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奉献之歌教育史诗
——“我说教师这一行”征文综述
为了迎接今年教师节,本报教科文部与云南省烟草公司联合举办了“我说教师这一行”征文。
本报举办教师征文,近年来这是第一次。两个多月来,陆续收到全国各地教师的来稿6000多篇,日平均逾百篇。征文作者有大学教授,有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也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教师。从北国到南疆,从平原到山区,全国各地的教师们以饱蘸激情的笔,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此次征文,达到了让社会更真切地了解教师、尊敬教师,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目的。许多读者来信称赞此次征文意义重大,为教师们开辟了一个说心里话的栏目,架起了党报与广大教师联系的桥梁。河北建工学院李文英老师来信说:“感谢你们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次倾吐肺腑之言的机会。”江西省宜丰县双峰中学王仕广老师来稿写道:“人民日报举办这样的征文活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尊师重教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许多地方对这次征文非常重视。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文教局专门成立了征文活动领导小组,全区600多位教师都写了文章应征。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名叫成坚丽的女孩看了《留守在春晖无边的土地》一文后,给作者、河南省许昌市第一高中教师宋秀枝写信说:“你那种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痴爱,使我对教师更加尊敬和向往,激励着我更加发奋读书。”内蒙古第一劳改管教支队一个正在服刑的犯人,读了征文后深受感动,满怀激情地写来了一篇赞美教师的文章。
综观几千篇来稿,共同的主题是奉献。由这几千篇来稿谱写的奉献之歌,是发自上千万人民教师心底里的歌。
大量的来稿以教师本人的亲身感受,抒发了对自己职业的深厚感情,展示了广大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北京市二十中学校长助理林生香是1956年从印度孟买回国的归侨,3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祖国的教育园地,国外的亲属多次劝她出国定居,她的回答是:“我离不开祖国,离不开我喜爱的教育事业。”四川省邻水县合流职业高中教师刘国荣说:“教出的学生个个有作为,这就是我的最大希望。”山东省广饶县长行小学许桂林老师腿患残疾,他写道:“我不敢懈怠,更没有后悔。因为,每况愈下的身体告诉我,能用心血滋润祖国花朵的时间已不会很长。”
马卡连柯有一部名著叫《教育诗》。这次收到的几千篇征文,正是我国广大教师共同创作的教育史诗。这史诗洋溢着炽热的师生之爱,这种友谊和情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
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致力于现代化的着力点就在学生身上,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进步,就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学生的未来,就是他们憧憬着的祖国的未来。湖南省韶山市如意中学老师侯夕霞家中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学生的“活档案”。侯老师写道:“它凝聚着我教学生涯中的苦与乐、喜与忧,凝集着我们师生情谊”。吉林省永吉十九中学王术吉老师说:“当你作为一个教师心里充满了爱意,当你的爱意和学生的心灵激荡在一起时,什么牢骚、委屈统统化为乌有。”一些教师认为师生之间的情谊,是人间最圣洁的,与学生们在一起,使自己变得年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奉献的赞歌,教育的史诗,反映的是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尽管就整个教师队伍来说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还未能尽如人意,尽管大多数教师自己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来稿中教师们谈这方面的意见并不多,相反,许多人谈的是自身的不足,探讨和关心的是如何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陕西咸阳师专历史系庞士让老师写道:“教师不是教书匠,也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而是‘多功能的艺术家’。他们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人格塑造着亿万学生”。四川省绵阳市第二中学廖娟老师说:“为人师表,是对每一个为人师者最起码的要求!当教师,岂止是‘保险’和‘稳当’!”河北省定州市李亲古中学冯习琴老师向同行们提出:“为人师者当自重”。有的教师还在文中总结自身的教训,提醒同行们引以为戒。
教师们在来稿中也反映了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少数地方教师住房难、看病难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等。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就要跳槽,就要丢下这个事业,丢下自己的学生。他们以教育事业为己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顽强地奋斗着。
一篇篇征文,像一个个心灵的窗口,广大读者从中看到了人民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懂得了人民教师确实是值得全社会尊敬的人。
(本部编辑李宏伟整理)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当教师西藏自治区党校教学部
西藏自治区党校教学部臧恭祝
“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或许是我对这句名言情有独钟,还在北京上大学时,许多人告诉我西藏最缺教师,于是提前半年我就在毕业分配申请书上写下“愿到西藏从事教育工作”。心里憧憬着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当教师,该是最神圣的。
如愿以偿,我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党校教学部当教师,但我贪婪地认为,要是能当个中小学教师,每门课都讲点,当回“孩子王”,该更充实更快乐吧。
初来没满月,得知西藏大学缺个教师,我便自荐给毕业班上了一学期的“中国当代史”。也不知是自己讲得妙趣横生还是天花乱坠,那帮和我同岁的藏族大学生为我拿粉笔、擦黑板、倒茶水,简直让我受宠若惊。他们邀我吃午饭,去喝酥油茶,打雪仗,老师长老师短地叫个不停。从礼仪上,对我像一位尊敬的师长;从情义上,对我却像一位挚友。
初来,自然也是党校最小的“教师娃”,面对党政干部学员,竟有些怕。无论从哪方面讲,他们都可以说比我“大”。讲藏族简史,多亏他们的鼓励和提醒,比如让我考虑他们对语言的接受能力和基础等。结业的时候,难拒他们的感激之情,我也差点被他们敬来的杯杯青稞酒“掀”翻。几位学员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期待着我下乡一定去他们那里,说是会为我好好安排。望着他们满眼的真诚和渴望,我百感交集。
眨眼间,我已在西藏做了两年的教师,学生也培养了一大批。各个年龄段的学员都有。一些藏族职工的孩子也在课余来找我辅导汉语,至于英语学习班的学生,就更多了。与在内地有着优厚条件的同龄人相比较,我可以说既无钱权又无势,在干燥缺氧的环境下,靠着微薄的工资做着自己的“精神贵族”。想想在西藏教书,若无愧于“老师”这藏语中最神圣的字眼,自己的学生遍布雪域的草原、雪山,人生又是多么富有多么充实呀。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本色是诗人
四川省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傅一河
课堂上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几乎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荡漾在你的心胸。
自习课刚开始,一只燕子飞进教室。刹那间,窗子关上了,同学们一个个呐喊着跳起来,用手抓、书砸、扫帚打,两把吊扇开到最大档,眼看燕子要遭殃,我大喝一声:住手!
窗户打开了,吊扇关上了,燕子飞走了。
我说:“我真不敢相信,一群小鸟般的少年,那么喜欢自由,却不给燕子一条生路。你们不觉得自己对小燕子缺少一点爱心吗?”
沉吟片刻,我出了个作文题:“当燕子飞进教室以后……”将学生分组,一组写场面,一组写动作,一组写心理活动。
教室异常安静。一刻钟后,孩子们一个个走上讲台,朗读作文。“老师讲得好,我也不相信,我们像小鸟一样,竟然会一起捕杀那只误入文明殿堂的小燕子,难道我真的没有爱心吗?”热泪淌下来。“老师,请你理解,一天到晚,我们陷进了书山题海,已经有好久好久没有见到燕子了。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当时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欣喜。我只是太爱燕子了。”“如果是我捉住燕子,我的手绝对不会攥成拳头,而是把它捧在手心,为它梳理羽毛,爱护它,询问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然后把它送上蓝天。”“感谢老师,是你用爱心启迪了我们的爱心。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那只小燕子呢?我们渴望拥有一方蓝天,渴望自由飞翔不受到伤害。远去的小燕子哟,你此刻在哪里?听得见我真诚的忏悔和期望吗?我们何时再相逢?”
我欣慰地笑了。这是一首开头写得不好而后写得多么真挚优美的诗啊!仅仅因为我的一声真情的呼唤,就得到了真诚的回报。
我默默感受着教师工作的无比崇高。想到校园外面,商海无垠。我亦曾徘徊岸边,可始终不忍离开讲台。此刻,颗颗真心是诗心,教师本色是诗人。我完全得到了一种无价的补偿,深深地热爱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的话
“我说教师这一行”征文从今年6月18日开始,历时两个半月,到今天圆满结束。大量来稿言教师之心声,抒园丁之豪情,感人肺腑,催人上进。由于版面有限,本报仅刊登了60篇。为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将把比较优秀,又有特色的来稿汇集成书,出版发行,以使更多的佳作与读者见面。
征文虽然结束了,对教师工作的报道仍将继续下去。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关心、支持这次征文的广大教师、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多功能的艺术家
陕西咸阳师专历史系庞士让
执教多年,积累了一个真切的感受: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仅是什么“教书匠”,也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而是多功能的艺术家,集教育、教学、宣传、语言、表演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家。
课堂,是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殿堂。课堂教学,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双向交融的动态系统,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善于度人金针,充分展示了作为多功能艺术家的才华。
一是以理服人,用自己服膺的科学真理去折服学生。二是以情感人,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来感染学生。三是用色彩影响学生,合理选择和调整服装、粉笔、教具的颜色,以表现对比、强调的意蕴。四是用“位移”调整注意力,有时站在讲台中心点或“黄金分割点”,有时站在台下或学生中间,以造成或严肃庄重、或亲切自然的印象。五是用精彩的语言吸引人,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妙语联珠,真是悦耳动听;无声语言中,目光“善解人意”,微笑充满爱心,手势得体适度,一堂课浑然一体,令人悦目赏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励下,“开动机器”,积极思维,自觉参与,进入“角色”,时有“再发现”,不断获新知。你看,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坐春风,教室春意盎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是艺术享受。下课了,品味着“事业的甜蜜”的我,又开始酝酿艺术效果更佳的“下一课”。
“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陶行知语),上课如此,课后亦然。校园中,红花绿树,欢声笑语,一派艺术氛围;斗室中,书香墨香,扑面而来,又添艺术情趣。潜心读书,是在拜师学艺;伏案备课,是做艺术设计;与学生促膝谈心,是“忘年交”聚首切磋技艺;走访同道好友,话题多系琢璞成玉的心得和技巧;搞科学研究,目的还是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于是,我更理解了蔡元培先生的名言:“教育方面的艺术,并不限于课程范围内”。
艺术贵在创新。我想,这对教师,尤其紧要。每个优秀的教师,均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风格,这就是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长熔铸一炉而独创的艺术的作风和品格。所以,课,常讲常新;人,与时俱进。须知,工作上应该忘我,风格上却必须“有我”,在这“忘我”和“有我”之间,循环往复,拾级而上,便升华出艺术风格,便物化为艺术化的教学,便造就了多功能的艺术家。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请原谅女儿“不孝”
湖北省红安县金沙村小学民办教师李明珍
我在养父身边长大,是他一直供我念完了高中,后来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也是养父给我的支持和鼓励。他常对我说:“珍啊!我们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尝够了没有读书的苦头,你现在是教师,要教那些娃娃好好念书,将来都成为有用的人。”由于养父的谆谆教诲,使我三次放弃招工机会,始终忠于教师这一职业。
学校离家有十多里路,由于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任务繁重,有时一个星期难得回家一次,父亲一病就是几天,无人照料,他总怕我知道而影响教学,便自己硬撑着。1986年,父亲已70高龄,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当时,我担任五年级毕业班班主任,难得抽开一天时间。病床前,父亲看着我一筹莫展的样子,说:“你还是去学校上课吧,我不会有事的。”于是,我只有去请人专门照料父亲。
父亲的病在一天一天地加重,而我的工作一天比一天忙。正在学生毕业考试期间,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急忙赶往医院,听说父亲临终前还一个劲地呼唤我的名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的闸门,放声大哭。父亲啊!我是你唯一的亲人,在你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尽到一个晚辈的责任,这主要是工作需要,行业特殊,谁叫女儿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呢?
有过耕耘,就有收获。十几年来,我多次被省地县授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模范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还光荣地当选为人大代表。
父亲啊!女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正是按您的要求去做,工作上才取得了一点成绩,相信您在九泉之下能理解我这个“不孝之女”的心。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永远的童真
云南省昆明卷烟厂分厂幼儿园李雁
18岁,花一般的年华。那一年我带着满身的稚气,怀着对幼教工作的向往和希望,成为一名厂办幼儿园的教师。每当我迎着朝阳走进幼儿园大门,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用甜甜的声音叫“老师好”的时候,我感到许多的烦恼都烟消云散。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着三责:育思想、传知识、管生活。我给他们擦鼻涕,帮他们提裤子,把饭一口口喂到他们的嘴里……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工作太平凡、太琐碎,但作为“孩子王”的我,每当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时,就仿佛融入到那纯真无瑕的世界里,天地会由此变得开阔起来,心头会涌起亲切、温馨的感情。在孩子们中间,得到的是别人无法感受到的乐趣。
小白兔、大灰狼、小猴子、大狗熊、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这些童话故事里的人和小动物,在我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他们开始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开始懂得应该爱什么、恨什么。看着那一双双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眼睛,我的眼前是一片期待雨露的幼苗,而我,正是辛勤培育他们的园丁。当孩子们摔倒时,我轻轻地把他抱起,摸一摸摔痛的地方,吹几口气,孩子马上会说:“老师,我不疼了。”此时的我,会在心头涌现出无所不能的自豪感。
当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爱,便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一种异样的光彩。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我愿献出美好的青春,把生命投入这平凡而又意义深远的事业,那才是无比甜美的人生!如果有人问我,当一名幼儿教师有意思吗?我会这样告诉他:当幼儿教师真好,我将收获永远的童真和不老的青春。虽然要成为一名好的幼儿教师是很难的,但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因为拥有希望,便是拥有生命中美好的一切。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体育

  第七届世界游泳锦标赛
兰卫获跳水银牌
本报罗马9月2日电记者史克栋报道:今天下午,在第七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一米跳板跳水决赛中,中国选手兰卫获得银牌,为中国队夺得了本届大赛的第一块奖牌。
津巴布韦选手斯泰沃特·埃文和美国选手布里恩分别获得第一和第三名。今天的决赛争夺激烈,前五轮中,兰卫的成绩一直领先,只是在最后一轮中,以6.96分之差,痛失金牌。
 原定其后进行的女子跳台跳水决赛,因雨改在明天。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体育

  又输给了自己
——男子1米跳板决赛观感
本报记者许立群
正像人们赛前担心的那样,中国选手没能拿到男子一米跳板的金牌。遗憾在于并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
初出茅庐的陈晟在1/4决赛中,由于过度紧张,发挥失常而被淘汰。决赛中,27岁的老将兰卫又功亏一篑,痛失金牌。
值得思索的是,如果说新手经验不足、紧张失常,还情有可原,为何老将也因心理素质的影响而马失前蹄呢?
前5跳,兰卫一直领先,最后一跳只要得64分,就稳拿冠军。然而兰卫紧张了,难度并不很大的动作没有完成好,仅得了57分。
赛后,兰卫自己遗憾得直摇头。兰卫比谭良德小两岁,应算同一代选手,但他的成绩与知名度却远远逊色于师兄。谭良德退役了,兰卫被推到前台。他多想在这次比赛中坐上“跳板王子”的宝座,对一个27岁的运动员来说,机会的确不多了。
一米跳板1/4决赛爆出冷门,夺魁呼声甚高的俄罗斯选手萨乌丁意外失手,未能进入决赛。然而少了最强劲对手的兰卫却没能把握住这天赐良机,心理素质不稳定的老毛病再次纠缠着他不放。在跳水生涯的十年中,兰卫心头总有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他越想赢就越紧张。
遗憾并不仅仅属于兰卫自己。教练员们为何在治疗心理障碍方面至今未找到灵丹妙药呢?(本报罗马9月2日电)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体育

  中韩围棋对抗赛
中国队告负
据新华社汉城9月2日电(记者张忠义)首届乐天杯中、韩围棋对抗赛今天在这里进行了第二轮比赛,结果中国队以2∶5失利。韩国队以两轮积分8∶6的总分赢得了这次对抗赛的胜利。
在今天的比赛中,中国队名将马晓春九段发挥出色,以5目半的优势,战胜韩国队以“凶狠”著称的徐奉洙九段;19岁的年轻棋手刘菁五段也以5目半击败韩国的张秀英九段。
今天的关键一战是中国的聂卫平九段与老对手、世界冠军曹薰铉九段之争。聂卫平输了7目半。
在其他4盘的争夺中,刘小光九段中盘负于刘昌赫七段;曹大元九段中盘负于崔珪昞六段;汪见虹八段以10目半负于李昌镐七段;常昊六段中盘负于林宣根八段。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祝“远南”运动会开幕

  简讯
▲九月二日晚,由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组委会主办的“中旅之夜”文艺招待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已到京的各国运动员观看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精彩文艺演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盲人、聋人和肢残人演员表演了舞蹈、京剧、独唱、器乐演奏等节目,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欢迎。著名歌星杭天琪、解晓东与残疾人同台演出,演唱了本届“远南”运动会的会歌《让我们同行》。
(张勇)
▲九月一日,河北省泊头市委书记阎兴华、市长张玉良代表泊头市四十万梨农,向第六届“远南”运动会主赛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捐赠四千箱鸭梨。
▲内蒙古宁城老窖集团为表示草原人的爱心,将其生产的新型杏仁饮料澳思达四千多箱捐赠远南运动会。
              (宁文)
▲日前,“远南”运动会组委会向天津海关申报进口价值七万二千美元的十六辆残疾人用移动厕所。天津海关特事特办,从速为其办理了通关手续。
(孙彤 陈杰)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体育

  北京女队获香港桥牌赛冠军
本报讯北京华远女子桥牌队日前在香港国际桥牌邀请赛中夺得女子组冠军。
本次比赛共有6支女队参加。华远女队朱小音、蒋璐、董永炎、阎茹4女将发挥出色,以平均每场19.5VP的好成绩获预赛第一名。在决赛中,她们迎战香港队,又以较大优势获胜,从而登上冠军宝座。
获公开组冠亚军的分别是香港男队和中国国家男子二队。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体育

  全国大学生篮球赛落幕
本报讯汇集我国高校篮球劲旅的1994年全国大学生重点队篮球赛,日前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闭幕。
有22支男女队参加了本次比赛。
中国人民大学男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女队分获男女组冠军,获男子亚军和第3名的是上海交大、山西矿业学院;获女子第二、三名的是青海师大、西安交大。(岩石)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体育

  世界女排大奖赛广州站首轮
中国古巴三比○轻取对手
本报广州9月2日电世界女排大奖赛广州赛区的比赛今晚在天河体育馆打响。
古巴队和中国队以3∶0的相同比分,分别击败德国队和中国台北队。
在率先进行的古巴队与德国队的比赛中,古巴队利用网上优势,强攻和快攻频频得手,很快以3∶0取胜。
随后,中国队和中国台北队对阵,中国队主力悉数上阵,并注意了对方长打短吊的战术,轻松地以15∶4、15∶2、15∶9拿下三局。
(曹芊文宣)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28年奉献在深山
在海拔1473米的河南省汝阳县付店乡太山村斗虎石寺组,李兰草任小学代课教师已有28个春秋。她常年坚持到5公里外的竹园沟接学生来上课。也是从这条山路上,她把一批批学生送进了中学,还有8个山里娃迈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高山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