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10-12

1995-10-12新闻联播 文字版

要有点“忧己意识”

第12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要有点“忧己意识”<br/> 朱文喜<br/> 我们的传媒曾经大声疾呼“忧患意识”,如忧国、忧民、忧党风、忧落后等等。但所议多是“忧他”,谈论“忧己”者甚少。世事沧桑,人生变幻,我觉得人们在“忧他”的同时,还应有点“忧己意识”。<br/>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韩非子·喻老》)有些人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因而往往“忧他”而不“忧己”。例如,有的人对公款吃喝深恶痛绝,而自己参与却泰然自若;有的对无礼不办事怨声载道,而自己为人办事没收到礼又耿耿于怀;有的对贪污受贿义愤填膺,而自己在来路蹊跷的钱物面前又怦然心动。可见“忧己”较之“忧他”,是更有难度的“忧患意识”。<br/>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忧己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容。<br/> 鲁相公孙仪有“忧己意识”。他嗜鱼而不受鱼。他担忧受人之鱼,将枉于法;枉于法,将免于相,那是虽嗜鱼却难以得到鱼了。公孙仪有远虑,避免了近忧。<br/> 后汉东莱太守杨震有“忧己意识”。昌邑令王密深夜怀金十斤相赠,震拒纳,密曰:“夜暮无人知。”震曰:“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者?”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隐瞒难以持久,焉能不忧?杨震一生清白。<br/> 陶母有“忧己意识”。东晋陶侃在任专司渔业的小吏时,给母亲送去一坛糟鱼。陶母封坛退鱼,并致书责之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母忧己实为忧儿。<br/> 星移斗转,世风日异。随着拜金主义的膨胀,我们身边时常演义着“收买”和“出卖”的悲喜剧。金钱发出的诱惑,物欲产生的刺激,往往使人魂不守舍,稍不留神就有人成为这类悲喜剧中的角色。现实生活中并非都是鲜花和笑脸,有笑脸掩盖下的阴谋和诡计,有鲜花遮挡着的荆棘和陷阱,虽非人生险恶,却也“危机四伏”。那些“忧己意识”淡漠者,视陷阱为坦途,把诱饵当蜜糖,放纵恣肆,贪得无厌,或如阎建宏因侵吞国家财产而走向刑场,或如李效时因为虎作伥而身陷囹圄,或如王宝森因贪污腐化而自我毁灭,这难道不是“忧己意识”泯灭的直接恶果吗?<br/> “忧己意识”不是只顾既得利益的患得患失,也不是畏首畏尾的裹足不前。忧为官不廉,忧从政不勤,忧贡献不大,忧危害国家,忧触犯刑律,是为奋勇前进踢开羁绊,是为抗御邪恶构筑堤坝。人人从“忧己”做起,忧国忧民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忧党风忧落后才能落到实处。<br/> 有点“忧己意识”,可以使人警觉、防范,在不义之财面前不失操守;可以使人自律、自爱,在人情义气面前不失原则。可以说,“忧己意识”是抵制歪风的防护林,是洁身自好的清洗剂,是平坦大道上的指路标,是一生平安的守护神。《左传》曰:“临祸忘忧,忧必及之。”有点“忧己意识”,可以远害避祸,当属不争之论。

情真品自高——读《陈云在延安》

第12版(副刊)<br/>专栏:品书札记<br/><br/>  情真品自高<br/> ——读《陈云在延安》<br/> 朱悦华<br/> 历史常在细微处显出它动人的真实。把恢宏留给历史,把想象留给文学,只俯拾那些朴实、真切的细枝末节,于是,一个真实可信、可亲可感的陈云便从历史的烟雨中向我们走来了,看来有些疲弱,却是一派自然。<br/> 当岁月的长河滤去心头的尘沙,最珍贵的回首便是真实,许多被称为历史的东西就这样留下来了,一笔写就的常常是最接近真实的,而被反复改写过的,恰恰说明我们与真实相去渐远。<br/> 不是去说服谁,也无须说明什么,只想把心中郁积的情感记存下来。在朴素得近乎单调的文字背后,跳动着作者一颗同样朴素而充满真情的心。忠实了自己,其实也便忠实了历史。<br/> 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刘家栋,从燕京大学的校园投身到了延安的窑洞。在那里,他有幸成为中组部部长陈云同志的第一任秘书,并朝夕相处了三年多。这短暂的三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值得他用一生去回味,去珍惜。三年后,他怀揣着一个民族的大义,把离别的悲壮打进背包,压进枪膛,义无返顾地走向被战争模糊了的生死之界。<br/> 半个世纪后,重回故地,当年的窑洞已成一个个坍塌的土堆,在面目全非的感叹后,作者尘封了五十多年的情感重又开启,终于拿起了笔,来圆一个沉淀得太久的梦。<br/> 作者的笔触从一九三八年断断续续一直延伸到一九七八年,或隐或显地透露了陈云的一生。以一个秘书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传达的陈云定然与众不同,许多细节似乎还带着作者的体温和陈云同志的气息。<br/> 陈云作为中组部部长的真挚,既是个人的也是组织的。一九三九年,从重庆投奔延安的著名外科医生何穆和他的作家妻子陈学昭,就是从陈云身上感受到我党对知识分子的真心诚意,最终坚定地留在了革命的队伍中。<br/> 战争的间隙里,陈云与哲学有缘相逢,并终生携手。通过哲学,他找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用于组织工作和财经工作,避免了左和右的许多失误。他一生都在反复学习、感悟,并倡导年轻干部学哲学,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他的朴素和深邃、坚定与灵活、功绩与谦逊、进与退……无不蕴含了某种哲理;他以弱病之躯,居然挺过各种境遇的考验,目睹了历史的大起大落,并在许多历史关头发挥重要作用,这本身就是对生存与发展哲学的最好诠释。甚至他对待身体本身就颇有哲学意味,顺应了身体的弱势,久之,便以弱胜强,得以有九十岁的高寿。他是一个真正的活学活用哲学的革命家。<br/> 书品其实也是人品。有些书,常用华美的形式掩盖着作者的虚情假意或空洞无聊。而有些书,却能透过字里行间让你触摸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如同一个知心的朋友,在向你说着真诚,它信任你,因此你也信任它。<br/> 真诚同样浸透了《陈云在延安》。九泉之下,最讲实事求是的陈云也会轻轻颔首的。

祖国,我是你的筑路工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祖国,我是你的筑路工<br/> 毕东海<br/> 我是你的筑路工祖国<br/> 我有古铜色脸膛<br/> 铁的双手<br/> 钢的骨骼<br/> 牛一般坚韧的意志呵<br/> 水一般冷静的思索<br/> 接过卓越工程师<br/> 为你绘制的崭新蓝图<br/> 前方灿烂似锦<br/> 工程动人心魄<br/> 在未来的崇山峻岭间<br/> 为你开辟坦途<br/> 我骄傲呵<br/> 我是你的筑路工祖国<br/> 给我最陡峭的地段吧<br/> 给我最艰险的工种吧<br/> 给我壁立的高山我是凿子<br/> 给我湍流的江河我是铁索<br/> 在你五星红旗的瞩目下<br/> 站出一代年轻的我<br/> 祖国呵<br/> 目睹你足下拥挤不堪的小道<br/> 我理解你车轮被阻的痛苦和<br/> 焦灼<br/> 为你狭窄的路面不断拓宽<br/> 为你额头的皱纹逐渐舒展<br/> 我将永这样满含幸福泪水<br/> 蚯蚓般默默劳作呵<br/> 我的祖国<br/> 我鄙视那种躺在树荫下纳凉<br/> 的懒汉<br/> 我厌恶那种在一山一水面前<br/> 驻足的懦夫<br/> 眸子深处映照着你长远的心事<br/> 肩臂之上负载着你沉重的嘱托<br/> 我的灵魂永远迸射着<br/> 灿灿火星<br/> 为你日夜不息去打通那迷人<br/> 的未来<br/> 我是你的筑路工呵祖国

马哈山上那座纪念碑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马哈山上那座纪念碑<br/> 王忠范<br/> 大兴安岭的余脉马哈山如高挥的巨臂,雄浑粗犷,苍绿无际,舒展着一种非凡的气势。<br/> 坐落在山下的三岔河乡,织纫于深山老林之中,边远偏僻,可人们却一往情深地挚爱家乡,幸福而自豪地生活在这里。这也许是因为马哈山和山上的那座纪念碑吧。<br/> 马哈山上浓郁的青松翠柏之间,一座纪念碑高高矗立,肃穆庄严。东北抗联老战士、前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写的“冯治纲将军殉难处纪念碑”11个大字深沉凝重,令人肃然起敬。<br/> 曾任抗联六军团长、军参谋长的冯治纲将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扬。1939年他被任命为西北远征军指挥率部开进呼伦贝尔开辟大兴安岭游击区。他在宣言中说:“治纲自顾才力绵薄,难堪重任,旋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遂不能不以高度之革命热诚效忠祖国,矢竭愚忱,誓必与日寇周旋于龙江旷野,促使日寇早亡,以复我大华领土……”冯治纲将军英勇善战,带兵过冰江,跨雪原,攀风岭,穿林海,一路数仗,仗仗胜利,打得日寇节节败退,胆颤心惊。那种回肠荡气的民族自豪感令人精神爽振,斗志倍增。<br/> 1940年2月4日,是悲壮而难忘的一天。这天,抗联队伍刚刚进入三岔河地区,就发现有30多辆军车的大股日军,冯将军立刻带领警卫员裴海峰和几名干部爬上马哈山察看敌情,结果和另一股敌人闹个顶头碰。冯治纲眼喷怒火,挥枪射击,一连打死十几个鬼子。这时,警卫员小裴受伤了,冯治纲抓起他的枪,又是一阵猛烈地扫射。鬼子军官一声嚎叫,调集所有的枪口对准冯治纲,罪恶的日本子弹射杀了他和战友们年轻的生命。冯治纲牺牲了,年仅32岁。<br/> 这一天,下着雪,雪是黑色的……<br/> 这一天,燃烧的血浆染红了马哈山,渗进了三岔河的每一寸土地,浸透了人们的心灵!<br/> 这一天,一直在大家的记忆里。<br/> 多少年过去了,而先烈长眠的地方,总是生长着意志、勇气,总是给人们带来坚强的信念和无限的希望。这也许就是那种万古千秋的精神力量吧。<br/> 1980年春天,三岔河的老百姓开始甩掉荒凉与贫穷,他们以英雄的气质、胆量和气魄,率先在全区实行大包干的生产责任制,农民的热情和干劲一起迸发出来,满地的庄稼也充满了生机和灵气,马哈山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丰收景象。三岔河人并没有满足。他们抓科学种田,抓多种经营,抓乡镇企业,几乎一年一个新台阶。到1994年,全乡粮食总产近3000万公斤,人均收入1630元。如今,三岔河已成为全区著名的大豆之乡了。<br/> 前年,降下一场罕见的“六月雪”,给三岔河数千亩土地带来了白色的灾难。人们没有被吓倒,马哈山依然昂首挺立。在乡党委的组织下,广大农民团结合作,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补种或毁种任务,秋后照样获得了好收成。<br/>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马哈山的青松显得更加苍翠。青年和少先队员结队而来,深沉地瞻仰纪念碑,凭吊将军,感慨人生……我想,每一个后来人,都该懂得过去、都该记住过去。<br/> 乡党委书记金成义、乡长鲍万军告诉我,这些年来,三岔河始终注重拥军优属工作,都有过去那种军民一家的亲情。现在全乡有十几个现役军人,每人每年的补助费都是千元以上。乡里有个李贵忠老汉,前些年每当高粱红了的时候,他都要给部队寄去100元钱,表达一个普通农民的心意,这在三岔河早就传成了佳话。<br/> 在这遥远的山乡,仰望马哈山和山上的那座纪念碑,谁能不激情撞怀呢。我们可以告慰将军,我们的田野里充满了希望。

村中那棵古槐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村中那棵古槐<br/> 张守林李丹奎<br/> 特别想那棵古槐。<br/> 古槐长在村子的中心。很粗很壮,中间已老烂成了很大很大的枯筒。古槐枝叶旺盛的季节里,捉迷藏最是孩子们的开心游戏,无论树叶中还是枯筒里都可以非常隐蔽地藏匿。树洞里有几条蛇,我们不害怕,它们是狗娃的爷爷养的无毒蛇。我们知道。<br/> 狗娃的爷爷是我们心中的智慧老人。他说古槐长了大概有1000多年了。小时候的夏夜里,古槐树下,狗娃爷爷的旱烟袋里飘出了一串串古槐的故事,着实令人着迷上瘾。<br/>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无依无靠。一天,兄弟俩外出割草。突然一阵狂风吹走了他们割的草和割草的镰刀。正在他们俩伤心的时候,闪过一道红光。狂风远去了,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站在他们面前,老爷爷银须飘然,手里拿着一根金手杖,微笑着安慰兄弟俩。老爷爷让兄弟俩闭上眼睛坐在金手杖上。兄弟俩只听到耳边“呼呼”风响,睁眼一看,他们站在了一棵老槐树下,老爷爷不见了。他们想:“要是再有间小房子住下就好了。不一会儿,老槐树的东西两边各出现了一栋房子。兄弟两人就住了下来。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老槐爷的帮助娶妻生子生存了下来。直到繁衍成了今天我们的槐树村。<br/> 这或许只是一段难以考究的传说。而狗娃爷爷的旱烟杆上系着的那枚带有“八一”字样的金奖章,却有着一个真实的故事。<br/> 抗战时,我们槐树村里住着两名八路军伤员。1940年夏季里的一天,鬼子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包围了村子,村上的人被聚集到了老槐树下。鬼子小队长呜哩哇啦地叫唤了一通,汉奸翻译说要村子的人交出八路,否则就要搜。<br/> 狗娃爷爷对着鬼子小队长和汉奸翻译说:“村里人没有见过什么八路、九路的……”<br/> 没有人肯说出关于两个八路住在村子里的事。<br/> 鬼子搜村,结果仍然一无所获。<br/> 最后发现古槐树洞。小队长命令一个鬼子进去看一看。这时,狗娃爷爷跑上前去打着手势关心地对鬼子说:“莫叫毒蛇伤着!”果然有一条凶蛇从树洞里伸出头来,吐着舌头。狗娃爷爷对汉奸鬼子说那是一个蛇洞。恰好这时老天爷下起了大雨,鬼子没找到八路,从村里捉了些鸡鸭走了。<br/> 两个八路军就藏在树洞里,庄上人都知道。蛇都是狗娃爷爷驯养的,庄上人也都知道。<br/> 两个八路军躲过了鬼子的搜查,在村上养好伤回到了部队。抗战胜利后,他们回来了几次,据说年龄大的八路还是个师长,狗娃爷爷因救八路有功,得到了一枚奖章。<br/> 狗娃爷爷常自得地躺在休息椅上,咂吧着烟袋说:“那是老槐爷救的八路军哩。”

深山秋景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深山秋景<br/> 羽佳<br/> 又值深秋十月,又回深山赶秋。<br/> 深山的秋是挂起来的。一村又一村,一幢屋又一幢屋,一个屋檐再一个屋檐,都挂着一串一串秋歌、一颤一颤秋韵、一个又一个秋的故事。<br/> 是炫耀秋的美丽,还是炫耀秋的殷实?故乡人率先让秋挂在屋檐下。<br/> 最早勾你视线的是红辣椒,那秋的信号秋的旗帜。故乡人并非家家痴爱尖辣的滋味。但辣椒同酒一样,没有哪个缺得了它。也许任何一种农作物都没有比辣椒更火红的。赤赤大红是吉祥的象征,热烈的象征。谁在逡巡中也会把眸子凝在最亮丽的红色中。<br/> 屋檐燥干,屋檐避雨,翘翘的屋檐莫非是古人为挂秋设计的?一串串辣椒引你走近时,你会发现每一家的挂法、数量差异极大。其实,这也是本家诸多特点的佐证:挂一串又一串的,标明这家壮劳力多,朋友多。门楣这边一串那边一串,鼓若大红灯笼的,定是这家有位俏姑娘,巧媳妇。左檐一串右檐一串,必是住了分家单起灶的兄弟……<br/> 辣椒愈红愈红,秋就愈深愈深,屋檐也愈绚烂,愈拥挤。一绳绳黄黄的是烟叶,一嘟噜一嘟噜青的是菜干,一挂一包红的是珍贵的野药材。串起若佛珠的是蘑菇豆,串起如玛瑙粒的是薏米壳,串起若灯笼的是晒柿子……当然最气派最壮观的是棒种儿。那都是精心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粒大、锤长、色泽金黄。它们是下一年的希冀,下一年金秋的模子。这是故乡当了几千年家的农作物,晃晃挂出一片,透着暖烘,透着本分。<br/> 深深的秋是晒起来的,望一面屋脊又一面屋脊,一户庭院又一户庭院,晒一片一片秋歌,晒一堆一堆秋韵,晒一圈一圈秋的故事。<br/> 农人说:秋里弯弯腰,春里走三遭。到该弯腰的秋啦!上山去弯腰,摘野枣,拴蘑菇,采木耳,捋杏叶儿;到地里去弯腰,收豆子,杀芝麻,砍高粱,掰棒子。该收的收了,该运的运了,雨水稍稀,家家户户全忙一个“晒”字。<br/> 薯片晒在屋顶,屋瓦燥干火烙。星星雨水也不必苫。用筐往脊上一捅,好好歹歹划拉平,到上冻再去务弄;豆秧晒在墙根下,墙根一溜水泥地,平平如镜。角儿自管炸,自管咔咔嘣远。待晒到八成干,用连枷一通乱乒乓,就分出了棵儿豆儿。还有柿子,还有核桃,还有栗蓬壳……一日一日,全有晒场。屋顶挤了又挤,院子挤了又挤,偏厦子挤了又挤。总是嫌旧篓旧筐碍事该撇了,该扔了,这会儿全派上了用场。总是嫌旧席头,旧簸箕碍眼,该烧了该送人了,这会儿全派上了用场。<br/> 晒一片金黄,晒一片粉红,晒一片乌金,晒一片碧翠。过去晒秋,晒一片苦涩,晒一片失望;如今晒秋,晒一片欢欣、晒一片希望。<br/> 改革开放后,故乡深山的秋景变美了,那秋景定能一年胜似一年!

回声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回声<br/> 笑源<br/> 这儿是鸟语花香的山壑,哦哦山壑……山壑……山壑……<br/> 嘴巴邀上耳朵,在此做惬意的捕捉。一言出口,奇迹发生了——人们陡获成倍的欢乐。呵!回声创造了音响的平方、立方……创造了美妙的诱惑。没人到这儿来哭嚎和悲叹,渴望流传的是笑语和欢歌。<br/> 是的,痛苦厌倦半次重复,而欢愉却需要不断增多。来吧!无论童稚,无论老者,都来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杰作。<br/> 啊!像这般能制造回声的场所,除了峰峦沟谷,更有十二亿胸壁与心窝。人类一切美好的咏唱,神州都有共鸣,都有应和。但,又不仅仅是效法、是临摹,有头脑的民族拒绝鹦鹉学舌。<br/> 哦哦,这儿是活力勃发的中国,哦……中国……中国……中国……

全国三十文化馆改革与管理研讨会在京举行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全国三十文化馆改革与管理研讨会在京举行<br/> 以“经济转型期文化馆的定位、走向及对策”为主题的全国三十文化馆改革与管理研讨会十月九日至十三日在京举行。除台湾省外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三十三个文化馆馆长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充分讨论了新形势下文化馆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和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导向作用。大家在对文化馆的定位和走向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具体思路。三十文化馆改革与管理研讨会已举办了十届,它以理论联系实践为宗旨,有效地促进了各地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文一)

《孙其峰师生展》在烟台开幕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孙其峰师生展》在烟台开幕<br/> 《孙其峰师生展》近日在山东烟台美术馆开幕。为了表彰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家孙其峰在创作和教学上的功绩,继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孙其峰画集》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山东美协、山东画院、中共山东招远市委市政府、烟台画院又联合主办了《孙其峰师生展》。<br/> 这次展出的孙其峰近作,充分显示了他广博深厚的学养、苦学不辍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孙墨龙、孙长康、孙质朴、孙继康等八人虽同出于孙其峰门下,但画风各有千秋,各人有不同的专擅,充分展示了孙其峰先生的教学成果。(瑞丰)

悠然自得(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悠然自得(油画) 韩乐然

秋韵(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秋韵(中国画)王之海

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竹送清溪月 松深古谷风(书法——录董其昌联)哲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