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恐怖浪潮中的法国
王芳
7月下旬,法国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25日下午,交通高峰时的巴黎街头,人流熙来攘往。突然,位于闹市区的圣米歇尔地铁站发生爆炸,7人死亡,逾百人受伤。敏感的舆论界马上意识到,沉寂了近10年的恐怖主义浪潮再度死灰复燃。
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尽管警方加强防范,恐怖爆炸或爆炸未遂案仍接二连三。8月17日,在被誉为“巴黎心脏”的凯旋门附近,一个垃圾桶爆炸,受伤的17人中,有11位外国游客。9天后,里昂驶往巴黎的高速火车铁轨旁,又发现一枚重达25公斤的炸弹,幸因引信故障,避免了车毁人亡的严重事件。9月3日,适逢星期天,毗邻巴士底广场的一个露天菜市上,一只塞满炸药的高压锅起爆,因为引爆装置失灵,只造成4名妇女轻伤。次日上午,一名清洁工在街头的自动厕所中,又发现装有定时器的重型炸弹。此后两天,各级学校陆续开学,保护学生的安全立即成为警方考虑的重点。然而,百密一疏。9月7日,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郊区的一所犹太小学门前,一辆汽车爆炸,14人受伤,多亏此时学校还没放学,仅仅10分钟之差,众多学童躲过了一场劫难。
短短6周,6起恐怖事件,直接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了法国,尤其是巴黎市民,几乎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日常的行为习惯也有了一些改变。在巴黎,由于常遇交通堵塞,又难觅停车位,许多人上下班首选的交通工具便是地铁和公共汽车。可是近两个月来,不少人外出不敢乘地铁。笔者的一位朋友,家住里昂,8月中来巴黎办事,若乘高速火车,只需两个小时,既舒适又省时。可他宁愿起个大早,开几个小时汽车,来去匆匆。问他何故,笑答:“怕炸弹。”其实,这并非个例。在一次民意调查中,自称有这种不安全心理的人不在少数。面对恐怖主义,更为谨慎的还是旅游者。自年初以来呈复苏势头的巴黎高级旅馆业,8月份猝然生意清淡,客房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7%。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期间,设在巴黎的内政部等十几个敏感场所破例不对外开放。据商界人士透露,自恐怖事件发生后,一周之内,巴黎各大商场的营业额便显著下降,知名的巴黎拉德芳斯四季商场的客流量一周竟减少30—40%。顾客宁肯少去或不去大商场购物。有人将此现象喻为“消费恐惧症”。
自圣米歇尔地铁站爆炸案发生后,法国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安全检查,加强了对交通要道、边界、海关和机场的控制,严格查验旅客的行李和身份证件。这种严密的治安措施虽有助于稳定人心,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巴黎等大城市,凡大型商场和重要的公共场所都增设了警卫,若携包进入一律先接受检查。从9月11日起,各地中小学门前禁止停放汽车,学生不准在校门口聚集,小学校的团体外出活动暂停。为了安全,巴黎两万多个公共垃圾桶被密封,有果皮、空饮料罐或纸头等,不得不丢在拉圾桶的盖上或就近的地方,清洁部门也不得不动员一切人力,增加清扫次数。7月底,内政部决定悬赏100万法郎缉拿凶手,并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制作了3幅电脑图像。通报发出后,警方电话不断,但有实际价值的电话却不多。在最初几周内,乘车、逛商店乃至漫步在繁华的香榭丽舍大道上,随时都可能接到要求疏散的警报,理由是发现了可疑的包裹。据说,报案人多出于善意,但也有谎报虚情的。对于乘机捣乱的恶作剧者,轻则拘留几日,重的判刑数月。
法国警方有精密的办案设备,对于恐怖分子和暴力集团一向严密监控,在边境检查方面,也是欧盟国家中最为严格的。但直至9月初,由警方、司法部门和情报机构组成的反恐怖协调小组的调查,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对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警方的破案能力产生怀疑。恐怖主义越来越成为舆论评介法国政局的主要议题之一。9月7日晚,朱佩总理亲自召集紧急部际会议,宣布实施“警惕海盗”计划,征调军队介入日常警戒。这项在海湾战争时启动过的应变措施,仅在国家非常时期采用。翌日凌晨,巴黎各名胜景点都出现了荷枪的士兵,地铁和火车站也增加了巡逻的宪警(见图)。在与欧盟国家接壤的边界,本已宽松的通关检查,又变得非常严格,过境的车辆排成了长龙,法比边界的车阵曾蜿蜒两公里之长。遭受恐怖主义危害的法国,为维护国家安全,坚持要继续实施严格的边境管制,明年1月不加入申根协议执行国行列。这一决定引起欧洲有关国家的不满。欧洲联合再次面临考验。
在“警惕海盗”计划出台的同时,法国内政部向全国发出通缉令,追捕一个名叫凯勒卡勒的阿尔及利亚青年,因为在高速火车未遂案的炸弹上查出他的两个指纹。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终于发现,今夏发生的一系列爆炸案背后,隐藏着一个高度现代化和军事化的恐怖集团,成员分布欧洲各地。从基本相同的作案手法和炸弹构造来看,侦查方向很快确定在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身上。该组织两年多来一直谴责法国的阿尔及利亚政策,它在欧洲广设秘密小组,筹集经费,招募青年进行实战训练。最令法国方面担忧的是,该组织已同法国和欧洲的地方犯罪分子联为网络。9月以来,法国警方在里昂和巴黎多次突击大搜捕,拘捕和审查了一大批为该组织伪造证件、提供军火、后勤装备和住宿的嫌疑分子。他们多为北非移民或其后代,其中不少人经受着失业和贫困,竭力想在法国社会中寻求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希望。他们与恐怖组织的合作,对法国社会构成潜在的威胁。如今,法兰西土地上生活着300多万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他们抨击恐怖主义,反对把极端主义分子与伊斯兰混为一谈。他们正密切关注着恐怖事件的发展和法国政府对此问题的处理。
9月29日,全法国通缉的恐怖嫌疑犯凯勒卡勒在与警方的枪战中丧生。他死后,警方根据多种证据初步分析,他参与了巴黎、里昂的好几起重大恐怖案。这个刚满24岁的青年,曾经成绩优良,待人随和。他是怎样成为恐怖分子的?他与恐怖组织究竟有何关系?他是否介入了所有的恐怖事件?……这些都是待解的谜。警方的调查尚在进行,法国仍处在高度戒备之中。(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前途难卜的石油交易
胡锡进
南斯拉夫处于最严厉的国际制裁中已是3年有余,石油产品是联合国向这个国家开列的禁运品之首。然而最近一个时期,南斯拉夫的汽油价格越来越便宜,甚至跌到了邻国马其顿和匈牙利的汽油价格之下。城里奔跑的汽车越来越多,路旁到处是卖油的小贩。那么,汽油从何处而来?为了解开这个谜,8月下旬,记者来到了多瑙河畔。
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有很长一段边境以著名的多瑙河为界。在离贝尔格莱德约150公里处一个叫戈卢巴莫的地方,有一座几世纪前的古堡临河而立,古堡的侧面是一段相当平缓的开阔河岸。以往,古堡旁人迹罕至,河面不见船只,只有稀疏的汽车留下匆匆而过的影子。
然而近来,景象完全不同了。古堡前的河岸变成了天然码头,在那里排满了汽油桶以及大型油罐车和各种车辆。河面上,十几艘小汽艇穿梭往来于两岸之间,带来装得满满的塑料油桶,与岸上的空桶交换。在岸上接货的塞尔维亚人有100多人。一位接货的妇女说,这里除了大船,每天还至少有100艘小船靠岸,每艘带来1000公升汽油和柴油。由于罗马尼亚的自产石油产品相当便宜,所以他们按每升汽油0.65德国马克、每升柴油0.55马克的价格进货,再分别按0.7马克和0.6马克的价格出售,每人每天有50马克的收入。她还说,过去联合国方面和罗马尼亚那边管得紧,生意难做,形成大规模走私汽油的局面,只是最近的事。说话间,又有一艘排水量在百吨以上的大船靠了岸。
笔者注意到,岸上稍远一点的地方停着一辆简易食品车,卖汉堡包等食品,车旁还摆了几套桌椅,成了露天酒吧。食品车老板说,他是10天前来这里“安营扎寨”的,成了这个新码头的第一家服务摊点。
沿岸边望去,还能看到许多更小的汽油接应点。前往贝尔格莱德方向的道路上,还出现了许多简易汽油批发站。在以往非常安静的公路上,如今也不时出现拉油车,其中许多是普通卡车、拖拉机和小挂斗货车。留意一下这些拉油车的牌号,就不难发现,它们来自南斯拉夫各地,有的甚至来自波黑塞族控制区及克罗地亚塞族控制区。最有意思的是,一些大罐车的圆罐上罩了一层四四方方的帆布外壳,看上去酷似普通大货车,完全看不出里面装的是什么。但帆布外壳的上方有个开口,在古堡下,司机就从那里把油管伸进去。很显然,一个以古堡前汽油走私为龙头的汽油销售网已经形成。
由于石油是南斯拉夫经济的命脉,所以,它成为西方在前南问题上迫南就范的主要筹码之一。在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对南斯拉夫实施制裁伊始,多瑙河曾是个很大的“口子”,来自前苏联地区、经黑海进入多瑙河的油轮引起过轰动。后来,欧洲联盟向多瑙河派出巡逻艇,真把南斯拉夫关进了“铁桶”。而今天多瑙河上重现运油的繁忙景象,自然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之一显然是国际社会开始“睁一眼,闭一眼”,以鼓励贝尔格莱德在和平进程中合作。西方的情报机构不可能对古堡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只要南斯拉夫继续同西方采取合作态度,古堡前的繁荣就可能持续下去。但如果美国提出的和平计划失败,并因此而导致南斯拉夫与西方关系再度紧张,那么西方国家随时都能使古堡前恢复往日的凄凉。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墨西哥——
历史的永久见证
张金江
墨西哥城的查普尔特佩克城堡坐落在与它同名的一座山冈上,墨西哥人称之为“国家历史的永久见证”,因为它“目睹”了墨西哥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悲壮历史。
查普尔特佩克城堡已有200多年历史。从山脚望上去,那深灰色的墙体和高耸的塔楼使城堡显得浑厚、庄重,饱经沧桑。
这座两层的建筑分东西两部分。西半部是1785年由当时统治墨西哥的新西班牙总督加尔维斯下令为自己修建的夏宫。东半部则是1864年由法国侵略军扶上墨西哥皇帝宝座的奥地利皇帝的弟弟马克西米利亚诺为自己修建的皇宫。1884年,它又成为独裁者波菲里奥·迪亚斯的宅邸。这部分建筑依山崖而建,地势险峻。紧靠山崖是带扶栏的露天平台,凭栏远望,可观赏到墨西哥城的壮丽景色。建筑的底层和二层都有宽敞的回廊,连接各个厅室。现在,各厅室的摆设都按当时的样子向公众展出,有马克西米利亚诺以及后来的独裁者迪亚斯的办公室、起居室、音乐厅和迪亚斯专门接见外国使节用的使节厅等。里面的家具、钢琴以及二层回廊上的彩色玻璃都是当年从法国、英国专门定制的,显示了统治者的奢靡。
据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查普尔特佩克山及周围的墨西哥谷地曾是阿斯特克人的居住地。14世纪初,他们在墨西哥谷地建起当时在世界上也称得上繁华的都市特诺奇蒂特兰城。那时,查普尔特佩克山多泉水,阿斯特克人建渡槽引水下山,供城内使用。1519年11月西班牙殖民者侵入特诺奇蒂特兰城,不但搜刮走价值15万金比索的珍宝,还血腥镇压阿斯特克人,最后把特诺奇蒂特兰城夷为平地。墨西哥人民前仆后继同西班牙殖民者进行了300年英勇斗争,终于在1821赢得独立。
记者在城堡西侧回廊的墙上看到一块铜牌,上面写着:军校学员费朗西斯科·马克斯在抗美卫国战争中于1847年9月13日晨在这里牺牲。城堡的东侧也有类似的铜牌,记录着当时墨西哥军校200多名学员英勇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查普尔特佩克山是1841年被改建成军事学校的。1846年5月,美国军队入侵墨西哥,第二年9月中旬攻抵墨西哥城,包围了查普尔特佩克城堡。军校学员同侵略军展开激战。城堡下躺满敌人的尸体,但学员中也不断有人倒在血泊中,最后只剩下6位少年学员。他们中最小的12岁,最大的也只有17岁,但作战异常英勇,枪打坏了,刀剑砍,刀剑弯了,徒手拚。敌人冲上来,少年们宁死不降。为了不让国旗落在敌人手里,一个叫蒙特斯的少年把飘扬在城堡上的国旗降下裹在身上,扑向敌人。其他5位少年也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1862年,墨西哥人民又进行了抗击英、法、西班牙三国武装干涉的战争,并于1867年5月取得最终胜利,处死了马克西米利亚诺。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异国侵略的屈辱,展示前辈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历史,墨西哥议会于1947年作出决定,把查普尔特佩克城堡改建成国家历史博物馆,在古堡前竖立6尊少年英雄的铜像,在山脚下建立“小英雄纪念碑”(后改称“祖国纪念碑”)。1952年,纪念碑落成。从1953年起,每年9月13日,墨西哥总统都在纪念碑前主持仪式,同群众一起怀念所有为祖国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们。
站在车水马龙的改革大道上眺望,查普尔特佩克城堡巍然耸立,城堡前墨西哥绿白红三色国旗高高飘扬,国旗下6位手握钢枪刀剑的小英雄的铜像熠熠生辉,山脚下苍松翠柏中的祖国纪念碑那6根白色大理石圆柱顶天立地,镶嵌在柱顶上的象征6位小英雄的6只黑色大理石雄鹰昂首展翅。这一切构成一幅壮丽的画面。墨西哥的先人们前仆后继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永远鼓舞后来人为建设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新加坡的烟民
郭美春
在新加坡机场,同行的邱教授因受人之托带了一条香烟而遭警方阻拦,按规定要处以罚款。邱教授恳切地作出解释后,新加坡警员破例让步放行。步出机场大厅,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高大的椰林、绿色的草坪以及盛开的兰花随处可见。与此天然美景显得格格不入的是,在大门左侧有一群西装革履的人,个个低头弯腰围着齐腰高的垃圾桶吸着烟。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烟灰弹入桶内,唯恐大风会把烟灰吹散。新加坡的烟民们给我留下了小心谨慎和狼狈的印象。
新加坡政府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笔者到过的办公楼、饭店、餐馆、商场和卡拉OK歌舞厅等,均不见烟民,而禁烟的宣传广告却十分醒目。地铁车站内及自动售票机旁的高墙上,都画着巨大的禁烟标志,旁边写着:违者罚款500新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
我偶尔看到,在市中心大商场的屋檐下,一位身穿流行裙衫的金发女郎,躲在角落里过着烟瘾,她背着的皮包张开,烟灰即弹入包内的烟灰袋里;在繁华的乌节街十字路口,一个黑发女士边过马路,边匆匆抽着烟卷,她则把烟灰弹在紧握手中的纸团内,随后连同烟头一起投入垃圾箱里。这些时髦的女郎顾不上摆姿态,只图利用在室外允许吸烟的地方,迅速把烟抽完。在我看来,新加坡的烟民们都有一种因不能下决心戒烟而产生的自卑感和因吸烟污染环境影响别人的负疚感。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感染下,同行的烟民小高久久不敢吸烟。
在圣陶沙旅游景点的露天餐厅里,小高克制不住烟瘾,小心地问侍者,此地是否允许吸烟?侍者微笑着点了点头,并随即取来一个大烟灰缸。她手持扫帚,像是要随时接应不慎落到地上的烟灰。但小高却没带火柴,又一时找不到火源,只好将烟收起。
在工作中结识的新加坡人林先生过去也曾是烟民。听他说,由于禁烟的宣传声势浩大,烟价又不断上涨,再加上众多罚款措施,使他感到在新加坡当烟民有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感觉。因此从健康和道德两方面考虑,他终于下决心戒了烟。
离开新加坡那天,在机场大厅,我陪着小高四处寻找吸烟区,一直走到大厅尽头,才远远见到允许吸烟的标志。那是一块只有20多平方米的地区,在一排排黄色塑料靠椅四角,围着用不锈钢制作的锃亮的烟灰“筒”,地板上反射出房顶的灯光。这儿静悄悄不见一个人影,怀疑走错了地方的小高又去向清洁工询问,那女工边点头,边擦洗着早已像镜子般发亮的地板。小高怕不小心会掉下烟灰,只好又收起烟盒。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外剪影

  德国——
消防队效率高
王世洲
奥格斯堡市国际友协的琳达太太,因为家里自来水管破裂,淹了地下室,只好打电话向消防队求助。4分钟后,消防队员就赶到了她那个位于城边小巷的住宅,10分钟就完成了关闭阀门、排干室内积水的工作。消防队员还管“排涝”?他们怎么能这么利索地完成任务?这使我对德国的消防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琳达太太的陪同下,我参观了该市的专业消防队。
消防队的防火主任哈博麦耶先生向我详细介绍了德国消防队的制度。原来,德国消防队的正式名称叫作“火灾与灾难防护局”,它的任务已经不是纯粹的防火,而是负责对所有涉及人、动物、环境和财产的灾难、事故、火灾提供保护与救助。从总体上说,德国消防队由专业消防队、社区自愿消防队和工厂消防队3部分组成。在奥格斯堡这个20万人口的城市中,总共有220名消防队员,每天由其中的39名值班。他们每年要处理约4000件求助任务,其中真正的火警只有4起左右。大的求助任务主要来自交通事故,而大量的是小的求助,甚至连猫上墙头下不来,家里养的宝贝小鸟飞上枝头,人们都可以请消防队员帮忙。
麦耶先生带我和琳达太太参观,有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登记制度严格。消防队的电话是全德国统一的,都是“112”。中心控制室的值班员在接电话时,必须书面记清“报案人员及电话”、“事故地点”、“事故情况”3项内容,同时接通电脑,查看有关道路与消防设施的登记档案。消防队存有消防区内所有重要目标的地面平面图。麦耶先生打开抽屉,取出一份该市机场的地面平面图让我看,那上面,所有的出口与通道都用蓝线标出,并绘有一条红线,标示理想的消防车通道。在档案室中,整齐地保存着该市全部建筑物的消防设施档案,这些都是建造房屋时向消防队提交的,消防队每3年就要对这些消防设施巡查一遍。麦耶先生告诉我,所有档案都至少有一份附本,消防车出动时,可以随车带走。另外,所有的道路建设,施工前必须在消防队备案,这些信息都及时输入电脑,一旦接到求助电话,值班员只需将事故地点输入电脑,立刻就能得到一份前往救援地点的最佳路线图。
德国的消防队很重视学习与训练。消防队员每天都必须上一小时的业务课。麦耶先生打开教室的门,我看到这是一间类似中学化学课的大教室,屋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化学药品的味道。消防队员每天还必须进行一个半小时的体能训练。麦耶先生领我们到地下室去参观训练设施。有两种专用设施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个是潜水练习池,这个池只有标准游泳池1/3大小,但很深,池壁上有一扇镶了玻璃的窗子,教练可以从这里观察队员水下救护动作的准确性。另一个是特种化学品灭火抢险训练室,这间房屋不是很大,但因是按照迷宫的原理设计的,一层层的架子和格子使得实际训练空间很大。练习时,屋里的喷头会喷烟冒火,消防队员必须全身披挂,穿过“迷宫”完成救护任务。
除了学习与训练,在没有救援任务时,消防队员的主要任务是保养工具设备。消防队使用的工具设备种类真是太多了,在庞大的车库里,仅仅消防车就有十几辆,其中,有扑灭一般火灾的普通灭火车,有扑灭化学品、油料火灾的专用灭火车,有进行水上救护的专用抢险车,有清理公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公路障碍清理车,当然,少不了配有超长云梯的高空消防车。在各种车辆中,根据相应的用途配备着各种工具,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式各样的水管接口。很明显,如果消防水龙接不上水源,那么,就像战士手中的枪没有子弹一样,是无法完成灭火任务的。我被一种圆球状的橡胶囊吸引住了,麦耶先生向我解释,这种橡胶囊可以像气球一样通过充气膨胀,是用来堵塞马路上那种圆形下水道口的,一旦油料或是液体化学品倾翻在马路上,用它可以防止有害物质通过下水道污染河流和水源,同时也有利于这些物质的回收与清理。
我还看到,在消防队大厅里与走廊上,精心摆着历史上使用过的各种消防器材:从墙上挂着的牛皮缝制的消防水桶、绑在大长木杆上的灭火扫帚,到早期木制的喷水枪;从大厅里陈列的马拉消防车、双人压水的灭火水龙,到各个时代消防人员的资格证书。消防队员通过这些实物不仅在向人们述说自己的历史,而且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事业的热爱与骄傲。
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涨,这是德国消防队给我留下的良好印象。我终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在接到琳达太太的救助电话后能那么快赶到现场,出色地完成救助任务。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副刊

  巴库掠影
姜勤
阿塞拜疆首府巴库东临里海,三面环山,坐落于一个半圆形的盆地之中。这里虽处于亚热带,但因濒临里海,夏日的炎热被海上袭来的阵阵凉风驱散了许多。巴库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整洁、宁静、怡人。这里除了街上疾驶的车辆发出的声响外,几乎听不到喧嚷和吵闹声。人们悄悄地走路,悄悄地做事,说话也悄声细语。
然而,停留一久方悟出,在人们平静的表情下还深藏着某种难以言明的东西。
阿国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三十日宣布独立以来,政局一直不稳定,时有政变、兵变,虽都被粉碎了,但将来如何,孰难料定。此外,近年来,阿国与邻国因领土纠纷而战事不断,元气大伤。这无疑给其本来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目前,阿国工矿企业一半以上开工不足。城市居民平均月收入仅约合二十美元。
由于阿国经济尚处于低谷,市场购买力自然很有限。我们曾逛过巴库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不论是国营大商场,还是私营小店,都是顾客寥寥。虽然商店里的商品也称得上琳琅满目,但以进口商品居多,譬如,土耳其的服装、伊朗的饮料、中国的家用电器和玩具、日本松下和韩国三星专卖店的家电等等。顾客的注意力往往放在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而对标价几乎接近天文数字的大件奢侈品只能望“价”兴叹。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巴库市场上的商品品种不够齐全,小家电、文体用品、药品等还相当匮乏。
不过,巴库周围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是巴库经济发展的希望。
巴库是阿国第一大城市,还拥有该国唯一可通邻邦的港口,人口一百七十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里曾是前苏联最早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地区,石油开采量曾居前苏联第二位。现在,石油工业仍是阿国的支柱产业,约占其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左右。巴库以石油为龙头,带动了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的发展。正由于巴库拥有得天独厚的陆地和海底石油资源,在国际上愈来愈受人瞩目。里海石油探明总储量在四十亿吨以上。阿国已与美国、英国、挪威、土耳其等八国签订了开采五亿五千万吨石油的合同,外国将为此投资八十多亿美元。目前,有关各国的石油公司已在此安营扎寨。
真诚地祝愿阿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也祝愿巴库变得越来越富于魅力。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和平的祈祷
这位日本残废老军人身边的假腿和拐杖似乎向人们哭诉着无情的战争为他带来的痛苦。或许他参加过侵华战争,或许……此时,他可能更加憎恨战争。
蓝德继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