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热点降温隐患犹存
中国国际战略问题学会理事、研究员陈锋
回顾1995年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安全形势继续保持了冷战结束以来所呈现的主要趋势,即世界形势继续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但另一方面,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天下仍不太平,大国对未来战略主导权的竞争暗潮汹涌,强权政治和干涉主义继续发展,使一些地区出现了一定的紧张和动荡。
冷战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是一种打世界性战争的政治军事结构,它使世界始终笼罩在大战的阴影下。冷战结束后这种大战结构彻底瓦解,为争取世界和平开辟了更加现实的道路。冷战时期遗留的一些地区热点有所降温。中东和平进程特别是巴以和谈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今年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朝鲜与美国在核框架协议的一些相关问题上达成妥协,使亚太地区最具爆炸性的问题得到缓解。作为冷战后出现的规模最大、烈度最强的波黑冲突也走向政治解决。总的看,当前世界和平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世界大战更加打不起来,争取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但是,天下仍很不太平,长期被冷战掩盖着的许多矛盾,诸如民族矛盾、宗教斗争、领土争端、资源纠纷等依然非常突出,其中很多爆发成为军事冲突甚至局部战争。进入90年代,特别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呈增多趋势。据统计,1991年世界共有各种规模的冲突29起,其中新发生7起;1992年30起,新发生12起;1993年34起;新发生13起;1994年38起,新发生15起;1995年45起;其中新发生11起。当然,这些冲突的规模、性质和激烈程度及影响,与冷战前和冷战刚结束时发生的冲突有很大的不同,它也不致改变世界总体缓和的趋势,但它仍然严重影响着一些地区形势的稳定,是世界和地区和平的一大隐患。
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虽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战略因素考虑,但仍不放弃把军事力量作为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在继续加强军事的优势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和干涉主义。美国现在作为世界唯一军事超级大国,除了加大财力开发F—22战斗机、“海狼”超级潜艇、潜形战舰等常规兵器外,还拨出巨额款项发展变种的星球大战计划——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以谋求获得全面的战略优势。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凭借其军事优势,加大干预地区事务的力度,北约对波黑塞族的轰炸烈度甚至超过海湾战争。某些西方大国还利用军火销售干预地区形势的发展。据统计,目前,美国向世界上141个国家和地区出售武器和军事技术,第三世界国家从国外采购军火的72%来自美国,在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的约50场地区冲突中,美国向其中45场冲突的交战一方或双方提供武器。情况表明,世界一些地区热点战乱不已的持续动荡局面,同这些武器销售密切相关。
1995年世界军备控制和裁军继续取得一定进展,但武器扩散和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依然很突出。核不扩散条约得以延长,全面核禁试问题已提上国际社会议事日程,1996年可能达成协议并签署有关条约。欧洲常规力量条约正式生效,自1992年7月开始执行这一条约至1995年11月,有关国家已累计销毁坦克1.85万辆、装甲车1.75万辆、火炮1.16万门、作战飞机2000架和攻击直升机280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前苏联国家销毁和转运核武器的工作年内也接近完成。建立地区性安全机制问题在一些地区引起了更大重视。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地区,高技术常规武器的扩散问题也很突出,先进武器的销售和技术转让仍非常活跃,使一些地区形势增加了某些不稳定的因素,而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年内更是接连不断。此外世界还面临走私、贩毒、环境、资源等诸多全球性问题,也可能对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一年来的情况表明,国际形势正继续走向缓和,这是当前形势发展的主流。特别是我国所处的亚太地区,形势相对稳定,经济高速增长。展望今后一个时期,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世界的主题,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形势的发展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曲折和反复,需要各国人民作出努力,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统计表
时间  延续(起) 新发生(起) 合计(起)
 1990年22 6 28
 1991年22 7 29
 1992年18 12 30
 1993年21 13 34
 1994年23 15 38
 1995年34 11 45
注:从二战结束的1945年至1989年,世界发生各种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190余起。其中60年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而发生率比较频繁,共计73起,平均每年新发生7.3起。70年代和80年代略有下降,平均每年新发生约4起。(王东制表)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突破
本报记者刘水明
今年是中东和平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巴以签署《塔巴协议》,标志着巴勒斯坦自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约旦从以色列手中收回被侵占的土地并恢复行使主权,是约以和平具体化的体现;第二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的成功召开,反映了本地区国家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合作巩固和平的强烈愿望。
前8个多月,巴以和谈因双方在约旦河西岸以军重新部署、巴选举和民事权力移交等敏感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加上巴以内部反对和平势力的干扰和以政府曾决定在东耶路撒冷征地扩建定居点,致使谈判一波三折,险些破裂。后来,以色列提出中止征地,和谈重露转机,并取得突破。9月16日至24日,阿拉法特和佩雷斯在埃及塔巴经过4天多的马拉松式谈判,终于克服重重障碍,达成巴自治第二阶段协议。9月28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下,阿拉法特和拉宾在白宫正式签署了这项协议,从而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塔巴协议》,以军将从约旦河西岸6座巴人聚居的主要城市、希伯伦部分城区和450个村庄撤离。10月25日,巴警进驻扩大自治的首座城市杰宁。这是巴以和平朝着巴勒斯坦问题最终解决迈出的又一步伐。
作为中东和平进程重要的一环,约以和平进展相对顺利,双方签署的协议基本得以兑现。1月30日至2月9日,以色列军队分两个阶段撤出共344平方公里的约旦领土,两国边界经共同修改已重新划定。4月初,约以互派大使。6月20日,以色列通过太巴列湖至约旦河谷的渠道开始向约旦供水。约以解决约旦河和耶尔穆克河水资源配额问题,为消除中东各方的水源之争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外,约以在贸易、旅游、交通、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也在逐步开展。
10月底,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的第二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有63个国家的2000名政要和企业界人士参加,通过了呼吁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安曼宣言》。这是一次务实和成果显著的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地区开发银行等5个相关机构,为结束地区战争,开辟中东全面和平建设的局面创造有利的条件。
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对中东和平事业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但暗杀阻挡不了和平进程。与恐怖分子的愿望恰恰相反,拉宾被害使更多人认识到推进中东和平进程的必要性。
拉宾的继任人佩雷斯也是中东和平的倡导者。拉宾去世后,佩雷斯受命组成新政府,他强调对内奉行民主对话方针,致力实现内部和解;对外继续和平政策,恪守各项和平协议,并尽力推动以叙、以黎和谈。人们注意到,拉宾遇刺后以色列政局稳定,约旦河西岸以军的重新部署也没有受阻,至12月16日,以方已向巴方移交了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和卡勒基利亚4座城市。巴选举的前期工作如选民登记业已开始。另外,佩雷斯要用新思路打破以叙和谈僵局的主张,得到了大马士革的积极回应。在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的斡旋下,以叙和谈将于12月27日在华盛顿恢复举行。
(本报开罗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内战烽火难熄
本报记者吴迎春
在即将过去的1年里,已持续3年多的阿富汗内战未见缓和的迹象。由于伊斯兰学生武装“塔利班”的崛起,阿的军事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塔利班”与拉巴尼政府军连续激战,虽经国际社会多次调停,但和平前景仍不容乐观。
“塔利班”于去年7月起事于阿坎大哈省首府坎大哈市,在短短几个月中异军突起,连下9省,占全国面积1/3以上。今年2月,“塔利班”在喀布尔城南25公里处占领了政府反对派希克马蒂亚尔的查拉西亚卜总部。3月,“塔利班”进入首都喀布尔,接管了向其投诚的另一政府反对派统一党在喀布尔西部的阵地,过去长时间同政府军对阵的反对派四党联盟力量遭到重大削弱,“塔利班”取代了反对派成为同政府军较量的主角。但不久政府军反攻,将“塔利班”逐出喀布尔。此后,“塔利班”认真备战,并同反对派达成不结盟的谅解。9月初,“塔利班”在反对派的军事支持下,在阿西部发动进攻得手,夺得赫拉特等4省,从而使其势力占领了14个省,面积约占整个阿富汗一半以上。10月10日,“塔利班”再次挥师进攻喀布尔,但遭到政府军的顽强抵抗,两个月来,双方动用火箭、大炮和飞机激战,已死伤近千人,阿内战呈升级之势。
迄今,阿富汗外患内乱已16年。地处中亚战略要地的阿富汗本来部落、民族矛盾复杂。70年代末,两个超级大国争霸,苏联为寻找南下出海口,入侵阿富汗。面临强敌,阿内部派别蜂起,进行反侵略的“圣战”。然而,各个派别由于民族、宗教的差异,始终未能团结起来。1989年2月苏联撤军,游击队入主喀布尔后,各派更为争权而不断火并,结果阿富汗“圣战”变内战,国家经济破坏极为严重,人民怨声载道。在此情况下,“塔利班”提出的其最终目标是和平解除各派武装,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和繁荣的伊斯兰共和国,这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但也遭到拉巴尼政府和其他派别的反对。目前由于各派力量的不断变换和重新组合,加上阿富汗内战各派又试图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使阿富汗内战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止息。
今年联合国仅派1名特使穿梭调解,建议在阿富汗建立一个基础广泛的临时政府,联合国秘书长代表梅斯蒂里10月下旬又提出一个新的和平方案,同阿各派领导人进行多次会晤协商,但终因各派在临时政府成员名额分配上出现分歧而失败。 (本报伊斯兰堡电)(附图片)
(压题图片说明:2月29日,阿富汗学生武装“塔利班”要求阿政府军撤出首都喀布尔。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

  波黑:干预下的缓和
本报记者胡锡进
一九九五年是波黑战争严重升级并走向和平解决的一年。从年初到年末,局势大起大落,极富戏剧性。前南地区各种力量经过几年的消长变化,今年在北约及美国的干预下,作了有摊牌色彩的战场清算,代顿协议既是冲突各方互相妥协的结果,也明显带有军事解决和外部强加的色彩。
年初,波黑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调解下实现了全面停火。结果停火期刚过,克罗地亚军率先拉开冲突升级的序幕,以几十个小时的闪电战攻占其境内塞族控制区一部分。五月下旬,北约再度空袭波黑塞族,塞族一举抓扣近四百名联合国维和军人,酿成震动全球的蓝盔人质危机。七月份,塞族强行攻下波黑东部联合国安理会宣布的两个“安全区”,再令世界瞠目。
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克罗地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进入波黑参战,并发动全面进攻,一举攻占克境内克拉伊纳塞控区。这一仗从根本上改变了前南冲突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形成克罗地亚军队与穆斯林政府军共同与波黑塞族军队相峙的新态势。
美国在此情况下于八月份抛出新的波黑和平计划,同时对塞族发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空袭,然后默许克、穆军队联合向波黑塞族发动猛烈进攻,强行改变波黑地面现实,使波黑穆、克为一方和波黑塞族为另一方的领土占领比例(为百分之五十一对百分之四十九)成为既成事实。
十一月二十一日,前南三方在美国代顿达成全面和平协议。协议的基本内容是:强调维护波黑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四十三个月波黑战争的现实,允许塞族建立的共和国与穆—克联邦作为两个“实体”在统一的波黑内并行存在,两个“实体”分别可与周边国家建立“特殊关系”。这种国体显得很特殊,在世界上尚无先例。领土划分比例沿用去年国际联络小组提出的穆、克联邦占百分之五十一和塞族占百分之四十九,但版图的构成仍很复杂,版图上有两条狭窄的通道,有飞地,波黑北部一个城市的归属留待一年后仲裁,这使得代顿协议具有局限性和脆弱性。总体上看,协议的伸缩性很大,未来的波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还将取决于协议是否落实。 十二月十四日,波黑代顿和平协议在巴黎正式签署,它标志着波黑及整个前南地区开始步入解决战后问题的新时期。(本报贝尔格莱德电)(附图片)
饱受战乱之苦的波黑儿童
新华社发
12月17日,车臣古杰尔梅斯爆发激战。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