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五龙腾飞
——河北省滦南县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查记
陈俊生
我去年11月和今年8月两次到滦南考察,印象最深的是该县养殖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按他们的话说叫“五龙”工程。“五龙”是指肉鸡、肉牛、对虾、鹅鸭和贝类五大养殖业。“腾飞”是指这五个方面已经发展成“龙型经济”,即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系列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也就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已经分别成为全县支柱产业。
通过实施“五龙”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4年“五龙”工程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52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1.5%。安排城镇待业青年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十几万人,全县基本解决了待业青年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滦南县能够“五龙”腾飞,有这样几点经验:
农村奔小康,必须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滦南县,由于“五龙”的迅速崛起,199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2元,比实施“五龙”工程前的1991年翻了一番。1994年全县“五龙”实现效益达2亿多元,仅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10元。由于“五龙”工程的带动,全县每年有23万吨粮食转化为饲料,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8%,进而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94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16.5万亩,比实施“五龙”工程前的1991年增加21万亩,总产量增加6万吨。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农副产品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秸秆、豆粕、花生饼、红薯秧等昔日的废物,经过加工都变成了上等饲料;稻壳由于吸潮、保温性能好,在鸡舍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身价百倍,从原来的3角钱一麻袋,变为现在的3角钱一斤,仅此一项就使稻区农民增加收入3000万元。养殖业的发展,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扒齿港镇米官营村有位养牛大户,1994年仅卖牛粪收入就达2000多元。我在柏各庄镇交六村的一个养鸡专业户家中了解到,每年养鸡所得的鸡粪使她节省了几百斤的化肥。
滦南县土地资源有限、耕地少,人均只有两亩地,仅在这上面做文章是不行的,就种植业抓种植业,出路不大。相反,养殖业的发展却大有潜力。它既不受土地资源限制,占地相对较少,也不受劳动力资源的限制,农村男女老幼孤弱病残都可以干;既不受农时、气候的限制,也不受限于旱涝虫等灾害,一年四季都可以干。发展养殖业前景广阔。从滦南县的实际情况看,养牛从1992年的4万头,增加到1995年的13.5万头,但并不是已达到饱和,还可以继续发展,潜力很大。养鸡去年达到2600万只,再增加一倍到几倍也没有问题。养殖业的发展还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拿养鸡来说,从孵化、育肥、肉鸡加工、销售、饲料每个环节都可以获得可观的效益。同时还可以大批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举多得。在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养殖业则是解决人多地少实现小康的重大战略举措。
养殖业发展起来在于龙头企业的带动,逐步形成支柱产业和支柱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
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形成,与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崛起密不可分,没有龙头企业、没有销售,也就不可能带动千家万户。滦南县历史上农民就有养殖的传统习惯,但一直处于小打小闹、自生自长的散养状态之中,形不成气候,到80年代中后期,通过政府引导和鼓励,养殖业开始发展,产量逐年递增,但是由于没有市场,产品档次低,缺乏深加工能力,曾几度出现卖难。虾没市场,鹅、鸭肉卖不出去,羽绒白白扔掉,肉鸡产品出口质检过不了关,产品大量积压,刚刚升温的群众养殖积极性一度受挫。
这使他们开始认识到必须抓龙头企业,搞基地建设,发展创汇农业。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上联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上下协调,左右联合,良性发展的龙型经济。
他们本着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的原则,从建设龙头企业入手,带动千家万户向高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养殖业。围绕养鸡,该县建立起年加工33000吨鸡的中红肉鸡加工厂。目前,全县已建成孵化、饲料、加工冷冻等企业46家,成为集孵化、雏鸡养殖、饲料生产、冷冻加工和外贸出口为一体的肉鸡产业。围绕对虾及贝类的养殖,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配套体系,全县建成对虾育苗室23座,对虾饵料厂6个,对虾贝类加工厂53座。
围绕养牛和鹅鸭,他们建成现代化肉牛加工生产线,日宰杀能力100头牛,并建成4个鹅鸭屠宰加工厂和两家羽绒制品厂。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配套建设,保证和促进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户有了依托,所养东西能卖出去,所需的服务能得到保证。我在一个养鸡专业户家中了解到,农户养一排鸡(即一茬鸡)500只左右,50天养成后,给龙头企业打个电话,就可以来人就地收购,其他农民看到销路好,收益快,纷纷发展,变原来的要我干为我要干。目前,这位农户所在的村已发展成为全县有名的养鸡专业村。
由于有龙头企业带动,现在全县养殖业是遍地开花,形成“五龙”腾飞的局面,全县已有大中型养鸡场5000多个,养鸡户达10万户左右(其中,年养鸡2000只以上的专业户达6244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0%以上。
滦南县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区域经济特色,形成产业优势
滦南南部沿海地区有丰厚的滩涂资源和海洋资源,逐步形成了对虾、贝类养殖、水产品加工和远洋捕捞为特点的沿海经济带。中间地带水资源丰富,形成了以水稻种植、稻田养蟹和鹅鸭养殖以及苇草加工为主要特色的经济带。西部的沙土地带形成以玉米、花生、红薯、高粱、豆类等杂粮种植和林果业的经济带,并形成以养牛、养猪为特征的养殖业。东部土质肥沃,成为以种小麦、棉花和玉米为主的经济带,在这里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区域性的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产业优势,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迅速涌现。目前全县已有246个专业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1.4%,其中养鸡专业村58个,养殖户达10万户左右;养牛专业村35个,专业户3000多户;对虾养殖覆盖沿海4个乡镇,2300多农户;鹅鸭养殖覆盖7个镇乡、1.1万多农户。“五龙”工程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内,分别得到农民的赞誉,并在迅速发展,以种植业优势促进养殖业,并逐步形成了养殖业的优势,种养结合,以种带养,以养补种,良性发展。从滦南县“五龙”发展的过程看,只有通过专业化生产,才能形成规模,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这样才更具广泛性,才能提高竞争力,并降低市场风险,还可以实现集中服务。
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必须提高科技含量,没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就没有竞争力
滦南县“五龙”腾飞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就没有竞争力。产业化经营的后劲在于科技含量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业的投入产出比,获得最大的效益。该县在对虾养殖发展过程中,1992年已达到高峰,养殖户的收入成倍增长,到1993、1994年突然闹起虾病,即将长成的虾大面积死亡,全年的辛苦化作徒劳。通过采取“早放苗、低密度、一池水养一池虾,有计划投饵料”的科学养殖方法,虾病有效地得到了控制,今年90%的养虾户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不断研究饲料新配方、养殖新技术、管理新模式,逐步与世界先进国家养殖技术接轨。柏各庄镇二村饵料厂,通过与河北省农研所合作,结合本地水、土资源情况,研制出由21种原料组成的新配方饵料,产品供不应求。全县肉鸡养殖向中红集团(该县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的合资企业)靠拢,借鉴其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动肉鸡养殖向更高层次发展;肉牛养殖普及秸秆饲料氨化技术,争取养殖的最大效益。
政府为“五龙”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并树立典型,表彰能手,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
首先开拓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充分认识和把握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渔则渔、宜牧则牧,一村一条致富路,一地独创一招鲜”的发展思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先后在北京、石家庄、满洲里、惠州等大中城市和边境城市设立办事处,建立销售窗口,与国内12个口岸建立稳固的业务联系,出口产品达30余种,签约三资企业近30家。肉鸡通过日本转口销往欧、亚、美等8个国家,对虾产品已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占有稳固的市场。他们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本着能卖出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在全县建立了肉鸡、肉牛等八大出口基地。这些生产基地,包括全县469个行政村、8.6万多农户,分别占全县总数的77.5%和61.5%。其次,围绕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搞服务,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县领导班子千方百计为企业引进资金、人才、信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农村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几年来,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面路,村村通电,并开通一万门程控电话,还建立长年区域性专业市场15个,围绕龙头企业,建立购销组织435个,为“五龙”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三,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要改变农民传统的养殖习惯,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需要一个艰巨的过程,仅仅号召不行,农民看不到实惠,他们大多不愿冒险。县委县政府,一开始就加以引导和扶持,给饲料、雏鸡、贷款,划出场地,并树立典型、表彰养殖能手,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
滦南县通过实施“五龙”工程,起到了富民、富村、富县的作用,推动了小康县的建成步伐。1994年河北省评定的4个小康示范县中,滦南是其中之一。
但是,“五龙”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五龙”本身还需要充实、完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技联产承包”难在何处
张海燕
进入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所接受。实践也已经证明,农业生产要上新台阶离不开科学技术。但是,作为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有效途径的“农技联产承包”,在许多地方至今却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原因何在呢?
最近,笔者在苏北地区采访时,听到一些县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同志反映,这些年来,他们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时,都陆续搞过一些向农民包栽培技术、包农作物产量的“农技联产承包”。实践证明,实行这种承包既能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又能让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时吃上“定心丸”,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兴农的贡献份额。据测算,承包区域内农作物的产量平均要比面上增产10—15%,农民因此而得到了实惠。但是作为风里来、雨里去,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栽培技术的农技人员,却往往不能拿到按合同规定应该得到的“技术服务费”。究其原因:一是不少农民存在着小农意识,爱打小算盘,不如实上报产量;二是技术服务费难收取。一家一户,农作物产量难测,农技部门人手又有限,不可能做到到户头上去测产、收款;三是由于农业是露天工厂,农技人员在联产承包过程中只能提供技术,至于农户素质的好与差、操作质量的高与低、对土地投入的多与少等诸多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难以顾及,少数农户因此而出现了产量不稳的现象。尽管农技部门从大局出发表示愿意赔偿,但由此却影响了其他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确保“农技联产承包”的推广能落到实处?有关农业专家认为,作为农技部门首先要确立敢于承包的意识,要将承包真正建立在经过试验、示范,确实有一定增产幅度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其次,要让农民在增产增收的问题上吃到定心丸。在签订承包合同时,农技部门要尽可能做到多把风险留给自己,低于承包指标的部分要对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偿;超出承包基数的部分,农民要给农技人员付出一定的服务费;再次,在承包过程中,农技部门要做到现场指导、印发资料与办班培训相结合,面积要由小到大,用事实来教育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承包。承包期限最好长些,双方都要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只有这样,推广“农技联产承包”才会大有希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

  黑龙江五荒拍卖势头好
本报讯近几年,黑龙江省“五荒”拍卖出现令人瞩目的好势头。到目前全省已有80%以上的市县开展了“五荒”拍卖工作。
“五荒”拍卖潜在的巨大诱惑力,不但吸引了当地农民,而且外省人甚至外国人也被吸引。兴凯湖农场与山东牟平县签订协议合股开发了3万亩荒地,一次性引进资金500万元。韩国客商与856农场签订了开发30万亩荒地的协议,根据协议仅前三年该省就收取租金1050万元。全省共拍卖(承包租赁)“五荒”903.1万亩,收取拍卖金1.3亿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

  江苏农资价格涨势趋缓
本报讯今年以来,江苏省农资系统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一方面投巨资支持农资生产,另一方面积极从外省市组织货源。目前,该省农资价格涨势趋缓,农资市场购销两旺。
今年江苏农资市场的特点:一是优质农资走俏,大路货销售不畅。二是淡季旺销。今年1—2月农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成倍增长;三是价格涨势趋缓。7月份价格指数比2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

  四川农民负担有所回升
本报讯据四川省农调队对55个县5500户农民调查表明,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但今年以来,部分地方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上半年农民人均缴纳税金、提留和摊派现金支出增长22%。这些税金提留大部分要在下半年上缴,农民很难承受。当地农民希望各级党政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把农民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果乡打工族
张世超侯玉林
河南灵宝市阳店镇是个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近几年每年随着苹果收获季节的到来,便有一大批来自城市或农村的外地打工族涌来。城里人到农村打工,这在豫西山区是一桩新鲜事。
8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阳店镇。只见成片成片的苹果园郁郁葱葱,街道上用三色塑料布搭起的苹果收购棚一个接着一个,直通村外。
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强增盈介绍说,阳店镇现有果园6万亩,去年总产达到5800万公斤,仅此一项全镇人均收入超千元。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我们还狠抓销售工作,现已初步形成了近连豫、陕、晋三省交界处产果区,远接南方发达城市大进大出的苹果销售格局,苹果年吞吐量达1.5亿公斤。
果乡苹果生产和销售的大发展,使这个镇劳动力由过剩变为不足。苹果收获高峰期劳力缺口达2万人,年均1.3万人,常年在此打工的有7000多人。这些打工者大多来自陕西、四川、安徽等省,也有来自深圳、湛江等发达城市及本省的一些地区。
这里的打工族层次高、分工细,有搞苹果经销的,有搞运输服务的,也有凭力气搞装卸的。这里常驻的外地苹果客商就有200多家。对这些客商,人们称他们为“老板”,他们说我们也是打工族,是来推销阳店苹果的。深圳客商李奕荣从1988年起,年年带着家眷和两个弟弟到阳店,每年要在阳店住8个多月。另外两个弟弟在深圳接收苹果,开水果店。去年经他发往深圳的苹果就有150万公斤,除去花销,还有十来万元的赚头。许昌市一家运输公司在镇上办了个运输服务部。老板说,他们是开汽车打工族。每年代客运果4000多汽车,每天还要雇装运工20多人。
这里的乡镇企业也是外来打工族显身手的地方,纸箱厂、建筑队、食品厂,所有乡镇企业都有外地人。在乡镇企业打工的有2500多人。经外地打工者建成的大型苹果贮藏库就有70多座,小型家庭式贮藏库近万个。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堰塘淤浅有法治理
编辑同志:
贵版9月15日刊载的来信中反映的“农村小型堰塘普遍泥淤变浅”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江苏无锡渔业机械厂生产一种小型清淤机组,小巧轻便,配上12马力的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零星堰塘清淤,投资仅1.6万元,每小时可处理淤泥30方。
                 江西省兴国县委邱昌源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法

  讨个说法
李兵
8月28日,一群农民谈笑风生地走出四川泸县胡市镇政府。他们用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利益。重庆京渝联合化工厂以每亩产270公斤高粱、每公斤1.7元的标准,向45户农民赔偿了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
7月14日,泸县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胡市分会接到灯河村农民曾永红投诉:他从镇农技站购买的多杀菊脂,防治高粱蚜虫后产生严重药害,高粱叶严重枯萎,损失惨重。后来,又陆续接到刘某等消费者的同样的投诉。胡市分会立即派人与工商、农技站等部门的人一起,到曾的高粱地查看害情,并及时向镇领导汇报。经查:药害涉及两个乡(镇)的10个村45户农民,受害面积约50亩。后经生产厂家重庆京渝联合化工厂鉴别认可,高粱枯萎系工人分装多杀菊脂药液时,敌敌畏药液漏到其中,药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由生产厂家负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邳州有果树专用肥
编辑同志:
看了贵报9月11日“农村经济”版《服务台》栏目刊登的《果树也需专用肥》一文后,很想告诉农民朋友:邳州市磷肥厂就生产果树专用肥。该厂是江苏省磷肥、复合肥生产定点企业之一,产品“四友”牌果树专用肥,适用于苹果、梨、桃、葡萄等。
         江苏省邳州市岱山工业办王晓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地瓜经济”
本报记者贾建舟武卫政
在很多农民的记忆中,地瓜是六七十年代赖以充饥的主食,80年代,这种吃多了就胀肚子的东西,除了调剂口味,大多晒干作了饲料。
而记者在山东平阴采访,却发现很多农民都十分关注地瓜的行情。在这里,以前不值钱的地瓜,如今倒成了抢手货。询问其中缘由,主管乡镇企业的副县长张树振告诉我们:“全县1000多处粉坊,将大部分地瓜加工增值,形成独具特色的一大支柱产业。平阴成了全省最大的地瓜加工基地和粉条市场,去年加工能力达到了4.5亿公斤。年产万吨的精制淀粉制品厂建成后,地瓜更是身价倍增。”
加工地瓜的效益颇为可观。一个年加工能力30万公斤的中等粉坊,纯收入可达4万元。旧县乡四村农民张庆功也想尝尝其中的甜头,贷款3万多元新建了一处能加工50多万公斤的粉坊,他说只要原料有保证,今年的收入不会少。与之毗连的也是一处处粉坊,有新有旧,有大有小,集中分布在公路两侧。据称这些粉坊绵延30华里,是旧县乡规划出来大力发展地瓜加工业的“经济长廊”。
丘陵山地占70%的平阴县,有着大面积栽植地瓜的历史。由于加工业的兴起,近年来,全县12个乡镇中有11个乡镇几乎家家户户种地瓜,总面积达18万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省永城县城厢乡北郝村5名高、初中毕业生,去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山西运城农民采用不整枝技术种植棉花的消息,多次前往取经学技。今年他们合伙承包100亩地,采用麦棉套种、地膜覆盖和不整枝技术种植棉花。9月底测产,亩产籽棉218.3公斤。
王新光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南邵阳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收购粮食严格按国家标准验收,按质论价,拉开优次等价差,农民踊跃把好粮选送给国家。图为又兴村农民赵有元的好粮被划了个上等价,满意地说:“这价合理!”李爱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