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天蓝蓝 海蓝蓝
——全国各族青年慰问团慰问西沙守岛官兵散记
解放军报记者毕永军本报记者唐维红
这是一次慰问,但又不仅仅是慰问。
1995年11月,身着不同服装的56个民族的青年代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了椰风吹荡的海口。他们要把各族人民火热的心、浓烈的情,带到那个遥远而神圣的地方——西沙!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青联共同组织的这次慰问活动,其规模之大,参与民族之多,在建国以来的青年活动历史上都堪称之最。
(一)
11月9日上午10时40分,踏浪千里的慰问团成员在期待和激动中,来到了梦牵魂绕的西沙。此刻,西沙群岛“首府”——永兴岛的军民倾“城”而出,敲锣打鼓,列队欢迎远方的亲人们!检阅队前,慰问团副团长、国家民委政法司司长杨候第(藏族)把各族青年心中的千言万语,凝结为向守岛官兵的一句深情问候:同志们辛苦了!
别人也许想象不到,为了这次慰问,慰问团员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早在几个月前,从北京到海南的组织者们就开始东奔西走,筹划准备:选各族青年中最优秀的代表,挑国内一流的演员,送尽可能好的慰问品……于是才有了这66人组成的慰问团。然而,天公不作美,当他们在祖国的最南端城市三亚整装待发的时候,第20、21号台风接踵而至,把慰问团困了整整7天。
领导急,群众急,企业家、歌星们更急。但面对因气候而造成的变故,他们毫无怨言:为了慰问西沙官兵,再牺牲一点个人的利益也值得!11月8日下午5点,慰问团迎着8级海风和三四米高的涌浪,克服晕船呕吐等种种困难,航行17个小时,来到了西沙永兴岛——这艘“不沉的战舰”上。
在人们的想象里,它该是沙石成堆,一片荒凉。走近了永兴岛才发现,它的表面同大陆其实并无两样:拔地而起的楼房代替了破旧的茅草屋,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取代了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岛上热带树木葱茏,绿化面积高达75%;街道旁,百货商店、邮电局、电影院、银行,应有尽有,高大的气象雷达站、宽阔的机场成了西沙的两大景观。往日没有营房,没有照明,没有公路的历史被官兵用双手改写了!
(二)
千百年的经验证明,国家的兴衰总是和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成正比。然而,真正使慰问团成员的脑海里形成“战士——国防——民族——国家”的逻辑思维,却是在他们听了政委罗挺作的“西沙精神事迹报告”之后。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使他们更加理解了“战士”的含义:
指导员刘刚1991年7月从学院毕业后,自愿申请到西沙工作。他身先士卒,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在训练场上,并创造性地做好战士的思想工作,写下了6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成为名扬西沙的好干部。
西沙“种菜大王”梁坤奠,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整整6年的业余时间泡在了蔬菜种植试验上,吃尽千般苦,建起了有20多个品种的蔬菜基地,年产蔬菜5万多公斤,缓解了部队的吃菜难问题。
一天天,一年年,就在这块生长故事、生长感情、生长悲壮,更生长责任的弹丸之地上,官兵们搏风高浪险,抗日晒雨蚀,用心血铸成壮丽的“西沙精神”,即人在、岛在、国旗在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岛如家,以苦为荣,乐在天涯,建功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苦练精兵、英勇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精神,深深拨动了青年们的心弦。慰问团团长、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刘鹏不止一次地强调:海军官兵创立和形成的西沙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认真学习这种精神,并把她带回到各族青年中去,使之在亿万青年中开花结果!全国青年永远是人民解放军的后援!
这精神,也引发了慰问团员们的思考。回族女青年、宁夏大学经济系教授吴海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事实,说了一番发人深思的话:“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民族经济的大发展。我虽然不能像战士那样持枪保卫海洋国土,却有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精明的企业家们早就意识到了这是向“最可爱的人”表达心意的好机会。海南兴宝集团总裁张兴民慷慨解囊,向部队捐赠了价值12万元的卫星接收系统。他说:“战士保卫着国家的利益,也在保护着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没有祖国的安宁,就没有我的今天。”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西安金花集团总裁吴一坚,曾在海军当兵5年,对部队有着特殊感情。近几年,他以特优价格向转业干部提供住房,帮军属脱贫,为军人做了大量好事。这次他专门印制了数千件“西沙卫士”背心,并捐赠一些其它物品。他的行动源于这样一个想法:“作为同龄人,我们不能忘记军人作出的牺牲,不能让他们有失落感。战士的需要,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香港陆氏(蛇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海天特意从深圳运来了两台公司最新研制的彩电;
全国青联委员、故宫博物院青年书法家董正贺送来她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守海疆披肝沥胆,驭铁鲸破浪迎风”。……慰问团团员们用种种方式表达着各族青年对天涯哨兵的崇敬之情。
    (三)
在西沙水警区的一张油印小报上,记者看到了战士写下的“十最”:最高兴的是来船;最盼望的是来信;最希望的是理解;最爱看的是演出……随着慰问团的到来,战士们的心愿得到了满足。
上岛前,关牧村、冯巩、殷秀梅、李扬、聂建华、刘斌、蔡国庆、思浓、思雨等演员在三亚榆林基地,为海军官兵举行了两场高水平的慰问演出,引起轰动,大家戏称“22号台风提前登陆”了。虽说慰问团的“明星”们有的因事未能上岛,但演员阵容依然高手如林。
战士们没有失望。慰问团登上永兴岛的当天晚上,仍感摇摇晃晃,晕晕乎乎的专业和业余演员们就把“不适”扔到一边,使出浑身解数满足战士的愿望:赫哲族青年齐艳华的优美舞蹈,蒙古族青年达乎苏龙的嘹亮歌喉,魔术师王利民的精彩表演,回族青年马义文献上的长达30米的千人签名大条幅,引来了阵阵掌声,笑声。
在一阵激昂的伴奏曲中,身高1.82米的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一级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演员刘斌站在了台前——“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这首被他唱响、深受全军将士喜爱的歌曲,此时听来似乎别有韵味。立刻,全场掌声如雷,战士们和着他的节拍唱起来。刘斌动情了,一支接一支唱下去:有队列歌曲,也有现代京剧,有他的“成名之作”,也有的是首次演唱。他一连唱了7支,相当于半场个人音乐会!然而,谁能想到,昨夜行船,他晕吐得最重,上岛后又开始腹泻。第二天,他又和别的演员一起,为因执行值班任务没能看上演出的高炮二连补演补唱。
在慰问团的日程上,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是:栽种56棵象征56个民族团结的椰子树。树苗是从海南专门运来的。谁都清楚,此时此地,以这样的名义植树有着多么深远的意义。慰问团成员们争先恐后地刨坑、栽树、浇水……灿烂阳光下,“全国各族青年团结林”的石碑落成了。这心愿,将如这椰林,长青不败。
(四)
在整个慰问期间,最令人难忘的是升旗仪式。头天晚上,怕因劳累睡过了头的慰问团成员们便互相打着招呼:“喊我一声”。第二天早晨哨声一响,大家便立即起床,穿上民族服装,兴冲冲地向升旗的方向走去。他们和海军官兵一样整齐列队,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6时30分,当太阳跃出海面的瞬间,西沙水警区施祖圣大校一声令下:“奏国歌,升国旗!”刹时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在各族青年和海军官兵的注目下,冉冉升起。齐艳华说:“在这里升国旗和在天安门前升国旗一样令我激动,我更加理解了祖国海洋国土的神圣和西沙官兵的奉献精神。”
台风又要来了!全国各族青年慰问团在永兴岛慰问两天之后,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西沙。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祝愿着:西沙——保重,保重——西沙……(附图片)
青年歌手思浓在为战士签名
冯巩与战士们在一起
王红摄影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作为在城市与乡村间游移的边缘人,民工注定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美学社的大学生们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一片赤诚的爱心,办起了“民工培训班”,为民工们真正文明地融入城市生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大学生与农民工
王娇萍许云杰
一路山水一路情
1995年4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十几位伦理美学社同学像往常一样汇聚在一起。民工现象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话题。“民工婚恋观变迁对社会转型的作用”、“民工潮对乡间文明的影响”、“民工与未来社会”、“民工的业余生活状况及对策”等十多个课题被提了出来。他们形成一个共识:搞好这些课题研究将是大学生为社会做的一份沉甸甸的贡献。
说干就干,他们一边到图书馆、各大书店查寻有关资料,一边分组前往北京西什库街早市、西直门建筑工地、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走访民工。“我们到北京来,许多人看不起我们,嘲笑我们。晚上,我们只会喝酒、打架、生闷气。想学点知识,又无钱无门路,生活真难呀!”受访民工沉重的喟叹,深深震颤了同学们的心。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为都市里的民工免费地办培训班,帮助他们学点东西和适应城市生活,怎么样?”哲学系学生会主席、92级劳模班的梅良华同学的建议刚一出口,就获得大家一片赞同。
为更加全面地掌握民工的情况,使培训班办得有针对性,骄阳似火的7月,9名伦理美学社的同学在哲学系团委书记梁家锋老师带领下放弃了返回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毅然深入民工输出地之一的安徽农村,了解民工受教育以及返乡后的状况。7天里,霍邱、淮南、凤台、怀远、凤阳、定远、涡阳等市县的田间、农家或乡镇企业,都留下了他们奔波辛劳的身影。
农村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农民兄弟发家致富太需要知识和技术了。调查中,他们也惊喜地发现了一大批爱家乡的有志青年从打工的城市带回知识技术和宝贵资金,为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
城市里打工的民工有了“金刚钻”,返乡就敢揽“瓷器活”,成为一方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7月的皖北之行,大学生们受益匪浅。
风风雨雨才是真
9月初的一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赵树凯得悉北师大的大学生欲为在京民工举办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很受感动,便热诚地同伦理美学社、北师大哲学系研究生会的同学一起探讨创办民工培训班的事宜。闻讯赶来的两位河南籍民工王哲愚、王雨华,向学生们掏出一番心里话:“我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但我们有一颗上进心,想融入首都的生活,为首都的建设和繁荣出把力。办民工培训班是为咱们民工办了件大好事,我们先给大家鞠个躬,谢谢了!”
民工兄弟的渴求和期盼,令大学生们深受鼓舞。9月下旬,22名同学分组行动,他们骑着自行车,到工地、工棚和民工聚居地不厌其烦地宣传、动员,希望民工们能报名参加培训班。31位民工报名参加第一期培训班。
大钟寺农贸批发市场,有5万多流动的民工,从事批发蔬菜和水果等,北师大学生的构想和愿望,令农贸市场管理处的负责人喜出望外:“我们这儿民工多,很需要系统培训和教育,第一期培训班就定在我这儿吧。我们携起手,一定能办好的。”
“第二期民工培训班放在我们这儿办吧,我们出钱去租教室。”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管理处的负责人也向大学生们保证。晚上7点多,吃了“定心丸”的大学生踏着浓浓的暮色返回静谧的校园,虽饥肠辘辘,满身疲惫,但一袋方便面、一块面包,他们也品出了其中的甘甜。
爱在深秋显风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授课组开始马不停蹄地备课。讲义写出后不满意,撕了重写,反反复复修改。大学生们横下一条心要打响“第一炮”。就这样,一页页浸透着大学生们心血的讲稿一篇篇写出来了:《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劳动法知识》以及工商、税务等有关知识……
10月25日下午,由大学生首创的“民工培训班”在大钟寺农贸批发市场开课了。栾静同学在民工目光的追逐下,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她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授城市公民应具备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语言规范。阵阵笑声和掌声频频响起。课授完了,20多位民工意犹未尽,围着栾静交谈:“你们大学生知识广,没有架子,我们很感动。真没想到在北京还能进课堂学东西!”大钟寺市场总经理何德全插话说:“民工培训班要一期期地办下去。今后,只有取得考试合格证书的农民商贩才能在我们市场持‘证’营业。”
11月1日,天意小商品市场第一期培训班也顺顺利利地开课了,1650多名民工参加了培训班。
大学生办起京城民工培训班的消息不胫而走,民工们奔走相告,许多远在上海、广州的民工闻讯后,纷纷来信、打电话,代表外地民工感谢北师大的大学生们。一名在上海打工的江西籍青年还写来信,诉说渴求赴京打工、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决心。
“民工培训班”今后的路还很长。路该怎么走?伦理美学社的梅良华同学的构想和希冀是:“民工的需求不一,文化层次不一,所以教学内容也应不同,这不仅要求我们多努力,多传授些实用技术,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相信民工培训班这朵鲜花一定会开遍京城!”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国旗理念爱国情
——访青年高级设计师叶双凯
纪言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民营商品博览会上,我认识了厦门三叶包装设计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双凯。他所创作的近百件商品包装艺术作品在博览会上引得众多的参观者驻足,特别是他为台面国旗所作的包装设计,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赞扬。这位具有典型闽南性格、29岁的小伙子,用他那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给我道出了一番关于国旗理念的思想,着实让我听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一面党旗、一面国旗,取名为“敬意旗”,摆放在党政军首长和企业家的办公桌上,顿生庄严的美感。1994年下半年以来,办公室内“国旗热”,发端于福建厦门,传至大江南北。久违的国旗情结,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这种“敬意旗”有三种包装、三种规格:第一种,室内立式国旗,包装的平面下半端是红色海洋,左上角往上斜的三角红色块,表达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勇往直前的力度。第二种,台面党旗、国旗双面式,包装构图是两座山峰抽象造型,托起一颗红桃心,取意于红旗打自井冈山的重峦叠嶂中,如今红遍祖国大地似海洋。第三种,台面国旗,其包装深红色为底,套黄屹立着一座华表,并凸出“吾国天佑”四个字,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承了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
看着,看着,一种崇高的美感,油然而生。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国旗理念和深含其中的爱国情结。”“敬意旗”包装的设计者叶双凯说,“我设计过几百种商品包装,都没有设计国旗包装那样感到如此深沉的激动。”
“人人都有爱国心。面对中国的国徽、国旗,我们都会升腾起国家和民族的自尊感。但是,这种崇高的感情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出现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这种感情寄托的多种形式。除规范的场合外,在我们许多标志物,如徽章、奖牌和衣饰等等,都可用适当的国旗形象寄托我们的感情。我把这种通过对国旗形象寄托爱国心的现象和方式叫做‘国旗理念’,也有人称之为‘国旗文化’。”
叶双凯认为,国旗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最高标志之一,国旗理念是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旗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标志性艺术品,对它的社会需求程度,正是中国人爱国主义的特定表现内容。“这就是我为‘敬意旗’作包装设计的出发点。同时,我也在思考、探索,在我为其它商品作包装设计时,特别是在名牌产品出口的包装上,也要体现我们的国旗理念。”
叶双凯出生于福建平和县农村,少儿时期正值“文革”时期,因受家庭错案的牵连,多次失学。在繁重劳动之余,他刻苦学画,18岁考入福建美专装潢设计专业。毕业后到海南工作。从1988年起,他走上了创办设计印刷企业之路。除海口外,他与外商合作,在厦门、深圳创办了两家分公司,为全国各地上百家企业的产品作包装设计和彩印。他的作品多次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评选获奖,他还兼任闽南画院画师、新加坡美术协会理事,曾在一些美术院校多次讲学。
“上小学那时,我学画画,第一幅就是画国旗和天安门。”叶双凯介绍他的成长史,“8年前,我入党时,面对党旗,国旗就在我心中升华了。作为共产党员的民营企业家,我只能用我的全部心血为党旗和国旗增添光彩。”
叶双凯特别强调,商品包装、商标设计,绝不仅仅是表面装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能够在包装艺术的理念上体现出来。企业的爱国主义只能表现在所创造的优质产品上;而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其包装艺术的形象也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意志。因此,我们要倡导中国的国旗理念,让中国名牌产品在国旗的导引下,树立起牢固的国际市场形象。
叶双凯建议,中国名优产品在包装上都要有国旗形象作为出产国的标志,但必须确保是名优产品。为此,他正在研究国旗形象的艺术适用性和审美效果。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年岗位能手活动

  “钟声工作法”推广记
何培虎
11月22日上午,重庆铁路分局重庆客运段举行隆重仪式,命名全国劳模钟声所在的京渝七组为“钟声班组”,并以此掀起推广“钟声工作法”的热潮。
今年33岁、来自四川黄继光家乡的钟声,在从事列车服务工作的11年里,为旅客提供便民服务4.8万多人次,帮助3869名旅客排忧解难,收到中外旅客表扬信381封,受到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表扬67篇(次),先后获得省市“服务明星”、铁道部“路风建设先进个人”、“火车头奖章”、市、省部级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36种(次)。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钟声总结创造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法——“钟声工作法”。它的目标是让旅客放心、满意;其核心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它的具体内容可归结为“一三三四”,即一种本领,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三种感情,车门口建立感情,车厢内加深感情,下车后留下感情;三个一样,有无领导一个样,旅客多少一个样,农民旅客和一般旅客一个样;四种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团结同志的精神。
为把身边的明星变成职工的共同财富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水平,重庆客运段通过作报告、办列车壁报、演讲会等形式宣扬钟声事迹和“钟声工作法”。在京渝八个班组成立“学钟声小组”的同时,钟声还到京渝各组列车上作示范表演,就在他赴京参加劳模大会的旅游列车上也不忘推广示范“钟声工作法”。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钟声工作法”的推广,全段服务质量提高,路风明显好转,效益稳步增加,职工情绪稳定。截至10月底,全段共收到表扬信48封、锦旗37面、留言簿表扬意见12万多条,旅客不良反映比去年同期减少60%左右。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年信箱

  不变的信念
编辑同志:
读完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二日人民日报《当代青年》版上《赵海英和她的“家庭幸福院”》这篇文章后,不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赵海英,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把五名孤、寡、病、残者接到自己家中,十二年来,她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和拳拳的爱心无私奉献给了他们。
谁不是血肉之躯?谁没有父老兄弟?然而为了这五名生活无着落的孤、寡、病、残者,心如明月的海英和大公无私的丈夫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他们追求的不是家庭的富有、个人的安乐,而是无私的奉献和人格的升华。
由此,我想起时下有些青年在实践着这样的人生:他们追求享受而不愿艰苦创业;追求潇洒而甘于平庸;追求完美而缺乏责任。他们在碰撞的酒杯间溅泼岁月,在摔掷的扑克中抛却青春,在迪斯科的舞乐中践踏希望,在经营安乐窝的角逐中折断生命的樯桅……
难道这就是历史对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期待?决不是!这将意味着堕落,意味着倒退。
赵海英和她丈夫的高尚行为无疑给我们当代青年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一切都可以变,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信念不能变!
湖南省凤凰县官庄乡卫生院滕建全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特殊典礼
本报记者唐维红
12月6日,是拥有2000平方米营业面积、国内目前最大、品种最全的专业灯饰市场——深圳黄金灯饰总汇开业的日子。没有常见的列队剪彩的镜头,在来宾和路人的注视下,公司总裁夏春盛将200万元的支票交到了共青团深圳市委书记、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主席林洁的手中。把原打算用来举行开业庆典的钱捐献给共青团深圳市委,设立“深圳市青少年奖励基金”,是深圳黄金灯饰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心愿。
被誉为“灯饰王子”的27岁的夏春盛,1992年从江苏独闯深圳,创办了深圳黄金灯饰有限公司。经过3年多的奋力拚搏,他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的名牌,投资1.5亿元兴建的占地4万平方米,国内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黄金灯饰科技工业城”业已投产。工业城致力于开发生产各种高科技灯饰和省电节能照明灯具,并保持了50%产品的外销。
在创业中,夏春盛始终不忘父亲的教诲——“一个人先得做好人才能成事;做不好人,一事无成。”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是他一贯的信条。5年来,他领导的企业仅捐献给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就达65.5万元之多。
由于不俗的业绩,几年来,夏春盛先后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前不久,他又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