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论“第二条方针”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我们在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执行的第二条重要方针。
所谓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一般说,粗放型经济,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级阶段呈现的状态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思想。它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企业管理比较粗,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人们主要着眼于扩大规模来求得经济的增长。集约型经济,则是经济发展向着高级阶段生长呈现的状态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思想,它体现在生产的高科学技术水平,产品的高附加值,科学的精细的企业管理,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人们主要着眼于提高内涵来求得经济的增长。
现在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正像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一样,当“有没有”的问题解决之后,“好不好”的问题就突出了。我国经济经过46年的发展,从经济规模来说,已经是相当之大了。“八五”计划结束,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世界的第七位。有人预计,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下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所占的地位还可能提前。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至今为止,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主要是靠高投入、规模扩张来实现的,同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国民经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企业管理、质量效益,还都处在低水平状态。今后要想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任务,就是这样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其实人们从身边的事实中已经有亲身的感受。有一些老企业,设备技术都很陈旧,有的甚至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家什,能耗、物耗都很高,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如果还在这个水平上扩展规模,能够继续干下去吗?展望未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更加明显。如果增长方式不转变,无论是微观经济效益还是宏观经济效益都不可能提高,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将无从筹措。现在企业亏损的情况已经向我们发出了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如果从能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问题,就更容易理解了。我国目前的能耗很高,创造相同数额的国民收入,我国消耗的能源数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至九倍。专家们预测,按照我国现在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到2000年,我国煤炭的产量应该达到14亿吨,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到2010年,将达到20—25亿吨,那时我国的煤炭需求量可能占世界总产量的1/2。如果能源结构不变,到2020年,就要达到30亿吨。想想看,我们能不能形成这样庞大规模的能源生产能力,这里面又包含着多少资源的浪费,而它将造成的社会环境的污染又将是怎样的严重!
如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议》指出,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一句话,就是要把两个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放在改革上面。这里既有微观改革,又有宏观改革。就企业而论,如果它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实现集约经营;从宏观条件而论,如果没有健全的市场机制,也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经营也不能在整体上实现。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必须在提高生产力水平方面做大量的艰苦的工作。其要点就是《建议》中指出的四个“向”: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结构,包括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从大的范围看,目前我国的第一产业亟待加强,第二产业需要提高,第三产业要积极发展,工业内部结构也需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余地更大。向结构优化要效益是有着很大的潜力的。规模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那些技术高、规模大、牌子响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更稳定的经济效益。这中间,规模是重要的。因为有相当的规模,才便于利用先进技术,才能有规模效益,才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才能有名气,才能有这一切形成的合力。向科技进步要效益,这一点已经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落实中间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何形成自己的自主开发能力,不能总是落在别人后面“跟踪引进”。一个是技术进步一定要转化为市场竞争能力,走出有人说的那种“不技改等死,技改找死”的“怪圈”。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企业界更多的注意。但应该说,目前这个方面的问题还相当多,潜力也最大。核心的问题是,要让我们的企业更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死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企业自身,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而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和市场的“衔接”问题,较之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它的内涵必须扩展和更新。
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老问题。80年代初期,中央就提出了经济工作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其实质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80年代中期,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本报也曾以“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转变”为题,在报纸上展开过讨论。平常人们总爱说的要注重内涵式发展,不要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也是讲的这个问题。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效果不够理想。
现在,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可以说是一个新课题。这是因为从我国经济现状特别是今后发展的需要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变得更为重要和更为迫切,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也为解决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党中央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第一次如此突出而鲜明地把这个根本任务摆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深理解,并通过切实的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这一战略性的转变,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又是集约型的中国经济带入21世纪。


第1版(要闻)
专栏:

  外交部驻港机构大楼奠基
将于1997年7月1日前交付使用
本报香港10月19日电记者徐运平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港机构大楼奠基典礼昨天下午在港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外交部副部长姜恩柱、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滋英、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以及来自香港各界嘉宾200多人出席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港机构大楼位于港岛半山坚尼地道与麦当劳道交汇处两侧,由办公大楼和宿舍大楼两栋建筑组成。20层办公楼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宿舍楼建筑面积约1.12万平方米。该大楼工程将于1997年7月1日之前交付使用。
外交部副部长姜恩柱在奠基典礼上致辞时指出,现在距离香港回归祖国只有600多天时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将变成现实。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目前,有关香港政权交接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中英两国政府有责任加强磋商和合作,确保香港政权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
姜恩柱指出,1997年中国外交部驻港机构的设立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象征。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这一机构将负责处理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的、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保护香港同胞的合法权益,为确保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日益好转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平稳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今天说,随着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产生作用,我国国民经济增幅逐渐回落,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64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8%,已基本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
从统计情况看,前3季度经济结构也有所改善。工农业生产均稳定增长,与上年同期比,1—3季度农业增长5%,工业增长13.4%,两者间增长的差距有所缩小。今年粮食产量可望达4550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再创历史新水平,总产达2100多万吨。此外,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推动作用减弱,消费推动作用增强。1—3季度,国有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增幅回落26.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18亿元,增长29.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1%,改变了前两年实际增幅低于经济增长的格局。
今年以来,财政金融形势平稳,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1—3季度国内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其中各项税收增长24.9%,财政支出增长25%。金融运行持续平稳,货币流通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5%,回落11个百分点,已低于20%左右的调控目标。货币投放比去年同期少466亿元。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3季度进口总额为906亿美元,增长16.2%,出口总额为1070亿美元,增长34.8%,贸易顺差为1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到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69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82亿美元。
1—3季度,物价涨幅为16.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288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0元,增长3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左右。储蓄存款大幅度上升,1—3季度城乡居民在购买上千亿元国债的同时,新增储蓄仍高达60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1%。在劳动就业方面,前3个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为2.8%。
国家统计局认为,目前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宏观经济好转的基础尚不稳固,投资和物价的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行政手段调节取得的,体制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尚未理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二是微观经济困难程度加大。主要表现在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商业、粮食、外贸企业的亏损上升,企业间相互拖欠仍较严重。非国有企业间的相互拖欠近来比较突出,到8月末,应收帐款余额为7500余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200余亿元。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义务清淤在灌区
本报记者刘亮明
10月14日上午,秋高气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桃花乡大黑河灌区主干渠清淤工地上,人声鼎沸,铁锹飞舞。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市直属机关4000多名干部正在这里参加农田水利建设义务劳动。
区水利厅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这天开始,内蒙古新一轮秋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拉开序幕。
内蒙古属北方干旱地区,但“八五”期间,不论遇到什么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百亿公斤左右,牲畜总头数一直稳定在5500万头(只)以上,并在今年突破6000万头(只)。“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重视和坚持抓农田水利建设。”区党委副书记王占说。
1990年以来,桃花乡大抓农田水利建设,粮食总产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产值则连年翻番,今年已分别达到近1800万公斤和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550多元。“如今农民已尝到甜头了,秋收一完,我们就马上搞农田水利建设。”正在指挥清淤的乡长张齐说。
此次内蒙古新一轮农田水利建设在措施和做法上突出了“科学、实效、利益驱动”三个方面。今冬明春,全区将投入8000多万元,确保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以上。
近午时分,来自区直和市直140多个单位的干部完成了义务清淤任务。据统计,共为桃花乡大黑河灌区清淤1.5公里多。


第1版(要闻)
专栏:

  四川粮棉油全面丰收
粮食总产可达450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本报成都10月19日电记者罗茂城从日前召开的四川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四川省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夺得了粮、棉、油全面丰收,全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上年增长4.5%,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增产增收奋斗目标。
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纪录。据初步统计,全年粮食总产将超过1992年的最高产量,可达4500万吨,实现“八五”计划目标。油菜籽总产137.8万吨,比上年增长21.4%,棉花、甘蔗、烤烟等经济作物也获丰收,秋玉米、秋红苕、秋洋芋和再生稻等晚秋粮食作物丰收也已成定局,畜牧、水产稳定增长。1—9月,全省出栏肉猪4805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9.35%,全年预计可出栏肉猪7500万头。出栏家禽3.18亿只,禽蛋产量50.27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和4.36%。水产品达27.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9%。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经济效益也有提高。1—9月,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40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3%、实现税金64.9亿元、利润102.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和42.3%。
今年四川农业生产开局并不顺利,但全省干部群众上下振奋,信心百倍,打了一场“战灾害,夺丰收”的硬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1版(要闻)
专栏:

  贾庆林当选福建省委书记
本报福州10月19日电记者潘帝都报道:在今天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贾庆林当选为省委书记,陈明义、何少川、习近平、林兆枢当选为省委副书记。梁绮萍(女)当选为省纪委书记。


第1版(要闻)
专栏:

  重庆加大城市治理力度山城面貌焕然一新
本报重庆10月19日电记者李维平报道:重庆市以治理“脏、乱、差、堵”为突破口,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由于管理跟不上,城市“脏、乱、差、堵”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到市民的生活、工作和整个城市面貌。
今年以来,重庆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施工场地、非交通占道、临时摊区、城市社会噪音、城区道路行人交通等管理通告和禁止乱张乱贴户外宣传品、拆除违法建筑物以及禁鸣、公共场所禁烟等12个地方性法规,通过媒体广为宣传。与此同时,重庆市工商、环保、公安、卫生、城管、城建、文化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
为严格控制城区噪声污染,重庆制定法规,对卡拉OK厅、舞厅、夜总会、电影放映厅和体育场所采取有效措施,把噪声污染降到了最小程度;禁止夜间施工,违者重罚。据环保部门监测,现在城区环境噪声昼夜平均声级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分别比治理前下降了3至4分贝。
与治理同步,今年还投资3亿元。在城区主要干道全部加装了隔离护栏,新建了一批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和城市绿地,道路也正在加紧改造和建设中。一项投资上千万元被称为“光彩工程”的项目,使“山城夜景”更加美丽怡人。


第1版(要闻)
专栏:

  南宁市民参与市容管理壮乡首府洁净漂亮
本报南宁10月19日电记者郑盛丰、罗昌爱报道:如今姑娘们上街不再怕自己漂亮的裙子被车轮带起的泥浆弄脏;夜市老板也不再担心灰尘扑人而影响了生意——壮乡首府南宁变得整洁漂亮了!
南宁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与枢纽,外来人口几乎与本市人口相等,街头巷尾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筑工地,加上日流动量6万辆的各种汽车和12万多辆摩托车,以及近两年破墙而出的上万家新店铺等,“脏乱差”现象日渐严重,市民迫切希望城市有整洁的面容。今年初,南宁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要把城市的卫生整洁,当作建设现代文明、展示开放形象的大事来抓。
“为壮乡首府的美丽洁净作贡献”,成了领导和市民的共识。市四大班子35名主要负责人,一人联系一条街道、一个市场;市属部门和城区负责人也都各有自己的“责任街”;市里推出26个城市管理规章条例;大批离退休干部职工义务上街,佩带红袖章,担任“城市美容卫士”。南宁主要街道还出现了200多个带有精美装饰灯箱的“市民管理城市意见箱”。面对日益整洁的市容,市民的感受是:工作开心,生活舒心,投资迎客也放心。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莫借“英模”去“摇钱”
邹建奇
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的事迹受到赞誉,名闻遐迩。一些厂家纷纷来函来电,甚至千里迢迢登门来访,聘她为名誉厂长,请她出任顾问,请她对产品谈“看法”、写“祝语”,据说,其他一些功臣模范也经常遇到类似烦恼。
英模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如果把他们的名字和形象与商品广告等商业行为挂起钩来,是很不严肃的,这样做难免损伤他们的崇高形象。有鉴于此,奉劝发财心切的“老板”们,莫把英模当成自己的“摇钱树”。


第1版(要闻)
专栏:

吉林农民开犁秋翻
今年遭受洪水灾害的吉林省舒兰市农民,针对霜冻早、雨水多等困难,及早动手对水毁土地进行秋翻,为明年实现粮食丰收打基础。
新华社记者丁仁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