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把黑龙江建成全国粮仓和农业强省
岳歧峰
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放开经营,争取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大的突破
黑龙江农村经济在整个经济增长中一直起着较大的拉动作用。1994年县域经济增长额占全省社会总产值增长额的2/3,仅乡办工业就拉动全省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事实证明,农村经济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灵活机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有成功的发展路子,有旺盛的自我发展能力。黑龙江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主要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潜力在农村。通过狠抓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村建筑建材业,尽快把黑龙江由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是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需要、市场需求与黑龙江特有优势的最佳结合点,是对黑龙江省原有资源型、“原”字号、初加工和过重的产业产品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加快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的最大优势是国土资源丰富。但现在,一方面是全省国土资源大量闲置和低效利用;另一方面是全省农村和城市工矿企业有近1/3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所以,必须改变守着“金山”要饭吃的状况,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放开经营。
一是要打破国有必须国营的定式,把家庭经营迅速推广到“五荒”开发中去,推广到国营农场、国营林场和林、牧、副、渔各业中去。现在群众承包“五荒”的积极性很高。苇河林业局竞争承包一块荒山,每亩底价300元,经71次竞争抬价,亩上交达1413元。森工总局估算,只要把林区的“五荒”资源拿出1/3分户经营,就可以在国家不花钱的前提下收到自我解困和加速造林的双重效果。因此,凡是宜林、宜农、宜渔、宜牧的荒山、荒地、荒原和荒水,都可以按照明确所有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承包到户。经营权可以一定几十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特别是要允许和鼓励林区、垦区、矿区划出荒山、荒地,让富余和待业人员兴办家庭农、林、牧、渔场,经营“工资田”、“劳保田”或者“工资林”、“劳保林”。二是要打破条块分割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区域内国土资源的统筹开发。现在全省近1/2的国土面积不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农垦、森工系统人口占全省的10%,而“五荒”数量占全省的64%。鉴于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管理权属于各级地方政府,我们要按照统一管理、一体开发、联手经营、共同受益的原则,加快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加快改革、理顺体制、推进区域一体发展的路子。当前,提倡林农、矿农、工农之间,中央、省直和地方之间以及部门之间以土地为媒介,实行联合开发、股份合作经营。三是要打破封闭开发的传统模式,切实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据分析,现有“五荒”全部开发利用需资金上千亿元。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很不现实,省内关起门来开发也肯定不行,必须加大开放开发、联合开发的力度,发挥黑龙江省农业开发投入少、见效大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省内外的客商投资开发。全省有那么多不景气的企业,那么多无业可就的人员,还有相当一批赚了大钱正在寻找投资机会的经营者,完全可以把农业开发作为新的出路和新的投资领域。要有计划地引导工矿企业向农业分流,引导城市富余人员、待业人员向农村分流,引导个体、私营业者的资金向农业开发分流,引导人多地少地方的群众向“五荒”资源富集的地方分流。四是打破僵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甘南县兴十四村从50年代后期开始,对3.5万亩低洼易涝草原进行综合开发,到1994年开出1.5万亩耕地,栽了上万亩树木,生态环境好了,土地的经济价值也提高了。这是他们成为全省首富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不能消极地维护现有的利用方式,任其进一步退化,而要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营造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
推进科教兴农,积极推进以良种繁育为主的“绿色革命”和以地膜覆盖为主的“白色革命”,把黑龙江建成全国大粮仓
黑龙江省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全省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四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60%以上是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地集中连片,平坦舒阔,有利于规模经营和科技、机械的集约投入。二是黑龙江为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雨热同季,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三是生态环境之好居全国前列。4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没有沙漠,没有岩石裸露,基本没有永冻层。拥有大小兴安岭天然屏障,森林覆被率达39.8%,居全国首位,蓄水和气候自然调节功能较强,加上地球变暖,对我省粮食生产危害最大的低温早霜灾害进入90年代以来没有大的发生。发挥这些优势,就有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一是结构调整的潜力。1994年全省玉米、水稻两种作物面积4000多万亩,到2010年增加到6500万亩,亩增产200公斤,就能增产50亿公斤粮食。二是玉米保护地栽培的潜力。到2010年把保护地栽培面积由去年的300万亩推广到2300万亩,亩增产250公斤,总产又可增加50亿公斤。三是种子改良的潜力。据测算,每更新一次良种都可增产15%左右。按到2010年更换两次、以亩产250公斤为基数计算,全省1亿亩粮豆面积,可至少再增产75亿公斤左右。四是化肥投入的潜力。我省目前亩施化肥只有20标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到2010年达到全国目前的平均水平,加上测土配方深施,按每标公斤增产0.75公斤粮食计算,大体又可增产50亿公斤左右。五是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潜力。全省近期可垦宜农荒地2460万亩,按80%垦殖率、80%粮食作物计算,再扣除同期耕地减少因素,可新增耕地1200万亩,亩产300公斤又可新增粮食35亿公斤。仅这几笔大帐,全省粮食总产到2010年新增约250亿公斤。占全国同期粮食增产量的1/4,而且提供的全是商品粮。
实施产业化战略,提高农业资源二次开发的深度和力度,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总量,把黑龙江建成农业强省
增加粮食产量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当前,要在推进“两大革命”上搞突破。一是大力推进以良种繁育、引进、推广为主的“绿色革命”。米、稻、麦、豆四大主栽作物,玉米增产速度最快,基本原因在于品种的不断更新。要下决心增拨育种专项基金,提出育种标准和期限,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技术部门竞争投标。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尽快搞出几个适合黑龙江省种植条件的高产、优质、早熟的当家品种,力争每五年更换一个品种。二是大力推进以保护地栽培技术为内容的“白色革命”。要采取领导指挥到基层,资金筹措和种子、农膜、肥料供应到农户,技术服务到地块等措施,切实在短期内把这场“革命”大面积推开。随着“两大革命”的推进,将会出现耐寒、早熟、高产新品种,并有效地利用积温,从而推动高产作物产区北移。
黑龙江省农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资源的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滞后,加工增值程度低。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互不衔接,贸工农之间、产加销之间、种养加之间脱节运行。二是社会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低水平重复,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分割发展。致使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小,平均资产200万元左右;低水平重复,初加工能力大量闲置;质量差,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畅销的只有10%,滞销的近60%。由于加工层次低,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原料产值的比例,全国约为2∶1,黑龙江省只为1∶1。作为农业大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只有广东的1/5。
经验告诉我们,推进产业化经营,是搞好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大幅度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的一条成功道路。肇东市实施玉米“金字塔”工程,已建成年加工10万吨玉米、产值超亿元的大型粮食酒精厂。经过多层次加工,可增值50倍左右。3年后销售收入可达90多亿元。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千家万户的微观经济主体与千变万化的宏观市场有效对接,把分散的、自发的家庭小生产纳入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体系,是农村经营体制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农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9亿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奔向小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从黑龙江的实际出发,推进产业化经营,应该突出一个中轴产业,发展两个支柱产业。一个中轴产业,就是畜牧业。畜牧业既是种植业过腹增值的途径,又是发展有机农业的肥料来源和生产绿色食品以提质增值的前提条件;既是食品、制革、医药工业的原料来源,又是饲料工业的市场保证。广大农民通过秸秆饲用,养牛挣钱,买煤温居,又是救活煤矿的一条出路。因此,要充分利用我省粮食产量高、秸秆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大的优势,以奶牛、黄牛、猪、羊、禽和鱼为重点,走小规模、大群体、基地化的发展路子,把我省建设成全国的畜牧业大省和水产基地。两个支柱产业,第一个是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坚持新机制、新技术、高起点和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的原则,大力发展以粮豆薯、糖麻烟、乳肉革、木材、药材、矿产、土特山产等为原料的主导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经营,重点实施100万吨大豆和10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工程。第二个是建筑建材产业。去年全省农村人均收入已达139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仅有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14.7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平方米。按照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住房砖瓦化,这样大体要700多亿元的投资规模。我们要以实施农村“康居工程”为契机,结合小城镇建设,把建筑建材业发展成具有强大牵动作用的支柱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提供积累。 (本文作者为黑龙江省委书记)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黑龙江省虎林麦区 新华社记者 周确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侨乡迈新步
——海南省文昌市开发建设纪实
林文
汽车从海口出发,沿海南东部的琼文公路行驶,不到一小时的工夫便进入了文昌境内。只见路旁椰林如海,山清水秀,一块块鱼塘、一个个养鸡场、一片片绿油油的热带作物闪眼而过;市区内,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和新上马的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这个拥有52万人口的县级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403平方公里。从古至今,文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里历史上素有“一里三进士”之说,在中国现代史上还诞生了一百多名将军,被称为“将军之乡”。改革开放后,近百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纷纷热情捐资兴办了大批公益事业和经济实体,为家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辉煌的历史激励着文昌人争创更大的成就。1993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在县委书记朱明国的带领下,对全县情况经过全面论证之后,确定了文昌经济的发展思路:以文城为中心,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以沿海岸线和公路沿线为轴线,开发“两线经济走廊”;以清澜、木兰港口为依托,突出发展高隆湾、东郊椰林、铜鼓岭三个旅游区;加快清澜、铜鼓岭、东郊椰林、木兰港、冯家湾和约亭六个开发区建设,全面发展游、贸、工、农、房五大产业。为了把这一思路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又根据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实际情况,提出“把握形势、人冷我热、主动招商、多方引资”的工作方针,掀起了开发、建设的新热潮。
发展市场经济,文昌县珍惜每一次机遇,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近年来,他们在农村推行土地转包流转改革,鼓励“农户+公司”等多种形式进行成片开发,促进农业向商品化、基地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文昌农业总产值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年以15%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今年至10月底止,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83万亩,产量比去年增长6.5%,农业总产值达5.6亿元。
文昌大胆改革经营机制,发挥拳头产品和效益好的企业的优势,优化组合,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推向市场,促进了工业生产连续上升。工业总产值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年以50%以上的增长速度上升,今年又新上马工业项目66个,到今年10月底,工业产值已达9.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8%。
为了积极招商引资,文昌在外引内联中灵活实行“先上车后买票”、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抓落实等作法,并在用地、立项、报建、资金投放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招引国内外客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进入文昌参与开发建设,使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陆续在文昌投产,营造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今年1至10月,全市共审批外引内联项目112个,在上马的项目中实现利用外资1.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倍。
文昌财政收入也实现了连续三年以42%的速度连续增长。今年1至10月财政收入已达8219万元,增长31%,估计全年可达1.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7.7亿元,增长24.6%,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1995年1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文昌撤县设市,52万文昌人民又面临着新一轮机遇和挑战。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闲人莫闲
毕金
近知,某村在冬闲劳力投向上,一改往年重副轻农的观念,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治理荒山、荒滩、荒水、荒坡,抓紧冬季高温积肥,为夺取明年农业丰收奠定基础。然而,有些乡村在冬闲劳力投向上,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有的认为冬闲劳力的投向就是从商、搞劳务输出;有的乡村干部存有畏难情绪,觉得分户经营,农民不好组织、发动,等等。
夺取明年农业丰收,要看生产条件改善得如何,看增产的基础好坏,而冬季正是备耕、农建的“黄金”时节,今冬的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了,就能为明年农业上台阶奠定基础。如若忽视对农业生产的优先投入,出现“农闲人也闲”的倾向,势必影响明年农业增产。在冬闲劳力投向上,能不能优先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能不能强化对冬季农业生产的组织和服务,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切不可等闲视之。
在冬闲劳力投向上,怎样把农业生产需求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关键在于认识问题。各级干部认识程度有多高,工作力度就会有多大。冬闲劳力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各地应该认真加以利用。同时,农业、科技、水利、供销等职能部门,有责任帮助农民搞好冬季生产安排,传递科技兴农信息,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县、乡两级责任尤其重大,今冬明春在组织冬闲劳力向农业倾斜上,更应有所作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浙江渔业水域污染日趋严重
编辑同志:
浙江是我国产鱼重点省,渔业水域辽阔,拥有海洋渔场22万平方公里,内陆渔业水域671万亩。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渔业协调、稳定发展,到1994年渔业总产量达到258万吨。但是,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发展,浙江渔业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成为浙江渔业发展的障碍。据该省渔业环境监测部门的调查:我国最大的海洋渔场——舟山渔场,自东经122°30’以西海域,目前已遭不同程度的污染,致使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生物组成产生劣变,一些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种类明显减少,小型的、世代更新快的种类逐渐成为优势种,鱼虾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也有明显增加,舟山渔场的资源状况已呈显著衰退趋势。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浙江沿海增、养殖渔业,目前也已受到水域污染、环境日益恶化的威胁。
浙江省的内陆渔业水域污染状况也愈演愈烈。据统计,目前浙江省仅重点内陆渔业养殖区的杭嘉湖地区,因污染就造成36万亩养殖水域荒芜。该省绍兴县8万亩内河养殖水域,因被企业排放的污水包围,今年1—7月份,就死鱼115万公斤。尽管县政府已决定部分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停产,但渔民的半年辛劳已化为乌有。该省姚江上游的余姚第一化纤厂等十余家厂矿企业,有排污净化设备不用,含毒污水直接排入姚江,虽经新闻单位曝光,但仍我行我素,造成姚江4000亩养殖水域不能正常生产,1994年直接渔业经济损失85万元,今年损失将更加惨重。今年7月27日,该省平湖兴益拆船厂排放的大量含油污水,侵入附近140亩河蟹养殖水面,截至8月初,仅死亡河蟹损失就达45万元,目前已有21户河蟹养殖承包户面临破产的绝境。
浙江省渔政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太湖大银鱼落户内蒙古
本报讯历经9年艰苦试验,太湖大银鱼终于在内蒙古凉城县岱海湖移殖成功。
太湖大银鱼属一年生小型名贵鱼类,体表银白,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80.7%,深受东南亚、港澳、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青睐,在国外每公斤售价可达到40美元,是一项重要出口创汇产品。但我国大银鱼年产量不足千吨。
1987年,凉城县岱海渔场瞄准国际市场,大胆引进太湖大银鱼种苗进行移殖试验。经过9年艰难摸索实践,终于在今年获得全面成功,鱼产量达到280吨。
据有关专家探测分析,目前岱海大银鱼贮量已经达到500吨。预计1997年以后年捕捞量可稳定在500吨以上。它将成为我国又一个大银鱼生产基地。(李日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衡山有家造地公司
本报讯湖南衡山县重视土地开发垦复工作,在不增加编制、不要财政拨款的前提下,从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造地公司。该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乡村制定开发垦复造地计划,督促乡镇落实开发垦复奖励政策,为开发者进行技术咨询,业务指导。这个公司成立后,深受农民欢迎,人们称造地公司是为子孙后代制造“金饭碗”,今年以来,该公司已新造耕地1200余亩。(成新平周诗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海南垦区橡胶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本报讯曾打破北纬17度“植胶禁区”而建成全国最大橡胶园的海南农垦,今年橡胶亩产突破75公斤,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据初步统计,1995年海南垦区橡胶产量可达20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增加橡胶产量,海南垦区一方面加快老胶园的更新,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天然橡胶园63万亩,建成了第二代优质高产胶园;另一方面实施科技兴垦战略,相继推广了橡胶树割胶制度改革的“丰收计划”,推广了农用稀土和复混肥的“星火计划”,促进了橡胶的高产、稳产。(吴裕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新疆育出长绒棉新品种
本报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科所经过10年努力,育出一种能与埃及棉媲美的长绒棉新品种,日前通过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被命名为“新海13号”。这是我国长绒棉品质育种工作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农一师垦区,是我国长绒棉种植的老家,但因棉花纤维强力偏低,近年来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被命名的“新海13号”基本解决了我国长绒棉单纤维强力偏低的致命弱点,主要品质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埃及棉“吉扎70”。1994年至今,“新海13号”已在当地垦区试种67.8公顷,平均每公顷单产皮棉1318.95公斤。(曹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西荔浦县马岭镇生猪贩运大户用“大哥大”调运生猪。目前,该县这样的生猪运销大户有三百多户。 新华社记者 陈瑞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丰收乐田野李文正摄于河南睢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