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京剧如何走向青年
曹禺
一股扑面而来的暖风,骤然吹进了京都舞台。上海京剧院《京剧走向青年》巡回展演,在首都海淀大学区掀起了阵阵热浪。青年学生被民族艺术瑰宝的魅力打动了,征服了。舆论界、文艺界、理论界、教育界,亦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这一不同寻常的京剧演出活动。由这次活动所激起的强烈社会反响告诉我们: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艺术,能够获得青年一代的理解和喜爱,她依然拥有继续发展和再造辉煌的生命活力。
每年每度,在京演出的戏曲团体可谓多矣。为什么首都青年学生“情有独钟”,对以前几乎从未谋面的上海京剧,表现出特别的偏爱?我们可以从剧院回收的青年学生观众调查问卷中找到答案: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剧目,使青年学生受到一次高效率的京剧启蒙教育,切身感受到国粹的魅力。
上海京剧院进京展演的四台剧目,是上海京剧艺术工作者们多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心血的结晶。从内涵深邃、意韵无穷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到技艺高超、情趣盎然的新编神话剧《盘丝洞》;从气势磅礴、贴近生活的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到根据莎翁名著《李尔王》改编的《歧王梦》,尽管风格迥异,成熟度不同,都体现出艺术家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刻意追求的创作态度与敬业精神。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难度很高。只有高水准的京剧演出,才能焕发光彩,充分展现京剧艺术特有的魅力,从而满足老观众,吸引新观众。上海京剧院的这次展演之所以获得众多青年学生的赞赏,其剧目乃至舞台演出整体的高品位、高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用精湛的艺术,使青年学生信服:京剧真是了不起,值得为之倾倒,为之痴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戏。艺术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会充满生机,才有光明的前途。上海京剧院选用新创排的剧目来为大中学生演出,正是他们高明和聪明的地方。这些新的剧目,使青年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如今的京剧,在思想情感上,与当代青年人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她的艺术语言也是不难理解的,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审美障碍。青年学生在心理上对京剧的认同,将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撑起一方明朗的天空。
事在人为,上海京剧院的这番事业,是由一批富有奉献精神和远见卓识的京剧工作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同心同德、脚踏实地来完成的。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仅贯串于整个创作、演出过程,也体现在这次巡回展演活动的组织、宣传工作中。这种可贵的“人和”,是上海京剧院屡获成功的基石。抓“精”,标“新”,靠“人和”,上海京剧院给我们带来的何止是几台戏呀!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启事
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文艺短论的发展,本报文艺部与郑州市二七糖业烟酒总公司将携手举办“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活动。
征文要求以小言论、杂文和随笔的形式,根据当前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现状,针对社会文化的各种思潮和现象,展开有的放矢、言简意赅的点评,运用评论的武器,树立正气,表彰先进,批评落后,鞭挞邪恶。征文要求角度新颖,视野开阔,内蕴深刻,文字精美。来稿篇幅要短小(1000字左右)。
征文来稿将择优选登;征文结束后将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篇,并予以奖励。
征文时间为1995年12月15日—1996年3月15日。
欢迎广大作家、艺术家和本报读者踊跃参加这一征文活动。来稿请寄:人民日报文艺部“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组。邮编100733。恕不退稿。
人民日报文艺部
 郑州市二七糖业烟酒总公司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

  抖掉污泥
童道明
我喜欢中央实验话剧院小剧场的那张入场券,它醒目地印着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语录:“我年轻的朋友们,应该把人类一切美好的思想和动机带进艺术的圣殿,在门槛外就应该抖掉那些琐屑的生活的灰尘和污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演员道德看得与演员技艺同等重要。他那部叫作《演员自我修养》的书里,就有不少内容涉及演员的道德修养。
为什么演员特别需要道德修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解释说,因为“在我们这项职业中诱惑人的东西太多了!……这个大诱惑会使我们习惯于偶像崇拜,会把我们宠坏……所以演员要不停地严格自律。”这是一。
第二,演员的创作是直接面对观众的集体创作。于是,向集体和观众负责的敬业精神又成了演员道德的一个核心内容。“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的斯氏名言里,就渗透着演员的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演员道德的见解,与我们中国戏剧道德的传统精神是一致的。“救场如救火”一直是我们戏剧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在我们对于演员的评价用语中,“德艺双馨”四字恐怕是最高的赞美词了。
人品艺品、道德文章,在中国人心目中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韩愈的《答李翊书》,我们都记得“惟陈言之务去”这一句。其实韩愈这封信的主旨是说明学写文章要从道德修养入手的道理:“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有仁义作根的文人,才能写出真有光彩的文章来。这作文的道理也适用于演戏。中国的一代名优,都是凭借艺术与人格的双重力量征服了观众的。
美能补拙。借着青春放出光辉的青年演员,也应让“仁义”及时扎根、“苦练”及时结果,以期延续艺术青春。说到底,还是“勤能补拙”。
不久前,日本有个青年演员剧团来京演出《问问嘴唇》。日本演员不吝汗水、纪律严明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中国同行。在中央实验话剧院为日本演员送行的茶话会上,话题也慢慢集中到了演员的职业道德上。我乘机和赵有亮院长交换了看法。我说,从日本演员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创作欢乐。演员只有全身心投入创作,才可能获得这样的欢乐。他表示同感。从《保尔·柯察金》起,我看过赵有亮主演的所有舞台剧;从《秋白之死》起,我看过赵有亮主演的所有电视剧。我确信,他对这种来之不易的创作欢乐有最深切的体验。
怎样才能进入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创作状态呢?重又想到印在实验话剧院小剧场入场券上的斯氏语录:应该在跨进剧场门槛之前,就“抖掉那些琐屑的生活的灰尘和污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一出独具魅力的喜剧
——高甲戏《玉珠串》观后
李建民
新编古装喜剧《玉珠串》是剧作家诸葛辂继讽刺喜剧《凤冠梦》之后的又一力作。前不久进京演出,以其深刻的内涵、独具个性的艺术表演而为人们所称道。
《玉珠串》取材于狄仁杰一则小故事,但剧作家没有把它写成一般的公案戏,而是从简单的遗珠事件和富有荒诞意味犒奖事件,挖掘内在的喜剧因素。遗珠招榜,以赏金千两、封官、招驸马示之天下,从而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为此不惜寻盗、瞒骗、利诱威逼等事件。商品社会的钱、欲热点,在作者看来是常情又非常情。为满足无限膨胀的私欲而采取的种种不正当、不合法的欺盗利诱手段,不仅不合法也不合乎情理。作者把强烈的爱憎融于豁达的气度之中,在笑声中鞭挞了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类缺点与弱点。通过丁、钱、马、卜四组利欲熏心的丑角,警醒人们:偷骗、威逼、利诱小可毁己,大可殃国!给社会以警钟,给贪婪的灵魂以警示!
喜剧最难,能贴近生活的喜剧更难,这是戏剧界深有体会的。诸葛辂是一位善于运用传统喜剧形式表现现实生活,深得传统戏剧神韵,善于营构喜剧氛围、喜剧冲突的老编剧,编写的喜剧非常老到。他笔下的《玉珠串》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围绕遗珠这一简单事件,却闹出了纷纷扬扬的寻、盗、献、辨珠事件。这些一波未平、一波迭起的密密针线,缀连起离奇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作者擅长于抒情性喜剧之中突出具有荒诞色彩的谐趣。编剧上的一正一反,以反衬正是地道的传统手法,它的出新在于人物的本色,语言的俗雅反差。最后的皇帝让丁、钱、马、卜彼此品评,自相量刑更是富有谐趣的神来之笔,那种荒诞的不得规距的规距,是含俗于雅、含雅于大俗的质朴。卜大巴不知趣地急于等封和被封为“黄门内监”的得意,都让人体味到古典戏文那种深长余韵。
《玉珠串》是一出很好看,很耐看的戏,中国戏曲的传统神韵和高甲戏剧种优势二者得到了高度的融合统一。剧本给二度创作留下了灵动的空间,导演紧紧抓住高甲戏剧种丑角表演优长,生气盎然地创造了满台生辉的喜剧形象。四组群丑和两组丑婆龙套是一次对高甲丑的整体、系统、传神的再创造。现在许多剧种的艺术个性正趋于淡化和消融,而高甲戏的丑角表演魅力正在于它鲜明的剧种个性。《玉珠串》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传统表演艺术发展的可供借鉴的经验。(附图片)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看电视连续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
彭加瑾
长达40余集的电视连续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编剧张雅文、远方,导演陈国军)人物关系紧凑,情节曲折多变,在紧揪人心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名叫山杏的农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品的立意很明确,就是揭示农村妇女解放的曲折与艰难,并鼓励她们要争得真正的自由与自主,就必须把命运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是一部单纯中见丰富,同时又是丰富中见单纯的作品。说它单纯中见丰富,是因为它充分地展示了山杏的不幸的遭遇,并由此揭示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与人性的内容;说它丰富中见单纯,是因为它无论写乡村还是写城市,无论写爱情、亲情还是友情,它都始终围绕着主人公的遭际与命运,都与妇女解放的主题密切相关。它说明创作者有着较丰厚的生活的积累,而且有着较高的艺术修养。否则他们就难以做到既使作品展现出丰富的内容,又使它们的力量全部集中到主题上来。
山杏的命运描写,是在种种不同的人物关系与城乡两个不同的空间展开的。在封闭、落后的无名屯,山杏被流言与阴谋剥夺了爱的权利,被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男人打她,骂她,百般羞辱、折磨她,她忍无可忍,只有以自杀来结束自己年青的生命。获救进城后的山杏,曾试图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即使在这座因改革、开放而充满着生机的县城里,这也是一条不容易趟过的河流。五光十色的生活使她困惑,亲人的“好心”使她为难,家乡的婚姻仍顽强地纠缠着她,所爱的人的自私与偏狭又使她陷入困境。如果说在无名屯,山杏的不幸主要源于环境的逼迫,是明显的封建传统的陋习所致;那么在县城里,种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境遇,便转而成为对她自身觉悟的考验。直到作品结束,山杏依然在艰难地选择之中。
作品的新意与深意在于它没有把人物的矛盾冲突简单化与外在化。它触及到了传统婚姻、爱情观中的两个核心的问题。对于男性来说,是男权至上、男性中心;对于女性来说,则是依附的人格与宿命的观念。
大宝与那位工人兼个体户老板无疑都是深爱着山杏的;然而他们却都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大宝是个纯朴、闭塞的农民,个体户是个城市工人,他们都把爱当成了一种占有,这就可以令人深思。为了占有山杏的美貌与善良,他们也付出了许多,结果不但给山杏,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这就更可令人深思。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几乎所有的男人,包括瘸大叔、大宝爹等,都是爱着山杏的,但他们带给山杏的不是幸福,而是苦难。究其因,是由于他们都站在了男权至上的立场,他们“爱”山杏,但却从来没有真正为山杏着想过,他们想的、做的,都是只为了自己。
山杏无疑是善良的;但善良却未能保证她得到幸福。质朴的追求与抗争使她无力冲破封建习俗的罗网,委屈求全,忍气吞声只能加重她的灾难。进城之后,她所面临的依然是这样一个考验。她所以离开小木匠,自然是心地善良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表明她开始摆脱了“宿命”与对男性的依附,而增长了自主、自强的意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觉悟,她才能闯过离婚的难关,并在与个体户的冲突中不至于屈服。尽管在作品中,艺术家并没有给山杏的爱情追求一个美满的结局,但我们相信一个经过顽强拚搏并开始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是必定会有美好的未来的。
在众多的反对封建意识、颂赞婚姻自主的作品中,《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现实的新旧交替的时代转折点上,写出了一出动人的爱情悲剧。表面上,它侧重于揭露与批判,但实质上,它更倾向于呼唤与勉励。它不仅呼唤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且呼唤着人们自身的一种新型的人格的确立与建设。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改编也是一种创造
——略评川剧《山杠爷》
宜风
川剧《山杠爷》的要害当然是山杠爷的形象,这个形象与电影《被告山杠爷》相比,又有独特的理解,不仅表现得更土,而且更接近四川农村的“大队支部书记”(即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因而更能为观众所接受。编剧谭愫所追求的“轻喜剧的风格”,只是利用川剧固有的幽默叙事手法,但却没有冲淡整个戏的悲剧气氛。
山杠爷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的责任完全不应该由他自己来负。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山杠爷,是一个勤于民事、扶正祛邪的村级父母官。人物的是非标准来源于传统文化,他心目中的法律也来源于落后的农村的生存状态。但是,时代前进了,而且是突变了,山杠爷仍然背着原有的重负,真诚而不虚假,坦荡而不虚伪地管理着他的村民,而村民又无法理解这一个几近完美的父母官首先被淘汰,这就是悲剧的实质。编剧注意到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写出山杠爷始终无法认识自己的错误,在他即将戴上镣铐时,还在热心安排新的支部书记,要沿着他的老路子走下去,这真是一个“至死不悟”的汉子!唯其如此,该剧才能如此强烈的撞击人心!
该剧环绕整治刁汉泼妇来展示山杠爷,其具体事件有:把抗粮不交的王禄关起来饿三天;将聚赌成性的黄帮赶下鱼塘去泡半小时;对虐待婆婆的翠花则是押去游乡示众。这些古怪的土政策来自一个乡村父母官的思维惯性,恐怕也是山杠爷的最高智慧,客观上也合乎乡民们的习惯心理。贫困的生存环境极易产生一批自私而横蛮的人,整治自私横蛮的人又往往采用古怪的办法,而同一的陈旧意识又产生对现有秩序的默认。该剧和电影虽然都选取了这些相同的事件,但细心比较,川剧山杠爷除有“严父”的一面之外,又悄悄注入了“慈母”的渲染。当山杠爷把黄帮赶下鱼塘浸水之后,就悄悄吩咐看守的民兵“我一走就让他上来”,原来他的惩罚不过是吓他一跳。他在整治翠花之前,也曾苦口婆心地劝导过她,只是在她一再耍泼并变本加厉时,才决定游乡示众。这些情节的增添无疑丰富了山杠爷的人情味。
除山杠爷外,川剧对几个次要人物的形象也有所丰富。泼妇翠花写得很有个性,她对山杠爷的应酬既热情又机灵,她在耍横时既狭隘又顽固,偏偏二者又结合得好,显然是基于对农村同类型人物的细心观察。戏中腊正是作为接班人来刻画的,这是一个对棍棒教育有特殊感情的人物,他由衷地感激山杠爷“一巴掌把我打醒了”,坚信“整治歪风邪气,眼下还离不得一蛮三分理”。正因为这样,他才受到山杠爷的赞赏,我们则看到了一个小山杠爷的诞生,从而加强了戏的沉重感。(附图片)
《山杠爷》剧照:山杠爷由王树基饰,刘大妈由刘芸饰。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陈胜利执导《中国大案录》
因执导《九·一八大案纪实》、《黑槐树》而名声大振的陈胜利,近日出任由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和力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的百集系列电视剧《中国大案录》总导演。该剧瞄准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大案、要案,着力弘扬刑警身上所背负的崇高使命感和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所显露的铮铮硬骨。陈胜利试图通过这样一次更大规模的制作使纪实电视剧走向一个高峰。目前开机的有电视剧《西安大追捕》(十集)、《一九九五打拐第一案》(五集)和《刑警日记》(五集)。
(晓纪)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外景电视评书《长城夺宝》问世
我国首部百集外景电视评书《长城夺宝》近日在金山岭长城完成拍摄,即将由各地电视台播出。该剧在表现手法上一改传统评书一桌一扇一块醒木的旧模式,将书场搬到外景地,以拍摄电视剧的方式加以制作,从而增强了电视评书艺术的视觉魅力。《长城夺宝》是由田战义表演,由中国文学基金会和北京红绿蓝影视广告中心联合摄制的。
(宋国兴)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内地与香港录像业加强合作
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音像委员会与香港影业协会近日在武汉联合召开“录像版权贸易与交流合作研讨会”。国内各音像出版单位及香港地区影视公司的代表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两会代表本着友好合作和放眼未来的宗旨,就内地与香港地区录像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会上正式签署了《两会合作备忘录》,达成较为全面的合作意向。(戴文)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民族音乐激光唱片问世
广东珠江音像出版社近日制作出版了一套《中国传统乐器名家名曲》系列激光唱片,共二十张。这一套CD收集了上起春秋战国时期、下至二十世纪中叶的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经典作品二百余首,由京、沪、穗著名民族乐团演奏,著名录音师刘怀萱任音响总监。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为本套节目挥笔题词。(晓力)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锡剧《瞎子阿炳》进京公演
江苏省无锡市锡剧院近日进京公演了《瞎子阿炳》。该剧通过琴约、试鼓、琴情、琴心、琴祭等场面,展示了阿炳在不同时期的生活侧面,揭示了这位创作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名曲的文化名人复杂而高尚的内心世界。阿炳由著名锡剧演员王彬彬之子小王彬彬饰演。(晓雅)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戏曲学院举办“一二·九戏曲节”
中国戏曲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日前举办“一二·九戏曲节”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六十周年,演出了大学生自编自创的部分节目。
(玲慧)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童话剧《白马飞飞》在京公演
一部具有寓言色彩的童话剧《白马飞飞》近日在京演出。这是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继《雁奴莎莎》后献给少年儿童的又一部好戏。
全剧塑造了白马飞飞这样一个性格色彩鲜明的艺术形象,外在是马,生灵是人,“人马”构成了这出戏独特的童话美。此剧由秦培春编剧,特邀陈薪伊执导,夏志卿扮演白马。(亚文)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20集电视连续剧《铁骑雄风》开拍
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骑兵团为原型的20集电视连续剧《铁骑雄风》于近日在河北涿州开机,预计明年春季可与观众见面。
八路军129师骑兵团的前身是原红15军团骑兵团。抗日战争爆发后,骑兵团东下太行山,转战冀、鲁、豫,战功卓著,威名远扬,在晋冀鲁豫一带群众中至今还流传着黑马团、白马团、红马团英勇善战的神奇故事。
该剧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宋任穷同志题写了片名。
本剧导演为白德彰、李伟,主要演员有穆怀虎、王超、赵风侠、姜一守、徐念福等。(晓飞)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滴水映阳光温情写军嫂
《中国月亮》在海南封镜
西央
11月的亚龙湾,绿色的椰树撑起湛蓝的天,细细的海浪拍打着金色的沙滩。辽阔的海面上有潜艇浮起,一群年轻的电影人静静地登上潜艇,在阳光和煦的南中国海面上,静静地拍完了新片《中国月亮》的最后一个镜头。
如同安谧的亚龙湾和《中国月亮》那温婉的片名一样,本是一部表现军嫂为国为家含辛茹苦奉献的影片,创作者却有心要将其拍得亲切、温馨一些。年轻的导演阿年认为,将女人比作月亮的比喻尽管有些缺乏现代意识,但人们面对社会转型物欲横流的现实时,总会不期然地更加怀念那些能牺牲自己给人以温暖的人,好军嫂韩素云,就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正是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妇女编织出了我们社会中的温情。《中国月亮》有意跳出真人真事,就是要在韩素云事迹的基础上辐射出更多普通妇女的善良可爱处,从而在生活常态中表现出一种中国妇女的人生境界。也许是缘于对这种境界所蕴含的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深层认识,影片没有刻意渲染作为军人妻子的主人公独力支撑家庭,既要拉扯呆傻的小叔子又要伺候患病老人的般般苦处,而是以温和的影调,在洒满阳光的田野、金黄色的银杏林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农家生活氛围里,表现了主人公的坚忍和无视诱惑对爱人的一往情深,以及对其际遇改变后的命运的深刻思考。
不囿于真人真事写军嫂,不以泪水拍苦戏,这是创作者们的初衷。为此,他们九易其稿,颇费心思。如今,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和四川广播电视艺术中心合作摄制的这部力图以新的表现形式增强“主旋律”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影片,历时40多天,辗转山东、海南,终于在天涯海角的海军基地摄制完成。
片中军嫂及其丈夫由萨日娜、孙强扮演。王兵、黄素影、战东、沈峥嵘等参加该片演出。(附图片)
图为《中国月亮》中一景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热死朕也!(漫画)徐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