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有投入才能有产出
——张家港市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纪实(中)
本报记者罗盘米博华孙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像发展经济那样,舍得花精力、用财力、出人力。有投入,才能有产出。
近几年来,张家港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往日破旧的城市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建筑群。当人们以此为自豪时,都说市委、市政府有大目光、大气魄。
瞄准最高目标
从昨天到今天的那段征途,张家港人记忆犹新。
抓城市建设、抓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这都需要投入资金。把钱投入到这里是否值得?以张家港人的眼光来看,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也是产出,精神文明硬件设施也能产生生产力。他们说,张家港的城市建设,要几十年不落后!
从市区到港区,原来只有一条十几米宽的公路,经常堵车。市里决定,拓宽改建这条公路,路基70米,水泥路面50米。有人问:有必要搞这么高的标准吗?市委主要领导回答:“起点就要定在50年后仍然畅通无阻!”一年半的施工,这条高等级公路贯通了,整齐的绿化,齐备的路灯,宽阔的路面,如一条气势恢宏的彩虹,把两侧的数百家企业连缀在一起。
目光远大方能视野开阔。瞄准了高目标,他们大胆投入。3年多来,全市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25亿元,建成了一流的保税区,完善了一流的五大经济开发区,兴建和改扩建了梁丰中学、沙洲工学院等一批大、中、小学,修通了200多公里的高等级公路,把26个镇、436个村连接了起来。
为了使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科学可行,张家港人不厌其烦地请教于专家学者。城镇怎样规划?道路如何设计?哪怕是一个村的农田布局,他们也要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教授们论证。
对目标的科学设计,使“创一流”的决策更加行之有效,也使瞄准高目标、样样争一流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融汇到各项工作中,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经济、科技、教育、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无一不有具体的争先目标。于是,张家港全体干部的岗位,都被组合到争创一流的网络中,洋溢着一种“赛马”的激情和精神。
长江边的港区镇有个长江村,10年前还是个贫困村,许多年轻人找不上媳妇。村党委书记郁全和自加压力,提出“一村超三村”(全镇共4个村)。市里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外贸创汇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五杯竞赛,长江村自己提高要求,在此基础上增加环境卫生、村级建设等内容,30多位村干部(包括企业)每人分管一摊。去年,长江村总产值达到3.2亿元,相当于全镇其余3个村总量的2倍,成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张家港人瞄准最高目标的眼光、样样争一流的精神,正是创造现代化伟业的活力之源。现在,全市居民家用液化气普及率达98%,人均拥有道路23平方米,为全国城市平均数的3倍多。
投入满腔激情
20多亿元的资金,对任何一个县级市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在张家港,用这笔钱也完全可以再上几个工业项目。但是,张家港人在几年时间里,毅然把这笔巨大的资金投入到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上,建小区、盖学校、修花圃、筑步行街、造体育馆……参观者无不感叹:“张家港人有气魄!”
不错,小鼻小眼的风格,是无法用来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为了把花园浜小区建设成现代化住宅区,市里从1994年5月起,又拿出280万元,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设计建设方案,由市建委、杨舍镇等单位具体实施。他们在小区浇筑了水泥路面,整治了河塘、下水管道,新种植了草坪和树木,绿化面积达到68000平方米,还建起了图书馆、录像室、健身房、老年活动中心、宣传画廊等配套设施。
今年7月,花园浜文明示范小区顺利通过了江苏省、苏州市优秀管理住宅小区的预评预验,基本达到了全国优秀管理住宅小区的标准。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市里又拿出专款,从1994年9月起,市区全部实行垃圾袋装化,每天回收垃圾80吨。现在,全市26个镇中,相当一部分农村也开始实行垃圾袋装。
优美的环境,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张家港人不仅舍得投入,还舍得为了环境砍掉一些创利颇高的企业。钛白粉厂年产值数千万元,产品销路很好。可这家工厂对城区北边的水质造成了一定污染,秦振华忍痛责令关闭。他说:“这个厂是我在杨舍镇担任党委书记时一手创办的,现在我要亲手关闭它!”3年时间,28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因为存在污染,被一一关闭了。张家港市空气也因此更加清新,水质更加纯洁,街市更加干净。
面对这一切,也许有人会说:“花钱当然好办事。”但是,花钱能不能把事情办好,关键还是在人。只有踏踏实实办事的人,才能创造现代化的伟业。张家港的干部就是这样一种为民造福的群体。秦振华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3年来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建委主任顾洪达为抢修张扬公路,几个月住在工地不回家……秦振华这样总结:“我们是在落后的环境下追赶人家,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的干劲!我们多干一些,我们的子孙就会多一份幸福!”这些点滴的事情,使我们看到了张家港人为这个现代化城市投入的不仅是金钱,更多的是无私的奉献、满腔的激情!这不正是一种建设现代城市的气魄吗?
造就一代新人
张家港的干部说,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
漫步在张家港的城区和农村,几乎看不到垃圾杂物,听不到污言秽语,见不到袒胸裸肩的行人,更看不到打架斗殴现象。整洁而美丽的街市,干净而清新的农村,像一座巨大的盆景。优美的环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环境的改善与人的素质的提高,构成了一幅相得益彰的风景图。
描绘这幅风景的过程并不轻松,需要一笔一笔耐心勾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
为了管好摩托车,减轻噪音污染,缓解交通压力,从去年8月1日起,张家港决定禁止摩托车进入市区。对于有2万辆摩托车流动的张家港来说,无疑是一件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为此,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前一个月,就抽调1450名干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宣传活动,将实施细则发到了每户、每车。同时,在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上建立了5个摩托车存车点,准备了千余辆自行车,供摩托车主进城租用。在进入市区的90多条路口,每天有近千名干部早晚义务值勤4小时。现在,义务值勤的干部早已完成任务,城区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再也看不到摩托车抢道、肇事了。
各类市场是小城镇市容管理的难点。而张家港市的十几个市场,个个秩序井然,卫生良好。妙桥镇的中国羊毛衫市场,年成交额18亿元,每天车水马龙,一派繁荣。市场内部环境干净整洁,广场上各种车辆各就各位,地面上无痰迹、废纸。每天挂在市场内价值2亿多元的商品,晚上不用收摊,但从未发生丢失现象。
港区镇长江村规定,谁发现村属的所有企业、单位接待客人的茶杯有茶垢,奖励1000元,同时对责任人罚款。
张家港市关于维护文明环境的各种规定不下30个;直接参与维护市区环境文明的人数不下600人,他们用一个个外在的硬“规矩”,勾画出了获得人的内在素质提高的“方圆”。最近3年,全市在原流动人口20万左右、暂住人口10余万的情况下,刑事案件发案率一直稳定在总人口的万分之十以下。
更可喜的是,昔日的农民正在逐步成为现代市民,他们的消闲方式是健康的——从琴棋书画到各种体育活动;他们的生活观念是崭新的——从讲究环境卫生到注重提高生活的质量;他们的工作意识是严明的——从恪守上下班时间到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他们的行为方式是难得的——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管理变成现在自觉去做……这不能不说是人的素质的飞跃性变化。
张家港以它的优美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成为外商青睐的投资热土。全市引进兴办“三资”项目1470个,其中14.7亿美元已经到帐。德国南方毛业公司和法国霞日纺织公司等国际著名毛纺企业,考察了中国南方4个城市之后,最后看中了张家港的投资环境,投资2.2亿美元,在该市塘市镇兴建亚洲最大的精毛纺织基地——欧洲精纺城。
张家港人并不满足于今天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们已经完成了机关干部的大学文化普及,现在又要求45岁以下的干部(全市约2000人),都能掌握一门外语。
播下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种子,收获的是全方位的成果。去年,全市25万多名商业企业职工开展“发扬张家港精神,树立主人翁形象,发挥生力军作用活动”和“我为港城增光彩”活动,为技术改造、双增双节等提合理化建议2万多条,开发新产品78个,技术攻关980多项,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
在苏南流传这样一段话:“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那么,下一步造什么?记者预言:下一步将是“造人”的时代!(附图片)
下图:在张家港市,宽敞、整洁的公共场所四处鲜花盛开。
本报记者李舸摄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精神文明建设要舍得投入
本报评论员
“精神文明建设要舍得投入”,这是张家港人的一条重要经验和体会。
张家港市之所以能在教育、科技、城市绿化、计划生育等方面争得十多项全国先进单位的称号,使城市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离开了他们在经济上的相当大的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舍得投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讲,其决心和魄力的确是不同凡响,这鲜明地体现了张家港市的远见卓识。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少地方的领导在思想认识上不能说不重视,但一说到投入就缩手缩脚了。在财政安排上,往往挂不上号,达不到合理的比例;即使列入了计划,一旦遇有资金缺口,首先挤掉的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他们认为,经济建设指标是实的、硬的,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虚的,搞经济建设的资金都很紧张,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来搞精神文明建设呢?好像精神文明建设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本身没有意义,与物质文明建设没有什么关系。
张家港市的实践对这种观点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张家港人认为,就经济抓经济,是不懂经济的表现;经济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为它提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张家港市花巨资建设的科技教育的基础设施、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公众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城市环保、绿化事业等等,绝不是与物质文明建设不搭界的“空中楼阁”,而是关系到为社会培育人才,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地地道道的实事,而建设好这些硬件,没有必要的投入是不可能的。更加重要的是,在建设精神文明的问题上,要善于算大帐,善于从长远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仍以张家港为例,且不说其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当一部分成果,如教育、科技等对生产力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从总体上说,劳动者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增强等等,不仅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定,而且对于保护和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是什么高投入低产出,如果运筹得当,两个文明的发展相得益彰,会获得多方面的丰厚产出。
当然,精神文明建设舍得投入,绝不是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攀比,甚至胡乱花钱,搞花架子。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也要尽量用在投入少产出多的地方和环节上。各地党政领导要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妥善安排,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既是积极的,又是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某些情况下,集中使用一部分财力,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某些关键方面(如科技教育等)得到加强,也是十分必要的。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双翼,缺一翼,不能起飞,不能凌空翱翔。“愿借雄风展羽翼”,胸怀远大而又富于实干精神的张家港人已经作出了榜样,愿有更多地方能够迎头赶上!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迟浩田在全国国防交通会议上强调
国防交通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中国国防报记者陶克、新华社记者张东波)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在今天结束的全国国防交通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使国防交通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为期三天的全国国防交通会议,是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和《国防交通条例》颁布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会议总结了“八五”期间的工作,部署了“九五”期间的任务。
迟浩田在讲话中指出,江泽民主席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中就讲到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提高综合国力,一是要有强盛的经济,二是要有强大的国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贯彻平战结合的原则,把国防动员工作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
迟浩田强调,交通运输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迟浩田说,新时期的国防交通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加快调整改革步伐,坚持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国防交通建设尽可能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努力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
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也在会上讲了话。
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总后勤部政委周坤仁以及全军各单位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解放军三总部发出通知
要求全军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军部队进行贯彻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检查总结,进一步加强基层的全面建设。
三总部的通知说,今年是军委主席江泽民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总要求的第五年,《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从试行到正式颁发也已经两年。全军部队按照江主席“务必抓好落实,务必使基层建设有一个全面进步”的要求,在贯彻落实《纲要》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基层建设呈现出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把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落实到基层,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三总部确定,要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今年年终总结,在全军普遍进行一次贯彻落实《纲要》,加强基层建设的检查总结。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中直机关召开党建理论研讨会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历时3天的中直机关第二次党建理论研讨会于今日在这里结束。会议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直机关党的建设,对于实施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者围绕如何深入学习和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机关党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直工委常务副书记顾云飞在会上说,中直各机关在党的事业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这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机关党员干部应具有坚强的党性和更高的思想素质。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武警广西总队为民族地区发展作出贡献
据新华社南宁10月19日电(记者杨维成)广西武警总队组建12年来,共派出13600余人次,处置各种危险性的突发性事件196起,打击了危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分子。
他们还先后参加各种抢险救灾4400多次,出动兵力11万多人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遇险群众4万多名,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多亿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