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红柳是个村子
董雯
红柳是个村名
就在山的半腰
从古传下来的红柳
年年岁岁在黄沙地里
唱着祖先唱过的歌
一条褪色的补丁裤
已经走过好几个年头
日子在母亲补裤子时
默默耗尽最后一点灯油
今天昨天还有前天
没有什么区别
黄沙在风里就那么一天天转
第一个走出红柳的娃
叫石头
补丁的裤一步步在山口隐没
山外的日头亮得晃眼
石头的眼里
红柳就恍成一片黄沙的云
朴素得让人心酸
母亲的泪滴下
把黄沙打成一个小坑窝
昏浊的泪
落在掌心
粗糙的掌上
就捧了一颗期待的心
天长日久
那山口处的母亲
站成一座山崖
面向山外
望烟雨流火
望雁去雁来
终于望穿封尘的岁月
望见了黄沙幻化的诗意……


第12版(副刊)
专栏:

教师摄影作品选登
1988年,首都100多名中小学教师成立了北京市教师摄影协会。整日与黑板、粉笔和课本打交道的老师们拿起了照相机拍摄自己的生活,抒发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摄影艺术的情怀。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对周围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摄影活跃了教师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边还有一支众多的中小学生摄影爱好者队伍,老师们用摄影艺术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沟通了师生的感情。不久前在北京首都艺术博物馆展示的首届北京教师10人百余幅摄影作品,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观众的好评。现选登几幅作品以飨读者。
高天溪供稿
甜甜高天溪摄
赛场内外张旭东摄
为了明天徐建国摄
霜重色愈浓朱恩光摄
人生之路齐建国摄
山娃子史建华摄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丝路江南两地情
言敏
今春出版的《丝路江南情——许万里写生画选》寄托着一位既属于黄山又属于黄河的画家的深挚感情。许万里同志是南方人,50年代大学毕业时,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只身西赴,任教兰州,迄今近40年。他写生的题材大多取自丝绸之路与故里江南;他艺术的成功也由于外师西北与江南的山川风物、中得敦煌文化与徽州文化的哺育。
他的故乡——黄山之麓、新安江滨的古徽州府治歙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山水画派——新安画派的发源地。因家庭、环境的原因,他自幼即受新安画派熏陶;中学时代与同学组织黄山画社,投身黄山、新安江,师法造化;大学读艺术系,从名师习画,并于音乐、美学、文学、哲学等奠下坚实基础;赴西北后,踏遍河西走廊,阅尽黄河上游风光,饱汲敦煌文化乳汁。雪山戈壁、长河雄关、民族风情、丝路花雨……无不激起他的创作热情;越鸟南枝,故园情深,《许万里写生画选》每页两幅风景画,一幅绘壮美的西北,一幅写秀美的江南,诚如作者在《后记》中一诉衷肠:“丝路与江南都有我割舍不断的万缕情丝。”(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历史文化名城风韵

  亳州一瞥
张涛
亳州的话题很多。不要说其作为成汤故都,埋葬着煌煌600年遗训;也不要说楚灵王伐徐拒吴,在此筑成风流千古的章华台;单是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故乡,就有着众多的令人流连忘返的历史遗迹。
当晨雾还在萦绕着亳州城那高大的城门楼时,夏侯巷便飘出了古老的晨音。叫卖声、犬吠声、推门声、邻里之间的问候声,汇成了一首亘古的歌谣。走在幽深的小巷,仿佛在诵读着一部古老的史书。史书中记载,曹操本是夏侯氏,因其父曹嵩过继给宦官曹腾当养子,遂改姓曹。这幽深的小巷,就是这位叱咤风云人物的祖居之地,也是魏国大将夏侯惇、夏侯渊的诞生之所。说不定哪座青瓦白墙的小院,都会有一段久远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质朴的街巷和院落,犹如祖母那苍老的然而却充满柔情的手臂。
沿着穿城而过的款款东去的涡河水,在城东的一棵古老的银杏树下,矗立着一个“魏武故宅”的牌子。故宅已荡然无存,只有参天的古树如同一个忠实的看门人,在告诉每一位来这里的人: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人物。也许古树因魏武大帝而染上了灵气,当地人们在树杈上系上许多红布,以图吉祥如意。是的,沧海桑田,事去人非,而大树依然以她那饱经风霜的身躯,傲然矗立在这古老的土地上,俨然一位公正无私的时间老人。
岁月的风尘毕竟太厚重了,以致只能依稀地辨认出历史的影子。但在亳州城脚下的热土里,却有一个真正的亳州城,这就是号称“神兵古道”的曹操运兵道。运兵道长达4000多米,纵横交错地分布在亳州老城区主要街道地下。布局奥妙,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是迄今为止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走在这蜿蜒、幽深的地下战道中,犹如走在通往过去的时间隧道里。久远的青砖散发着浓重的潮气,曲折多变的走向越发增添了几分神秘。前方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到跟前,两旁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显示出前人的智慧;而障碍墙、绊脚板、猫耳洞等军事设施,更令今人赞叹不已。这是军事,也是文化;这是建筑,也是历史;这是本能,也是智慧;这是奇迹,也不足为奇。走在这幽深的地下,你会感到时间的短暂,感到空间的狭小,你会将1800年前与今天一同踩在脚下,让思翼穿梭于地下与天空之间……
尽管曹氏一门占尽了亳州的风流,但作为一座具有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毕竟豪杰辈出。春秋楚国名将伍子胥,道家始祖李耳,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等都诞生于此,留下千古佳话。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拥韩林儿称帝的明王台,清代建筑艺术的璀璨明珠花戏楼,以及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傅庄等,同样令人思驰神往。
走在亳州街头,新崛起的古井大酒店、药都大厦高耸云天。挖掘机的隆隆声和汽车喇叭的鸣叫声,组成了亳州现代化的进行曲。历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又在书写着新的一页。


第12版(副刊)
专栏:

  希望
谢克强

没有失望的漠然的叹息,没有绝望的痛苦的哀鸣,我是希望,唱着一支深情的歌:希望呵,希望!
我在寒冬白雪覆盖的种子里倔强地萌芽,
我在春雨润绿的新笋中奋发地拔节,
我在沙漠跋涉的驼铃中沉缓地呼吸,
我在绝壁飘卷的测旗旁欢悦地翻飞,
我在激流勇进的竹筏上激动地协奏,
我在锻锤夯打的铁砧上雄浑地交响,
…………
希望呵,希望!我的歌属于前进的节奏,坚定的音韵和永不沉沦的憧憬、永不衰老的神往……
    二
希望是圆的。
圆圆的希望,是圆圆的太阳、圆圆的月亮么?不呵,是圆圆的豆粒——圆圆的种子,
我曾看见过躺在箩里渐渐干瘪的豆粒暗淡的目光;
也曾听见过浸在水里缓缓生芽的豆粒无力的叹息;
而一旦把豆粒撒在土里,豆粒便在泥土里萌芽,在风雨中开花,在阳光下结果。于是,我看见豆粒骄傲的微笑,听见豆粒胜利的欢歌。
仅仅有希望还不够呵,这是我从豆粒在箩里、水里、土里所得到的启示。


第12版(副刊)
专栏:

  心中总有一团火
萧乾
和林野老弟真是一见如故。他是汕头人,而那是我的第二故乡。另外,我们都曾是自己奋斗成人的孤儿,只是我没有他那么大成就。每逢看到他,总让我想起我年轻的时候,我们童年时代的经历有相似的地方。我是暮生,而他刚生下来,父亲便去了南洋谋生。他跟着妈妈和两个姐姐长大,没有父爱。在丧失理性的混乱年代里,他妈妈惨死在公报私仇的乡亲们的毒棍下。对这一段,光明在《火焰》里写得很细腻,也很有感情,读了令人心酸。
我11岁丧母,那以后就开始独自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上漂泊了。在崇实半工半读,放过羊,给人送过羊奶,织过地毯。初中时,进了北新书局,对文学产生了兴趣,生活才算有了点着落。18岁上,我上了北平市党部的黑名单,张作霖的侦缉队要抓我,我就逃到了汕头。在那里我和一个大眼睛的潮州姑娘有过一段甜蜜而苦涩的初恋。
林野的早年一点儿不比我强。他十几岁到南洋寻父,当过店铺的小伙计,给人擦过皮鞋,还在码头做过工。但他自幼一直喜欢画画,喜欢读书。赚到些钱,就跑到艺术之都的巴黎勤工俭学,学习西洋油画的技法,以求将来在中国画的创作上有所创新。他精力充沛,有干劲,性格里有很强的叛逆性,连他现在兴办的公司都叫“创新”。
我在欧洲流浪7年,心从没离开过祖国。我早把心埋在北平的城墙根下了。我早年见过丢了国籍倒卧在东直门的白俄难民,我平生最怕的就是成为没有祖国的人,那真好比断了线的风筝。
林老弟是个忠诚的海外赤子,他旅居新加坡三十几年,却始终没有加入新籍。他眷恋着祖国的昨天,向往着祖国的明天。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他成了一个企业家。但他发迹不忘祖国,他已经回来投资了。更可贵的是,他惦念着神州还有那么多吃不饱肚子的百姓,惦念着无数失学的孩子。他已经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挂钩,打算建立“创新基金”,从扶贫开发着眼,从基础教育入手,力争到本世纪末,在最迫切需要基础教育的贫困地区,创建100所“创新小学”。
然而经商之余,他一直也没忘记自己的艺术活动。一有时间,他就挥毫作画,用他的话说就是,经商是为了生活需求,绘画才是追求的事业。
《火焰》是带有传记性的小说,写的其实就是这个叫林野的年轻人自己奋斗走向成功的故事。它的作者光明是我80年代结识的一位青年朋友,他有才华,勤奋,踏实,认真,几年来又写又译又编,成果累累,可以说是年轻有为。记得他在安徽讲师团的时候,我就常鼓励他多积累生活素材,认真搞创作。他也常把写好的文章寄给我看。我当时就觉得他很善于观察人和事物,文字有功力。我建议他多读契诃夫、曼斯菲尔德和早期的高尔基,相信他在文学方面会做出大的成绩来。


第12版(副刊)
专栏:

  歙砚歌
张虎
安徽黄山市的屯溪,有一条“老街”,店铺沿袭宋以来的建筑风格;现经营文房四宝、书画杂项,颇具古风。
龙尾山上石,
歙砚名天下。
天佑始开采,
千年传佳话。
五彩尤难寻,
角浪浪淘沙。
金星绕玉带,
眉子劭文华。
山高揽小月,
纤秀描危崖。
叱咤蛟龙起,
风凛虎翼花。
扣之丁冬韵,
抚之儿面颊。
哈之生云气,
润墨久不乏。
小者如核拳,
大者如盘瓜。
玉质幽光里,
莹柔是几匝?
陶公制巨砚,
边款好题跋。
清溪远游子,
得宝诗兴发。
虚谷赏钟秀,
雪梅令惊讶。
山水遥相望,
老翁吟白发。
苍松领人意,
荆扉入农家。
一方砚在手,
丹青泥古化。
难怪藏砚人,
千金不出嫁。
愿以终身伴,
时时赏奇葩。
提笔数千行,
染翰好图画。
我藏“庙前红”,
罕见不须夸。
我唱歙砚歌,
梦笔生彩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