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石河子人
——全国农垦系统边疆文化长廊现场会记
常莉

现在的石河子是个美丽的城市,是绿树和姹紫嫣红的鲜花装点的城市,是高楼商厦霓虹闪烁的现代化城市。不仅如此,它还是全国绿化先进城市,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人,都会赞叹它的整洁和绿色。“石河子城市不大,在全国却小有名气。”石河子的市长自豪地说。
石河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代名词。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人,总会知道王震,知道50年代初期的屯垦戍边,知道著名的军垦第一犁。在石河子市的中心广场上,《军垦第一犁》的雕塑在绿树和鲜花的掩映中,依然十分醒目:许多人在雕塑前流连,拍照留影。
40年前的石河子,是沿玛河旁一个荒凉的驿站,在只有红柳和骆驼刺的千里戈壁上,它孤独地面对着亘古的荒原。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保存着的旧照片里,可以依稀看到它的影子——一排排用草搭起的低矮的“地窝子”,是当年兵团战士住的地方,“地窝子”的背景就是石河子:一片广漠的戈壁滩上,连一棵树也见不到,能看到的是面对着戈壁荒滩,蹲在“地窝子”食堂旁吃饭的战士和“帐篷商店”前兵团战士那纯朴的笑脸。
40年过去,千年的戈壁成了绿洲,沿玛河旁的驿站海市蜃楼般地变成了一座戈壁新城。面对着这沧桑的巨变,人们都不禁用神奇来形容。然而,这不是神的赐予,是人类的辉煌。兵团流传着许多过去的故事:有一位在战争年代曾得过13次勋章的老红军,从50年代进疆以来,一直拿着放羊鞭放羊直到最近去世;50年代的军垦战士们为了建工厂,把领子、帽檐儿和衣袋都节省下来。就是在那时,兵团建起了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七一纺织厂……在新疆,军垦战士们用一锹一镐建设起来新型市镇还有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在新疆2019公里的边防线上,都有屯垦戍边的兵团人。他们兴修水利,开荒造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发了十几个大型垦区,有30多个大中型企业。兵团占新疆1/1000的人口,创造了1/5的产值。兵团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为新疆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

在全国农垦系统边疆文化长廊现场会上,全国农垦系统的代表们长驱1300多公里,参观了北疆的农七师、农八师和农九师,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农九师豫剧团自编自演的河南豫剧《西域情》,地处边境的团结农场哈萨克粗犷剽悍的叼羊赛和快乐诙谐的姑娘追;卡拉OK歌舞厅现代的流行歌曲,维吾尔古老的阿肯弹唱;离退休老人的广场秧歌,少先队员的表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兵团有自己的群艺馆、歌舞团、图书馆,各个农牧团场有自己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创建于50年代的石河子医学院和石河子农学院正在建新的教学大楼,农九师有线广播电视台是新疆首批被广电部批准的7家有线广播电视台之一……
谈到边疆文化长廊活动的意义,兵团副政委倪豪梅的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兵团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党政军合一,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是工作队、战斗队、生产队。兵团共有172个农场,其中有58个农场在边境线上,许多地方不适合种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很差,兵团农九师在边境塔城地区,几个团全是贫困农场。在我们兵团内部流传着尽人皆知的几句顺口溜:‘是军队没军费,是企业办社会,是农民要入工会,是政府要纳税。’包袱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所有制单一,都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兵团又有自己的优势: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比较高,机械化程度也比较高。兵团人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现在正处在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同步发展,文化事业在二次创业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文化与经济结合,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缩小边疆与内地与沿海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
离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正是摘棉花的季节。新疆有充足的日照,瓜果很甜,但太阳也很灼人。在8月亮得耀眼的阳光下,兵团大片的棉田里,农工们和机关下来的干部都在摘棉花。这里有经枪林入弹雨的战士的后代,有60年代上海支边知青的后代,有毕业分配进疆的大学生的后代……他们是军垦第二代、第三代的可敬的建设者。正如边疆文化长廊现场会结束时的大型文艺演出《我是石河子人》开篇的话:“全国有多少民族,我们就有多少民族,全国有多少省份,我们就有多少省份来的人……但是,我们是石河子人!”——他们有军垦人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气概,有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他们又是继往开来的新的一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你会多次看到、听到这样一句话:“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他们不仅要把戈壁变成绿洲,把边疆变成粮仓,他们还要在经济和文化各方面赶上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用灿烂的文化繁荣的经济为祖国镶上一道金边”。在著名的北大荒,在南海椰林,云南版纳……有百万农垦大军,他们和石河子人一样,他们正在努力工作着,为了明天的辉煌。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启事
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文艺短论的发展,本报文艺部与郑州市二七糖业烟酒总公司携手举办“习水杯·文艺短论”的征文活动。
征文要求以小言论、杂文或随笔的形式,根据当前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现状,针对社会文化的各种思潮和现象,进行有的放矢、言简意赅的点评,运用评论的武器,树立正气,表彰先进,批评落后,鞭挞邪恶。征文要求角度新颖,视野开阔,内蕴深刻,文字精美。来稿篇幅要短小(一千字左右)。
征文来稿将择优选登;征文结束后将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篇,并予以奖励。
征文时间为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五日。
欢迎广大作家、艺术家和本报读者踊跃参加这一征文活动。来稿请寄:人民日报文艺部“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组。
邮编:一○○七三三。
恕不退稿。
人民日报文艺部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生命之美
——王森然先生诞辰100周年感怀
张仃
我以《生命之美——王森然先生诞辰100周年感怀》为题,呈献给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王森然先生百年诞辰,以示对先生深深的怀念。
清光绪三十三年,年方十三的王樾,也就是后来的王森然,在自家门首榜书一联,联云:“振衣帕米尔,濯足太平洋”。
一位少年,生逢国危民艰的衰世,立下这样的奇志,真令人惊佩。他透过层层颓云,展现出少年中国的一点星火。这一点星火,不仅点燃了王森然漫长一生的生命火炬,而且也随着他传奇般的英雄人生,点燃无数热血青年的生命火炬。历史证明,这熊熊的大火,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最悲壮的史诗,而王森然先生的生命,在这史诗中尽显灿烂之美,以其文章道德永远激励后人。
纵观王森然先生的一生,我认为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作家和画家来说,真正难以企及的也许是他的英雄人格。从职业上来说,森然先生是一介书生,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一个知识分子。在军阀的鬼头刀和“汉阳造”下,他不得不四处逃亡,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无力的,不仅他是无力的,整个知识界都是无力的。但曾几何时,那些当年通缉他的军阀,如曹琨、张宗昌辈,一个个灰飞烟灭,而王森然先生为之奔走呼号的民主进步事业,却深入人心,铭刻着他的名字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因为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车轮,而永载史册。作为一个学者,一个诗人,一个画家,生当中国历史承前启后的巨大变革时代,最重要的,最可贵的,首先是他的历史使命感和对社会人生的强烈关注。只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其人其文才不辜负时代,才会为后人敬仰。在这一方面,森然先生永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在这个最需要知识分子发挥其责任感的时代,我们纪念王森然先生诞辰100周年,更有着特别的意义。
当前,作为中国文化和世界艺坛一枝奇葩的中国书画,竟被有的人视为奇货可居的争名逐利之具,充斥耳目的竟是些江湖骗术。而当艺术界自身尚不能扶正祛邪,又如何肩负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呢?艺术家自身无生命之美,又如何能创造美的作品呢?如何以美育人、以美改造社会呢?
在这样的时刻,我格外怀念可尊可敬的王森然先生。他在所著《李大钊先生评传》中这样称颂李大钊:“学问之渊博,道德之高尚,理想之宏远,热忱之深厚,胆气之雄威,意志之坚挺,均横绝一世。”王森然笔下的李大钊,首先是一个焕发出生命之美的文化英雄。古人有云:“英雄惜英雄”,王森然先生的一生,证明了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英雄人格和品质的知识分子。他的文章,他的绘画,甚至他的学问,莫不贯穿着这样的英雄气质。我们今天的时代,我们今天的学术,我们今天的艺术,不仅仍然需要这样的英雄气质,而且要靠这样的英雄气质,来点燃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之火,只有大无畏的燃烧的生命,才是真正美丽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天桥乐茶园晚宴剧场开业
以弘扬祖国民间传统文化,加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促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振兴民间艺术为宗旨的天桥乐茶园晚宴剧场于近日开业。
天桥乐茶园晚宴剧场是集京味饮食文化、京剧艺术、地方戏曲、武术杂技、市井文化、茶文化等为一体,利用一九三三年的我国第一座平台式舞台而设计的具有传统艺术特色的晚宴剧场,它的开业将为北京地区增加一项具有文化特色,民族特点,观赏性与艺术性兼有的旅游新项目。
天桥乐茶园坐落于北京民俗文化发源地——天桥。天桥作为北京民俗艺术的摇篮,将为弘扬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12版(副刊)
专栏:

  “北京六人书法篆刻展”开幕
近年来活跃于书坛的六位中青年书法家:王友谊、宫双华、曾翔、李晓军、蔡大礼、徐海,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书法篆刻联展。参展者都曾在国家级展览中入选并获奖,他们的作品经过磨砺正在走向成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都是最新创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

春醋(中国画)杨元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