起当地粮食平衡的责任。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地方加强粮食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充分发挥两级储备的调控作用,切实调动粮食产区和销区储备粮食的积极性,协调中央和地方、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关系,应尽快明确中央和地方储备的调控分工。
⒉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实行收购保护价制度,是对粮食生产进行价格支持的有效手段。在这方面,当前应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护价要定得合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从相关因素特别是从合理引导生产、保证生产者获得正常收入的角度考虑,目前粮食收购保护价应当在依据供求关系和比价关系,并参照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的基础上,以补偿生产成本并略低于正常年景的利润水平为原则来制定。二是要合理确定粮食保护价的实施范围。现在看,把粮食保护价的实施范围,确定为国家原定购部分和国家专项储备部分,其面太窄,对生产起不到保护作用。笔者认为,只要被确定为实行保护的粮食品种,那么它都应当属于被保护的范围,即目前我国应当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种商品粮全部实行价格保护政策。当这些粮食的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国家应当及时调控,按保护价收购。当市场粮价上涨到一定水平时,国家再将这部分粮食抛售出去,以平抑市场粮价。事实上,这也是世界上实行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荷兰、丹麦、比利时等的通行做法。
⒊建立和完善粮食价格风险基金制度。建立粮食价格风险基金也是调控粮食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此,第一,要保证粮食价格风险基金有正常和可靠的来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的通常做法,从大的方面说,这一“基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政府的预算投入;二是国家银行的低息或无息贷款。从小的方面说,这一“基金”还可以有四个方面的辅助来源:一是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所节省的那部分财政补贴;二是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按其营业额的一定比例征收部分资金;三是对来自异地的务工经商人员按营业额的一定比例征收部分资金;四是物价和市场管理部门的罚没款收入。第二,要保证粮食价格风险基金管理得法,使用得当。根据粮食市场调控的特点和要求,并参考有些先行地方的经验,可以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参加的粮食价格风险基金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该办公室负责“基金”的具体管理和使用工作,包括向领导小组提出“基金”的使用原则和办法,检查监督“基金”的使用情况等。
⒋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各类粮食市场。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粮食初级市场,增强其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粮食产品流向和交易规模等,建立若干个中央级粮食批发市场和不同类型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要积极开展有保障的中期和远期合同业务,使部分大宗粮食产品由小批量现货交易向大批量期货交易过渡;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主要是应加快制定规范化的市场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平等竞争。
⒌建立健全粮食价格预测和信息反馈系统。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在于正确决策,决策的关键又在于正确预测。为此,当前应尽快建立起价格预测系统,以求对市场行情和变化动态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预测和判断。同时,还要加快建立起信息反馈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使之能把预测的结果和相关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通过建立价格预测和信息反馈系统,使宏观调控能够做到及时、准确、有效,从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
在经济手段上,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实行金融服务和利用国际市场的粮食采购及品种交换等措施,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
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特点,也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当前,主要应加快制定保证粮食市场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包括《粮食价格保护法》、《粮食交易法》、《粮食流通法》、《粮食价格风险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反粮食垄断法》、《粮食产销区储备办法》、《省际间粮食交换办法》、《粮食质量分级标准法》等。
行政手段实质上就是行政干预,它具有强制性、直接性和快捷性等特点,可以较快地实现调控目标,是其他调控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而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不可缺少的补充手段。当然,这种行政干预与以往所采取的行政干预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不是主要的调控手段和调控方式,也不是常用的。它或者是在出现突发性紧急情况下,必须进行强制性、直接性干预的时候使用,或者是在运用经济手段不能很好奏效,又不适合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的情况下使用。如在粮食出现非正常的、大范围的买难卖难,生产大上大下,价格大起大落,或因自然灾害出现价格暴涨时,由政府直接规定粮食的最高调拨价和零售价;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由政府直接规定粮食的中准价格及作价办法、差价率和利润等,制定统一的粮食出口价格和进口关税率等。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国杰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是当前我们所取得的一个共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提高职业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法制经济,而且还应当是一种道德经济。正像没有法制就不可能规范人的经济行为一样,没有道德规范,同样不可能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正像道德不是万能的一样,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法律不论怎样完备,总会有许多经济行为是法律所管不到的。道德更强调人们的自觉、人们的道德意识,或者说它更强调人们的羞耻之心和责任意识,更有利于人们自觉地不违犯法律。在强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同时,应当力求避免一种有意无意地忽视道德的片面性。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问题都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市场经济也必须是一种道德经济。由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具有一种导向的性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导向,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必须是一种受社会主义道德所规范的道德经济。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既有市场关系,也有非市场关系,既有经济行为,又有非市场经济行为。一切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的商品交换行为,都属于市场经济行为;而一切不是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的非商品交换行为,都属于非市场经济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既有市场关系的等价交换性质又有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非等价交换的性质。因此,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把非市场经济行为都看成是市场经济行为,更不能把市场经济行为的原则扩大到非市场经济行为中。如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同家庭、朋友、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关系,都当作市场关系,把这些关系中的行为,都看成是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行为,我们就会给人和人的一切关系,都打上“等价交换”的印记,这样,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实际利益,将成为我们行为选择的实际标准,金钱就可能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目的。市场经济行为和非市场经济行为既有共同的道德准则,也有分属于不同领域的道德准则。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必须注意市场经济行为与非市场经济行为的区别,防止一种泛市场经济行为的错误理论。正确分清这两种不同行为的不同特点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从人和人的关系来看,不论在市场关系和非市场关系中,职业关系是一切人(除未成年人和已不能工作的老年人)都必然要经历的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一切职业活动,都体现着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个人同国家之间的职业责任。对职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体现着一个人的“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高尚品德,是一切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一直就强调“敬业乐群”和“克己奉公”的精神,强调要“执事敬”、“与人忠”,强调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都应当尽己之力,把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做好。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道德的加强,不仅能使每个从业人员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好上加好,而且能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地向前发展。在人和人的职业关系中,每个人都将会感受到相互间的同志般的关心和照顾,感受到人对人的同情、爱护和献身精神,从而有利于人们的道德陶冶和整个社会风尚的改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贯彻和落实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是真正做到两手都要硬的有力措施。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当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人们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如果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种种现象缺乏必要的警惕,如果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追求金钱当作人生追求的唯一目的,那么,为了追求金钱和享受就必然会面对自己的工作采取敷衍塞责和马虎应付的态度,从而会使我们的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个人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关系中,尤其需要一种对人民事业的极端负责精神,一种对自己所担负工作的高度责任意识,通过每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和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德、智、美、情
丁淑芳
北京西单商场集团是一家有着65年历史的老字号商业企业。长期以来,西单商场集团便十分注重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70年代,广泛开展以商业职业道德为中心内容的文化补习工作;80年代,加强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及技术等级教育,使职工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90年代,市场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商场要求全体员工起码做到德、智、美、情四个字。
所谓德,就是讲政治品质,道德修养;智,就是指经营决策适应需要;美,就是要有美好的内心世界和仪表风范;情,就是要有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西单商场集团作为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的商业服务企业,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应成为全体职工遵循的职业道德的准则。作为商业工作者,如果缺乏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精神是不可能干好本职工作的;此外,还应该具有过硬的服务本领、过硬的业务技术。为此,商场决定对职工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中心内容的培训。
商业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里面包含着许多知识,涉及面极为广泛,包括商业心理学、商品学、商业经理学、商业社会学、商业语言学、商业哲学、商业美学、市场学,等等。商业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思想范畴领域,它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如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文明经商,礼貌待客,严守合同,信誉第一,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维护社会公德等内容均在职业道德教育范畴。我们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设置有关课程,一方面重点抓了各部门干部的培训。全商场副科级以上干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宏观改革》、《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股份公司的运作》、《企业文化与公关》、《领导方法与艺术》、《计算机知识》等8个单元共30个专题的课程;营业部主任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市场营销》、《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和《计算机常识》等5个单元共26个专题的课程;职工培训则重在基础、重在操作,先后学习了《商业基础理论》、《商业职业道德》、《柜组业务常识》、《商品知识》、《柜台售货技巧》、《商业礼仪》、《企业文化》等10门课程。同时,我们还请有关专家、教授讲授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北京商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对策》、《员工行为与企业形象》、《现代企业制度与科学管理》、《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及劳动纪律》、《服务管理规范》、等专题;请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刘金海介绍了“发扬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做合格的西单商场人”的经验体会,使职工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一年来,全商场共有3373人参加了培训,占应培训人员的97.4%。目前、西单商场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知道,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竞争是各种竞争的重中之重,只有重视人才培养、注重职工的职业道德的养成,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