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我还是喜欢农村”
刘爱成
金秋时节,广袤的美国中西部平原到处一片金黄。那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除了收割机在缓缓移动,极少看到农人。
陪同我们访问的衣阿华州农业官员比尔指着车窗外的庄稼说,高的是玉米,矮的是大豆。他还告诉我们,衣阿华介于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之间,多为一马平川的平原,土黑肥沃,适合于种植玉米和大豆,是美国的主要农业州之一。
说话间,汽车在一个普通农家门口停下,这家院子很大,一群白鹅在舍前啄食,对面的猪圈里不断传出猪叫。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位30来岁的农妇。她穿着朴素,满脸憨厚,鞋上还粘着泥土,看我们这么多外国记者,她只是腼腆地冲着我们微笑,不知说什么是好。
她叫利恩·萨特,是这儿的女主人。她的丈夫今天不在家。这时两个小男孩向我们走来,利恩说他们是她的儿子。利恩还有公公婆婆,但不住在一起,不过土地是合着种的。他们的种植面积总共有2000英亩,每年种的全是玉米和大豆。由于地多人少,主要靠机械作业。家里有联合收割机一台,播种机两台,拖拉机4台,另外还有封闭式货车和小卡车。
利恩说,这些农机都非常昂贵。农民们通常是靠抵押贷款来购置农机的,一般需要7到10年才能还清。正是为了共同分担农机费用和充分利用农机,他们才和公婆一起合种。
由于这里主产大豆和玉米,饲料充足。这里的农家大多饲养猪、牛。利恩和婆婆总共饲养了300多头牛和上千头猪。我们来到猪圈旁,发现这里的养猪方法与中国的十分相似。利恩说,她饲养了80头母猪,每头母猪每年生产两次。一头肉猪9个月就可以出售。
我问她这么大的农场,年产玉米220万升,大豆91万升,还有这么多的家畜,一定很富有。她摇摇头:每年收获之后,偿还农机、化肥、农药贷款,再付庄稼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机械修理保养费、水电费,还要上交个人所得税和地产税,留下生活费和日常家用,七扣八扣,最后所剩不多。
住宅的右边耸立着几个高高的粮仓,烘干机正在烘干。利恩说,由于刚刚收获后的粮食价格比较低,所以这里的农民通常在收割后并不急着去卖粮,而是把粮食放在仓库里先贮存起来,等到价格好时再卖。她说她家里已经安装了电脑,并与有关方面联网,可以随时掌握国内外市场行情,如果哪个地方受灾减产或是市场出现紧缺,她就可以立即将储存的粮食卖出去。
利恩十分勤劳。她说丈夫主要在地里干,她主要操持家务和饲养家畜。“我每天6点钟起床,首先是准备早餐,然后是喂猪喂牛喂家禽。早饭后,打扫猪牛圈,农忙时还要到地里帮助丈夫一起干。有时把中午饭也带到地里吃,一直到天黑才收工,也不像城里人那样有星期六和星期天。”
冬季地里是闲了,可是这些猪牛家畜还得管,所以一年到头不得闲。“我打嫁到这里12年,直到前年才第一次带两个孩子出去度了一次假,时间是一个星期。”
记者们为之感动,并问她这么累,又没有多少钱,还当什么农民,不如去干别的。她说,这种想法也确实有过,她的弟弟和小姑子都离开了农场,许多农民的后代,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愿意继承父辈的农场,而到城里去找职业,农民在逐年减少。“不过我还是喜欢农村。虽然在城里有份职业,既有固定收入,又有节假日,更不用担心自然灾害。可是却要受公司约束,看老板的脸色,工作也不一定稳定、长久。农村虽然比较累、脏,但生活自由,我自己就是老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尤其是现在新科技进入农家,农场管理更现代化。有的农场除了使用电脑,还使用卫星技术掌握农业信息、资料。这给农民带来新的希望和前途,使一些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又重返农村。因此,我这辈子不打算改行”。她摸了摸儿子的头补充道:“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也能留在农场。”
我们问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希望。她想了好一阵子说,只是希望自己能干净、整洁一点,每天干农活全身都很脏。(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出售服务
傅瞰
天津一位患有4种先天性心脏病的一岁幼儿,3个多月前得到了赴美进行手术的机会。正当他们的父母为国际旅费发愁时,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为他们提供了3张免费往返机票,使孩子得以及时治疗,垂危的小生命获得了新生。
这件事航空公司做得很妙,从社会服务的角度而言,不啻是一个善举,而从公司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广告。在孩子与父母一起安全返回北京的当天,公司以欢迎会的形式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既不铺张,也不着商业痕迹。总经理没有刻意介绍公司的情况,只是颇有人情味地讲了这段故事,结果使得多数记者舍不得让这样一个洋溢着两国民间友情的感人故事从笔下溜掉,当然,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充满爱心”的服务形象也就随之不胫而走。
据了解,充满爱心是这家公司提出的服务宗旨,每年公司都要搞几次这样的活动。去年12月,公司曾专门邀请来自儿童癌症诊所和“燃起希望”基金会的孩子们,参加一次模拟飞往北极的飞行。在目的地,那些身患绝症的孩子收到了圣诞老人的特别礼物和衷心祝福,享受到一次特别的人间温情。
公司当然不是慈善机构,对于花钱做好事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一位公司经理回答得很坦率:“我们公司提供的就是服务,没有为社会服务的愿望,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就谈不上公司的成功。因此,关心社会,关心儿童,同时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也许,这正是这家公司能够跻身于世界航空4强之列的秘诀之一。
我们一般把服务性行业称为第三产业。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的许多大公司能在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中取胜,除了本身的经济实力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靠服务和信誉。一位朋友在美国曾有一段经历:一次他乘飞机从旧金山到芝加哥,飞机因故障误点近10个小时,航空公司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善后服务,而且为了向顾客表示歉意,还退回了这段航程的全部票款。还有一位朋友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家商场工作,该商场的经营特点是顾客任何时候都可以退货。有时真有不道德的人,衣服穿破了还来退,但商店照样按规定退回一定比例的货款。看起来这些公司是吃亏了,其实正是这些一时的经济损失为他们赢得了信誉,引来了更多的顾客,也就换来了公司发展的前景。
我想,这些公司的老板从来就不是慈善家,他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深谙“服务”的商业价值,他们在公司出售一张票、一件衣服、乃至一件极小的商品时,更看重的是公司同时出售的“服务”,那才是公司的信誉和前途所在。许多在国外居住过多年的人常发这样的感慨:明明知道他们是要赚你的钱,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其中的道理大概也就在这里。正如行销学大师、哈佛大学教授莱维特很早就指出的:产品的生命是短时间的,只有人类的基本需求及顾客才是长久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希尼——
诺贝尔文学奖新主
李文政
在文学领域里,经过30多个寒暑的耕耘,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终于如愿以偿,胜利地攀登上世界文学的一个高峰,获得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爱尔兰文学史上第4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3位前辈是叶芝、萧伯纳和贝克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希尼作品的评价是:充满抒情美与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到了升华。
希尼现年56岁,出生在北爱尔兰伦敦德里郡一个名叫默斯鲍恩的小农场,现居住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他是家庭中的长子,共有7个弟妹,父母是天主教教徒。他从小就受到天主教精神和生活方式的熏陶,在北爱尔兰激烈的天主教和新教教派的矛盾冲突中长大成人。儿童时代的乡土生活成为希尼早期创作的源泉:采浆果、打奶酪、苫房子、收麦子……
希尼先在北爱尔兰的圣哥伦布学院学习,后入首府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读文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后返回女王大学教授诗歌。60年代,希尼在诗坛崭露头角。1966年,第一本诗集《博物学家之死》的出版,使27岁的希尼开始引起文学界的瞩目。在北爱尔兰教派冲突激烈化以后,希尼等一代爱尔兰诗人感受到了社会震荡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社会性的感染力量”,诗人的良知要求他们“必须做出回答”。继第一本诗集后,希尼又接连出版了《冬天正在过去》、《通向黑暗的房门》和《田野》等诗集和两本散文集。希尼双脚是站在爱尔兰的立场之上的。当英国的企鹅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英语诗歌编年史收录他的作品时,他警告编者:他的诗没有为英国女王举起酒杯。他还写道:“尽管英语是我的语言,但我根本不具有英国人的偏见和观念……我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从1984年起,希尼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1989年后,又受聘为牛津大学教授。在这两所世界著名学府,他教授的都是诗歌。希尼把精力转向培养年轻诗人,而对那些年高德劭的批评家们不屑一顾。在听到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后,希尼朗诵了下面的诗行:河床已干涸/落叶遮其半/欲听河流声/请到高树间。
下面译介一首广为人知的希尼诗作,人们也许可以从中领略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一些风采:
    我的赫利孔山
孩提时代,他们无法让我离开井边,
辘轳、井绳和水桶,
我喜欢那黑暗中的一掷和那被囚禁的蓝天,
那水草、苔藓和蘑菇散发的味儿多新鲜。
在红砖铺就的院子里,井上的木板已经朽烂,
在长长井绳的末端,
水桶砰然落井,响声真欢,
可井儿太深,难以把自己的容颜照见。
在干涸的石砌水道上,有浅井一眼,
把手伸进软软的淤泥,
打捞起乱草一团,
井底显现出一张洁白的笑脸。
有的水井可听见自己的回音,如同乐曲清声;
有的水井令人可怖,
蕨类和狐掌花把它纠缠,
一只水老鼠在我的倒影上横蹿!
请吧,把手伸进淤泥,打捞起腐败的茎叶,
凝睇清水一泓,且把成人的谦恭放在一边,
那就是那喀索斯美少年。
漫写新诗看自己,
要在黑暗里把自己看见。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亲生子被错换之后
温宪
南非奈杰尔省级医院产科病房的一位护士做梦也没有想到,6年前的一次疏忽酿成了目前轰动全国的一桩奇案。
1989年2月17日,两个男性小生命几乎同时在这家医院呱呱落地。两位年轻的妈妈虽然并不相识,但一个意外的事故使她们今后的生活缚在了同一条感情的纽带上:值班的护士急匆匆地抱着两个新生儿去见他们的母亲,却阴差阳错地送错了孩子。
约两年后,当会计的玛格丽特因孩子的抚养问题状告男友,为此,他们到医院进行血缘化验。但是,结果却让他们目瞪口呆,他们均与那个取名加文的男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不久,银行职员桑德拉接到医院的电话,通知她带男孩罗宾到医院进行血缘化验。“刚开始,我想这是有人在和我开玩笑,”桑德拉说,“当我知道自己真的不是罗宾的亲生母亲时,我全身就像被一千伏电击中一样。”
平静的生活顿起波澜。桑德拉和玛格丽特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眼前活蹦乱跳的男孩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经历了恶梦般震惊、焦躁和期待后,两位年轻的母亲商定,由桑德拉带着罗宾到数百公里外的彼特马里茨堡与玛格丽特和加文共度一周。
那是一次百感交集的聚会。两位母亲的手中分别牵着自己带大的孩子,眼睛却目不转睛地盯着站在对面的亲生儿子。最终,她们收回了充满好奇的目光,再次紧紧搂住了自己养育的孩子。“我舍不得罗宾。”桑德拉说,“什么人也不能把他从我这里抢走。我把他当作亲骨肉一样养大,他就是我的儿子。”相处一周之后,两位母亲保证说,她们都理解对方的感情,都不要求领回亲子。
对两个尚不懂事的孩子来说,要理解这一切实在太难了,但不适时对他们说出真相或许会导致成年以后更大的心灵创伤。玛格丽特的父母一直帮助照看着小加文。老人煞费苦心地编了一个童话故事:一个与众不同的男孩,有两个妈妈……小加文听后咯咯直笑。在罗宾5岁的时候,桑德拉告诉他,她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这又是一个永远无法纠正的误会。罗宾从此变得极易发火,常常害怕会有人把他从桑德拉身边拉走。
此事使桑德拉和玛格丽特遭受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桑德拉的体重在4个月内下降了15公斤,她在恶梦中总看到两个难以辨清的男孩在打架。她曾为此酗酒,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玛格丽特则在一年中体重下降了36公斤,长期的精神负担常使她神经质地烦躁,“不由自主地像树叶般抖动”。据精神病学医生说,桑德拉和玛格丽特都程度不同地患有“精神抑郁、忧虑和错乱综合症”,并已分别开始接受为期8年和4年的精神治疗。在此情况下,两位母亲决定对医院所在的豪廷省省长联名起诉,要求赔偿38万兰特(约合10万美元)。
今年8月23日,南非兰德最高法院开庭审理这一案件。辩方律师反驳说,南非习惯法判例历史上,从没有对因非故意行为引起的后果进行精神赔偿的先例;原告只是两年以后才得知错换孩子这一事实;况且,医院方面也无法预见这一事故对两位单身母亲造成的伤害。原告是否应因心理伤害获得赔偿?应得到怎样的赔偿?面对着双方律师的滔滔辩辞,恩瓦萨大法官说:“我需要具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所罗门式的智慧才能对本案做出正确的判决……”目前,本案仍在审理中。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俄罗斯的“世界博物”
李景阳
莫斯科有两个“普希金博物馆”,一个介绍普希金个人生平事迹,另一个只是以普希金命名而已。然而,都说非看不可的博物馆是后者。这个全称为“以普希金命名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里,俄罗斯本民族的藏品几乎没有。从馆内购的一本彩色图版书则称,该馆“系俄罗斯最大的艺术藏品馆之一,其中展示着从古至今的外国艺术品”,足见该馆是纯“世界性”的。馆内的服务人员则指点我说,看俄罗斯的艺术品请到特列齐雅柯夫斯基画廊及其他博物馆。
这种情形跟圣彼得堡一样。那里的“国家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全部藏品也来自世界各国。开初未注意到这种情况,也是那里的管理人员提醒我:“您想看列宾、苏里柯夫的油画?请到‘俄罗斯博物馆’,离这里不远。”接着,在一张小纸片上给我画了详细路线图。
在俄罗斯的博物馆里,“埃尔米塔什”属“老大”,“普希金博物馆”属“老二”,二者都是献给世界艺术的。
看“埃尔米塔什”的感受可以说是“双向”的。一则,被“埃尔米塔什”主体建筑冬宫的豪华所吸引;二则,为宫内藏品的奇绝而倾倒。这里高大的殿堂的内壁和穹顶,常常以镀金的图案式浮雕为装潢,配以洁白的底色,给人的感觉是“圣”和“洁”两个字。馆内的所有藏品,甭管是断臂维纳斯那样的古希腊雕像,还是莫奈、雷诺阿、高更、毕加索那样的现代派绘画,都罩在一层神圣的光晕里。
“普希金博物馆”则全然是另一种味道。它有一个别称,叫“模塑复制品博物馆”。这里的石雕给人印象最深。尤应一提的是,这里的展厅设计都跟展品融为一体,凡雕像群立的地方皆为灰色石壁,陈列古埃及雕品陶具的展厅里,还有远古气味十足的巨型壁雕画,一进去就有恍如隔世之感。这种来源于整体气氛的强大的“摄魂”力量似乎比冬宫的富丽堂皇的感受还好。
我曾驻步于一个两人高的群雕跟前,凝视良久。这雕塑上有4个人,一头壮牛。其中3人分别在腾跃而起的牛的前方和左右两侧,有的抓缰绳,有的执牛头,要把它制服。动感极强,惊心动魄。恰好走过来一位戴胸牌的女管理人员,我问她:这么巨大而精美的雕塑作品是怎么复制出来的?她说,这种模塑品都是在有原作的国家,由那里的工艺师在当地复制的,而后将成品运到俄罗斯。这种复制工作,除了保证复制品在规格尺码上与原作“逼肖”之外,还必须选用跟原作一样质地一样颜色的石头。
这样的模塑品在馆里还有成百上千件。我不禁感叹俄罗斯人为了获得这些人类文化的瑰宝动用了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推而广之,整个圣彼得堡城就应看成一个大博物馆。18世纪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军事要塞。彼得大帝一面聘请外国建筑师,一面办建筑学校,由西方人授业,并亲自规划了这座城市。斯莫尔尼宫为意大利人德·夸伦吉设计;巴甫洛夫斯克宫为苏格兰人契·卡梅伦设计;冬宫、皇村大宫殿和彼得戈夫大宫殿则为一个定居俄国的意大利人瓦·瓦·拉斯特列利设计……漫步该城,中世纪哥特风格的、17世纪巴罗克风格的及文艺复兴时期各种风格的宫殿、教堂、楼宇比比皆是,实是一个西欧、北欧、南欧建筑艺术的“联展”。这一点,跟“土生土长”的斯拉夫风格的莫斯科城很不相同。
关于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接受方式和消化能力,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少年》中借主人公之口说过,如果俄罗斯人迷恋上西欧的有积极意义的原则,那么他就会比欧洲人还欧洲人,比法国人还法国人,比英国人还英国人,比德国人还德国人。苏联时期的哲学家曾批驳西方有关“俄罗斯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的论调,这种论调不免偏颇。但俄罗斯的确是个年轻的民族,它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体只有一千年。然而民族的年轻也是一件好事。它没有传统的负担。虽说其文化成分内到处都有欧洲的乃至东方的影子,好像自己的东西不多,但这个民族自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以来,陡然向前跃进了一大步,而且在此之后创造了堪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肩的近现代文化。
不妨认为,俄罗斯的这两个最大的博物馆,或推而广之——它的闻名于世的博物事业,就是该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象征。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法国椅子艺术展随感
廖先旺
法兰西是一个浪漫而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法国使馆文化处近日在京举办的“法国椅子艺术展”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几十把不同朝代精心设计的椅子、酒瓶、肥皂、巧克力、衬衫,这些看似毫无任何相互关联的物品,经过艺术家和设计家们的悉心组合,加上那充满历史文化典故的诗意的说明,便成了一组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品。
如1号展品“瓦耶尔”椅(见下图)与塔罗纸牌组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特别之处,但读完说明,您的感受便会迥然不同。
说明是这样写的:“瓦耶尔”椅是一种供人们观看游戏时坐的小椅子。这种于18世纪中叶设计制造的靠背上带有肘托的椅子又被称为“观牌椅”,因为当时只供男士坐用,他们可以骑坐在上面并将双肘倚在肘托上观看别人玩牌。在法国,玩纸牌可追溯到14世纪,而类似占卜的塔罗牌是由法王查理四世的宠妃奥戴特·德香蒂维从意大利带入法国宫廷,供国王消遣的,后传到宫外,继而达到疯狂的程度。为此,当时的统治者不得不对法国销售的纸牌抽税。当时的抽税布告说:众所周知,经验证明纸牌现在已违背了发明者的初衷而成了混乱和丑闻的根源,它已成为充满欺骗、作弊、失望、挥霍、争吵、辱骂、谋杀和赌博的工具。
最幽默和值得玩味的是解说的最后一句话:18世纪,坐这种“瓦耶尔”椅的人不参与玩牌赌博,也不去欺骗别人,因此他们免遭破产的厄运。坐在瓦耶尔椅上,从赌徒的后面观看风云多变的游戏是用不着冒任何风险的。
有人说,记录真实历史的是记者或历史学家的笔,比记者和历史学家的笔更真实的是留下历史印记的各种生活品。看了这个展览,无需更多的说明,一幅法国17、18世纪的社会风情画长卷便已展现在您的眼前。而您要有心的话,完全可以从这一平常的展览会上了解许多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和故事。
如果对一件两件展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不算是难事,而要将近百件展品都能如数家珍,那就见展览者的匠心独运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了。从展览会上其他的展品中,您可以看到1787年安托瓦尔内特王后别墅里的椅子,从上您可以看到法国大革命的波澜;多姆·贝立侬香槟的来历;纪念蒙戈费埃兄弟发明热气球的椅子,说明当时这一发明造成的轰动绝不亚于今天人类登上月球;著名福凯酒吧的藤椅,从罗斯福、亨利·方达到理查德·尼克松都曾在上面磨过裤子。还可以了解到法国大学教室所用椅子的来历,高卢牌香烟的典故,等等……
这种难以摆脱商业味的展览会,经艺术家们的挖掘和巧妙构思,竟让您获得了不少异国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也平添些许轻松感。可以想象,如果在一个充满商业的粗暴诱惑、竞争压力、生活单调的社会中举办这种展览,参观者一走进展厅,便会不知不觉有一种从那竞争和单调中脱逃的感觉,即使这只是瞬间的感受,也值得回味。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商业界人士从越来越频繁的全球性经济活动中感受到,那种纯竞争性的你死我活的商业活动虽能获得一时成功,却往往不能使人获得持久的商业成功和经商的乐趣。他们意识到:经济交流即文化交流,而只有将文化与商业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人的需求已经从最基本的自然需要变得日益多样化了。(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