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奉献者之歌
——赞京剧《焦灼的心灵》
周传家
北京京剧院新近上演的《焦灼的心灵》(王新纪、徐春兰编剧,徐春兰导演),成功地塑造出孔繁森的感人形象,谱写出一曲悲壮昂扬的奉献者之歌。那风尘仆仆的身影,那充满焦灼、困惑与希望的目光,那发自肺腑的心声,那紧扣时代脉搏、生活律动和人民情绪而怦然跃动的赤子之心,令多少观众心绪难平,热泪盈眶。
为了响应党的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孔繁森撂下年过九旬的慈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需要关照的爱女,离开热恋的故土,两度奔赴西藏。先在拉萨任职,后又到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藏北阿里工作。他以慈父般的爱心收养了两个孤儿,并偷偷地卖血为他们缴纳学费。他冒着暴风雪深入牧区嘘寒问暖,像亲儿子似的把藏族老阿妈冻僵的双脚抱在胸怀。他体谅女教师卓玛的困难,帮她联系调动,并亲自主持了她的婚礼。为了加快阿里的改革开放步伐,他四处奔走,顾不上陪伴卧病的妻子,来不及探望盼子心切的慈母。为了节省开支,他出差总是住最便宜的旅店。女儿结婚,他只买了条10元钱一条的处理裙子,然而却从内地为西藏的孤儿老人带去急需的用品。他心里只有别人,只有藏族兄弟,而没有自己和家人……充溢于孔繁森心头的不仅仅是血缘之情,地缘之情,也不仅仅是具有共同生存空间、共同文化的民族感情;而是一种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乃至人类大家庭中每个生命(不管在地理或文化上与自己的距离多么遥远)价值虔诚的尊崇与认同。这份深沉的系念不仅存在于孔繁森的理智之中,而且洋溢于情感之内;不仅成为一种焦灼的灵魂欲求,而且表现于一笑一颦、一言一行之中。这是一种成熟的理智,深厚的情感,伟大的爱,它们导源于奉献者博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仰,导源于孔繁森对人民群众的挚爱,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
《焦灼的心灵》没有满足于孤立地、肤浅地歌颂孔繁森所做的好人好事,进而作了广泛的联想、严肃的思考和深入的开掘,并且运用对比的方法,大胆地触及时弊,形象地揭示了困扰、影响改革开放的社会问题:同系共产党的干部,孔繁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心做人民的公仆,被藏族人民誉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为什么有的人却丢掉党的优良传统,当官做老爷,对人民漠不关心,对事业吊儿郎当?孔繁森严于律己,脱离了低级趣味,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却放松思想改造,欲壑难填,不择手段,甚至堕落成为社会的蛀虫和党的败类?《焦灼的心灵》在歌颂孔繁森的同时,对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给予了当头棒喝和无情针砭,具有振聋发聩的醒世和警世作用。剧中弥漫着浩然正气,流淌着不可遏止的激情,体现出创作主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贵的艺术良知。这正是此剧超越同一题材其他作品而获得广大观众共鸣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焦灼的心灵》运用传统京剧形式表现现实生活,在剧本文学、音乐唱腔、导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均有创新。它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自由灵动的写意精神,又吸收了话剧、歌舞的表现手段。西藏民歌与京腔京调水乳交融,极富抒情味道。象征着吉祥勤劳的牦牛头,代表着天、地、云、水、火的红、黄、蓝、白、黑“普鲁图案”,矗立云端的通天塔,塔尖处闪烁的璀璨星群,营造出富有多义性、象征性,神奇、含蓄而浓郁的艺术氛围,展示出西藏高原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尤其是结尾的处理颇具匠心:在卓玛婚礼欢快热烈的节奏中,叠印出孔繁森父女娓娓倾谈的特写镜头,忽又插入孔母令人心颤的声声呼唤。霎时间,舞台上烟云缭绕,孔繁森的英魂浮现于祥云花海之中,一段反二黄唱得情深意远,催人泪下。又好似晨钟暮鼓,响彻心头。过去、现在、未来时空交叉,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浪漫主义光华,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第12版(副刊)
专栏:

  体制转轨中的辽宁省电影公司
魏运亨周朗
在电影发行放映体制震荡和市场挑战的大气候下,辽宁省电影公司坚持向人民群众提供最新最好的影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自1993年电影体制改革以来,全省发行收入均超过4500万元,名列全国前茅,成为全国的“大户”之一。
这些年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兴起,电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发行部门还能不能生存下去,“电影院的招牌还能打多久?”一时成为电影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辽宁省电影公司领导冷静分析了形势,他们认为,要扭转当前颓势,就要在更新观念,转变机制,面向市场,搞活经营上下功夫,其中最关键的是牢记服务群众这个根本宗旨。多年来,辽宁省电影公司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重点影片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多次成为全国重点影片、献礼影片发行的“状元”。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公司不惜重金购买《重庆谈判》巨片,一次订购了28个拷贝,在省内五大城市同时上映;今年三·八节,他们在全国首映了《中国妈妈》;六·一放映了《一个独生女的故事》;七·一则献映了《被告山杠爷》。特别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公司组织了大规模的电影展映活动,重点推出了《七·七事变》、《敌后武工队》等影片。对《大话西游》、《中俄列车大劫案》等娱乐性较强的影片,辽宁省电影公司也瞄准市场,抓住时机,积极组织发行放映,并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去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辽宁省电影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后,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电影市场切实加强了领导。省、市公司组织人员参加文化市场稽查队伍,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电影合法权益,保证了全省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同时在发行中改变片租结算方式,加强票务、场务管理,解决了多年来偷报、漏报、瞒报片租现象。对那些社会效益好、票房收入高的“大片”,在全省放映收入超百万的影院实行微机联网售票,并强化票务监督稽查,有效地杜绝了人情票,减少了票房收入的流失。
辽宁省电影公司认为,要把观众重新请回影院,就要有好的“硬件”和“软件”。经过努力,辽宁的影院已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不同规模,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影院群体结构,满足了不同观众层次的需求。沈阳、大连等城市的一些电影院还针对工薪阶层办起“周日早场”和“公益场”,花1元钱就能看到一个新片,观众十分踊跃。


第12版(副刊)
专栏:

  那一只撼人心魄的手
——电视剧《心网》观后
刘鹏春
电视剧《心网》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个镜头:当失去生活信心的女青年洪娅,准备跳楼时,挣脱了心网的主人公、妇科医生何川爬上了楼顶。在他真诚的目光的默默注视下,洪娅感动了,抬起脚步走近何川。何川伸出了自己满是血痕的手,两只手紧紧地拉在一起……
这样一只满是血痕的手,搅动了我的思绪……
这是伸向弱者的援救之手么?是的,因为往事的惨痛,因为现实的严酷,总会有些像洪娅这样的人丧失生活的信心,一只大手以一掌血痕告诉他们,只要正义和公理还有血色,社会就不会失去它如春的体温;只要责任和良心还能伸出手,跌倒的人生就有了重新站起的支撑。
也许,这是主人公伸向自己灵魂的手。有许多往事,许多记忆,镶嵌在我们多折皱的心灵里。也许是隐隐的遗憾,也许是深深的愧疚,那是梦境里不肯飘逝的叹息,那是灵魂深处无人知晓的独白。这一切的一切,包围得我们太久太久,压抑得我们太重太重。于是,我们听到了灵魂的呼唤,我们向自己的灵魂伸出了满是血痕的手,抚平深深浅浅的皱纹……
或者,这是我们彼此伸出的手。正像我们都有美好的回忆那样,我们也都会有只愿留给自己的隐痛。在平时,我们也许不太在意这些鲜为人知的痛苦。只是在某一天,往事的伤疤被彼此间偶然一瞥的目光镀成镜子,我在你的伤痕里看到了我的伤痕,你在我的隐痛里看到了你的隐痛,那时候,我们不妨伸出自己的手互相拉上一把,掌心的汗和血融在一起,我们携手向前走去……
带血的手,伸出屏幕,拨弄着观众的心弦。这个情节是那么精当地揭示了主题,它又充满了象征意味。不只是局部细节的象征,而是作品的内蕴的总体象征。于是,我们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为导演陈韵强鼓掌喝彩。
我们为陈韵强的勇气喝彩。第一次单独执导电视剧,他居然敢挑选这么个高难度的心理剧初试锋芒,这部戏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制作水平,足以让许多平庸之作为之失色!
我们为陈韵强的艺术感觉喝彩。他既没有哗众取宠,用浅薄的紧张惊险去刺激观众的欲望;也没有故作深沉,模仿西方心理剧的样式把剧搞得支离破碎晦涩难懂。他只让作品的哲学根须扎向中国文化土壤,让思想之树开出些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花……
我们也为陈韵强的认真喝彩。纵观当今的许多电视剧,粗疏之处随处可见,漏洞破绽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胡编乱导,粗制滥造,令人“惨”不忍睹。而在《心网》里,虽然不能说每一个镜头都尽善尽美,然而却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认真思考的,每个画面都是认真构思的,正因为这种认真,《心网》也闪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别样光彩!
为陈韵强鼓掌,还想久久握住他的手,不,不必让他耽搁得太久。何妨一挥手,用目光送他远行,送他去夺取更大的成功,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中国电影图志》出版
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编辑,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电影历史画册《中国电影图志》近日出版发行。《中国电影图志》采用“大事纪年”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电影艺术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全貌。画册收入图片1600余幅(其中约1/4为近几十年来首次公开发表),编撰文字约25万字;共介绍各类影片900余部,电影人物340余人。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中影公司举办电影宣传研讨会
电影体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发行部门意识到电影宣传的重要作用。广东省电影公司的宣传策划人员巧妙地抓住不同影片的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加以宣传,使《蒋筑英》、《警魂》、《七·七事变》等一批主旋律影片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北京市公司采取竞买《红樱桃》首映权等作法,也使影片吸引来了大量观众。为了总结经验,中影公司近日召集全国部分省市电影公司的宣传人员在京座谈,研讨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电影宣传工作的具体措施,以振兴中国电影市场。


第12版(副刊)
专栏:

  吴印咸作品研讨会召开
在迎来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广电部电影局、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和北京电影学院,日前在京召开“吴印咸摄影创作、电影作品暨教学思想研讨会”,以深切缅怀吴印咸同志对中国电影和摄影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上还举办了吴印咸电影作品展、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吴印咸同志在30年代就出任《马路天使》、《风云儿女》等影片的摄影师,同时创作了《暴风雨来了》等大量摄影力作,他领导的延安电影团为中国革命历史留下了大量珍贵镜头,他是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向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曾成功拍摄了《烈火金钢》、《凤凰琴》的青年导演何群,将镜头对准都市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近日执导完成了名为《混在北京》的新作。何群说,“混”的说法只是一种亲切的昵称,它要传达的却是正经的主题。由福影厂出品的这部影片,意欲通过北京一家出版社里一群外地来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同住一个筒子楼的生活片断,表现出面对改革的时代大潮,同类知识分子的不同的心理历程和生活态度。以清纯形象登上影坛的剧雪一改戏路,出演片中性格复杂的女主角,片中其它主要角色由张国立、方子哥、奚美娟扮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