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美术)
专栏:

  艺术巨匠王式廓
闻立鹏
1949年3月,刚刚解放的北平古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北平国立艺专大礼堂首次展出解放区的美术作品,引起轰动。绘画大师徐悲鸿更是心情激动。著名画家艾中信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幅很小的木刻,归在年画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徐先生今天在展览会上流连很久,他逢人就叫人看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他说:论题材这是最主要的主题,而且新颖;论构图,这幅画最完美;论人物,最成功;论技巧,最高明……”
不久,徐悲鸿又在报上发表文章,盛赞解放区的艺术。他说:“七年前我曾以见闻所及,颂扬木刻家古元,此次又发现两颗艺术界的巨星:一为王式廓先生,一为邵宇先生。我久闻王式廓先生之名,此次才得见他的作品(仅两幅),果然卓尔不群,诚为成熟之天才……闻冯法祀君言王式廓先生于抗战期间,在武汉制作壁画多幅,皆雄壮茂密,大气磅礴,可惜都被毁去。此次年画展览中,有王先生《改造二流子》一画,其主题集中,人物表情明显,章法紧凑,作风尤老练,所谓‘轻快’‘沉着’兼而有之,诚近代艺术中一杰作。……王式廓先生著作仅两幅,已令我心折。倘能有机会见到王先生全部作品,我将不知道要如何兴奋和赞叹。”
徐悲鸿不愧为艺术大师,他独具慧眼,将近50年前惊喜地发现了中国“艺术界的巨星”——王式廓。王式廓也不负众望,继《改造二流子》之后,又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以《血衣》素描系列等代表作,而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绘画代表,素描艺术大家。
王式廓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自幼酷爱美术,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专攻西画。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师从藤岛武二。抗战爆发,王式廓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进而奔赴延安。后长期任教于延安鲁艺、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桃李满天下;毕生致力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最杰出最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
王式廓的代表作《改造二流子》和《血衣》素描系列,是难得的艺术瑰宝,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王式廓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事业。1973年为完成油画《血衣》,在农村带病深入生活作画时,因身心交瘁,猝然倒在画架旁与世长辞,表现了一个真诚艺术家的崇高品格与献身精神。
(附图片)
血衣[局部](素描)1959年作
改造二流子(版画)1947年作


第6版(美术)
专栏:

今天我们向亲爱的读者献上一个新栏目,名曰“画斋撷趣”。
大凡书画家多有自己的斋名室号,在其作品钤盖名印闲章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在我们相识相知的书画家中,有许多关于斋名室号和闲章名印的趣事轶闻,它们浓缩了这些书画家对人生的哲思、对艺术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爱恋,可谓心灵真切的流露。由此,我们萌生了开辟这个新栏目的想法,我们希望并相信它会使读者从中得到裨益。
欢迎广大书画家和读者将自己熟悉的画斋室号、闲文印章的雅趣用三五百字,妙笔撷来。来稿请寄:北京朝阳门外金台西路二号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组《画斋撷趣》栏目,邮编100733。      
    ——编者
                   


第6版(美术)
专栏:画斋撷趣

  “荼”与“土”
——吴冠中先生话印
润雪
细心的观众从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常会看到刻有“荼”字和“土生土长”的印章。说起这两方他珍爱的名印闲章,老画家娓娓而谈:“荼是一种野生的苦菜。荼在古文里也作茶,《尔雅释木》中说:‘槚(古书中指茶树),苦荼也’。嚼荼如品茶,先是味苦而微涩,后渐香酽甘甜。像《诗·邶风·谷风》说:‘所谓荼苦,其甘如荠。’我在29岁时曾用过‘吴荼’做笔名,如今在艺途跋涉已50余载,始终在苦难与孤独中探索东西方艺术融合的道路,深知它的曲折艰辛,磨难是艺术的砥砺之石,荼字恰是我对艺术的一种解味。另外,荼还是一种白色的茅草花。红如火,白如荼,多比喻气势热烈壮盛,我在年轻时就喜欢强烈的艺术,这也是性格使然。现虽已荼首皤然,对艺术的追求仍痴心未泯。”
说到闲章“土生土长”,这位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30年代曾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后留学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老画家感慨道:“取回西天的经,雁归来,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上播种形式美的种子。土生土长指人,也指艺术,生于斯,喜怒哀乐诞生于斯,美丑灵感源于斯。我喜爱‘土生土长’这方印,就是希望自己艺术的根永远扎于祖国、人民和生活的沃土中。”此话使我忆起1991年7月17日,法国文化部授予吴冠中先生法国文化最高勋位时,他在致答辞中只说“自己诞生于农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无法”也是吴冠中作品中常出现的一方闲章。“它取自清初画家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之意。”接着吴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曾读过石涛画语录,但只捡得片言只语,最近下决心精读,读通了:“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绘画产生于个人感受,感受不同则表现的画法千变万化,正是‘法自画生’、‘无法生有法’”。


第6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融汇中西以形写神
——读杨之光的人物画
马克
金色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旅美著名画家杨之光最近携带着他的创作成果,从大洋彼岸的洛杉矶回到祖国的首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40年回顾展,特向国内广大观众和美术界的同行们汇报。荟萃在此次展览中的200幅作品,集中地展示了杨之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同时亦可按创作年代顺序,让人体察他创作发展的脉络和艺术追求的道路。
杨之光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中国画人物画家之一。他的成名之作《一辈子第一回》,早在50年代就已蜚声遐迩饮誉全国。1958年他创作的《雪夜送饭》又荣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金质奖章,使新中国的人物画在国际上初放光彩。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对于当时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推陈出新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也预示了我国传统的人物画在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群众方面大有可为的广阔前景。
综观杨之光的人物画,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现实生活充满着真挚的爱,对艺术创作矢志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美的探索和创造的顽强毅力。“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和“不步前人施水墨,丹青偏爱拂新风”,这是他创作的一贯主张,也是他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在创作上既继承我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明暗法和逆光等表现手段;既遵循当代名家高剑父、徐悲鸿、蒋兆和诸位先生的教诲,又坚持面向生活,以造化为师。学贯古今,融汇中西,致力于标新立异的创造,因此,他的人物画多是心灵感悟之作,常以新的探索和新的面目让人悦目动情。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我很欣赏他为艺术家和名人们所作的肖像画尤其是那幅出众的《石鲁像》(见右上图)。熟悉杨之光的都知道,他画肖像多对真人落墨,直取其神,强调亲切的感受。唯独石鲁像是他深怀对故友的深情并经过反复酝酿而创作的。两年内共画过三张,一张是病中的石鲁,一张是横眉冷对的石鲁。此两帧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及这幅《石鲁像》内涵深刻耐人研读。本来石鲁是个悲剧色彩的人物,但肖像画却以笑对人生的表情出之。“遗世独立,横而不流”,这样处理反而更能撼人心扉。正如画的题诗所云:“妖孽横行百卉落,未逾花甲死不服,任性痴狂对尘世,石公笑时我则哭。”这幅造像笔墨挥洒自如,线条狂放有力,色调温暖亲切,虚实结合,粗细有致。“精微处照顾气魄,奔放处不离法度”,力求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受的真实。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石鲁沉着坚定的傲骨和从容不迫的气质,又寄托着世人对这位天才艺术家身受迫害的无限惋惜与怀念,言有尽而意无穷。
赏析杨之光40年的画作,能让人得到种种美的享受。研究他40年艺术生涯的经验体会,也能让人得到有益的启迪。这里简谈其中的两点:一、他在创作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多画速写。他甚至把速写视为自己的艺术生命。在生活中他一贯坚持画速写,以便在反复速写的实践过程中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同时在速写过程中还能捕捉生活里闪光的东西,获得生动的创作素材。他的名作《雪夜送饭》和《慰问演出之前》都来源于生活速写的基础。由此可见速写的确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功。它不会因为有了照相机而“落后”,也永远不会“过时”。二、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与追求,杨之光还具有一种超人的顽强毅力。数十年来他从不间断地钻研中西绘画的精华,全面深化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加深自己艺术的功底,力求更有机地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从而奔向艺术创造的自由境界。
(附图片)
甘南女牧民(速写) 杨之光


第6版(美术)
专栏:

  金秋十月画坛活跃
金秋十月,首都画坛异常活跃。中国美术馆频频推出来自全国各地书画家的优秀作品,仅这两周,就有王式廓素描艺术展、纪念许德珩诞生一百零五周年的许德珩墨迹展、胡定元中国画展、九五京之杰艺术展、第十届大路画展、黄安仁书画展和周运贤云南风情版画展等等。其中有些作者是首次带作品与首都观众见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第6版(美术)
专栏:

  美院附中毕业生展
一九六四年中央美院附中毕业的一批同学,历经磨难执著追求,在绘画、电影、出版、教育诸领域中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近日他们在当代美术馆举办了作品展。(赵蘅)


第6版(美术)
专栏:

  《少年漫画》近日创刊
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漫画》月刊于十月创刊。它以少年为读者对象,编创发表具有故事性的连环漫画作品,对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该刊拟办成少年朋友喜闻乐见的健康新颖的漫画刊物,并愿为培养新一代中国连环漫画家、为中国连环漫画走向世界输送人才贡献力量。


第6版(美术)
专栏:

  颂清廉书画展开幕
由深圳特区报社、深圳红荔书画馆、北京《中华魂》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颂清廉书画展”日前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参展作品共一百九十多幅,作者有中央领导同志,也有包括港澳台及海外的老中青书画家。


第6版(美术)
专栏:

  贾鹃丽在京办画展
女油画家贾鹃丽画展近日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行。贾鹃丽一九八六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油画展览。代表作品有《秋瑾》、《天国系列》等。贾鹃丽的油画运用现代艺术的象征与隐喻手法,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东方意境,她在描绘自然景物的题材中注入了特有的女性主观情感。
(千梓)


第6版(美术)
专栏:

  朱乃正六十小书画展
时值金秋,已届花甲之年的朱乃正教授,将其累累的艺术果实献给观众。
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的《朱乃正六十小书画》展10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油画60件,书法30件,水墨画30件,及其从艺30余年来的大型作品与艺术活动有关照片,历年出版的画册、书法册页等各种研究资料。展出开幕当天,举行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朱乃正六十小书画》画册的首发式及德国出版的签名画册的赠书仪式。鉴于他的油画代表作《金色季节》、《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国魂——屈原颂》、《春雨》、《大漠》等已为广大观众所熟悉,此次书画展主要展出了鲜为人见的朱乃正教授大量早期的小幅油画、近年的书法与水墨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几十年勤勉耕耘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如果说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以诗书画“三绝”或诗书画印“四全”为全面艺术修养的标志的话,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的朱乃正,他正是学贯中西,融会通悟并具有鲜明中国艺术风格的人物之一。朱乃正的小幅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生内涵,耐人寻味的诗化特征,内充饱和的艺术语言,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再一次证明,艺术质量的高低与真正价值并不与尺幅大小成正比,小幅作品同样可以涵括深刻的精神力度和博大的魂魄,同样可以体现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美学意味,同样可以依其艺术品位成为闪光的艺术精品。
朱乃正教授生于1935年,浙江海盐人。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专攻油画。1959年春分配至青海高原工作,历时21个春秋。他在逆境中磨砺意志,坚持油画写生,并研习书法抒泻胸怀。其业绩在当时已为书画界所瞩目。不惑之年后,曾当选为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青海分会副主席。1980年秋调回北京母校任教,进入艺术创作盛期。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
(辛文)
(附图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中国画) 朱乃正


第6版(美术)
专栏:

远方的地平线(油画) 吴银杉


第6版(美术)
专栏:

棋女(油画) 贾鹃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