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增强全民节能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次全国节能宣传周今天开始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张超文)为增强全民节能意识,更好地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方针,第五次节能宣传周活动将于10月9日至14日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
今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是根据国务院第六次节能办公会议精神,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广播电影电视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共同举办的。
据介绍,今年节能宣传周活动的特点是,广泛组织各地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宣传“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树立“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全民节能意识。同时以总结“八五”期间节能工作经验、表彰先进为中心,在北京对“八五”期间作出显著成绩的160个先进单位、220个先进企业进行表彰。各地区、各部门都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国家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说,党和政府对节能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制定了许多节能政策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仅“八五”期间,全国年平均节能率就达到5.8%,5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3.58亿吨标准煤。国家重点考核的35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稳定降低率在60%以上。但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降耗的潜力依然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能源问题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各行各业都要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与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能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国家经贸委等7家举办单位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把节能降耗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从根本上摆脱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推动全国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2版(要闻)
专栏:

  给洋设备“做手术”的革新家
——记全国劳模、吉化公司化肥厂工人技师张贞泉
本报记者张玉来
“五一”前夕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大会上,主席台上坐着一位年过五旬、胸前挂满勋章、朴实敦厚的老工人,他就是吉化公司化肥厂的工人技师张贞泉。
张贞泉是一位有强烈主人翁责任感的优秀工人代表,是一位有众多革新成果的工人革新家。
“只要是人造的,就应该能修”
从入厂至今,张贞泉干的都是维修工。他凭练就的一身高超技艺,经手检修的设备,保证一次开车成功。平时设备出了故障,只要他发现了,没有不手到病除的。但那是过去的历史,那时张贞泉面对的都是老式国外设备。80年代不同了,他所在的合成气车间的转动设备都是由日本引进的先进设备,搞革新就没那么轻松了。
洋设备一般人不敢碰,但洋设备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车间有7台大功率日本造的溶液泵,是合成气系统的“心脏”,大伙都叫它“大泵”。但这关键设备不争气,一到关键时刻就卡壳儿。它一出毛病,就造成全系统停车,还连带公司内5个生产单位停车。停一次车,少说也要损失十几万元。为铲除这个生产“拦路虎”,工厂把它列为攻关项目,有好几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可就是久攻不下。
沉默寡言的张贞泉看到国家花那么多外汇买来的东西不好用,他什么话也不说,与“大泵”较上了劲儿,一攻就是5年。他首先瞄上了“大泵”的机械密封件。那些密封件泄漏严重,好时能用个十天半个月,弄不好开车当时就漏。漏了就得换,从日本买来要用3年的备件一年就用光了。车间没办法只好停两台泵,用其它办法维持生产。张贞泉把堆放在车间主任室里的一大堆报废了的机械密封件翻了一遍又一遍,到现场又是观察又是测量,逐个检查分析,研究损坏的原因。他有一个习惯,设备出了毛病晚上就失眠,这时他便爬起来翻阅技术资料。几个月下来,人也瘦了,嗓子也哑了。
有人好心劝张贞泉:“你连洋文都看不懂,修不好就算了!”有一股犟劲儿的张贞泉回答说:“只要它是人造的,就应该能修,试试看吧!”
经过400多个日夜的冥思苦索、奋力拚搏,张贞泉终于查到了“病根儿”。他对症下药,提出了一个消除振动,改换冲洗,降低密封腔压力和温度的综合治理检修方案,攻下了这道难关。现在,机械密封件一年也不坏,再不用买进口备件了。不要说减少停车造成的损失,光备件费一年就节省16万元!
5年中,张贞泉给“大泵”做了3次“大手术”,再加上一些小改小革,如今这7只“洋老虎”被彻底制服了,检修一次运转一年,实现了安全、稳定、长周期的生产目标。现在,这个车间的重油加压气化炉运行周期达到210多天,位居全国同类装置之首。
厂长张万瑜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仅改革开放以来,张贞泉搞成大的技术革新就有30多项,为工厂创直接经济效益785万多元。有人估算,如果加上公司关联单位因减少停车造成的损失,张贞泉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几千万元。
洋专家称赞他的设计很独特
记者采访张贞泉,曾好奇地问:“张师傅,您在攻关时有没有遇到过令您头痛的项目?”张贞泉质朴地一笑,脱口而出:“咋没有,攻氧压机的出口阀片可把我难坏了!”
令张贞泉头痛的项目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车间的三台氧气压缩机一直不能长周期运转,二段出口阀的阀片经常磨损,平均寿命只有五六天。进口阀片价格十分高昂,工厂真有点儿招架不住。有家国内阀片厂的厂长亲自带队来攻关,最后也不得不无奈地摇了摇头走了。
眼看这小小的阀片把工厂的人力、物力、财力没完没了地搭进去,张贞泉比谁都急。他心想,咱维修工是干啥吃的?不能造阀片,让阀片不出毛病都做不到吗?他又没日没夜地琢磨开了。一琢磨就产生巨大的紧迫感。他成天在现场观察、揣摩,把上百个报废的阀片摆弄来摆弄去,做了50多次检修记录。
终于,智慧之神降临到张贞泉身上,使他大脑闪出灵感的火花,发现“祸根”原来是在阀片起跳瞬间形成的气流上。它冲击阀片的一小部分,使得阀片不能平起平落,造成阀片局部疲劳而断裂。他想出一种把起破坏作用的气流变成起保护作用的“气垫”方法,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了一个“分流式气垫阀”。
安装试用那一天,厂里来了许多人,像是出席一个盛大庆典。开车后,原来那种啪啪的撞击声消失了,发出的是悦耳的沙沙响声,说明阀里面的气垫起作用了,气流利用成功了!分流式气垫阀一用就是3年,工厂再也不用进口阀片了!这种阀已被工厂定为正式备件。张贞泉把这一改革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国机械学会主办的《流体工程》杂志上,还被编入英文版。论文发表一个月,日本生产厂家两位专家来到化肥厂。名义是回访用户,实际是专门来看分流式气垫阀。工厂领导陪同客人到现场参观,客人却坚持要见这阀的发明者。两位日本专家见发明者是一位身着工作服的“蓝领工人”,不禁大为震惊,又是递名片,又是送礼品,由衷赞道:“了不起,了不起!这种阀设计很独特!”张贞泉露出谦和的微笑。
只要对国家有利,他啥都不在乎
张贞泉在30多年的革新征途上,多次面临名与利,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这位把工厂利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无私无畏的工人革新家,在这些考验面前交了一份份令人钦佩、叫人感动的答卷。
一次合成气车间脱碳塔上距地面30多米处的一个法兰“哧”了。2.4兆帕的压力把煤气混着炽热的钾碱液喷出十几米远,震耳欲聋的气流呼啸声响彻厂区上空,弥漫四周的易燃易爆气体,遇到一点火花就会发生爆炸。停车检修,一小时就要损失十几万元,而采用刚从国外引进的带压注胶堵漏新技术,由于没有一次先例,肯定要冒巨大风险。
及时赶到现场的张贞泉,断然拦住了几个急着要上的小青年。那坚毅的态度像是在说,我是你们的师傅,我是你们的班长,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个风险就应该由我来冒!
工厂、车间的领导和许多工人守候在塔下,救护车、消防车一直开着发动机。那气氛和弥漫硝烟的对敌战斗没什么两样。只见张贞泉戴好面具,拿上工具,拎一桶凉水,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人们焦急地注视着这位艺高胆大老技师的每一个动作。在他的背影里,人们依稀看到了当年铁人王进喜用躯体搅拌泥浆堵住井喷,看到了英雄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喷火的枪眼。那背影,分明是一面旗帜,是一面优秀共产党员的旗帜,是一面中国工人楷模的旗帜!
张贞泉在塔上娴熟地注胶、加压。堵了一次,没有成功;又堵了一次,还是没有成功;第三次,刺耳的呼啸声骤然停止了,四周顿时一片寂静,张贞泉带压堵漏成功了!
张贞泉从塔上下来,群情沸腾,人们争先恐后拥到他面前,向他祝贺,向他表示敬意。张贞泉脱下手套,要握那些伸过来的热情的手,人们不禁吃了一惊——张贞泉那双大手已被滚烫的碱液烫得满是水泡……
从青工到革新家
1959年,18岁的张贞泉一个人由河北只身闯入吉林市,到了1995年,54岁的张贞泉成了全国劳动模范,是拥有13万人的吉化公司赫赫有名的工人革新家。
这看似神奇的变化,其实并不神奇。入厂之初,年轻的张贞泉为了从师傅那里得到真传,他天天早来晚走,打水扫地热饭盒,脏活累活抢着干,生怕累着师傅。师傅见他眼里有活,手脚又勤快,便实心实意地教。遇到技术活便带上张贞泉,边干边指点。张贞泉不仅陪自己的师傅,还主动加夜班陪别人的师傅。多陪一个,就多得一些真传,多学一些绝活儿。
吉化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企业,蜚声全国的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哺育了众多像李国才、侯德武这样的全国闻名的工人革新家。初通技术的张贞泉立志要做李国才、侯德武那样的革新家。他意识到,在现代化大企业里,光会耍手艺不行,还得有文化、有知识、懂理论,于是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工人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夜校学习。有时下班晚了,他顾不上吃饭就往夜校跑。有时由于连班抢修设备,耽误了上夜校,他就把同学的笔记借来抄一遍。他是工厂图书馆的常客。工具书不外借,有的资料他就一字一字地抄在用刀切纸装订的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本现在摞起来足有2尺多高。正是这些笔记,使张贞泉产生了一次次革新的灵感和一个个奇妙的思路。
十几个寒暑,张贞泉不仅系统学习了文化课,还学习了钳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金属材料学、机械密封技术、压缩机、离心泵维修技术等二十几门专业课。现在他不仅能看懂大专的专业技术书,还能根据生产经验编写出检修技术规程。不懈的学习,绽开了一串绚丽的花朵:1990年张贞泉被聘为工人技师,1992年至1994年先后获吉林市、吉林省和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
张贞泉在革新的道路上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忍受了太多的艰辛,也得到了令人钦羡的回报:公司劳模、吉林市劳模、吉林省特等劳模、全国化工系统劳模……他获得了一系列光荣称号。
张贞泉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如今已经实现了。最近,随全国劳模报告团赴全国各地报告的张贞泉,为吉化人赢得广泛赞誉,人们称他为新时期的王崇伦、倪志福、李国才。但他仍在孜孜以求。记者见到,张贞泉的小本子上又记下了好多设备的缺陷。他说:“这些项目,还得攻一攻。”
(附图片)
照片为南勇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重视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
本报评论员
劳动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今年十月开展“全国技能月”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倡导重视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增强广大工人的职业责任感、荣誉感与敬业精神,引导广大职工刻苦钻研技术业务,苦练过硬本领,立足本职岗位成为熟练劳动者和合格人才。开展“全国技能月”活动,对于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培养造就跨世纪合格劳动者,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要意义。
工人的劳动,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劳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更不可能有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是社会财富,操作技术也是社会财富。高超的技术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可以引进,有效的管理可以引进,连有关专家也可以引进,但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工人是不能引进的。技术工人高超的操作技能可创造出无法计算的社会财富,这种技能是用再多的金钱也无法买来的。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熟练的技术工人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国家要振兴,就必须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必须在重视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同时,重视和发挥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工人的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各种专业技术工人。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一亿四千万城镇企业职工和一亿乡镇企业职工,还有近三千万个体劳动者,其中技术工人有一亿多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因为各种原因,目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尚未成为企业普遍而自觉的行动,职工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企业活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须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造成一个重视技术技能、尊重技术工人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报刊、广播、电视等要多多宣传优秀技术工人,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经济建设离不开大批技术人才,科学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技术工人精湛的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各级领导对技术工人、能工巧匠要满腔热情地予以关心、支持,敢于重用、重奖。其次,要推动和引导企业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职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职工培训考核制度,建立起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灵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化管理的职业技能鉴定为支柱,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第三,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市场竞争原则,为劳动者的有序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条件。第四,要建立健全促使工人立足本职、提高技能、岗位成才的激励机制。对工人的革新创造要满腔热情地扶植、帮助并按其实绩给予奖励。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等有关政策要向对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倾斜,使工人真正感到掌握技术对国家对企业有利,对个人也有利;从而形成一种人人积极向上、苦练技艺的良好风气。第五,要广泛开展群众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为青年工人施展技能提供机会,从中发现技术人才,发现先进技术成果和操作方法,并加以总结推广,推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全国技能月”活动,必将在全国厂矿企业中出现一个重视技能、学习技能、提高技能的热潮,为胜利完成“八五”计划,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的宏伟目标,提供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第2版(要闻)
专栏:

  全社会都要重视节约能源
本报评论员
今年10月9日至14日,是我国举办的第五个“全国节能宣传周”。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能源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和消费量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能源紧缺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资源分布不均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运输的紧张。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把节能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节能被誉为继煤、电、油、核能之后的第五能源,是缓解环保压力的重要手段。今后,国民经济发展所需新增的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要靠节约。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节能工作,早在1980年就确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总方针。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此后有关部委又陆续制订了一系列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节能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经济建设和生活消费中能源消耗高、浪费大的现象仍然相当突出。一是产品能耗高,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80%,加权平均高40%左右。二是产值能耗高,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这里虽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不可比因素,但也表明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节能的潜力很大。三是能源资源开采、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管理落后,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节能工作大有可为。
为了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行各业都必须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要加强节能立法工作和执法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即将颁布实施,这是我国节能法制建设中的重要里程碑。节能法颁布后,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宣传贯彻,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各项规定和监督办法。
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促进间接节能。要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加速发展技术密集、产值能耗低的行业和传统产业中高附加值的产品,新建企业应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促进能源向优质、洁净利用转化。
要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鼓励、支持开发新型节能技术,组织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其设计与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的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积极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同时,加速老工业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促使其改造或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老旧高耗能设备。
要继续加强节能管理。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的计量、统计和能耗分析,建立能源管理责任制,坚持节奖超罚原则。促进用能设备的合理匹配,优化输能、能源转换及用能方式,实现系统节能。
要认真研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经济政策。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企业的节能行为进行引导和鼓励。研究制订节能优惠政策,鼓励节能科研,对节能示范工程、重大引进项目和推广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
要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及时掌握国内外节能新动向,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和贷款,扩大利用外商直接长期投资,引进国外节能高新技术,提高引资的技术含量。
节能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道远。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节能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树立“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全民节能意识,努力开创我国节能工作的新局面。


第2版(要闻)
专栏:

  全国冶金科技大会提出
 以科技提高质量效益
 建世界一流冶金企业
新华社武汉10月8日电(记者索研)为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提高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全国冶金科技大会今天在武钢召开。冶金部部长刘淇提出,加速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冶金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刘淇介绍说,10年来,我国冶金工业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全行业共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项,专利5150项,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重大科技奖励349项,其中“宝钢一期工程施工新技术”、“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研制”、“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说,科技进步带动了企业效益的提高。据1993年统计,冶金行业由于科技进步因素增加的经济效益约占企业新增经济效益的25%,一些先进企业已经达到40%以上。
刘淇说,从现在到下世纪初,是我国冶金工业进一步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由数量上的大国发展为钢铁强国的关键时期。冶金工业要发展高技术水平的工艺装备,增产市场有销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刘淇在大会上提出了冶金行业科技发展的三个具体目标:一是到本世纪末,建成几个世界一流的冶金企业,其工艺装备水平和品种、质量、效益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水平;二是初步建立起适应冶金工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力争到200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三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争取到本世纪末能自主建设特大型冶金企业。


第2版(要闻)
专栏:505新闻摄影比赛

安徽省巢湖地区近年组织县、乡干部包村,同棉农签订生产合同,并派科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承包,今年战胜旱、虫等自然灾害,全区73万亩棉花喜获大丰收。图为棉农在排队售棉。张朝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