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论“第四条方针”
本报评论员
未来15年,我们面临着完成“九五”计划和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任,如何走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这段路程?全面分析我国各方面的情况表明,最突出的问题和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顺当,能按时完成我们预定的各项指标,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就有了坚实基础。如果农业基础遭到削弱,或者哪怕稍有停滞,宏伟目标的实现就必然受影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对此,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还要统一认识。
今后15年乃至若干年,什么问题最大?还是那句老话,吃饭问题最大。我国现在已经有12亿人口,到2000年,每年大约要增加1400万人。按目前的生活标准计算,到本世纪末,每年至少需要粮食4900亿至5000亿公斤。也就是说,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350亿到450亿公斤,平均每年要增加70—90亿公斤粮食。如果农业不加强,粮食生产不能按时达到既定的指标,势必要影响人民生活的稳定,因而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是个具有特殊国情的世界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首先解决好了,才有可能谈得上其他各项事业。
吃饭问题不光重要,还是一个难点。我国粮食总产,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到1984年,6年时间由3000亿公斤跃到了4000亿公斤台阶;1985年到1990年,6年时间又从4000亿公斤跃到4500亿公斤台阶,而1990年以来,已连续几年基本上一直在4500亿公斤这个台阶上徘徊。这说明了粮食增产的难度和生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如果我们不齐心协力突破这一徘徊,就很难保证不拖住“九五”计划和实现远景目标的后腿。这里说的仅仅是粮食。还有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所必须的棉花、油料等各类大宗农产品以及肉、蛋、奶、果、菜等众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副食品,这些无一不是实现宏伟目标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哪一方面出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大局。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建议》提出,到2000年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实现这一目标,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广大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始终重视加强农业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我们所设计的蓝图才有可能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化为壮丽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的结果;是农业这个基础支撑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有些同志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以为离开农业经济也能照常快速发展。不说这是糊涂,也起码是认识的肤浅。试想想,如果没有先走一步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没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这一物质基础保证,没有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没有一个繁荣的农村经济以及所提供的广阔市场,今天这样一个大好局面能够出现吗?能否正确处理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永远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经济发达首先要农业发达,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只有农业和农村伴随着城市和工业现代化的脚步同时前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都是农业发达国家。今后,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深刻认识这一点,并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是否能始终保持住农业的基础地位,将是决定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是否不走弯路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的同志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更由于我们一些同志认识上的偏差,致使农业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遭到了削弱。中央有关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有一些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所谓的“口号农业”、“口头农业”在有的地方存在着。几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已经有所扭转,但未能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薄弱,投入欠帐太多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农业滞后明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又一次面临新的严峻形势。耕地和人口矛盾正愈来愈突出。农业生产条件上,大量水库年久失修,灌溉设施老化,抗灾能力脆弱,很多地方还基本上靠天吃饭。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稳,手段落后。农用工业规模偏小,技术改造落后。农业生产资料价高质低,供应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一度停滞不前。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更需要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更需要慎重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建议》提出了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方针,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这一方针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这里关键在于全党和全国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要自觉按照五中全会的《建议》精神去做。如果全国上下认识一致,在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安排项目以至实际工作中,真正把农业放在首位;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农业,各行各业都为农业做贡献,那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及实现《建议》提出的其他各项目标就不难,就能够像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功一样,取得新的成功。反之,如果我们不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像曾经一度出现过的那样,在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忽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或者把农业放在一边,不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下功夫,那么,既定的各项指标就有可能落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面对的现实。
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我国农业存在着巨大潜力,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前景十分广阔,完全能够养活我们自己。而且不仅能够养活,还能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改革开放已经激活了农村经济,农村处处充满着活力和生机。一个更加灿烂的前景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第1版(要闻)
专栏:

  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
——“五个一工程”建设五年回顾
本报记者李战吉
1991年,中央宣传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构想——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而今,这一“工程”已经是5年“施工”、4度选评了。5年来,“五个一工程”在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精神产品生产的管理工程。借用管理物质生产的“工程”范畴,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一种可以操作的方式管理、组织精神产品生产,落实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党领导文化、文艺工作的一系列原则、政策,团结、稳定、鼓劲,出人才、出精品,让时代精神主旋律占领社会主义文化主阵地。因此,中宣部提出了在尊重精神生产规律、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力争每年度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片)、一篇或几篇有创见有说服力的文章。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5年来,“五个一工程”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1991至1992工作年度,属于探索起步的阶段,主要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摸索一种领导精神产品生产的操作方法。在丁关根同志主持下,“五个一工程”从1993至1994工作年度走上深入发展的阶段,强调了这一“工程”是“精品工程”、“龙头工程”,突出了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的导向作用,开展了入选电影、电视剧(片)、戏剧的展映、展播、展演活动,加大了评论、宣传力度。1995工作年度,“工程”实施进入走向成熟的阶段,提出了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繁荣影视、儿童文艺、长篇小说的指示为重点,把繁荣文艺“三大件”和“五个一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培养跨世纪人才,覆盖整个精神产品生产的“系统工程”。
以“工程”的形式抓精神产品生产的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各地党委领导的支持,得到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欢迎和响应。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同志所说,“五个一工程”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精神产品生产有了“抓手”和“载体”;“工程”的实施,成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好形式,成了衡量一个地区精神产品生产水平的量化标准。
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它的精神产品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各级党委更加重视这一工作。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工程”列入党委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领导同志亲自主持的“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参与“工程”的实施工作。黄菊、谢非、赵志浩、王茂林、胡富国等领导同志不但主持制定规划,还亲自参加论证选题、推选作者、审视(读)作品等工作。1994选评年度,除了30个省、区、市之外,又有广电部、铁道部、公安部、武警总部政治部、全国总工会等15家单位参评,因而壮大了“五个一工程”的队伍,扩展了“工程”实施的覆盖面。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党校出手不凡,第一次参评,便荣获了“组织工作奖”。
很多文化、文艺工作者认为,以“工程”形式推动精神产品生产,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文艺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身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生产出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文艺产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越来越多的文化、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一代,积极参与“五个一工程”,努力创作精品、力作。4届选评中,推荐和入选作品的数量逐年增多,质量逐年提高。
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在4个选评年度中,参加“五个一工程”工作的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1991年4200余人,1992年1万余人,1993年1.5万余人,1994年2万余人;各单位申报作品,1991年256种,1992年284种,1993年312种,1994年426种。在质量方面,仅以文艺作品为例,继1993年获得社会广泛好评的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大进攻序曲》、《大潮汐》等入选之后,1994年,又有社会反响强烈的电影《弹道无痕》,电视剧《三国演义》、《沟里人》、《雪震》等入选。同时,1994年度,还入选了一部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实现了4届评选中零的突破;入选了12部少儿类作品,比1993年度增加了6个百分点。
“五个一工程”正在成为精神产品生产的“精品工程”。各省、区、市“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组织创作者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对产品初稿精心组织专家、学者相互讨论、相互切磋,提出修改意见,精益求精,因此保证了入选作品不但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具有强烈的思想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湖南省委宣传部1993年度组织作者和编者用数月时间,走了11个省,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写出了反映中国农村变革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中国农村大写意》。1994年度,为了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档次,他们又组织有关各方,广泛征求省内外专家的意见,先后召开了11次专题会议。作者、编辑对全书进行了数十处大的修订加工、数百处大大小小的修改校勘。尔后出版的《中国农村大写意》(修订本)优化了结构,锤炼了主题,终于登上了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名录。很多入选优秀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山西省1993年度入选的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4次,收到数百封人民来信,还有人要求重播。吉林省委宣传部已连续4届获“组织工作奖”。他们组织创作的现代评剧《三醉酒》,精磨4年,磨成精品,获1994年度作品奖。至今,这出戏已演出248场,观众近20万人次,票房收入达50万元,做到了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五个一工程”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工程”由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合力“施工”,很多地方还成立了省、地、县三级实施“工程”的组织机构,形成了社会性的精神产品生产的运行网络。各地各部门强化了立项、保障、质量、评审、激励5个方面的“工程”组织机制,文化艺术生产走上滚动式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不少省、市加大了精神产品生产的资金投入,建立了扶植精神产品生产的专项基金。如山东省自1994年起,设立“全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拨款500万元,由宣传部统一掌握,用于“五个一工程”;济南、青岛等11个地、市,也设立了“五个一工程、精品工程基金”。近年来,省、市宣传部门组织投资数百万以至上千万元,生产一部电影、一部电视连续剧已非凤毛麟角。
“五个一工程”实施中的“精品意识”转化为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有力的导向作用,各种由政府或专家、群众组织、参与的评奖奖项朝这一“龙头工程”的方向凝聚。这些评奖中的获奖作品与“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的同名率逐年提高,即反映出了“工程”的导向作用已在不断增强。
各地各部门注重通过“五个一工程”推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产品生产。上海市委宣传部以“五个五”来确保“五个一”。他们在广泛动员、广泛组织、广泛评选的基础上,每项选中5个作品作为基础,以增加“五个一”的入选系数。吉林省委宣传部用“五个一”带动“多个一”,在“多个一”中形成“五个一”,既保证了“五个一”的质量,又使得“五个一”的精神扩展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广阔领域。各地的这些“多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做法,使“五个一工程”与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产生着越来越大的“龙头效应”,促使精神产品生产获得繁荣发展。辽宁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兴奋地说,从“五个一工程”中尝到了甜头。他们通过“抓精品,带一般;抓工程,带全面”,使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上了新台阶。如“一本书”带动了一批书,近年来,全省有15种图书获得“中国图书奖”;“一部电视剧”引出了一个电视剧(片)创作、生产的“渤海潮工程”;“一台戏”带出了1995年新创编的75台较好的戏剧,在今年9月举办的全国杂技大赛中,辽宁夺得了14个金奖中的3个。从而实现了高扬主旋律,带动多样化。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消费的主导力量。正像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这一“工程”开展5年,选评4届,最大的成效是:找到了一种好形式,用“工程”加强党对精神产品生产的领导,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一套好机制,形成合力推动精神产品生产,把“两手都要硬”的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了一支好队伍,以知名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为骨干,团结起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一批好作品,为广大读者、观众提供了思想健康、艺术精湛的精神“食粮”;出现了一个好局面,全社会关心精神产品生产,组织者、创作者精心生产精神产品,文化、艺术不断走向繁荣。
明年是“五个一工程”评比的第5个年头。任务更加艰巨,但翟泰丰同志信心十足地说,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的方针原则,认真贯彻江总书记关于建设精神文明、繁荣文艺创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宏扬主旋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就一定会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不断引向深入,团结更多的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投身“工程”,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精品、力作,使“五个一工程”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龙头工程”的巨大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祝贺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开幕
本报评论员
今天,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江苏省省会南京市隆重开幕。雨花台下点起的“希望之火”燃遍古城金陵,映红城运会赛场。
这次城运会是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我国实施《体育法》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为城运会的题词中,强调了发展城市体育对提高民族素质、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建设现代化的开放城市,需要凝聚全民的力量。本届城运会预赛历时4个多月,加上先期进行的部分项目决赛,赛场遍及20多个城市,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动员全民参与体育,加强城市间体育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举办城市运动会,有利于加快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管理,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国各类大型运动会中,城运会的历史最短,最“年轻”。1988年创办的城运会,是我国体育在改革时代的改革之作。从这一届起,将原来的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并入城运会,这是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又一举措。本届城运会的规模和水平都将超过前两届,成为专门检阅体坛后备力量的盛会。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乒乓球、体操、田径、游泳等许多项目中,孔令辉、黄力平等一批优秀选手正是从城运会起步,走向亚运会、奥运会和世界大赛赛场,直至在世界体坛的竞争中夺得冠军,为祖国赢得荣誉,成为我国竞技大军里的中坚力量。
本届城运会吸取了以往青少年运动会限定参赛选手年龄的做法,又对运动员代表资格进一步放开,给更多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接受考验和一显身手的舞台。金秋本是收获时节,但就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工程而言,城运会仍是“播种”与“耕耘”的阶段。人们希望看到我国体坛的未来之星能够从四年一度的城运会赛场上不断涌现,拾级而上。
举办城运会,必将进一步调动城市开展体育运动、搞好场馆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城市的潜力,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祝运动员们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祝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圆满成功!


第1版(要闻)
专栏:

  第三届城运会今日开幕
准备工作就绪,万名教练员运动员和来宾会聚南京
本报南京10月21日电记者许立群、刘小明报道: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将于22日在南京开幕。这些日子,古都南京沉浸在一派节日气氛中,7000万江苏人民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期盼着城运会的开幕。
本届城运会首次将城运会与青少年运动会合并举行,是仅次于全国运动会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这次盛会。江泽民、李鹏、荣毅仁、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城运会题了词。
这届城运会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承办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从1992年初,江苏省就积极开展了各项筹备工作,共新建体育场馆7个、维修改造场馆10个,各赛点场馆均高标准地达到了比赛要求。
南京是城运会的主赛场,环境整治工作十分繁重。南京市投资10.07亿元拆迁安置了6000多户居民,搬迁企事业单位529家,新建、扩建道路12.4公里。
由7000名演职员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两场大型文艺演出,也将于22日晚和30日晚向全国作现场直播。
城运会期间,参赛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新闻记者、观摩人员、特邀来宾超过万人。48家指定宾馆、饭店已开始向客人们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十万南京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车站、驻地、比赛场馆、新闻中心等处,开展十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城运会期间还将举办“名特优新产品及体育保健用品博览会”。
为加强对外交流,包括来自港澳台等在内的10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个观摩团已抵达南京。


第1版(要闻)
专栏:

  出席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
江主席离京赴纽约
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荣毅仁等在人民大会堂送行
本报北京10月21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应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并将于10月24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我国国家元首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纽约期间,江泽民主席还将会见一些国家的领导人。
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吕聪敏等在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主席送行。
随同江泽民主席出席联合国特别纪念会议的有: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特别助理曾庆红、国务院外办主任刘华秋、特别助理滕文生、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已在美国)、特别助理由喜贵。
为江泽民主席送行的还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贺尔康、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郝扶东。
(附图片)
10月2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乘专机离开北京赴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荣毅仁等在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主席送行。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引来大通水
润泽秦王川
引大入秦主体工程竣工
据新华社兰州10月20日电(记者田恒江)被称为甘肃“农业翻身工程”的“引大入秦”自流灌溉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全面竣工。今天上午,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永登县庄浪河渡槽工地现场召开大会,庆祝中国人民改造自然的这一壮举。
李鹏总理在引大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前,曾前往视察,对工程质量表示满意。他高兴地说,“‘引大入秦’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宏伟工程”。他还欣然题词:“引来大通水,润泽秦王川。”
“引大入秦”,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跨流域引水自流灌溉工程。它将发源于祁连山南麓,流经甘肃、青海边境的大通河水,穿越崇山峻岭,飞跨庄浪河流域上空,引向100公里以外的干旱荒原秦王川地区。这项工程的总干渠、干渠和支渠共长884.3公里,相当于京杭大运河全长的49.29%;其71座、总长110公里的隧洞群,是中国最长的“地下长河”。
去年10月,引大工程总干渠及东一干渠通水。自去年初秋至今年夏末,甘肃发生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大面积夏粮绝收,秦王川新灌区却获得空前大丰收。今年8月28日,庄浪河渡槽提前建成,保证了东二干渠和主体工程的胜利竣工。庄浪河渡槽长2194.8米,最大高度43米。它有如一条蜿蜒于山间的巨龙,横空跨过庄浪河、兰新铁路、兰新公路、汉代长城、明代长城,是目前全国跨度最大的渡槽。
“引大入秦”工程由中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和美国“五国十七方”联合作战,共同完成。
引大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韩正卿介绍说,引大配套工程正在加紧进行;待全部完工后,不仅可灌溉近100万亩耕地,农林牧业总产值可达3.84亿元,解决秦王川地区28.3万农民和8万移民的脱贫致富问题,而且可以为兰州市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空间。(附图片)
图为主体工程竣工庆典盛况。
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