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向21世纪冲刺
——记广州石油化工总厂
本报记者刘霄
   目标:世界级企业
广州东郊,珠江之滨,罐塔林立,管线纵横,太阳映照一片银辉,巍巍十里石化城。
国家特大型企业,气势磅礴雄风迫人,果然壮哉。
广州石化总厂厂长洪志铭,见到我们,没有客套和虚文,开口就是明天的发展设想:
“中国还没有一家1000万吨年加工能力的炼油企业,广石化争取做这第一家。”
“千万吨级加工能力”是一个什么概念?它对“广石化”乃至中国的石化工业意味着什么?
现在世界上领先的炼油厂,年加工能力都在1000万吨以上。对石化企业来说,千万吨级是一个标志,标志世界级的经济规模。
我国要步入强国之林,国民经济要与世界接轨,我们的石化企业,必须具备世界级规模,才有竞争能力。
我国石化工业经过建国45年,特别是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11年的发展,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目前,全国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居世界第2位;合成氨生产能力仅低于原苏联居世界第2位;原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4位;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6位;合成橡胶生产能力居世界第7位;乙烯生产能力居世界第8位。
业绩骄人,差距也忧人。振兴石油化工,在规模和技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面对21世纪,中国石化做出了自己的战略选择:
2000年前,首先依托沿海沿江现有7个企业,通过改扩建,使之成为千万吨级的原油加工基地。
7个企业当中,“广石化”榜上有名。
    20年磨砺奠定基础
众多的石化企业中,广石化这个年轻的巨人,有着晋升世界级的明显优势。
20年前,这里曾是荒山野岭,荆棘丛生。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广石化,作为本世纪70年代第一批引进,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化肥项目,1974年8月7日,正式破土动工,从而拉开了沧桑之变的序幕。
1974至1984广石化一期工程,可以说,主要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增产化肥,推动粮食生产,炼油装置,不过是从属、配套地位。
然而,1985至1990年,广石化“七五”二期工程的大规模扩建,不仅根本改变了原来油、气、肥的生产比重,而且将广石化从国家大型企业行列推进到特大型企业行列。
二期工程再次纳入国家重点项目。累计投资13亿元,使广石化的原油加工能力,从年250万吨提高到年520万吨,翻了一番,相当于建国初期全国原油加工能力的30倍,并大大强化了重油深度加工能力、油品精制能力和气体综合利用能力。
经过20年不懈奋斗,广石化已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4亿元,在广东仅有的3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中位居冠军;1992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按销售额列第26位;年人均创利税3万元以上,稳居全国200家效益最好的大中型企业行列;投产以来,连续15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尤其是作为全省最大的“肥料库”和“油料库”,为广东的经济起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锻造优势拥抱未来
今天,广石化又如在弦之箭,瞄准正前方千万吨级的世界目标。
为此,硬件方面,已着手“八五”三期工程的扩建:
6000千瓦发电机组及3套炼油装置,将于1年内全部建成。
惠州大亚湾马鞭洲岛15万吨深水级码头和190公里输油管线及配套储运设施,在作爆破前的准备,预计两年半竣工。
软件方面,经营国际化市场化,管理科学化效益化,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桎梏,实现了真正的脱胎换骨。
早在1982年,他们就开始走向市场,冒着巨大风险,加工高价原油,以市场之有余,弥补计划之缺口,适应了生产需要,提高了利税水平,是国内石化行业中第一个吃螃蟹者。
1987年,为了满足二期工程后扩大了的生产能力,在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支持下,他们更进一步放胆走出国门,揭开了我国加工进口原油的新篇章。
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原油市场、成品油市场和汇率市场,广石化建立起运行灵活的经营机构和快速反应的信息系统,果断决策,进口加工量逐年猛增,去年达到破纪录的53%,不仅本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刷新,而且减少了国家的外汇支出,增加了广东的油品供应,显示了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左右局面的能力。
同时,他们以市场为导向,组织了两条生产线,一条以炼国产油为主,一条以炼进口油为主,炼就钢肠铁胃,消化加工国外18个油种,充分利用多种资源。
他们灵活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优质油品,近年来,开发了丙丁烷、90号无铅汽油、93号和97号低铅汽油投放市场,受到用户赞赏,并于去年首家出口高辛烷值优质油品,有进有出,初步形成国际化经营的雏形。
抓住科技开发,加大科技投入,推广项目承包制度,BOPP珠光膜等一批成果填补国内省内空白,载入我国石化工业史册;RN—1催化剂等一批成果获国家和全省重大奖励;无铅93号、95号优质汽油问世,带来了出厂汽油无铅化的曙光。
他们对7个二级厂,采取集中决策、分级管理办法,划小核算单位,强行“断奶”,促其独立;通过多元经营,剥离富余人员;引入竞争机制,搞活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行,这就是广石化!
有胆识,有实力,敢为天下先,拚搏无止境,这就是广石化!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

  春满华阳
——记上海长宁区华阳街道
本报记者吕网大
华阳街道,上海市区西北角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居住区,前些年,这是条典型的“穷街”:坑坑洼洼的小路,成片的棚户矮屋,马桶煤球炉伴随着居民度过了一代又一代……
几年未见,华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街道自筹资金,改造了2/3的棚户旧区,百余幢高楼拔地而起,7000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整洁的道路旁劝业市场生意兴隆,正为一批下岗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地区生活设施齐全,为1.3万户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社区环境。来到华阳,你能感到在这有形变化的背后,最值得称道的是人际关系,你随处能听到居民们不约而同的赞誉:我们街道干部党员比亲人还亲,关心群众的好事讲不完。
    群众冷暖挂心头
3年前的夏天,街道党委书记陈建兴刚到任,就下去串门摸情况,看看孤寡老人的生活。然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令人吃惊的镜头:一位老太太正在冲洗一块发霉的咸肉,尽管上面长了绿毛,但她仍舍不得扔掉,“一年当中吃不上几次肉”,老人直言相告;一对老夫妻住在年久失修的茅屋内,家中一贫如洗,他们多年竟无钱买菜,靠拣菜皮度日;有个老人长期瘫痪在床,得不到起码的照顾,背上长了褥疮……这些老人的生活与大多数居民形成强烈的反差!
贫困老人的生活拍成录像在机关放映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大家的心被震撼了,产生了深深的自责:我们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可群众的疾苦我们到底知多少?在汇报会上,街道干部对92名特困老人状况、产生原因等作了认真研究,并制定了具体的解困措施。接着他们又举一反三,检查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问题,要求机关干部下基层体察民情。于是,全街道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走访活动。经过排队调查,确定10种人需要关心帮助,除了特困老人外,还有动迁居民、下岗人员、单亲子女家庭、返沪知青子女、癌症等重病患者、三老(老党员、老先进、老模范)等,“两劳”释放人员的管理、帮教工作也列入其中。
    为民解难动真情
街道,是各种矛盾的交汇点,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上级布置的工作要做,居民开门七件事得管。凡群众找上门来,街道能解决的,他们做到及时帮助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不推诿,而是干部们自己四处奔波,设法解决。有年春节前,办事处主任崔秉南带着居民们的84个各类“老大难”生活问题,跑了整整一个月,解决了54个,让居民们过了一个满意的春节。提起此事,华阳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许多事情只要愿意做,是能够办好的,关键是要有为民解难排忧的真情。为居民建新楼,动迁矛盾十分突出。6000多户居民散居各处临时房,街道干部经常兵分十几路到近郊临时安置点走访,了解居民的困难,调解租房纠纷,并组织医生下乡巡回医疗,帮助医病配药。由于工作做到了“家”,华阳居民中没有因动迁问题上访的。前年除夕那天,3名街道干部冒着刺骨的寒风,赶到市区边缘的临时居住点慰问老人,当他们用冻僵的手捧上年货和补助金时,一位老人忽然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她忘不了街道的干部党员像亲人一样经常上门问寒问暖、送医送药,她心头有千言万语要向人们倾诉,但此时她只有用这种最朴素的礼节来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在场的群众也受到了感染,他们情不自禁地高呼:“共产党万岁”。华阳干部平时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谁心头没有一本帐:盛夏酷暑,干部们头顶烈日给困难户送去防暑用品;寒冬腊月,他们走街串巷,看看居民有什么困难,每当发生灾害性气候或突发事件,总有干部党员冲在第一线。
76岁的金某曾一时失足受到应有的惩罚,无子女,却有一个痴呆的老岳母和低能的妻子,去年他又患了直肠癌,生活对他来说是够沉重的。金想向政府求救,但又怕像他这样失足之人政府不会管。出乎金的预料,街道里弄干部了解情况后,很快送来生活补助款,并帮助干起家务,街道“CA康复小组”送来了“秘方”,他被列为民政救济对象,享有各种补贴。金某逢人就说:“共产党不计前嫌有情义,病魔无情人有情啊!”
    一枝一叶总关情
华阳干部的行动准则有一条: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有位老教师因家庭纠纷一时想不开而寻了短见,大家在悲痛之余想到,人们在感情上的交流和帮助亦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情感服务小组”应运而生;为关心离异等原因产生的单亲子女家庭,街道又有了“知心妈妈”,给缺乏母爱的孩子以更多的爱护。如今,华阳已从“知心妈妈”发展到众多的“知心姐姐”和“知心哥哥”,担负起关心、帮助青少年的重任。
华阳的干部和党员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们的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人们相互关心蔚然成风。83岁的黄连桥老人闲不住,每天为邻居取奶,为双职工接送孩子,隔壁孤老太一日三餐也由她全包了,空闲时,又在门口摆个小摊,义务为群众做些小修小补。在黄老伯的影响下,同楼的几十户人家亲亲热热,和睦相处,成为文明楼组。在华阳,70%的离退休人员走出家门,参加一两项社会工作,在职职工也组织起青年服务队,利用一技之长为居民服务。
华阳的群众说,生活在华阳是幸运的,街道干部不辞辛劳的工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街道里弄干部们说,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一心一意投入工作,也是我们对四化建设的一个贡献。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

  从“蓝土地”上崛起
本报记者费伟伟
70年代末,我国437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还只是水和天的世界。
弹指十几年,“蓝土地”不再荒凉:一座座巍峨矗起的石油城,正构建成我国海疆新的风景线。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建成12个海上油气田,正在建设的还有8个;原油产量去年已达463万吨,今年将突破600万吨。
新兴的海洋石油工业正在巍然崛起。
    在对外合作中异军突起
60年代初,从大庆荒原上走来的石油工人们面对大海豪迈地发出“让石油下海”的誓言。然而,“蓝土地”不是黑土地。摇着渔船去探海,抡起大锤造平台,豪情壮志干了20年,到1981年,我国仅在渤海湾开发出3口油井,累计生产了100多万吨原油。
1982年2月15日,迎着改革大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应运而生。根据这年年初我国政府颁布的《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海洋石油总公司率先打开了对外合作的大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装备共同开发我国海洋石油资源。
截至1993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我国海域进行了四轮对外招标勘探,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54家公司签订了94个石油合同和协议。这意味着十多年来,在我国政府基本不投资的情况下,海上石油吸引国外资本累计投入了38亿美元,其中勘探投资26亿美元,开发投资12亿美元。而我国又通过向外国作业者承包项目和提供服务的方式,赚取了14亿美元的外汇。就是用这笔硬通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先微薄的一点家业变得丰厚、殷实了。1982年,继承了海洋石油工业20年家底的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固定资产净值为14.1亿元,而今,经权威部门评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固定资产总计已达80多亿元。
    自营开发成果斐然
海洋石油工业开采技术和人类登上月球,在国外被认为是70年代的世界两大奇迹。确实,在海上打一口探井动辄上千万美元,建个钢结构平台更多达上亿美元,资金密集,而且技术密集,当今高、精、尖的声、光、核,在海上石油都有用武之地。在对外合作初期,这样先进的技术,对于关门摸索了20多年的我国海洋石油队伍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低素质的队伍自然无法保证干成高质量的项目。“宁愿高价雇佣外国人,不要廉价雇佣中国人”,外国作业者以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显然,这个“结论”下得过早。这支被逼入绝境的队伍,毕竟是一支走过荒原、走过戈壁的英雄的队伍。1984年,南海西部钻井公司“南海5号”钻井船在执行外国作业者一个条件十分苛刻的合同时,面对8家外国公司13艘实力雄厚的钻井船,一边苦干,一边苦学,愣是从外国作业者手中捧回了“东南亚第一船”的桂冠。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国际竞争中,正是以这样一种顽强的拚搏精神,一支符合国际规范、可以与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逐鹿沙场的我国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中国民族海洋石油工业的长足进步何止这些。从1979年到1993年,在我国海上先后竖起的340口探井中,我国自营钻探的就有117口;在业已证实的20个油气田中,我国自营的就占8个。短短十几年,我国已完全掌握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海洋石油工业开采技术,并且几个主要领域的技术已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
    后劲十足前景辉煌
1993年,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从8月到10月,欢庆的锣鼓一次一次在渤海、在南海响起。渤海绥中36—1、南海陆丰13—1、南海涠州11—4,三个油田相继投产,它标志着海洋石油工业开始由前些年的勘探抓储量,跨入了开发上产量的新时期,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都将有新油田建成投产。
犹如激荡不息的海浪一般,国外投资我国海洋石油合作开发的势头也一波接着一波。今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带着南海13个招商区块赴美国休斯顿举行招商活动,结果大获成功,吸引了国外56家石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当天就有20多家公司购买了13个区块的有关资料,年内就可望有一半以上区块签订合同。
就在放手吸引国外资金合作开发我国石油资源的同时,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向海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开始启动实施,今年上半年已实现“零”的突破:我国在印度尼西亚向阿科公司购买了马六甲油田的全部权益,拥有32.58%的股份,一举成为该油田最大的股权者。
振奋人心的消息接踵而至,自营勘探方面也捷报频传。去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根据海上勘探获得的认识和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提出了“油气并举,向气倾斜”的发展战略。总经理王彦今年年初向新闻界透露:南海有个大气区。仅仅半年过去,南海大气区已曙光初照。就在已开始铺设向香港送气管道的崖13—1大气田附近,又发现了两个储层条件与之相近,储量可观的大气田。
“今年拿下600万吨油,现在已经可以说很有把握了。到本世纪末,海洋石油原油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稳产10年;天然气要年产200亿立方米,稳产20年。”王彦总经理充满信心地说。
新兴的海洋石油工业,正赋予蓝色国土新的涵义。
崛起的蓝土地,必将为共和国谱写新的辉煌。(附图片)
(压题照片 南海海上油田 陈向禾摄)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

  构筑西部“硅谷”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巡礼
本报记者孟西安
西安南郊,距市中心两公里处,一片比西安古城面积还要大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蓬勃兴起。人称这里是共和国西部的“硅谷”。
     战略定位,与世界经济潮流同步
“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抓科技第一生产力不行;抓第一生产力,不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行!”
这是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党政领导,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他们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
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夏文明破晓之地,也是我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拥有各类专业、科研机构510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8万人,占全市职工人数的22%;同时拥有高等院校42所,在校学生和教师12万人。科技、教育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而居第三位。
西安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航天、航空、电子、电力机械、仪表、纺织等都很发达。但是,由于旧体制的束缚,西安雄厚的科技力量,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威力,每年数以千计的成果,产品转化率仅有8%左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整体人才浪费率达60%以上。
给西安乃至全国的科技人才一个释放能量的地方!让展示“世界第八奇迹”(秦兵马俑)的土地上,再现新的奇迹!
在省市决策者们一再请缨下,199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首批27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同年6月14日,开发区新建区破土。
    “两高一新”的科技特区
中国有自己的经济特区,也有自己的科技特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产业区就是这样一个科技特区,它的特点是“两高一新”。
首先是规划高起点,确定了以产业、科技、信息、居住、文化、教育、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的工业园区结构,突出人情味;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3,形成工业园区的绿色共享空间;在区内主轴线位置,以火炬大厦为主要标志,50多幢高层建筑群,形成了氛围浓郁的现代化新城区;考虑到人们的多种需要,设计了不同风格的住宅区,避免了以往开发区建设等同单调大工厂和夜间死城的弊病。
其次是科技高水平。为了保证进入开发区科技项目的质量,市科委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进区的认定条件和实施细则,确定了开发区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11个领域,并对进区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以及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的比例做了严格的规定。
据了解,目前进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5大技术领域。截至今年上半年,在进入开发区实施的上千项高新技术产品中,有31项列入国家各类开发计划,有110项属于国际先进水平,153个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投资额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项目有8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有10个,亿元以上的项目有4个。
开发区的第三个特点是运行机制新。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曾问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培琪:“你看开发区的希望在哪里?”王培琪答道:“一个好的机制!”总书记满意地点点头。
开发区建设初期,西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就明确指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积极借鉴沿海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避免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模式在这里翻版。
    强大的磁场效应
开发区出色的硬件软件环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了八方来者,很多曾经“飞”到沿海择枝而栖的科技人员,纷纷打道回府,演出了一幕新的“凤还巢”。本地的科技人才看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打消了远走高飞的念头,来此安营扎寨。
现在,西安交大共有13家校办公司进入开发区,近年来,全校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收益达12亿元,年效益在百万元以上的科研成果就有45项,其中“全可控涡节能压缩机转子技术”和“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及其应用”两项新技术,用于生产已累计产生直接和间接收益超过6亿元。
华兴电炉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元华,去年带着他的专利技术“DW系列电弧炉新型短网”到开发区搞产品开发,当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由于该产品使电炉冶炼熔化率提高13%,电耗下降12.7%,受到各冶炼厂的欢迎,目前已由国家科委和冶金总公司向全国推广。
经过3年的努力,截至今年7月底,已进入西安科技特区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开发企业已突破2000家,是创办时的1991年的8.5倍。1992年全区科工贸收入4.47亿元,去年达11.7亿元,今年可望突破20亿元;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由“七五”时的30%多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由8%左右提高到目前的20%左右。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辉煌正向西部招手!(附图片)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角。刘一祁鸿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