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法国大罢工冲击波
王芳
法国罢工整整闹了3个多星期,给已呈缓滞状态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12月18日,法国公布了罢工以来的首次统计:今年第四季度,法国的经济损失高达58至78亿法郎,国内生产总值下跌了0.3%到0.4%。各项经济指标均显露技术性经济衰退的迹象。经济学家普遍预测,明年上半年,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将深受影响,仅达1.5%左右,1月份的失业率将增到12%,国家税收来源继续减少,不振的家庭消费难有改善,公司倒闭率会有所上扬,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要忍受罢工所造成的冲击。
受打击最大的是商业和旅游业。往年圣诞节前的一两个月,正是生意红火之时,寄厚望于圣诞旺季的玩具和礼品业,库存大量积压,圣诞餐桌必备的鹅肝、香槟等食品发售不出去,店主不得不高价雇用送货员。巴黎各百货商场的营业额仅为正常年份的50%,脆弱的奢侈品市场因游客锐减,零售额下降了80—85%。位于市中心和车站附近的商业网点和餐馆,更是冷冷清清,有的干脆关门歇业。由于顾客不上门,原订的年前餐宴或度假计划纷纷取消,一些资金储备有限的中小企业被迫实行技术性裁员。据调查,在这次大罢工中,仅大巴黎地区,就有近1/4的中小企业濒临“危机”,约200多万就业岗位受到威胁。
作为罢工主体的法国国营铁路公司,已经欠下2000多亿法郎的债务,这次停工又损失25亿法郎。除了公交系统外,饱尝罢工恶果的还有化学、冶金和汽车业,甚至殃及诸多邻国。法国是西欧铁路货运的枢纽,罢工引起的铁路瘫痪,造成上千辆货运列车被困在法国境内和边界铁路沿线。德国有逾5成货车停运,有的汽车制造商每天以数万美元的代价,出动五六百辆汽车运送外销的新车。比利时的化学和冶金业、瑞士的百货业以及西班牙和英国的部分工业都程度不同地蒙受了经济损失。
今年的大罢工较以往不同的是公共交通全面瘫痪,没有火车客货运,没有地铁,没有公共汽车。上班族每天疲惫地奔波在路上,正常的生活日程和行为习惯完全被打乱。为了保证出勤或避开堵车,住得远的清晨四五点钟起身上路,晚上披着星星回家。没有车的更是绞尽脑汁,或安步当车,或骑自行车,或搭车。各公司企业都千方百计解决职工行路难的问题,如:增发班车,发放津贴,物质鼓励私人轿车共用,高效率使用文传和电话,采取弹性工作制等灵活措施。法国政府则不惜每日破费300万法郎,紧急调动“替代交通工具”;租借私营客车设立汽车专线,开通巴黎塞纳河等水上客运,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公交服务。尽管交通不便,人们怨声载道,巴黎等大城市企业的出勤率仍达80%左右,举世瞩目的波黑和平协议签字仪式和’98世界杯足球赛的抽签仪式均在巴黎顺利举行。法国新近透露的数字勾勒出一幅有趣而予人启迪的画面:在持续20多天的罢工中,自行车的售量增长5倍,旱冰鞋、便鞋和旅游鞋销售创下了纪录;10年前热门的“搭便车”业务再次复兴,一直不景气的“搭便车”公司的电话联络每日应接不暇;因约会和外出时间的减少,晚报获益匪浅,晚间电视节目收视率提高,公交场所和报纸的广告业务骤降,备受青睐的广播和电视广告赢利大增;与门可罗雀的正统餐馆相比,比萨饼等有外卖业务的快餐店生意出奇好;加油站也乘机大赚油钱,营业时间根据开车人的需要而变;最引人注目的是,法国的电视电话会议猛增40%,每天达上千例;电脑网络使用率上升20%,订户增加50%;微电脑、文传机和“大哥大”格外抢手,家庭办公成为一些企业解决困难的首选办法。通过这次大罢工的考验,专业人士预言,法国的自行车、电脑和影视声像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从14日起,由于政府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法国公交逐步恢复运营,因技术性问题复工较缓的铁路部门圣诞前也趋基本正常。这场近20多年来规模鲜见的社会动荡,给法国留下了一连串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并将对法国今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罢工者近一个月不上班,大量积压的信件,堆积街头的垃圾……势必加重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负担。另外,薪金所剩无几,又恰逢圣诞和新年,谁都不愿勒紧裤带过年,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启动和筹集专用资金救济生活拮据的罢工者,但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将是劳资双方节后首先要处理的实际问题。对于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法国政府部署了一项财务援助计划,将在税收和贷款等方面对那些结帐延误、临时囤积过剩或营业额滑落的企业给予优惠。受到这次风潮波及的商业部门,眼下也在采取提前大幅降价和各种推销手段,力图在年底的最后几天内挽回部分损失。至于宏观方面,政府整顿经济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背上的财务负担也更为沉重,朱佩总理近日表示,政府将在社会协商的同时,制定一系列补救措施,设法重振消费,尽快促进经济恢复健康。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机遇偏爱有心人
孙东民
牛顿偶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见水汽顶起壶盖,制造出蒸汽机;阿基米德在澡盆泡澡,发现了浮力原理;中国的鲁班被草刺伤,制造出锯子。无心者进宝山探宝,终空手而返;智慧者遇平凡物象,却触类而旁通。笔者想起一桩日本丰田公司从超级市场触发灵感,完善了生产管理,惠及企业发展的故事。
丰田公司以生产汽车驰名,7万多职工的企业,年产420多万辆车,人均年生产近60辆,堪称日本的优秀企业。丰田能生产出性能价格比较优良的车子,得益于它的生产方式。而其生产方式的产生,是来自超级市场的启发。
50年代,日本的汽车制造业还是小学生,美国的通用、福特等汽车公司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是日本模仿的对象,战后重新起步的丰田公司多次派员前往考察。其中有位叫大野耐一的人在研究流水线之余,琢磨开了当时在美国刚刚兴起的超级市场。
精明的主妇不会买回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存起来,也不会买回过量的食品吃不完放着变质。超级市场也是如此,它只把顾客需要购买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摆上货架,自动收款机记录下卖出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进货部门据之进货,卖出多少补充多少,几乎无需库存。不但减少了资金占用、库存及损耗,而且也不至于造成商品缺货,是“一种完美的管理方式”。
生产管理中,流水线作业实际是“物的移动”。零部件的运送,以往是由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提供。汽车生产中,先由原材料加工成部件,部件组合成套件,随前工序向后工序推进,最后完成整车。大野用生产管理者的眼光观察超级市场,发现超级市场的商店与顾客、售与购的关系,与通常生产中前工序向后工序提供物件的做法相反。如果把商店看作前工序,顾客是后工序,就会发现总是后工序(顾客)向前工序(商店)要货(部件);前工序(商店)总是在必要的时间,向后工序(顾客)提供必要数量的、所需要的部件(商品);要对后工序(顾客)做到随到随有,随销随补。
受超级市场的启发,大野发明了“适时(JUST—IN—TIME)”生产系统,一改通常流水线中从前往后输送部件的方式,改由后工序就所需零部件的时间、数量向前工序发指示,前工序则按指示进行补充。前后工序之间有一个名为“看板”的工作指示卡传递指令,如同超级市场中的自动收款机。这样,整个生产线和制造系统都在“适时”的原则下高速运转,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库存。
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彻底排除浪费”,把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作为最大命题。企业之生命在效益,面对变化不定的市场,丰田人认为,“利润=售价—成本”。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产品售价最终是由市场决定。要想增加利润只能降低成本。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丰田人无论对物品还是现场作业本身,把凡是不能为产品增加附加价值的一切因素,诸如过剩生产和过量库存、无谓的搬运和加工、等活、无益的走动等统统视为浪费。丰田公司有种人称“干毛巾还要拧出水”的精神,“适时”生产方式就是对低效率和浪费的挑战。
如大野所说,把超级市场和汽车生产联系在一起,其实并不奇怪。世间到处都是机遇,人人都有智慧的火花。只是,机遇和智慧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社情

  “卡秋莎”浪迹天涯
胡锡进
听到熟悉的“卡秋莎”乐曲从前方飘来,我加快了脚步。那是深秋的贝尔格莱德步行街,萧萧的寒风裹着瑟缩的行人。歌声起处,有两个卖唱的流浪人。个高的双臂把手风琴拉得宽宽的,个小的则把歌声放得高高的,都颇有俄罗斯森林般宽厚。只有他们面前的那个纸糊的收钱箱,诉说着一种凄婉。
我给他们留了名片。黄昏后,电话打来了。我在街上把两人请入汽车时,他们已冻得哆嗦着像两片打卷的枯叶。酒吧里的一杯热咖啡终于将他们的身子暖热,他们说,在国外卖唱两年来,有人请他们喝咖啡,还是头一遭。
矮个子瓦罗加45岁,高个子谢廖沙31岁,都来自俄罗斯中部乌拉尔山下的叶卡捷林堡,曾是当地剧院合唱团里的专业歌手和乐师。随着苏联解体,他们的剧团同乌拉尔地区的重工业一起在风雨中飘摇,为了解决各自家庭的“断炊之虑”,两人先在当地街头卖唱,然后唱到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最终结伴出了国门,走遍不需要签证的东欧国家,唱遍大都会的闹市街头。瓦罗加甚至在犹太移民朋友的帮助下,唱到了以色列。两人一路上唱的都是“卡秋莎”、“红梅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苏联时期的著名歌曲。他们发现,这些歌曲在许多地方都是人们熟悉的,总能唤起许多人的回忆和感慨,而最经常往他们的纸盒子里放钱的,恰恰是那些看上去也很穷的人。在东欧国家卖唱的收入令他们始料不及:两人一个月的收入大多在2000美元左右,连那些从南美来的对东欧人来说很新奇的卖唱艺人们也竞争不过他们。他们有时想,真应当谢天谢地,苏联时代给他们留下了这么多好听的歌曲。
他们说,“国外的俄罗斯人很多,到处都能遇见自己的同胞,包括在东欧各地很有名气的俄国黑手党和妓女。”有逼他们留下“买路钱”的“很坏的黑手党”,也有带着保镖、一下子赏给他们几十美元的“有良心的黑手党”。许多同胞只是简单地问他们两句:“从哪里来的?”“过去干什么?”然后叹口气,留下小钱而去。他们还遇到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苏联时期,民族独立闹得不可开交,但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时,因为大家都会讲俄语,又似乎有了些亲切感。但从未有人敢和他们交往,身在异国他乡,人们彼此都防着一手。
两人说,跑了这些东欧国家,对他们最热情的是南斯拉夫人,他们唱的二战时期的苏联歌曲能让有的老人掉下眼泪,他们猜想,这些老人大概是二战中的老游击队员。他们带了一面俄罗斯国旗当道具,旗子是白、蓝、红三色。只要把旗子倒过来,就恰好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国旗。他们一会儿正着拿旗,一会儿倒过来拿,颇令遭到全世界制裁的贝尔格莱德人感动。贝尔格莱德电视台还来给他们拍了录像。他们遇到羞辱比较多的时候是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在那里,不时有人冲他们唾一口说:“干嘛不回你们俄国去唱?”两人说,这大概与20多年前苏联出兵捷克,一些当地人至今“记仇”有关。
两人还想去美国卖唱,因为那里人直接给美元,而且他们或许能挣得更多。在东欧,他们每天先要拿一大堆“钢镚儿”到商店里换纸币,让商店里的人“大吃一惊”;然后又得偷偷摸摸、非法地把当地货币换成硬通货,再偷偷摸摸地带出境。他们说,去美国的签证很难办,大概只有想办法非法入境了。此外,他们有点担心,不知道美国人是否熟悉“卡秋莎”这些歌曲的旋律。我问,都曾是专业演员,流落在国外的街头卖唱,是否感到过难为情。年轻的谢廖沙先笑了,身在江湖这么多年了,那点羞怯在家乡卖唱时就磨光了。年岁大的瓦罗加也说,苏联都没了,我们这些小人物又有什么值得害臊的呢?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计算机的“官僚主义”
黄晴
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机构和公司里普遍采用计算机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计算机能存储大量信息,将许多日常事务自动完成,对节省人工、提高效率有不言而喻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计算机终究是需要由人来驾驭和管理,按照一定程序惯性工作的,如果人不能及时对之进行调整,计算机就会等因奉此地搞“官僚主义”,造成若干啼笑皆非的事。
笔者曾在英国赫尔大学学习一年,回国一年后,忽又接到该大学要求交付当年医疗保险费的帐单,适逢该大学副校长来华访问,笔者把帐单笑转给他,他看后愤然说:“该死的机器,真该枪毙”。
在美国做记者,往往在和某一机构有所接触后,便经常收到该机构邮来或传真来的信息,有的前任记者已离任七八年了,有关邮件仍不断档,令人佩服计算机的连续作战能力。但计算机似乎缺少辨识能力,某一国际金融机构经常向记者站发传真,有时一次十几页,但两次和中国有关的重大消息却未见发来,不禁令人感慨: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一大堆。
在美国,旅店收费工作大多通过计算机进行。一次在一旅店住宿,发现电话费达40美元,而笔者只打过一两分钟国内电话,于是到大堂查询,证实只打过1分半钟的电话,值班人员有些慌乱地表示歉意,上机减去了电话费。出于礼貌,不便深究,不知计算机是否也会宰人。
一次,同事在信用卡帐单上发现了一笔误收的旅店住宿费。他因出差曾向这一旅店预订过房间,但到达后,该店却称找不到他的预订姓名,只好另觅住处,但后来却来索要住宿费。经一番交涉,问题总算解决,但此事却让人对计算机心生疑忌,觉得必须小心对待。
无庸置疑,计算机给人带来方便,但它没有应变能力,往往会使错事固定化。在美国,银行存取款都可以通过机器进行,但有些老派人士还是上柜台找店员,因为他们觉得和机器打交道,出了事有理说不清。在西方,货币电子化和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帐目往来已成为金融上的一场革命,其势似不可当。但笔者也有点杞人之忧,如果有一天计算机耍起性子,乱来一通,天下岂不大乱?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美预言明年国内十大趋势
华纪
据美国“趋势”杂志报道,美国纽约州的趋势研究所发表了预言1996年美国10大趋势的研究报告。这10大趋势是:
1.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当权。这一代人中年纪最大的人现进入50岁的年龄,他们纷纷走上掌权的位置。这一代人是60年代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深受60年代“精神良知”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实施规则而不是推动变革,从现在至2005年,这一代人将管理美国,他们“理性和本能地理解生活方式的需要与全球时代的精神和哲学目标”。
2.被动的简朴化。由于工资的相对降低,美国将进入倡导节约、储蓄和反物质第一主义的时代。
3.庄园经济。国家的财富将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4.千年周期的狂热。随着2000年的临近,人们的焦虑增长。一些灾变预言家和骗术大师将出现。
5.全方位健身。从精神到身体的全面保健训练将风靡全国。
6.2000年嬉皮士。在今天10多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反传统体制的新一代嬉皮士正在蓄势而出。
7.美国第一主义。社会经济的不安全状态和意见分歧的总统选举问题将导致反对美国对外进行军事经济介入的思潮。
8.综合医药学。将西方医药学和其它文化的医学观念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医学将更多地为人们接受。
9.工会复兴。由于工资降低,福利减少和工作条件恶化,工会将再度兴起。
10.洁净自然食品风行。没有人工防腐剂、色素、未经辐射处理、未使用化学杀虫剂和生长激素、没有药物残留的食物将受到欢迎。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布隆方丹之行
温宪
抵达布隆方丹时,夜幕开始低垂;待到下榻安顿后,不到30万人口的小城已被包裹在浓浓的夜色中。
虽然布隆方丹的规模在南非城市中仅位居第六,但她除了地理上处于中枢要地外,历史上也占有一方显赫:依靠牛车阵左突右击的早期布尔人曾在此建立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至今它仍为自由邦省首府;曾被列宁称为世界帝国主义战争伊始标志的英布战争曾使这里变为一片焦土;现已成为主要执政党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1912年即诞生于此;自1910年以来,这座城市便是南非的司法首都。
夜色中的小城极其静谧。所有店铺都已打烊,只有一家药品杂货店的大门仍敞开着。走进小店后,除了见站在柜台后敲打计算机的白人老板外,店内别无他人。我俩便开始就本城状况、生意情形、社会变化等攀谈起来。谈至投机处,这位名为洛吉德的先生谈锋一转:“在海军山顶看布隆方丹的夜景极美,9点半下班后我开车带你转一转。”“你的店门上不是写着晚10点才打烊吗?”我问。“我今天为你提前关门。”
在向海军山进发的途中,洛吉德指着路旁的建筑物介绍说,这座哥特式建筑是“老格雷学院大楼”,这是本城最古老的学校。真巧,那里面正在举行历届校友聚会;那条不长的小街上聚集着24家餐馆,还有中国餐馆呢,但味道可能不大地道了。海军山是一个可以俯瞰布隆方丹全城的小丘。站在山顶凉飕飕的夜风中赏过布隆方丹的万家灯火后,年过半百的洛吉德又在山顶小路上开车转着想寻找野生动物给我看。原来,小山周围还是一个有着羚羊、斑马和长颈鹿的自然保护区。
还没有用晚餐的洛吉德先生似乎决意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我更多地展示出小城的精华。他把车停在了一个人声鼎沸的体育场旁。恍如白昼的绿茵场上,来自开普敦的板球队正与东道主进行激烈的争夺战,喝彩声与叹息声此起彼伏。这是本城今晚最重要的事件,连电视台也在进行着现场直播。体育场的正面建有包厢式的室内看台,本城有身份的人物都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洛吉德先生带着刚刚相识的我进入一个个包厢,将我分别介绍给当地最高法院大法官、首席律师、报纸主编和银行经理。这些布隆方丹的知名人物以各种方式对来自中国的客人表示了友好。这意想不到的经历使我从内心对洛吉德先生涌出感激之情。为了多少表达出这份感激,我在他略显冷清的小店中买了几样东西。回到住所时才发现,他在每样东西的价钱上都打了折扣。
第二天便是周末。市中心清静得难见人影。此时走在那条最有历史韵味的“布兰德总统大街”上,能够从容地观赏第四议会大厦、老总统府和市政厅等载满轶事的建筑。布隆方丹之所以被称为南非的司法首都,就因为第四议会大厦对面矗立着南非最高上诉法院。由于是周末,法院已不对游人开放。正在抱憾之际,法院大门中步出一位白人大汉,石柱般立在高高的台阶上向下张望。我灵机一动,走上前去说明来意,询问有无入内参观的可能。大汉略一思忖后答道:“好吧,我带你参观参观。”随后,他又急忙补充说:“我这可是破例了!”
名叫温斯顿的大汉是这里的保安负责人。他楼上楼下地带领着异国客人参观着最高法官们做出最后裁决的会议室、摆满世界法律经典的图书馆和3个不同等级的审判厅。令人惊讶的是,偌大一个全国最高法院的审判厅竟小得不成比例,供公众旁听的长椅上最多可坐20人。“这里是太小了,我们正准备在那边盖一个更大的法院。”温斯顿指点着窗外解释说。戈德斯通大法官的办公室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这位大法官所领导的调查委员会曾在南非刚刚经历过的社会变革中发挥过独特的司法作用。现在,戈德斯通大法官又被国际司法界请去参与对前南斯拉夫内战纠纷中的当事人定个说法。“我曾专门为戈德斯通先生做杂事,”温斯顿说,“我觉得他是个好人,但有很多人恨他,我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说,法官的天职是铁面无私地裁决是非,而铁面无私从来都是要招来非议的,这或许是原因之一。温斯顿点头称是。
布隆方丹意为“花之泉”,另有“玫瑰花之城”的美称。此行确实令人感到一种欣幸,但那多半在于遇到了两位热心人。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挣钱有高招
巴塞罗纳兰布拉商业街上,乞丐扮作雕塑,一动不动,只要给钱,便立即又说又舞。 徐建中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世界上年龄最小的棋王 十二岁的法国男孩艾蒂安·巴克罗十二月三日荣获国际象棋国际大师称号。他四岁半开始下棋,现保持十二岁以下级世界冠军称号。一周前,巴克罗在盲棋表演赛中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安·卡尔波夫。巴克罗兴趣广泛,喜爱打乒乓球、钓鱼、阅读和玩游戏机。(巴黎迪斯尼乐园提供照片 王芳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