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1992年棉铃虫特大发生,致使我国棉花生产陷入窘境。有关领导人提出,从1993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控制住棉铃虫大发生的趋势。种棉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而治虫者却面临着一系列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
棉铃虫:能否不再猖獗
张毅
1992年棉铃虫特大发生,由于防治不力,40多万吨棉花丧失虫口,直接损失60亿元,当年棉农总收入比上年减少130亿元。
1993年3月,国务院提前召开了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李鹏、镕基、陈俊生等领导相继就防治棉铃虫、落实棉铃虫防治用药等工作做出了多项指示。之后,国务委员陈俊生提出,利用3年左右时间控制棉铃虫大发生的趋势。至此,棉铃虫防治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夺棉
小小棉铃虫已成为众矢之的。各产棉省纷纷成立或加强了以省长或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为组长的棉铃虫防治小组。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植保、化工、农业及各部门衔接紧凑,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棉铃虫防治一路畅通,各地统一防治面积直线上升,收到了显著成果。
社会各方献计献策,棉铃虫防治方法五花八门,多管齐下。统一测报、统一购药、统一配药、统一施药方法、统一施药时间的“五统一”化学防治手段已被大多数棉区所采用,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许多地区,高压汞灯、性诱剂诱蛾也发挥了很大的威力。山东省聊城地区1993年准备了1万盏高压汞灯,当年6月中旬至9月初共诱蛾150吨。150吨蛾子放入棉田能造成多大危害,尚无人计算,然而以吨来衡量害虫的数量,着实令人咋舌。还有一些地区,采用杨树把、草把诱蛾等传统治虫方式也都缓解了虫害压力。
据我国15个产棉区的初步统计,1992年,二代棉铃虫顶尖危害率为35%以上,而1993年则控制在3—8%以内,全国由于棉铃虫防治及时挽回棉花损失在50万吨以上。最近笔者从农业部门获悉,1995年前三代棉铃虫防治效果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蕾铃受害率和往年相比,普遍降低了30—50%。
隐患
目前我国棉铃虫防治仍然存在着诸多隐患。
病虫防治,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全国植保总站1993年底的一份工作总结指出,从全国来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特别是预测预报系统还非常薄弱,虫情信息传递手段落后,难以控制大发生危害的需要。但是,时至今日,这种现状不仅没有多大改观,还出现了监测人员的大量流失。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的植保监测机构中,已有70%的科技人员离开了工作岗位,县级以下的监测状况更是可想而知了。
1992年,在全国棉花普遍减产近30%的情况下,中国农科院设在河南省新乡市的七里营棉花示范区,其棉花减产控制在15%以内。5万亩棉田,单产都在70公斤以上。当年这块示范区的棉花生产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深刻印象。他们早在棉铃虫大发生之前就得到了预测情报,遗憾的是,当时他们的信息未能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我国农业技术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问题虽然早已提出,但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农药抗性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而最近有专家指出,抗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不在于治理技术措施本身,而在于管理和组织落实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急需制订一整套明确、统一的抗性治理方案,由政府干预付诸实施。1984年,棉铃虫在美国对菊酯类农药大面积产生抗性后,美国各主要植棉州和联邦政府统一行动,开展大规模抗性监测与治理工作,有效解决了抗性问题。以色列、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针对农药抗性问题,也都借助政府干预的统一治理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目前防治棉铃虫的农药品种,特别是混配制剂多滥杂,使农民叫苦不迭。一位专家曾做过统计,现在我国农药市场上,防治棉铃虫的药剂达上百种之多,即便是专业人员,要从中挑选出合适的药品,也很不容易。对于广大棉农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另外,假冒伪劣农药仍常有发生,农民对此反映强烈。
植保部门的同志还认为,现在实行的棉花与其它作物的套作、间作,在提高复种指数、解决了粮棉争地的同时,也给棉铃虫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食源,为其乔迁创造了便利条件。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田条块分割、小规模耕作经营,也给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带来很大困难。
防范
今年是实现3年控制棉铃虫大发生的最后一个年头,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年棉铃虫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今年棉铃虫危害将不再是棉花减产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今后仍然不能排除棉铃虫危害发生的可能。
有关资料表明,今年七八月份,湖北、河北部分地区棉花黄萎病又有偏重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警钟长鸣,针对类似于棉铃虫这种重大的病虫灾害,今后应如何加强和拓宽病虫害监测渠道?在“九五”期间或更长的时间内,有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划与部署,防患于未然?据悉,有关方面正在酝酿之中。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不定点检查好
李荣东
近闻:某省省委书记到基层检查工作,没有在下去前确定地点,而是走到哪里,检查到哪里,以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的做法实在好。
不定点检查,可使那些好大喜功的人摆不成花架子,做不成手脚,了解到许多只靠逐级汇报所了解不到的新情况,为自己的宏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不定点检查还可以了解到一些落后单位的情况,找到“病”根,及时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减少文山会海,而且可以密切干群关系。有些领导干部,“官”不算大,在下去前就让办公室给下属单位打电话,发通知,下去时前呼后拥,颐指气使,与这位省委书记做法相比,应该感到有愧吧!
现在,在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这样一种不好的风气,每当有领导同志下基层,就有一道“围墙”将其围起来,里三层,外三层,紧紧密密。这样一来,领导们看到的就不那么全面。大多数群众很难见到领导干部,即使有某一领导要想到群众中去看看,听听群众的呼声,也是经过严格筛选后的群众才能入围。不难想象,有谁敢当着基层干部的面说不中听的话。
愿更多的领导干部能深入群众,搞不定点检查。也愿基层的干部在领导干部定点检查时,能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真实情况。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青年农民李先华的葡萄园里,生长着来自世界上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种珍稀葡萄,当地农民叫它——“葡萄联合国”
潘永清谢锐成
河南省太康县常营镇八里庙行政村一个青年农民的农田里,驻着一个“葡萄联合国”。
当地农民所以叫它“葡萄联合国”,是因为在这里生长着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22种世界特优珍稀葡萄,组成了一个葡萄的世界。
“葡萄联合国”的22个成员,共同的优点是产量高、单果粒大,一般亩产2500公斤至4000公斤。其中腾稔单果重可达30克,长得像乒乓球一样。黑丰、9001、赤阳等品种还有早熟、一年结四茬果的特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在农历六月份上市。光头茬赶上早市的葡萄每亩便可收入3000至4000元。奥山红宝石与众不同,它结的葡萄一串串挂满枝头,平时酸苦难以入唇,只有到秋后才能让人品尝它的美味,是晚熟品种。这些葡萄的味道、形状、颜色也都别具一格。味道有的似梨,有的像桃,有的如甘蔗。形状有长的、扁的、圆的,还有的像亚腰葫芦。颜色有紫的、青的、红的,还有白的,黑丰葡萄则个个生得像煤球。
“葡萄联合国”的主人是青年农民李先华,他为筹建“葡萄联合国”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巨额投入。7年前,李先华种了5亩巨峰葡萄,每年收入5000多元。1990年春,他开始搞良种葡萄育苗,当年2亩巨峰葡萄苗收入3万多元。后来,他从资料上见到目前世界上还有许多品种比巨峰好,就自费到沈阳农业大学向专家请教,得知目前世界上有20多种特优葡萄,我国有几十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均有引种,但种的都不全。他用1.5万多元存款,先后到沈阳、北京、郑州、杭州、安徽等30多个大专院校、果木研究所和果木园艺场参观学习,购买葡萄种苗。3年来,光食宿费和车船费就花去6000多元,终于使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个特优葡萄品种在他的苗圃里安家落户。去年春天,李先华外出学习两个月归来,村民见他只背回了半麻袋葡萄种条,一问价钱,共花了6000多元,合1000多元1公斤,几十元一根枝条,七八元一个芽叶。村支书夸他买的是“绿色金条”。
“葡萄联合国”主要是面向国内外用户繁育特优葡萄种苗。在这里,每个品种除留少量让它开花结果供人参观外,大部分都不让结果,发现有花立即剪掉,目的是让它多生叶长枝,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种条。如今,李先华已成为豫东有名的“葡萄王”。他的苗圃已发展到12亩,苗木仍然供不应求。去年,他光出售葡萄苗就收入12万多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热线电话”传真情
排忧解难至农家
陈光文
日前,四川省垫江县永安镇清水村3社农民高立兴用“热线电话”向镇农技站反映说,他家3.5亩水稻不知发生了什么病虫害。农技站技术员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他家田块,确诊为叶稻瘟,当即开处方,指导高立兴进行周期性防治和治疗。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永安镇面积大,人们居住分散,离场镇较远的群众同上级部门联系不方便,群众意见很大。于是,镇党委、镇政府同有关部门筹资5000元,在离场镇较远、且人群较为集中的五龙桥街上安装了一部“热线电话”,并向群众宣布:“热线电话”全镇群众都有使用权,群众在种植、养殖、加工业等方面遇到难题,或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有疑问,以及生活中有困难,都可通过“热线电话”向镇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反映。
4月初,五龙桥中学周勋富等几位老师给镇政府打来“热线电话”,反映学校教师的住宿十分困难,并且多数是危房,学校无操场,学生无法上体育课。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教办、农经、民政和建委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当场决定,将原五龙桥乡政府的一幢价值10万余元的楼房给中学做教室;平整出操场一块。同时还规划出“教师一条街”供学校教师们建房。
“热线电话”大大加强了政府同群众的联系。据初步统计,到5月底,“热线电话”安装近一年半时间以来,农民打“热线电话”300多人次,反映意见和咨询问题271件,先后有260件得到解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世界

  志存高远——广东凤阳企业集团董事长欧阳明的故事
本报记者刘鲜日
那是1993年的元月18日,广州南方大酒楼易名为海景大酒楼,使不少人感到有些惊诧。这家酒楼的新主人,就是广东顺德凤阳企业集团董事长欧阳明。
人们或许想不到,而今图谋更大发展的欧阳明,过去却是个“土气十足”的乡巴佬。
22年前,高中毕业的欧阳明好不容易找到一所小学,当上了一名教师。然而,一个学期以后,因社会关系复杂,他含泪离开了讲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顺德县标准件厂当了一名学徒工。这一来,欧阳明便和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80年代初期,欧阳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另一份工作,成为广东最早从事第二职业的人中的一员。不久,他结识了顺德县均安乡的几个负责人,在该乡信用社的支持下,他开始与乡政府合作,尝试合办一家塑料厂。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余时间,把这家小厂的产、供、销全都抓起来。
后来,欧阳明来到了广州,开始同广东省工业设计院取得联系。欧阳明向该院领导坦诚地表白了自己的思路和抱负,以及创办企业的艰难。该院领导为他的坦诚和事业心所感动,破例借给他10万元,并与他联手创办广州鸿丰泡沫塑料厂。不久,欧阳明终于建成了三家企业。以并不雄厚的资本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凭借真诚,才能赢取信誉。欧阳明也正是始终坚持这一点,才使凤阳企业一天天发展壮大。欧阳明靠着自己的勇气、信心和对企业管理精髓的感悟,一步步找到了企业成功的钥匙。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顺德凤阳制罐厂、彩印厂、塑料厂也相继问世,并显现出不同凡响的发展势头。
1986年,凤阳企业与香港几家公司共同创办了香港远鹏工贸集团国际公司,直接参与国际竞争;1987年,欧阳明又把触角伸到内陆的湖南郴州市,组建了凤阳实业经济发展总公司,一边扶贫,一边发展壮大自己。
而今,凤阳企业已鸟枪换炮,并在台湾注册,建立了台北市凤阳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从白手起家,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欧阳明的凤阳企业如今已拥有资产总额近1个亿,年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年利税达4000万元以上,发展成为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澄城苹果好鲜亮
潘岗史俊斌
公路边,田野里,到处是连绵不断的绿林带,到处是压弯枝头的红苹果。国庆节前夕,记者来到陕西澄城县采访,目睹了收获季节果农的喜悦,了解了这个县从苹果优生区到优质果基地的变迁。
澄城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优生区。是党的富民政策,促使千百年来守着金山度日难的澄城人,明白了利用地理优势广植“摇钱树”的道理。10年里,县委县政府换了几任领导,可抓苹果生产如同一根“接力棒”,一任一任往后传。到现在,全县已有10万亩苹果陆续进入盛果期,今年预计总产可达1.5亿公斤,跃居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行列。
个大色艳,肉厚质脆,酸甜适度,味美香浓,来自各地的客商对澄城苹果赞不绝口。可澄城的果农们明白,为确保苹果品质稳居一流,县乡各级政府付出了不懈努力。在苗木栽培上,引进日本技术,建成中日合资“未来园艺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上,县上专门成立了苹果服务中心;在技术管理上,聘请省果树研究所和西北农业大学专家来县常年指导。通过函授和专家办班授课,目前全县有1万多农民技术人员领到了合格证书。近年来,全县先后引进苹果新优品种30多个,推广高新技术20多项。
销售,是一切生产实现效益的最终环节。作为新兴的苹果生产基地更是如此。澄城果农更不会忘记,县委县政府急果农所急,近年连续在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召开销售业务洽谈会,以使更大范围的客商认识澄城苹果。同时,采取措施动员、鼓励人们从事苹果运销。目前,全县各类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4个,直接从事苹果营销的农民达9200多人。澄城苹果已在广州、深圳、上海、湖北、广西、四川等13个省市站稳了脚跟,并出口东南亚和香港地区。
一业盛,百业兴。与苹果生产相配套的二、三产业近年也在澄城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县仅果品贮藏库就有373座,年贮能力5万吨以上;拥有果汁、果脯、罐头等加工企业32家。去年苹果生产及其相关产业提供的税收,已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1/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种好秋初的菜园子
编辑同志:
日前,笔者到市场上买菜。见到只有小白菜、豆角、黄瓜等很少的几种,并且质次价高,很难买到合意的蔬菜。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夏末秋初正是北方大雨、暴雨时节,菜种难育,菜苗都被雨打死、涝死了。再加上云豆、豆角、腊菜、辣椒、茄子等夏季菜势头已过,大白菜、萝卜等秋季菜未长成,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另外,很多种菜大户注重冬季蔬菜大棚生产,减少其他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品种,这也是造成秋初菜市场萧条的一个原因。
笔者认为,农民兄弟只要拿出种冬季大棚蔬菜的那股劲,就一定会种好秋初的菜园子。而且,此时蔬菜价格这么贵,种好菜一定能赚大钱。
山东莒南县委宣传部袁久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龙口建成亚洲最大地下水库
本报讯近几年来,山东龙口市先后投资6700万元,在黄水河流域建造地下水库1座,修建大型翻板拦河闸4座,开挖补源渗井2500眼。地下水库的主体是一条长6000米、平均深度26.7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地下拦水坝。这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地下拦蓄工程。
据测量,地下水库上游18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地下水位已抬升了1.5米,最高处已抬升了10米。据专家预测,到明年春天该区域内的地下水位将比去年同期抬升2.5米左右。(赵卫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下洼乡涌现一批“畜牧银行”
本报讯河南省社旗县下洼乡300余家饲养大户把牛羊“放贷”给缺资金农户饲养,既解决了贫困户买畜难题,又增加了自身收入。当地群众称此为“畜牧银行”。
该乡近年来由于政策引导和市场价格刺激,全乡牛羊迅速发展,但有一部分农户想养牛羊或扩大饲养规模而缺少资金;与此相反,一部分饲养大户却因人手不足难以扩大规模。“畜牧银行”由此而生。其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饲养大户将部分牛羊以“贷款”形式赊销给缺资金农户,双方当面核准价格,然后用合同形式把有关事项固定下来,到期还本付息。二是饲养大户将母羊羔、牛犊无偿投放给农户,农户负责饲养、防疫,繁殖幼仔归己,一年或两年后返还原来牛羊。(王振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三僚村农民自费考察取经
本报讯日前,江西老区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青年农民曾禄长,自费到广东顺德进行为期40天的考察。今年以来,三僚村已有110多位农民自己掏钱外出考察取经。
改革开放以来,三僚村农民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使该村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村之一。近年来,部分有经营头脑的青年农民陆续自费到外省农村考察取经,寻求今后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据了解:到9月中旬,这些自费赴外省考察取经的农民共引进外地成套先进技术30多项,资金近500万元,兴办了一批有资源优势、有市场前景的骨干企业。(王振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谷城蔬菜携“健康证”上市
本报讯8月25日,湖北省谷城县北河镇后湖蔬菜基地又一批蔬菜通过植物检疫,持检疫合格证运往郑州市蔬菜批发市场销售。今年3月,地处城郊的北河镇成立了蔬菜检疫站,购置了检测仪器,所有蔬菜都经检疫,合格的签发植物检疫证运向市场。自实行蔬菜检疫制度以来,该镇已有5万多吨蔬菜通过“体检”。(陈厚建王正强帅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整治一下“庄稼医院”
编辑同志:
最近,笔者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现在有的“庄稼医院”名不符实:一名售货员,一间小房子,摆上几瓶农药,就堂而皇之地挂起“庄稼医院”的牌子,却缺乏必要的设备和检测手段。有的“庄稼医院”,“医生”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既不懂得农业生产技术,也不懂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更有甚者,有的“庄稼医院”销售假冒农药,过期农药,坑害农民。
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不影响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建议有关部门整治一下“庄稼医院”。
贵州安龙县人民检察院陈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省沾化县齐?乡党委政府,为使这个全国特困地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挤出20余万元无偿使用金扶持大家养牛。一年多来,全乡现牛存栏量26000头,达到人均一头牛,仅此一项人均年纯收入近200元。图为兴旺的牲畜交易市场一角。 吕国廷 宋光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