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巨人的形象
——写在北京西客站
马英丽
在工地上班,每天早起晚归,在钢筋丛林、机械轰鸣声中进入角色,听着不间断的噪声、吸着现场的灰土尘埃,连说话也得大声地嚷着,手上长满厚茧,衣服沾满油污,浑身散发着混凝土的气味,鼻子灌着黑泥,数万名建设者就这样从事着体力劳动。没有节假日公休日,没有读书谈天想心事的闲情,好衣服也无暇享用……难道是他们忘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忘记了家业,远离人间亲情了吗?非也。
“我们是带着干粮、揣着零花钱、卷起铺盖卷,到这儿来为国家盖西客站的!”这朴实的话语不能不使人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细细地品味他们,了解他们深处的情与恋吧。
马兴明混凝土青年突击队,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民合同工,在西客站主站区主楼担任支模打灰的任务。这工种时间长、强度大,要消耗大量体力,不论严寒酷暑,他们接受任务总是一干就熬上30多个小时,手被振捣棒裹着的砂粒拉出道道血口。有的队员干活时间长,眼皮抬不起来,而一旦闭上眼睛,任凭振捣棒怎样轰鸣也难将他们催醒。为了坚持施工,他们困极了就用冰棍冰会儿眼睛,困意稍解又投入作业。他们从没拖过工程的后腿,而质量一直居一流。
工地有句顺口溜:“建筑工地谁最苦?架子、钢筋、混凝土。”三建施工6.6万平方米的主楼,只有四五十名架子工。楼盖多高,架子工就得把脚手架搭多高。架子工长张宗明是个大胖子,人称“胖张”,每逢他挺着胖身体爬上高架绑扎,下来时准是通身大汗,滴落在滚烫的地面上。另一位架子工长蒋崇光在抢10·25战役中,率领架子工们24小时盯在现场,打破了架子工不上夜班的惯例。他们奋战十几天,终于把一座巨型“满堂红”架子矗立在主楼上。然而,就是这位铮铮铁骨的硬汉子,从架子上爬下去接儿子来的电话,结果话筒里传来的是“你总不回家,我不想你这个爸爸了!”他一声没吭放下话筒,含泪又去工作了。
工地有个令男人们刮目相看的女青年突击队长,叫王玉兰。她带领15名男工组成一支钢筋队伍,担任工地钢筋配料、断料、成型等技术性强的任务。成吨成吨的钢筋经他们加工后送往各施工部位,接二连三地啃下主楼地下箱基板墙供料,地铁柱子挤压焊等硬骨头,屡建战功。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领班同样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价:婚姻的不幸;上小学的女儿留在奶奶那边,睡梦里呼唤妈妈……酸甜苦辣,她只有悄声咀嚼。
还有个叫李庆芹的开翻斗车的女班长,溽暑七月,工地温度达三十七八摄氏度,她开着翻斗车抢运输,头顶太阳,背靠烫人的“开水箱”,白天黑夜颠簸在西客站,两个春节她都在工地上度过。有人统计,李庆芹风里雪里加的夜班竟不下90个。了解她的同志说:“多大困难也从未使她流过泪。”
那个带队指挥的顶尖好手李彦和,孩子高烧住院,他顾不上去医院看望。自己嗓子里长了息肉,指挥时说不了话,才心急火燎地求医但硬不住院,就在门诊割掉,后因手术全麻无奈才进了医院。术后三天,在大夫跟前一句一个保证央求着算出了院,但一到工地,早把大夫“少说话,多休息”的叮嘱抛到脑后……与他打擂台赛的对手阎增科,开工前铺盖卷一扛就把自己“归”了工地,900多个日日夜夜,他在现场度过了大半。人们粗略估计他每日爬高下低的路程,加起来赶上个万里长城的全程。
工期提前再提前!五年的工期压缩成两年半。有个指挥员曾说:“就是哭,也得等建好西客站后再哭!”
就此,西客站项目部副总指挥王林祥向我作了一番长谈:“我是50年代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建设的,我只能理解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责任感,一种对历史负有的责任感。你看,他们完不成任务不舍得走,如果在他的岗位上没有完成任务,晚点了,掉链子了,觉得惭愧,觉得耻辱。目前的大潮是讲大把大把挣钱,社会上的大款们,个体户侃的是一本万利,黄金万两,也许一觉醒来就发财了;我们的工人们侃的是工程,是奉献,是不懈地努力完成。过去有个老队长叫仝贵祥,当他负责的工程快竣工时,他下班后总是不走,老坐在那儿看楼。我们逗他:仝头,你怎么不走啊!他动情地说:‘行了,又成功了,又能交出一栋大楼了!’现在我们这辈人体会到这种心情了。这正是建筑工人的责任感,盖好西客站为民造福的一种自豪感啊!”
有人曾把盖大楼比作养育孩子,当看到楼房天天长高、日显壮大、顶天立地时,建设者此时的心情啊,就像含辛茹苦的父母看到孩子长大成人时的心情。
然而,西客站归根结底不是个孩子,而是一个巨人。数万名普通的建设者合起来就是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合力建成的西客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巨人形象。这巨人,矗立在祖国首都的大门口,为时代而引吭高歌!


第12版(副刊)
专栏:

  武夷诗话
修明
“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自唐代李商隐在武夷山留下这第一首《题武夷》的诗后,历代咏武夷的诗词便不绝其响。其中仅清朝董天工编纂的《武夷山志》中,就辑录有武夷诗词532家,共1447首。这些诗句,或雄壮豪丽,或清新俊逸,或幽闲高远,或冲淡感慨。
武夷九曲天下奇,碧水丹山处处诗。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名宦隐士,深深陶醉于武夷山水中,留连忘返,援笔成诗。宋代李纲,早年被谪贬剑沛(今南平)时,屡屡来游武夷山,留下了为数甚丰的诗作,其中不乏题咏武夷的名篇。南宋时更有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一批著名文人在武夷冲佑观任提举。他们的诗歌咏吟,富有艺术魅力。其中朱熹的《九曲棹歌》堪为佳作代表。一曲一诗,曲曲铺叙,280字的棹歌唱出了武夷山水的全貌,代表着历代诗人对武夷山水的共同评价。他独创的这种山水组诗形式,为后人屡屡赓和。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隆庆元年(1567年)12月,结束了他在东南沿海10余年的戎马生涯,应召北上,途经武夷山时,也禁不住武夷美景的诱惑,挥毫写下了“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的诗句,抒发了对武夷山水的眷恋之情。
近代诗人赞美武夷山水的诗句与前人比较起来,显得更加开朗俊健。郁达夫在其《南游吟草》中写道:“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重。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不假点缀地把武夷山水和杭州西湖对比,一语道出了武夷山水的奇秀。1962年,郭沫若游览武夷山时,更是以温柔敦厚的笔触,勾画出了武夷山水的秀丽轮廓:“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诗中倾吐了诗人对祖国名山胜水深深的爱慕之情。


第12版(副刊)
专栏:

  神奇而迷人的新疆
黄秉荣
在祖国遥远的大西北
有一片神奇而迷人的宝地
神奇似彩色的童话
迷人似缤纷的梦境
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
群山巍峨峥嵘披戴锦绣
塔河伊河额尔齐斯河
河流浅绿碧蓝挥舞长袖
哈密绿洲和田绿洲石河子绿洲
绿洲涌金闪银流彩溢香
伊犁草原巩乃斯草原巴里坤草原
草原如织如绣新景纷呈
更有漫漫丝路上众多的名胜古迹
犹如一长串璀璨明珠美不胜收
和那神秘莫测的火洲风物
和那高寒山区的渔火蝶影
作为闻名全国的瓜果之乡
令人惊叹到处蜜一样甜润
作为享誉世界的歌舞之乡
令人神往那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这里就是美丽富饶的新疆
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宝地
白天她是我心中的红日
夜晚她是我梦中的明星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关于“多报”和“多得”
李忠智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和得是有必然联系的,即按劳取酬,而且应该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原则就是正确反映这种联系的。然而,“多报”和“多得”之间就没有这种必然联系,不能认为谁“报”的好就应该得到的好处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确实存在着“多报多得”的现象,而且这已经成了浮夸风产生、蔓延和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般地反对“报喜得喜”。如果你报的“喜”是事实,即能力强、贡献大、政绩突出,那就应该得“喜”,即受到表扬、奖励,乃至提拔重用。如果你报的“喜”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假冒伪劣”,那就不仅不应该得“喜”,而且应该得“忧”,即受到批评和应有的处分。那些私心严重的人,就是把浮夸(即吹牛)当作“少出力,多名利”或“不劳而获”的诀窍。明明做得很差,却“回报”得很多,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和处分,反而受到表扬和奖励,有的还被提拔重用。对此,有人讽刺说“不吹白不吹,吹了不白吹”。我们反对的就是这种错误的“报喜得喜”。
搞浮夸的人,所以能够达到“报喜得喜”的目的,当然得利于他们的顶头上司。其中有的属于官僚主义,不明真相,让浮夸者钻了空子;有的属于私心严重,企图靠浮夸者往自己脸上贴金。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都在事实上纵容和支持了浮夸者,应该受到谴责,后果严重的还应追究其领导责任。
所以,要解决浮夸的问题,就得防止浮夸者的“报喜得喜”,树立“听老实话,支持老实事,重用有能力的老实人”的观念;其次是转变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轻信某个人的汇报,务求弄准事、看准人。只靠“大马路上跑车,饭店酒楼吃喝,会客厅里瞎说”,是非上当不可的;三是一旦发现办错事、用错人,一定要纠正,不让浮夸者沾便宜,不搞“下不为例”。只有如此,才能使吹者悔、闻者戒,逐步杜绝浮夸风。


第12版(副刊)
专栏:

舞(中国画) 郑坚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