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漫漫淡淡刘国辉
林墉
他用淡淡的墨诉说浓浓的情。他用漫漫的笔描绘芸芸的人。一种吴地的灵丽与江南的秀颖蕴在他的画中,没有太多的豪迈,没有太多的深沉,刘国辉画,大致如是。
读刘国辉画,满纸灵气激荡,直迫心胸,其才气华采虽灼灼耀眼,却并不浮泛。刘国辉把功力落在实处,只让才气在灵动处张扬,显得华而有实。也许正是这华而实,使刘国辉的画面临当今中国人物画那轻狂泛流而能卓立不群,自家独树。尤其时下宏论变得空洞,痞气变成才气,一切从惊世骇俗开始,而以沽名钓利落幕之际,读刘国辉画,别有一番滋味!
刘国辉擅于淡墨。当太多的画,只以淡墨作为虚延过渡或润泽丰厚的手段时,刘国辉却着意于淡墨的运用。刘国辉往往在画面主体实处,以淡墨出之,仿如信手挥洒,全无刻意痕迹。自然,淡墨的运用极易致弱,但好在刘国辉画中的线,有好骨力,其形象,有真实形,这才祛弱为强,以韵孕神。刘国辉画的风采,也正是通过这特定的淡墨所形成的怡雅,而有所定位,刘国辉特有的英发才气也正是借助这淡墨的流转而酣畅纷扬,倍加多彩。这多彩之所以多彩,正是在当今太多的为笔墨而笔墨,却无内质的通病的对照之下迸出其光芒。
刘国辉精于造型。在刘国辉画中,人物的生动是缘于造型的准确娴熟而来的。当刘国辉还是年轻俊杰时,几本连环画就已振荡画坛,其中那生动而又准确的造型应该就是刘国辉长年积累的启始。刘国辉画,用笔洒脱,一划一划写去,形形相关,笔笔相连,韵致跌宕,神气顾盼。刘国辉正因为有着精湛的造型功力,故而内含神韵的张扬才不致落空,又凭借着严谨磊落的用笔,使神采不致浑俗。以画论之,画坛中有好造型的,不乏其人,但在形的精致中,能有用笔的好神韵者,却少而少之。以刘国辉画论之,精于造型,是其长处,而这长处,正赖于他深厚的笔墨功力。
刘国辉长于抒情。长久以来,太多的画,尤其是人物画,多以叙事为能事,逞能者常沦为画中说书人,喋喋不休地说三道四。而看刘国辉画,无论巨幛小品,立轴册页,绵绵中总有一种优雅清美如涓涓溪流泛出泛入。究其内里,正是刘国辉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品位。刘国辉画不时流淌着一种冲淡的艳丽,昂正的俊秀,苍茫的潇洒,沉郁的平怡,这种品位正是贯穿在刘国辉画中的审美主线,并时时迸射出动人的魅力。而且,刘国辉的抒情,是一种常情,是一种人味极浓的常情。也许这种根基,正使刘国辉画拥有了更大的覆盖面。
刘国辉画,对前人的优势,有精彩的发挥,这种发挥,无疑是刘国辉魅力的所在。刘国辉画中的笔墨,有着宽泛的继承性,用笔之抑扬有致、柔中藏刚、圆中见方,用墨之融润苍腴兼济、轻淡婉约并运,神采灵动郁勃,处处无不透着传统绘画的精妙魅力。这种优势除才力的扬外,还须有毅力的沉滤,即所谓才气苦功具足,方见华采。
看刘国辉画,如对流淌大洋的冰山,究竟冰山水下的沉浸有多宽多深,难说,但,静静深潭,无波无纹,谁敢说不深!渺渺大海,无涌无浪,谁敢说不大!
(附图片)
张大千(中国画)
曲木家的小客人(中国画)


第10版(美术)
专栏:美展一瞥

  告别黄昏是朝阳
——观《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有感
徐恩存
若干年前,有人惊呼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称中国画为“黄昏艺术”。今天,我们看到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作品却令人们为之一振,从中我们看到,不仅山水画传统得到了发扬,而且通过借鉴西方或民间的艺术,不断有创新。
从布满展厅的近150幅作品来看,这些选自各地山水画家的作品都充满盎然新意与勃勃生机,洋溢新的时代精神。且不说中青年画家那锐意进取、手法多变、贴近伟大时代的艺术追求给人以兴奋;仅就老画家参展的作品而言,也一改传统山水定于一法、孱弱苍白的陈腐之气,他们翻然出新,有感而发。所以,《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以其阵容之强、作品之精、品位之高,成为90年代中国画坛最重要的展事之一。
《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以其实绩证明了传统中国画这株老树已经开出绚丽的新花,重又焕发了青春活力。
一位批评家在看完作品后,中肯地指出:“现在的关键是,中国画家要克服盲目思想,为自己定位,这样才能自信和充满希望。”“技法当然是绘画的前提,但对于名家来说已不是技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即笔墨当随时代的问题。”不少画家和观众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们由衷地希望中国画这一民族艺术瑰宝能在当代中国画家手中得到发扬光大,绵延后世;一度使许多画家和爱好者陷入困惑的中国画已经走出了低谷,成为当今中国的热门艺术。
展览的成功,还在于它包容了老中青三代画家,且风格、形式、手法多样,从总体显示了继承、发展的格局,展示了强大的阵容;其次,画家们以极其认真的态度进行创作,绝大多数作品不仅技艺精湛,且格调高雅、境界新颖,技术与艺术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尤应指出的是,组织者摒弃了以往“以人论画”的陋习,“以画论画”使他们发现并推出了一批新秀,得以使一些虽有才气,但机会甚少者崭露头角。
(附图片)
上图为参展作口《东方统月》(中国画)作者:博尔只斤·巴雅尔(蒙古族)


第10版(美术)
专栏:画斋撷趣

  曲公抱竹
小点
记得一位园艺师给我讲过竹根,它先在泥土里,扎下又长又密的根鞭,当鞭节上的芽向上生长遇到地表坚物难以冒尖时,根鞭仍继续伸展,最终会有芽拱破硬土,甚至在岩石缝中吐露棵棵春笋。
我由此想到一位故去不久的文化老人,50年前,他在诗坛曾有一个闪光的名字——杭约赫。他的《拓荒》、《最初的蜜》至今仍被人们吟诵。然而命途多舛,他放下了诗笔;但心中那一簇艺术的圣火并没有熄灭,又拿起了画笔绘制书衣,如《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方平译)、《寥寥集》(沈钧儒著)、《诗论》(艾青著)、《清泉集》(姜德明著)、《曹雪芹》(端木蕻良著)等等,装帧家曹辛之的名字,伴随这些作品走进了大千世界。十年动乱,他又不得不搁置画笔,下放到湖北咸宁。面对孤寂的生活,房前屋后、漫山遍岭的毛竹给予他力量,拨动他的情思。几年后,他自鄂返京带回一批用废弃的竹根、竹片雕镂的古朴又具天趣的笔筒、臂搁等竹刻作品,从此,对竹子的感情日久弥深。后来,他自帅府园迁居京东先晓胡同一幢宿舍楼中,屋里屋外虽无一竹,但他仍要将自己那间逼仄的卧室兼书房唤作“抱竹轩”。斋名为挚友张正宇书写。他每日“拥竹”而居,“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他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经历时说:“生活道路曲折,使我少年时代的理想没有能完全实现,但我没有偏离自己追求的方向。”因而他又自称曲公,并以此名自制多方闲章。他在赠我的装帧集中还附此印蜕一笺,与他情谊甚笃的师友钱君深解其意,也曾勒石相赠(见“曲公”印);曲者弯也,但它的每一笔都是挺直的。严冬的竹,在冰雪重压下也常被迫弯曲腰身,但它的性格是坚韧倔强的,宁弯不折,终会弹起身躯,抖掉一身冰凌,舒展一丛苍绿,给人间带来早春的讯息。如今,老人虽已仙逝,但他的艺术风骨与人生品格会像四季常青、生生不息的竹一样长留人间。(附图片)
抱竹轩
曲公
杭约赫


第10版(美术)
专栏:

  生机勃勃的湛江版画
椹川
湛江是版画之乡,1959年在北京举行展览曾获得很高评价。
“文革”期间一度沉寂,浩劫过后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湛江版画家为振兴版画事业,宣告成立湛江新地版画会,形成了广东版画艺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版画新群体。
湛江新地版画会扎根本乡本土,胸怀祖国,不断地探索。新地版画会为开创湛江版画的新境界,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发挥版画整体的优势,不断加强艺术实践,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共同探索当代版画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气息和版画家独到的艺术风格,促进了湛江版画的发展,多次在国内外展览活动中获得好评。湛江版画充满浓重的雷州半岛的地域特色。版画家力图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和表达这种生活的艺术语言。作品蕴含着画家对故土的一片深情。表现形式上,追求一种民族的现代的审美趣味。在“再现”与“表现”中寻找大众能接受的最佳点;在“写实”与“抽象”中选择大众能承受的心理极限。他们不断耕耘,为祖国新兴的版画事业作出了贡献!(附图片)
渔归(套色木刻)陈波
沧海行(综合版)冯兆平


第10版(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中国油画学会在京成立
由全国主要美术院校、学术团体及数十位知名油画家发起组织的中国油画学会十一月八日在京成立。它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一类学术团体,其业务隶属于文化部艺术局指导。中国美协主席吴作人任学会名誉顾问。吴冠中任名誉主席,詹建俊任主席。该会将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油画学会展》。


第10版(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举行
由中国文化部批准,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于近日在杭州中国美院陈列馆开幕。此次展出中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士、法国、英国、美国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近二百件。展览本着“大美术”精神,集合了当代书法创作界各种流派的各种样式的作品,其中,既有很抽象的作品,也有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大部分作品很有现代意识,又充分显示了很深的传统功力。


第10版(美术)
专栏:

  《山东漫画作品选》出版
由山东省漫画学会、山东美术出版社主编的《山东漫画作品逊近日在济南出版发行。这本画集荟萃了山东老中青漫画家的佳作一百五十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建国以来近半个世纪齐鲁漫画创作的风貌,检阅了山东漫画队伍的阵容。(张正倜)


第10版(美术)
专栏:

  博采众长 以西润中
——画家赵刚小记
杲文川
今夏,在韩国釜山市民会馆举行的’95国际美术大展上,我国青年画家赵刚的一幅山水画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东洋画类的金奖。
赵刚才过不惑之年,专攻山水画已有25个春秋了。他曾拜中央美术学院梁树年教授为师,认真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他逐渐感觉到,必须具备现代意识才能有所创新,画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为此他试验过泼彩泼墨、拓墨、无笔绘画等各种技巧性绘画。到美术馆参观时,他发现自己的拓墨画法无意中与台湾画家刘国松撞了车。于是毅然摒弃另创新路。
在很长一段时间,赵刚醉心于点线变化。他反复摸索了多种新皴法,如点线结合、非点非线等等,力图在点与线之间寻找节奏、韵律、力度和美感。这一时期他的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各种美展,获奖并被美协收藏。他广泛观摩、学习中外大家的作品和美学著作,一边读书一边试验,把点线为主改以色彩为主,从而使他的作品在材料上也作了许多更新,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近几年,赵刚经常外出写生,使他的画风有了新的变化,一反传统山水“藏锋”的作法,直接用笔抒发自己的感情。他说:“现代人应以现代观念注入传统,用笔墨色彩表现更为深广的情感空间。”
(附图片)
晚秋(中国画)
山居图(中国画)


第10版(美术)
专栏:

七贤图(中国画) `张君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