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英华缀出一座“世界精神公园”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300种纪略
周庆宋丽荣
1995年中国大地上一则动人的故事:燕山石油化学公司一位读者读了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一书,夜不能寐,推被而起,披衣给译者写信探讨哲学问题。
最近,谈到学术著作的出版现状时,几位学界耆宿相视而笑:目前哲学书比经济学书好销。他们特别提醒记者:《论学者的使命》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一种,丛书正在走俏,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订数、销量上升,今年上半年订数少者5000册,多者万余册,库存已告罄。何兆武、李约瑟译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印刷9次,贺麟译黑格尔《小逻辑》印刷11次,朱光潜译黑格尔《美学》发行15万册,发行最多的书达20万册。
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部没有主编、没有编委会的丛书,却是改革开放以来丛书中主题严肃宏大、内容丰富精湛并最具思想性的一套。目前,纳入丛书的名著已近300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商务对“四化”的贡献就在此旨,这是一项有益于振兴中华的文化事业。哲学家贺麟说:丛书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欢迎。胡乔木同志生前赞许这套丛书是“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他的这一评价在思想学术界被视为公论。
哲人的眼光:为中华腾飞及早准备思想资料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世界上曾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和杰出学者,他们在某些领域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达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顶峰。正是这些思想和学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启迪后人的思维,也造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这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精神文化遗产,在我国曾经历过曲折复杂的思想历程。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胡乔木带着这个问题请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指示: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把世界古今有定评的学术著作都翻译出版。他们还以哲人的深邃眼光看到:不久的将来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大国,我党成为理论、思想大党,应及早准备包括翻译出版世界古今学术名著在内的一系列思想资料。
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传达后,思想学术界一片雀跃之情。抚今追昔,丛书的组织者、编者之一高崧先生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自信力的民族,它不拒绝外来文化的传入。当然,历史上也曾陷入过故步自封的状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那样,不仅失却了外来文化的营养,本民族的固有文化也因僵化而萎缩。历史上的这种时期,往往也是国家民族处于这样那样的苦难时期。所以,这种封闭状态总是不能持久,只是历史的短暂插曲。”
何为世界学术名著?几经商榷,学术界、出版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凡在世界学术史上有反响、有定评,是某一学科里程碑式的作品,可视为名著。它们的作者应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种思潮的先驱者、代表者,积累了那个时代文明的精华,对孕育伟大时代和历史巨人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根据这一标准,丛书的编者们在浩如瀚海的世界学术著作中,力求选择内容最为精湛的编入丛书。
丛书从1982年起到1992年出版了1至6辑,共达260种、331册。第7辑40种一部分已出版,一部分正在印制中。纵观已出版的近300种名著,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各流派学说、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有关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一批古典著作,在“文革”前出版过单行本,1982年收入丛书重新出版。在经济学方面,有古希腊色诺芬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的《经济论》,有反映资产阶级经济学基本轮廓和发展趋势的亚当·斯密、李斯特、马歇尔、凯恩斯及当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代表作。丛书中除了沉重的经济学,还可以读到马克思很喜欢的一部书——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资产阶级第一部国家论专著——霍布斯的《利维坦》,政治算术的具体运用——配弟的《爱尔兰的政治解剖》,还可以顺便了解艺术的起源,甚至领略一下卢梭是如何把幽静的绿色美景带入法兰西文学的。当然,就每部书而言,都有它的局限性,包括时代和阶级的偏见,但就总体而言,丛书确实是一座闪烁着人类智慧明灯的真正的“世界精神公园”。身处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读者正变得越来越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他们开始以高度的理智接受和寻求一切美好的和有益的事物,对这座精神公园是不可不知、不可不一窥门径的。
学者应当是我们时代道德水平最高的人
日本在明治时代,已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思想史的介绍工作,一批学术名词如哲学、先天、后天、演绎、归纳、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等,就是由日本的学者首先使用的。我国从本世纪初至“文革”之前,也曾断断续续出版过不少国外著名的学术著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整个说来出书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直到改革开放,才为真正广泛系统地介绍国外的学术名著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然而,在这个时候,丛书的编译者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考验。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学术界、出版界,而正是在这种冲击面前,丛书编译者们的学术道德得到了升华。他们拿出了译经的虔诚、绣花的功夫,献身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业。当海外有人用高稿酬来约汉文译稿时,他们出于维护国内文化中心地位的考虑加以拒绝,并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名言自勉: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水平最高的人。
77岁的戚国淦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史学教授,一般的社会活动他都已没有兴趣,听说记者要了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情况,便欣然而来。他译过《查理大帝传》、《法兰克人史》,并为七八部译著写了中译本序言,大半辈子的心血倾注于丛书。他告诉记者:“我与丛书的渊源很深。年轻时,曾与老一辈史学家齐思和、翁独健、杨人楩等论史,我敬陪末座。三位先生说,世界史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可我们太老了,奠基工作没做好,也担负不起了。我听了这些话,既伤感,又受鼓舞,考虑到自己是学历史的,也念过西语系,便说我来翻译点吧。那时我30岁。可我译的两部书,在手里压了二三十年,到拨乱反正后才面世。第一部书出版时,齐先生已不能动了,口授一信,给以褒奖,信我至今留着,恩师之言,不能忘啊!如今,我也老了,但写序还是要先读外文原著,以捕捉其灵魂。序言写好了,也是学术论文,我有信心把名著的中译本序言凑成10篇。”
丛书集中了国内一流的编译人才,他们大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权威和专家,也为读者提供了迄今所能得到的最为优秀的译本:郭大力、王亚南译亚当·斯密,杨东莼译摩尔根,朱光潜、贺麟译黑格尔,周建人译达尔文……费孝通、巴金、齐思和、厉以宁都是丛书译者,这些学界大家不计报酬、不避艰辛、存亡续绝,献身学术而始终无悔的精神,的确体现出高尚的学术品德。
出版家寄语:不慕流行求济世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林尔蔚把丛书第7辑的40种书目递给笔者,但见所选都是颇具分量的著作:洛克《论宗教宽容》、穆勒《女奴辩护》、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总经理的4页纸很轻,但这意味着将在1997年2月商务建社100周年前全部面世的40种书需要前期投入巨大资金。这是一副何等沉重的担子。然而,这副担子商务不担谁担?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它在中国思想史上曾经投下过惊世骇俗的“炸弹”。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开始自印,后由商务印行,从而留下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名言,这在停滞千年的封建社会,其震撼力可想而知,其声音至今还回响在我们耳边。商务印行林琴南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当年即有轰动效应,使古国男女从中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回顾历史,商务前任总编辑兼总经理陈原说:1953至1954年,当时的中宣部、文化部、出版总署曾委托三联书店编辑部起草了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翻译选题计划,牵头联合9家出版社出书。到1958年,中央对几家老出版社的出版方针作了新的调整,商务独立建制成为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的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的工作也就主要由商务来做了。至“文革”前,商务出版的译著已不下300种,当然,其中有一些是文学作品,有一些还够不上世界学术名著。
1982年,在陈原主持下,商务开始重编旧译、开拓新译,正式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名义出书。陈原还亲自编辑了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艺术的起源》等书,且都是利用夜里12时至2时的时间完成,可谓亲手烹调,甘苦备尝。但他声明不担任主编,不留名姓。至今,全馆人人为丛书出力,人人都是无名英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精选书目,丛书先后在1984、1989、1994年召开过3次选题规划会,每次都邀集学者、翻译界耆宿,广泛征求意见。胡乔木同志生前曾几次写信表述自己的意见,并说明:“这些建议未必都可取可行,仅供参考,而且提出这些建议很容易,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但是说说或许比不说好,姑且写出,权当贺礼”,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结束时,总经理林尔蔚告诉记者,出版学术名著这件事我们已经作了60多年,至今兴趣不减。每一想到全世界有那么多文化精品,那么深刻的思想,能由商务来介绍给中国读者,就感到无比的欣慰。随着古典名著汉译本问世渐多,我们也将注意出版最新的学术著作,以满足学者、研究生、大学生和所有对此感兴趣的读者的需要。这样做也有困难,那就是新著未经实践的检验,难有定评。对此,我们将与学术界、翻译界联手,找到真正懂书的人、了解各学科世界水平的人来合作。读者可以放心,商务将保持自己的传统,认真区别何为真正的学术价值、何为一时的流行观点,择得真经献社会。(附图片)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瞥
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选题规划会上,学者与商务印书馆编辑在交谈。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一座城市除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日趋发达的公路交通,还需要构筑城市的灵魂
江南古城的一道新风景
——记常熟市文明市民学校
卫星文俊
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市,近年来在大街小巷出现了20所文明市民学校。参加学习的既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在校学生、待业青年,又有外来打工人员,年龄最大的79岁。
曾有人这样说过,支撑一个城市腾飞的强健两翼是经济和文化。近年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常熟人渐次意识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常熟必须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维系并张扬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于是文明市民学校应运而生。5年来,文明市民学校印制《文明市民读本》,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系统教育,激发市民爱国家、爱集体、爱家乡、爱岗位的巨大热情。根据市民求知、求乐、求美的生活要求,文明市民学校还开设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培训班。离退休老年人需要卫生保健知识,西泾岸、上塘街等文明市民学校从市属医院请来著名医师讲老年保健知识,从饮食起居讲到身体锻炼,上课时教室里次次爆满。生活富裕的居民喜欢栽花种草,南颜、阜湖等文明市民学校举办家庭盆景栽培知识培训班,还举办了家庭盆景展览。如何搞好独生子女教育,不少文明市民学校举办了家庭教育知识班,请学校老师讲解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让教子有方的好爸爸、好妈妈谈教育子女成才的体会。有的市民学校还举办了摄影、书法、绘画、家电维修、缝纫、编织等专题培训班。
西泾岸文明市民学校创办的京剧研究会、评弹队、老妈妈文艺演出队常年活动在大街小巷。泰安文明市民学校组织的“文明户”家庭演唱赛,吸引了几百户居民参与,有的夫妻对唱,有的祖孙三代同唱,比赛期间会场里座无虚席,掌声不息。枫泾文明市民学校针对社区居民文化层次较高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创建特色文化家庭活动,评选、命名了一批书画之家、摄影之家、音乐之家、火花之家、烟标之家、茶花之家、藏花之家、盆景之家、诗词之家、戏曲之家、文学之家、体育之家。
文明市民学校的主要成员是离退休干部和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没有津贴,完全是尽义务。5年多来,文明市民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越办越红火,被中宣部领导称为一个创造,成为常熟这座江南古城一道新的文化风景。


第11版(文化)
专栏:学者剪影

  书生四顾心悠然
——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素描
段功伟
阳光十分灿烂,把书斋照得更加明亮;一品紫砂杯里的菊花茶,心境顿时变得悠然。陈平原坐在沙发上,慢条斯理地跟我谈了起来。
作为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他有很多东西值得高兴,有摆在书橱里的那些专著,如《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小说史:理论与实践》等,有那一百多篇学术论文,有国家教委授予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称号,还有那充满情趣的学者生涯……
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果了。他曾对80年代的学术研究进行反省,并与90年代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比如他认为:80年代是学术变革的时代,可以提出各种想法而不求论证;而90年代是学术建设的时代,需要把各种想法落实。这些观点在学术界的反响比较大。
几年来,陈平原一直从事中国小说史的研究。曾有一段,他跟武侠小说结下不解之缘,这对一个严谨的学院派教授来说也许有点不可思议。但陈平原认为雅俗对峙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武侠小说能很好地反映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于是阅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既有可读性强的《射雕英雄传》、《萍踪侠影》,也有不合一部分人口味的《三侠五义》、《永庆升平》,于是便有了那本反响不俗的专著《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在陈平原看来,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江湖世界”中,侠客们敢怒敢骂、敢拚敢杀、浪迹天涯、伸张正义,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由的某种企盼与向往。大侠精神虽然可能变形,可能被扭曲,也可能部分失落,但就其对中国人曾经有过而且仍未完全消退的深刻影响而言,是对作家心灵永恒的召唤。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他对武侠小说的前景并不完全悲观。
据说,武侠小说读多了,不但出口成招,而且眉宇间自有一股英风侠气。但陈平原没有。1990年初,他在广州火车站竟被小偷当面抢走皮箱。他若真有点功夫,准能把小偷镇住。更有趣的是,皮箱里装的竟是他为撰写武侠小说论著而准备的资料和部分草稿。陈平原至今仍想,小偷如果翻阅,定会笑掉大牙。
在学术研究之余,陈平原还忙里偷闲去尽情品味生活本身的乐趣。几年前,为撰写《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搜集资料,他趁放暑假之机,到江南的芜湖、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查访一些清末民初的“新小说”。在浙江省图书馆读书最难忘怀。每天早出晚归,过断桥、走白堤,不说惦念白娘子与许仙的约会,也不说吟诵“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诗句,单是看那西湖的晨雾暮霭,也就心满意足了。
陈平原有两支笔,一支写专著,另一支写小品。他说自己早年也做过几天作家梦,可不久就破灭了。于是悲哀地想,今生今世大概只能做点研究写点论文了。可是有一天,朋友说他的文字很好,可以写一点学术小品之类。他便写开了,书也一本本地出:《书里书外》、《大书小书》等,即将出版的还有《书生意气》、《阅读日本》等。
他在学术研究中总是力图排除主观情绪的干扰,保持相对严谨的学术思维,而把一些人生感慨留给杂感随笔。他通过随笔阅读社会、顾盼人生,道出了一个学者的人间情怀。这样,在学术研究之余,穿插地写一些随笔小品,使精神得到调剂,性情也温藉起来。
曾有记者采访陈平原,希望提供一些表现他性格特点的典型细节,以供行文之需。陈平原搜肠刮肚想了半天,也找不出一个,便说:“我认为,对人生的体验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一种怪异的形式,在一个悠然生活的人身上,更难发生轰轰烈烈的典型事件了。”记者听后,若有所悟。(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再现中国女性文化本色
——电视片《中华女性5000年》的探索
天沛
据说,在一些信息交换比较发达的国家,当问到对于中国女性的印象时,不少人仍以为她们还裹着三角形的小脚。不久前在北京成功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给世界一睹中国当代妇女的风采提供了一个窗口;在大会期间播映的8集电视片《中华女性5000年》中英文版,则尝试拨开长期以来种种陈说、讹传和偏见的迷雾,揭示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真实面目。
有人以为古代中国的性别文化就是“男尊女卑”四字。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宣传动员委员会等联合摄制的这部电视片告诉人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也许可以把公元1000年左右作为历史的分水岭,在这之后女性的主流在宋明理学的挤压下退缩到闺中橱下,而在这之前的女性有相当多的人在社会大舞台上曾经有过一番不让须眉的辉煌作为。商代有位王后妇好率领百官祭祀神灵祖先,代表国家占卜问卦,统帅大军对外作战,在政治上多有建树,其后还有吕后、长孙皇后和孝庄文皇后,更不用说死后留下无字碑、功过任人评说的则天皇帝。作为母亲,有深明大义的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以及断织三迁的孟母和教诲儿子精忠报国的岳母;作为学者,有分别为兄长和父亲完成《汉书》和《续汉书》的班昭、蔡文姬;作为科学家,有革新纺织技术的黄道婆和南北朝时期第一个病理解剖学家唐张氏;作为民族通婚使者,有王昭君、文成公主和鲜为人知的解忧公主及其侍女冯燎。
有人觉得“授受不亲”、女子“从一而终”是古代男女交往的通则,其实不尽然。电视片写道,蔡文姬三次嫁人而不失尊贵;唐代公主有23位两度作新娘;曹植赞为“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甄氏先为袁绍的儿媳,再为曹丕的正妻,后又贵为魏国的皇后;即使在孟子那里,嫂子落水,小叔子援手也不算过分。妇女不能屈从于不幸的婚姻,当然也不该取轻率的态度,这也是电视片给今人的一个启示。
电视片开篇写道:与基督教文明不同,在中国神话中文明的源头竟来自一位女性。女娲造人,炼石补天,既是创世神又是救世神,既是上帝又是圣母。中国女性的文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正如该片顾问、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启璪所说:“中华文明离开女性的贡献是不可想象的。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贡献现在只能看到一小部分。”


第11版(文化)
专栏:

  烽烟散去真情在
——赏崔开玺军事绘画艺术
邹中华
战争历来就是文人骚客创作的不竭之源。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崔开玺面对战争这个严肃的主题,把自己独到的体验,用严谨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化为沸扬的烟尘、呼啸的战声,又化为战后和平宁静的生活画面。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曾为画家们铺卷挥毫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们不断地再现突破乌江天险、飞夺泸定铁索、征服雪山草地这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然而,崔开玺创作的《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上图)别具匠心,选取了长征途中短暂休息的瞬间,抓住了钓鱼这个颇有意义的细节,着意刻画了贺龙与任弼时这两位红军将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非凡气度。虽然没有贺龙骑在马背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壮观景象,却同样展现了高级将领的博大胸怀:后有敌军紧追,我自稳坐钓鱼台。这种寓动于静、小中见大的手法,是军事题材上的一个突破性尝试。
崔开玺的另一幅作品《噩梦》以灰暗色为基调,通过一批日本战俘情态的深入刻画,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来批判这场战争。那如梦初醒的日本士兵,那戴着眼镜的小知识分子模样军人,那仍未从“梦”中惊醒、还有些不服气的小军官……这些日本战俘既是这场战争的工具,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似乎在追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崔开玺不刻意去记录血雨腥风的某个战争场面,而是站在文化、历史、人道主义的高度,挖掘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正义的战争,其归宿与目的都是和平。在战后和平环境里,牛羊在清风晓日下悠然歇憩,船家在夕阳的余辉中泊岸而息,寂静的土堡在苍茫的天穹下突兀耸立。这些美丽的画面驰入崔开玺创作的《草丰牛壮》、《棹歌》、《浴日》和《山影》之中。谁又忍心去搅乱这宁静安详的氛围?谁又不会去诅咒侵略战争所带来的摧残与满目疮痍?让战争远离,让和平永驻!(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