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澳大利亚通讯

  从“幸运”走向“聪明”
——澳大利亚科学节巡礼
本报记者史宗星
今秋在堪培拉举行的“澳大利亚科学节”历时9天,吸引了近20万参与者。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意识,激发民族的科学热情,是科学节的主题。从大人到小孩,竞相进入以往被认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科学殿堂,开了眼界,受到启迪。
澳大利亚科学节是从1993年开始举办的,每年一度,今年是第三届了。问起举办“科学节”的原由,筹办公司的彼得先生向记者说了下面一番话:80年代后期,联邦政府提出了“从幸运之邦变为聪明国家”的口号,澳大利亚人为之一振。的确,我们国家够幸运的,国土辽阔,面积相当于你们中国的4/5,总人口却只有你们上海市那么多,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各种资源,森林和牧场覆盖了大部分地区,还有四周那宽阔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巨大的宝库。所以,我们的日子是过得相当不错的。他接着说,然而,当今世界进入了以科技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时代,澳大利亚人若是还靠吃老本过日子,势必要落伍。因此,我们必须来一个转变,变成一个“聪明国家”,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国家。聪明和创造力从哪里来?当然得依靠发展科学了。
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筹办者在堪培拉的30多个地点组织了60多项科学活动。各科研机构、科技展览馆和大学实验室均免费开放,向公众展示最新的实验手段;企业界把科学节看成是无形的市场,趁机展示它们的科技新产品;书店在一些地方设了临时书摊,推销普及的和专业类的科技书籍;最近3年在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各学科比赛中的奖牌获得者,也从各地汇集到堪培拉,同成千上万青少年举行联欢活动;职业科学工作者则走出“象牙之塔”,向普通人宣讲科学知识……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充满了时代气息,又引人入胜。
面向青少年是科学节的一大特点。往日的堪培拉会议中心大厅在节日里变成了孩子们的“科学乐园”,数十座展台都为孩子提供体验科技发明乐趣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加入“超级计算机之旅”,把自己的现场形象输入到电脑屏幕上去;可以进入“生物大观园”,通过显微镜观看细胞结构,或目睹小鱼小虾的孵化过程;可以参加内容多样的科技竞答比赛,得满分者能得到一份小小的奖品;“国际科学大舞台”最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魔术式科技表演,时而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乐,时而让他们目瞪口呆。
倡导高科技和推广科普并举,是科学节的又一特色。登上黑山上的电信塔,你能了解长途电话是怎样通过程控系统自动接通的,还能目睹收费电视播放的全过程。进入国立大学医学研究院的实验室,你能了解癌症的成因以及攻克这一顽症的最新医疗手段。通过天文台的超级望远镜,你可以观看宇宙星球。看一场科幻电影,你能了解“21世纪的福尔摩斯”将怎样用先进科技手段侦破犯罪案。还有,时下人们最关注的“信息高速公路”,自然也包括在科学节的节目之中。而对许多家庭主妇来说,堪培拉牛奶公司印制的小册子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上面介绍了许多的保健食品,还讲到怎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由于科学节颇具意义,各行各业均大力支持。联邦工业科技部制定了“科技意识计划”,每年拨出专款用于举办科学节。许多企业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各项活动的内容与特色,召唤人们踊跃参加。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积极参与,更为科学节增添了风采。
(本报堪培拉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以民航机首飞摩洛哥
新华社拉巴特12月3日电据马格里布阿拉伯新闻社报道,以色列的一架民航飞机3日由特拉维夫起飞,直接前往摩洛哥。这在以色列民航史上尚属首次。
这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飞机载有以色列游客和公务人员。
据报道,以色列外交部马格里布阿拉伯司司长透露,此次航班是临时安排的,但两国有关方面正在就建立直航事宜进行谈判。
以副外长埃利·达扬曾宣布他将于本月访问摩洛哥,并与摩官员讨论有关双边合作的问题,特别是两国直接通航事宜。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金融日趋全球化
南北间相互依存加深
发展中国家抓紧调整政策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
据新华社联合国12月3日电(记者王平兴)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向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快是世界局势激烈变化的结果。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失时机地调整了政策,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它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这是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主要动力。
国际资本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流向经济前景看好的发展中国家,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的主要特点。90年代初,西方经济出现衰退,大量资本向外寻求出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从1990年到1994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每年平均在1300亿美元以上,为1983年至1989年期间的4倍左右。
国际金融市场向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但与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伴生的风险也不可低估。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际金融界专家认为,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虽然有促进作用,但也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风险。
国际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也是利弊共存,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今年上半年,外汇市场出现了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最为激烈的动荡之一,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的汇率一度跌到战后的最低点,欧洲主要货币对马克的汇率也创下新低。有专家指出,美元下跌在美国经济相对健康的时期发生,可见市场力量、特别是投机者兴风作浪的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货币的汇率过高,使日本经济复苏受到严重阻遏,今年西欧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因此有所放慢。
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仍在继续,如何发挥这一趋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又避免它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第7版(国际)
专栏:

  德国工商大会调查结果显示
德对外投资明年可再创新绩
据新华社波恩12月3日电(记者胡旭东)据德国工商大会最近对9000家德国西部企业和1000家东部企业所作的调查结果,德国明年对外投资可能再创新纪录。
调查报告说,接受调查的西部企业中,有39%表示明年对外投资将比今年增加,44%表示明年对外投资水平将与今年持平,只有17%计划减少对外投资。
报告说,德国对外投资的地区主要是西欧和北美,其次是中东欧。亚洲也正在越来越成为德国企业新的投资热点。
报告分析德国企业热衷于对外投资的动机时指出,占领国外市场仍然占居重要地位,特别是一些严重依赖于出口的企业。这些企业进一步把通过占领国外市场作为必要的生存条件,而且它们越来越多地向欧洲以外地区扩大投资。


第7版(国际)
专栏:印度通讯

  摩托车上的印度
本报记者李景卫
清晨,随着朝阳东升,新德里的各条交通大动脉开始快速搏动。在雄伟的“印度门”驻足静观滚滚车潮,最让人目不暇接的是那呼啸往来的摩托车流。
自1950年以后,印度就着手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但是,由于过去采取的是政府控制的经济模式,与外界经济交往较少,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发展汽车工业的技术力量也较薄弱。与此同时,人们在观念上一直把乘坐小汽车与奢侈的西方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因而汽车的品种单调,发展缓慢。多年来,印度汽车的产量一直徘徊在2.5万辆上下。
进入80年代,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逐步放松,并逐渐认识到汽车工业是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于是,印度在小型商品车方面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和吸引外资进行合作。日本的铃木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随之进入印度的汽车资金、技术市场,同印度汽车公司开办合资企业。1991年,拉奥政府执政后在全国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使更多的外国大公司相继进入这一领域,其中有日本的本田、美国的通用和福特、德国的奔驰和宝马、韩国的大宇和法国的标致等。但大部分印度人乘坐的并非汽车,而是摩托车。印度是南亚发展中大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300多美元。在全国9.3亿人口中,家庭年收入在7.8万卢比以上的富裕阶层占6500万;家庭年收入在3.6—7.8万卢比之间的中产阶级和富裕中产阶级占4.5亿左右;其余的为低收入和贫困阶层。对于许多人来说,拥有家庭小汽车还只是个梦。在一段时间内,摩托车仍将充当国民大众的当家车,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家庭十分青睐摩托车。现代小家庭对摩托车更是钟爱。车很小但设计合理,往往可以载着全家外出购物或游玩。丈夫驾车,双臂之间坐着一个孩子,妻子坐其后,怀里抱着另一个孩子。人们形象地称摩托车为计划生育车。印度有一条计划生育口号曰:“生一摩托车就够了,不能再多生!”
印度从1959年开始生产和装配摩托车。由于经济实用,这一产业在印度得到飞速发展。1990—1991财政年度,印度生产摩托车142万多辆;1994—1995财政年度,生产205万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达190万辆;到2000—2001年,产销将达到334万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印度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年产118.2万辆摩托车的巴加吉摩托车、三轮机动车公司每年以20%左右的增长率提高产量。公司总裁巴加吉先生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地把巴加吉推向潮头。消费者喜爱巴加吉,巴加吉更应该生产更多更好的摩托车,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要求。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巴加吉还打算继续扩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1994—1995财政年度,巴加吉公司创造了出口总额10亿卢比的纪录。本年度可望再提高10%。
在印度,巴加吉成了摩托车的代名词。每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巴加吉的发动机声便融入印度人民的生活节奏,成为印度人民熟悉的欢快乐章。印度人民亲切地将巴加吉誉为“老百姓的轿车”。他们将乘着它跨入21世纪。 (本报新德里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刺杀肯尼迪案内幕重重
“六楼博物馆”难解悬疑
本报记者许世铨
今年11月22日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32周年。在此之前,记者恰巧在达拉斯采访,听说刺杀现场已建有博物馆,于是特别赶去做了一番探访。这是一座建于本世纪初的方形红砖建筑,共7层。它原是得克萨斯州一家经营教科书生意的公司,疑凶奥斯瓦尔德是该公司的雇员,他被指控从6楼东南角的一个窗口,用一支带有远距离瞄准镜的旧式步枪射杀了肯尼迪。博物馆就设在六楼现场,因而称“六楼博物馆”。
刺杀肯尼迪案被认为是本世纪最著名、现场证据最多、调查时间最长、但疑团和争议也是最多的一桩公案。美国政府先后成立了由当时的大法官华伦任主席的调查委员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等3个官方委员会,进行了长达25年的听证和调查。虽然众院委员会根据枪声的录音,提出了有同谋者的“可能”,但后来又被一个研究小组所否定。官方最后认定奥斯瓦尔德是单枪匹马干的,否认是政治谋杀案。然而时至今日,这一结论仍难为世人所接受。人们希望了解真相,但肯尼迪之死还是一个谜。
博物馆针对来访者的这一普遍心理,把可能收集到的实物和声像证据都汇集起来,经过匠心独具的编排,展示给参观者,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当你进入博物馆后,你会拿到一个“随身听”,它实际上是你的导游,为你解释你所看到的图片和实物。同时,你可以听到肯尼迪遇刺时的枪声录音,在场警察、记者、群众以及抢救肯尼迪的医生们等各种有关人员对事件经过的追述和评论。在这里,你不但可以看到肯尼迪遇刺时有人拍摄到的有声影片,以及他遇刺刹那间的影片分解照片,而且还可以看到奥斯瓦尔德又被别人枪杀时的有声影片。博物馆展现给参观者的是肯尼迪遇刺和其后调查的全过程的完整、详尽、声像俱全的立体形象。虽然如此,但当我走出博物馆时,在我头脑中原有的疑问,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因看到和听到大量前所未闻的事实和细节而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例如,奥斯瓦尔德在肯尼迪遇刺约两分钟后,即12点32分出现在二楼的餐厅中,难道他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能先从6楼的东南角跑到西北角,把枪藏在一堆纸箱中间,再从6楼跑到2楼而大气不喘、面不改色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46分钟之后,这个奥斯瓦尔德又从城西跑到城南,枪杀了一名巡警;再过32分钟后警察即把他缉拿归案!更令人疑窦难消的是,仅仅两天后,在警察的严密护卫下,奥斯瓦尔德居然被一名和黑社会有瓜葛的夜总会老板一枪打死。两天之内三条人命,难道都是孤立事件,其中没有阴谋?华伦委员会的报告曾试图消除这样的疑问,但显然并没有达到目的。
实际上,肯尼迪遇刺案至今所以疑云难消,根子就在美国官方否认它是一宗政治谋杀案。美国的政治谋杀事件不是从肯尼迪开始,也不是从肯尼迪结束,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前一阵,据说明年问鼎白宫呼声甚高的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宣布不参加总统竞选,此间不少猜测认为,原因之一是他和他的亲属担心会遇刺。对此鲍威尔断然否认。但是,这种猜测恰恰反映了美国所自诩的“民主”政治中的暴力阴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难以排除掉的。参观“六楼博物馆”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本报达拉斯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新加坡眼科专家向我眼科中心捐款
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主任、世界著名眼科专家林少明教授三日在新加坡向中国的三个眼科中心共捐赠三十万新加坡元(约合一百七十四万元人民币),以促进中国的防盲、治盲工作。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电影《二嫫》在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由周晓文导演的中国电影《二嫫》在墨西哥旅游城市坎昆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上获“玛雅美洲豹”金奖,“二嫫”女主角艾丽娅获最佳女演员奖。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罗斯否认将从以色列购买武器
据耶路撒冷新闻媒介报道,正在以色列访问的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四日说,俄罗斯根本没有将从以色列购买武器的计划。格拉乔夫是十一月三十日晚抵达特拉维夫对以色列进行为期六天的正式访问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喀麦隆一客机坠毁六十九人死亡
据喀麦隆广播电视公司四日报道,喀麦隆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七三七客机三日晚在喀经济首都杜阿拉机场附近海域坠毁,造成六十九人死亡。这架客机是在从贝宁首都科托努飞往杜阿拉的途中失事的。机上乘客大多为喀麦隆人、贝宁人、尼日利亚人、塞内加尔人及欧洲人,其中有六名乘客和三名机组人员幸免于难。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七点二级地震
据日本气象厅测定,日本择捉岛偏东南约一百七十公里处四日三时零一分左右发生约里氏七点二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五十公里,北海道和东北地区北部均有震感。因远离陆地,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生产的优质家用电器深受俄罗斯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图为莫斯科今年举办的中国商品展江苏省展台一角。
本报记者许恒声摄(本报莫斯科传真照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12月3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向残疾儿童献爱心”募捐宣传活动中,稚气未脱的儿童也拿出了自己平日积攒的零花钱。这次智利全国范围的募捐活动,共捐资50多亿比索,约合1250万美元,是自1978年开展此项活动以来捐款最多的一次。
新华社记者韩晓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