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辉煌别“八五”
——来自乡镇企业的报告
齐景发
成就与贡献:引起举世瞩目
“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1990年—1994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从9581亿元增加到4258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57%增加到75%;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从2857亿元增加到8600亿元,净增5743亿元,占农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新增部分的90%。
——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1990年—1994年,乡镇企业职工从9264万人增加到1.2亿人,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736万人。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90年的22%提高到1994年的26.6%。5年乡镇企业共支付职工工资95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60%来自乡镇企业。1994年平均每个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为3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的27%。
——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1990年—1994年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资金564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业投入的90%以上,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的发展,为农副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成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推进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到1994年,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3233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另一方面,推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一大批新型农村小城镇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迅速崛起。目前,全国已有小城镇5万多个,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小城镇达5467个。
——成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物质保证。1990年至1995年乡镇企业用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资金达715亿元,发展了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交通运输、民政优抚、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等各项事业,解决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时,乡镇企业把现代工业文明注入广大农村,促进了农民的知识化、专业化,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二三产业大军。
——成为增加各级财政收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乡镇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2586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11500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4.6%上升到30%(按可比价格算)。5年来共上缴国家税金4133亿元,其中1994年为1592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5181亿元)的31%。1994年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达399.7亿美元,出口商品交货值为3398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强。
——成为稳定农村、稳定社会、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因素。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成为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发展和繁荣城乡市场的有生力量。目前乡镇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已占相当比重,如原煤占45%,水泥占40%,服装占80%,中小农具占90%,砖瓦占95%;同时创造和发展了一大批各类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商品市场。
特点与趋势:预示美好明天
“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和提高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以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广大农民从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发展新的公有制经济,在继续巩固发展乡村集体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联户办、户办、股份合作办、合资合作办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大大加快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形成了以集体企业为主导,其他经济成份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的所有制结构。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构成中,乡村集体企业占67%,其他经济成份占33%。从发展趋势看,其他经济成份发展较快,各种经济成份相互融合发展的态势也较为明显。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1994年统计,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000多家,创造的产值、利税,均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10%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
——企业改革由内部制度改革向产权制度改革等深层次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乡镇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一是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全国已有20多万家乡村集体企业通过试点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联合越来越普遍,并以资产为纽带向集团化发展,1994年全国性的企业集团已达200多家,省、地级企业集团大批涌现,较好地发挥了龙头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的优势,增加了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企业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破产等项改革措施配套进行,盘活了存量资产,使现有生产能力得以充分释放,为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外向型经济成为发展的强大牵动力量,由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开拓。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引进了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带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对农业的支持从单纯的资金补农建农向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转变,逐步与农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过去乡镇企业对农业的反哺主要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形式,在资金上支援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目前,除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外,其支持方式正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区域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种全方位的支持,带来的效应越来越显著。以农产品加工、运销、储藏等乡镇企业为龙头,组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集团和“公司+农户”型贸工农综合体,使农民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互为依托、互为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一方面国有企业生产的设备等工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当份额销售给乡镇企业和职工,这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乡镇企业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场地、廉价劳动力、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目前乡镇工业为国有工业的配套率在40%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各自发展的需要,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各种经济联合越来越普遍,使国有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优势与乡镇企业的机制、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依托工业小区和小城镇,相对集中布局的格局开始形成。目前全国已建或在建各类乡镇工业小区4万多个,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减少了公共设施投入,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聚集效应,尤其是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994年乡镇企业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13%,第三产业从业职工所占比重达19.5%,同时也避免或缓解了农村工业化过程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东西合作普遍得到重视,从上到下正在努力推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农业部批准已经建立了124个“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小区”,向农业银行推荐了100个示范项目,东西合作项目储备、干部交流、人才培训等工作正在积极进行。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制定了“西进计划”。河南、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等中西部省区积极选择项目和工业小区,主动与东部地区结对子、搞联合。不同地区间乡镇企业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不仅推动了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提高。1994年乡镇企业产值增长速度中西部比东部地区高出20多个百分点。
困难与问题:逼出发展新路
乡镇企业在改革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资金严重紧缺。乡镇企业贷款在全国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太小。1994年农业银行总行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仅为158亿元,仅占国家全部信贷规模的2.2%,1995年为160亿元,即使加上信用社和其他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每年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比重只能占到8%左右。这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要求也不相符。
——企业税负加重。税制改革后,乡镇企业上交国家的税金陡增,1994年为1592亿元,增长50.33%,占乡镇企业利税总额的41%。从1994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使用专用发票作为抵扣增值税的凭证,但不允许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下乡镇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使用,其产品销售因不能使用含税发票而需要由买方单位抵补增值税,严重影响了产品销售和经济效益。大量乡镇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失去生存和发展条件。
——社会负担沉重。乡镇企业除了交纳国税、地税和承担以工补农建农、农村各项社会性支出等费用外,更有一些不合理负担。据我部乡镇企业负担调查初步汇总结果看,目前乡镇企业的各种规费项目达50多种。其中企业能够承受的合理负担占44.6%,企业难以承受的合理负担占5.4%,不合理负担占50%。
——机制亟待完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更强,机制优势相对弱化,尤其是原有乡村集体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如何明晰产权,实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目前还正处在探索之中,有许多难题和关键环节没有突破。
——管理亟待加强。一些乡镇企业存在财务混乱、产品质量差、安全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
——亏损不容忽视。1994年乡镇企业亏损面为11.38%,比上年增长1.65%;亏损额为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66%。
为了克服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要寻求新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之路,这就是:注重质量效益,坚持发展提高。也就是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转到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努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者系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短评

  迎接新挑战
我国乡镇企业以骄人的业绩告别了“八五”。但这只能说明过去。在即将跨入“九五”门槛的时候,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乡镇企业“从湖泊游向了大海”,从“草根”长成了大树。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进一步搞活,三资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的壮大,乡镇企业竞争的范围更广、对手更多更强了;随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乡镇企业原有的一些优惠政策几不复存,相反有些负担还加重了。另一方面,是来自乡镇企业内部的挑战,一些乡镇企业灵活的机制在弱化,“泥饭碗铁化”,导致竞争能力的减弱,一些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产品档次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挑战和机遇同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对乡镇企业发展就是一次大的机遇。“九五”期间要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上来。过去,一些乡镇企业往往以外延扩大再生产求发展。面对新的形势,今后应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靠高科技取得高附加值和高效益。
与外部环境的挑战相比,来自自身的挑战更为严峻,要超越自我,往往需要付出更艰巨的努力。无论是东部起步较早的乡镇企业,还是中西部起步较晚的乡镇企业,都要摒弃狭隘的封闭保守意识,大胆改革,勇于进取。当前乡镇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探索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能够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的新路子。原有乡村集体企业越来越暴露出产权不明,责任不清,政企不分,负盈不负亏等机制上的弊端,必须大胆改革,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村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竞争力。各地把乡村集体企业改造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以及对企业实行兼并、租赁、拍卖等改革措施,实践证明,方向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各地应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规范和提高。
广大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增速高于东部的喜人势头。但总的看,中西部乡镇企业仍比较落后,与东部差距仍进一步拉大趋势,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应加大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力度,切实实施好东西合作工程,使东部与中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根植于亿万农民群众的乡镇企业有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只要牢牢抓住“两个转变”这个关键,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以更加辉煌的业绩迎接新的世纪!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走向“大高外”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本报记者夏珺
9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次创业”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用“大、高、外”三字概括。“大”——企业的规模在长大;“高”——企业素质、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在提高;“外”——外向型经济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牵动力。
由“船小好调头”到“船大抗风浪”、“造大船出海”。乡镇企业的规模在长大,涌现出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
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那时还主要是靠铺新摊子、数量的扩张。进入90年代,尤其是近几年,乡镇企业数量的增长明显趋缓,但企业的规模却在不断长大。
这是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自我调整的结果。乡镇企业家们在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会到,“一个鸡蛋的家当,人家一巴掌就能给你打碎,要站稳脚跟,就必须把企业做大。”于是,一大批羽翼渐丰的乡镇企业,主动由过去的“船小好调头”转向了“船大抗风浪”、“造大船出海”,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国家权威部门对全国500家大企业排序,首次将乡镇企业纳入,有30多家乡镇企业金榜题名。另一件是,农业部颁布了万向集团公司等首批327家全国性乡镇企业集团。这327家是从各地申报的企业集团中硬碰硬“筛”出来的。
市场无情,大浪淘沙。在一批乡镇企业长大的同时,也有一批乡镇企业在竞争中“死”掉。去年全国乡镇企业的亏损面达11.38%。一些发达地区提出“抓大、活中、放小”,对乡村集体企业中的“小、微、亏”企业实行拍卖、租赁,仅浙江就拍、租了2万多家。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乡镇企业整体素质、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乡镇企业在国家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乡镇企业只能“拾遗补缺”已成为“老皇历”
乡镇企业规模的由小到大,是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
——乡镇企业成为专利技术的大买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专利技术约有60%落户乡镇企业,1994年科技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值的贡献率达45%,比199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国70%以上的乡村集体企业完成了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建设。记者在安徽宁国中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车间里看到,墙上贴着的工人完成产品的数量、质量报表是两天前的(每两天公布一次)。一汽老总耿昭杰来此考察时感慨万分:“想不到在这么一个偏僻山沟里,竟有管理得这么好的企业。”
——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抽查表明,乡镇企业产品合格率为75%(这个指标已接近国有企业),优质产品稳定保持在95%以上。一大批名牌产品,如容声冰箱、科隆电器、美的空调、雪豹皮衣、红豆制衣、一休童装、三优家具、乐百氏奶、南方黑芝麻糊等等,均出自乡镇企业之手。
“挽起裤角下田的泥腿子”还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乃至“亚洲第一”。在最近评出的21个名牌衬衫中竟有15个是乡镇企业生产的,“雅戈尔”荣登榜首……乡镇企业产品傻大黑粗、土里土气,乡镇企业只能小打小闹拾遗补缺已成了“老皇历”。乡镇企业在国家工业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同步增长。今年1—9月,乡镇企业运行态势良好,再创佳绩: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2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9%;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2%。据12个乡镇企业大省(市、区)调查统计,乡村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1.54%,但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45.98%和39.57%,大大高于产值增速,呈现出速度回落、效益增加的喜人态势。
外向型经济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在全国出口创汇总额中乡镇企业已然“三分天下有其一”。发达地区过去盼“老外”,如今挑“老外”
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把触角伸向国外、海外,由过去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开拓。
1994年,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全国已有13万家,其中321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乡镇“三资”企业已近3万家,利用外资总额156.8亿美元。“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1994年,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398亿元,创汇近4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已由“七五”末的不足1/4,跃升为“三分天下有其一”。
“外向型”对乡镇企业来讲,已不仅仅是出口商品换回美元,而是“三外”(外经、外贸、外资)一齐上;不仅仅局限在沿海地区,而且延伸到了中西部地区。记者与一些乡镇企业接触感到,如今的乡镇企业家眼界之开阔、气魄之雄伟、国际竞争意识之强烈令人叹服。1994年,乡镇企业已在境外办厂886家,总投资达25.64亿美元。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引进外资已由注重数量转到提高质量上来,过去是盼“老外”,如今挑“老外”。“挑”的结果是将一些国际大公司、跨国公司引进来,兴建技术起点高的大型合资、合作企业。一些有实力、有眼光的乡镇企业家由过去的引进资金为主转向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为主。山东高密市兴华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王建章到韩国考察时相中了韩国生产除尘机的技术、设备,后几经周折,硬是把这套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给“搬”到了兴华办的科技园区。他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就是要把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搬到中国的土地上来。搬来了,我们就赢了。”
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向世人展示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辉煌。展品涉及机械、电子、冶金、轻工、化工、纺织、五矿、服装、工艺美术、食品等40多种行业,从多媒体电脑、激光唱盘、光纤电缆等高科技产品到做工精美的服装鞋帽,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它形象地告诉人们,乡镇企业只能出口松花蛋、柳编筐的时代已经过去。统计资料表明,如今在服装、工艺品、轻工业品、丝织品、电风扇等出口产品中,乡镇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在五金工具、建材、纺织等领域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一支生力军。(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天津大邱庄乡镇企业工业园)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张家港市的昔日农家女,如今是生产精密电子器件的技术能手。
新华社记者 孙 参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成长在乡镇企业
来到浙江农村股份制乡镇企业——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60多名大学生努力进取,已逐步成为骨干力量。新华社记者沈楚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