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与帕夫拉克主席会谈
希望把中波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两国政府在京签署五个合作文件
本报北京9月22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与来华访问的波兰部长会议主席瓦尔德马尔·帕夫拉克举行了会谈。会谈是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进行的。李鹏对帕夫拉克作为波兰的政府首脑首次访问中国表示热烈欢迎,相信访问将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把中波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李鹏总理说:“中波两国虽相隔遥远,但双方的传统友谊不断发展。中国历来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应该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划线。我们尊重波兰人民对自己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近年来,波兰和整个东欧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政府一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东欧各国的关系,上述变化并没有影响中国同波兰和其它东欧国家发展关系。相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彼此的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帕夫拉克高度赞扬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说中国一直是波兰最友好的国家之一。波兰现政府十分重视与中国发展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
李鹏说,波兰是东欧和西欧的联接点,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希望波兰在维护欧洲的和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谈到经贸关系时,李鹏说:“中国非常重视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对近两年贸易额的回升感到高兴。现在,波兰的经济体制已发生很大变化,中国也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特别是支持和鼓励两国企业之间直接接触,开展合作。总理阁下建议两国在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对此,我表示赞同。”
在谈到国际形势时,李鹏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对推进和平与发展事业有积极作用。但纵观国际局势,我们不难发现,各种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波两国应加强磋商,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努力。帕夫拉克表示完全同意李鹏总理的观点。
帕夫拉克重申,波兰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波方不与台湾建立官方关系或进行官方往来。李鹏对此表示赞赏。
双方还通报了各自国内的情况。帕夫拉克邀请李鹏总理在他方便的时候访问波兰,李鹏表示感谢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波兰对外经济合作部长波德坎斯基等参加了会谈。会谈前,李鹏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波兰贵宾举行了欢迎仪式。当晚,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设宴欢迎帕夫拉克和夫人一行。
又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波兰共和国政府22日在京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李鹏总理和波兰总理帕夫拉克及双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
双方签署的五个合作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波兰共和国政府植物检疫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与波兰共和国国土规划与建设部合作协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部和波兰共和国工商部合作协定》、《中国从波兰进口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锅炉的意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兰共和国政府文化和科学合作协定——1994年至1996年执行计划》。
(附图片)
上图:李鹏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主持仪式,欢迎波兰部长会议主席瓦尔德马尔·帕夫拉克。新华社记者刘建生摄


第1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
——记汉字印刷革命中的北大方正
本报记者温红彦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服务了近千年。今天,毕升的后人们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实现了汉字印刷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带领着覆盖全世界1/4人口的汉字告别铅与火的电子激光照排系统,无可争辩地被称为人类印刷技术的一座里程碑。中国人一步越过了西方现代照排技术40年的历史进程,稳执世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牛耳。
从原理的突破、产品的研制,到形成产业和占领市场,北大方正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典型——中国人在新技术革命中团结协作、后来居上的可贵的典型。
进入90年代,中国印刷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真正的技术革命。99%的报纸和90%的书刊,采用了中国自己发明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以发明活字印刷术著称的文明古国开始了新闻出版技术现代化新纪元。
这一切,始于20年前“文革”末期的北京和燕园,始于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制定。
   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
1974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过问下,由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出版局和新华社发起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工程”被列入国家科研计划。这个被称作“748工程”的计划含三个子项目,即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消息传到北京大学,一直关注印刷照排技术的青年助教王选立即向上级报告,主张采用数字化存储、字形信息压缩技术和小键盘字根编码输入方案,越过西方第一、二、三代照排机的发展阶段,直接研制第四代照排机——电子激光照排系统。王选当时病休在家,阅读了大量国外照排系统的有关资料,他坚信电子激光照排将为印刷业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北京大学决定按王选的建议开展这项研究,后被列入“748工程”,并在北大组建了“748工程会战组”,由无线电系、数学系、中文系的教师组成。今天在北大校园内,人们还常把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习惯地称为“748”。这极富历史感的称谓,无疑是对参与这项工程的科技人员20年潜心耕耘的奖誉。
实现汉字电脑照排的最大困难,在于描述字形笔画所需的信息量极大。精确描述一个五号字,需要控制9216个点,存储一版报纸的点阵信息量将近5兆位。字形信息压缩和复原成为关键。到1979年底,北大“会战组”圆满解决了西方人为之束手的汉字字形信息存储难题,被命名为“华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主体工程在北大宣告成功。但是,由于当时的原理性样机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运行可靠性差。原理先进,设备落后,这种状况使我国自行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经历了几乎被抛弃的风浪。
70年代末,国外的电子激光照排技术迅猛发展,一些大公司看好汉字印刷这覆盖全世界1/4人口的空白领域,已初步研制出汉字照排系统,我国有关方面决定引进国外技术。北大校长周培源教授拍案而起,痛陈利弊,请求中央支持我国自己的技术。
当时任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于1980年2月22日专门就此事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北大等单位对中文激光照排设备的研制,已有显著成效,技术接近成熟……应予积极扶持”,信中表示暂不考虑引进外国技术,并强调“各有关单位应和北大共同配合,集中力量,将这一项目搞得更加完善,开花结果”。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同志看了用我国第一台样机排出的第一本书《伍豪之剑》(这本书是为纪念周总理而选定的),释卷批了四个字:“应加支持”。
领导人的决策,科学家的创见,为这场汉字印刷的新技术革命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在今天纪念“748工程”20周年的日子里,王选教授深情地说:“我敬佩我们党有一批懂科学的宏观决策者。”
    大协作中的主力军
在共和国45年的科技发展史中,集中全国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成功范例不胜枚举。“两弹一星”、大型物理实验装置、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大规模农作物优种选育等重大科技工程,都是作出宏观决策,集中人力财力,各方协同完成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何尝不是如此。
我国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是从60年代末清华大学着手搞汉字照排机开始的。到1975年,国内已有5家从事照排机的研制。尽管由于技术路线选择不当,后来有的停留在试排阶段,有的没有通过试生产的考验,但是正如王选教授所说,这些尝试都是我国照排系统研制上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实现突破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北京大学、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杭州通信设备厂、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经济日报社和新华社等单位长期合作,同舟共济,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长达20年的时间里,参与协作的单位还要加上不止一倍。仅北大一家,曾介入原理性样机工作的就有70多人。王选说:“尽管他们没有参加后续机型的研制,但在困难的初创时期所作的贡献,也应当载入中国印刷技术史册。”而北京大学“748工程会战组”被公认为大协作中的主力军。
1985年,北京大学与协作单位共同完成的华光系统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6年该成果荣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奖;1987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这一系统总设计师的王选教授获得印刷界最高荣誉——“毕升奖”和“森泽信夫奖”。
但是王选却说自己有一种负债感:“国家给汉字激光照排投资1000万,成果变不成产品,走不到市场上,得奖有什么用?”
怀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学校的支持下,王选他们开始创办北大新技术公司,也就是北大方正。他们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边研制,边开发,边推广。很快,北大方正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亿元,在中关村名列前茅。在汉字印刷领域,他们从研究成果到产品都处在国际前沿:中文图文合一的彩报,是全世界第一家;中文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Level2),全国第一家;高档彩色系统达到电子分色机水平,世界领先……
如今的计算机领域是一个“残酷的世界”,在知识和产品更新上的竞争日益加剧,靠单枪匹马是无济于事的。方正每一代新产品都是几个研究室、很多课题组齐心协力的结晶。王选教授说:“20年来汉字激光照排若不发扬‘两弹一星’那样的协作精神,成果不可能转化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百折不挠、势如破竹的方正精神
回顾我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的历程,王选教授感慨地说:“从采用我的建议开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上了一条好上不好下的船,近20年不得安宁,其艰难困苦是难以形容的。我们放弃了常人所能享受的很多乐趣,也得到了常人享受不到的乐趣。不仅自己上了船,还拖着一批人上了船,使他们累得苦不堪言”。
在1976到1979年的初创时期,他们突破了字形信息压缩和复原的关键,接着又要解决能作汉字校改的方案;要争取愿意协作试制的生产厂家,还要寻找敢于试用的印刷单位。特别是1979年前后,当时在总体设计上取得的某些优势,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还差得很远。只有锲而不舍,不断创新,取得技术上的全面优势,才有可能最终在市场上取胜。这个过程中遇到的艰险,王选用了军事的语言,说是“九死一生”,松一口气就会全军覆没”。事物的发展总是辩证的,总是由弱变强,由落后转化为先进,所以在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中能够艰苦创业、开拓新途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正因为坚持和发扬了这种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才有了后来北大方正势如破竹的气概。
今天,北大方正集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集团产业,在全球的用户已达1.5万多家,累计产值已近20亿元,成为公认的全世界最大的中文电子激光排版公司,它的产品始终在世界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20年来,汉字激光照排是迈着坚实的脚步,走向它辉煌的成熟期的。
——1979年7月29日,汉字激光照排机主体工程宣告成功,两年后原理性样机通过了鉴定。
——1987年5月22日,世界上第一张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在《经济日报》印刷成功,此举震撼了全世界印刷行业,外国人无奈地宣布,在汉字激光照排领域,他们将放弃与中国人竞争。
——1988年,推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报纸大屏幕组版技术,接着又是采编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和新闻综合业务网络,它们将使编辑、记者进一步告别纸与笔。
——1992年1月21日,由方正研制开发的彩色激光照排系统使用成功,使《澳门日报》成为世界上首家计算机中文彩报,被誉为“新闻出版业静静的革命”。
——《人民日报》继1990年2月起全部采用激光照排之后,又于1992年9月16日,向全国22个代印点通过卫星远程传送版样获得成功,传送一版仅用两分钟,在世界上尚属首例。这一新技术就是方正开发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专门针对中文特点的“页面描述语言”,它预示着我国报业将进入一个全国联网、信息共享的新时代。
——1994年4月,方正掀起的“彩色革命”已渗透到我国报刊、书籍出版的各个角落,而且能将我国现有几百台传统的电子分色机改造成方正高档彩色照排系统。著名画家黄胄看着由方正高档彩色照排系统复制的他的国画《驴》,惊叹“这是科学家、印刷专家和国画家结合的杰作!”
方正集团总裁晏懋洵说:“以往人们认为,彩色印刷还是外国的好。方正彩色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国外彩色系统中所有的软件在方正系统都能使用,而且还能补偿国外系统的缺陷。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商品化,标志着彩色出版领域外国公司独霸中国市场20多年的局面宣告结束!”在这场无硝烟的商战中,方正人赢了,中国人赢了!
王选说:“现在中关村流行一句:‘洋人进村了!’我看只有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才能反过来保住国内大市场,这叫‘以攻为守’。”现在,方正的彩色照排系统不仅已打入美国市场,而且已打入彩色照排的发源地——日本市场。“中国人要起来竞争,不能在计算机领域一退到底。做人家的代理,倒卖洋货,当外国公司的小老板不是民族产业的发展道路。必须有中国人创新的产品,才能成为真正的大老板。”这是王选积20年体会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高屋建瓴,团结协作,百折不挠,势如破竹,北大方正走过的路,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科技振兴的光明之路。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宣部举行国庆联欢晚会
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
同老艺术家亲切交谈共赏节目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刘思扬)中共中央宣传部今天在京举行国庆联欢晚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央政治局委员丁关根、李铁映,和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欢聚一堂,共庆建国45周年。
中宣部会议大厅今晚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晚7时40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这里,同出席晚会的各界人士互致问候。老艺术家张君秋、袁世海、于蓝、孙道临、田华、朱琳、王昆、胡可、王心刚等和中央领导同志围坐在一张圆桌旁,亲切交谈,共赏节目。
走过45年不平凡历程的共和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出席晚会的各界人士对此感到欢欣鼓舞。他们表示,宣传战线重任在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担负起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任务,兢兢业业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晚会由倪萍和李扬主持。他们对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们中间,和大家共度光辉的节日,表示由衷的欢迎。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中宣部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代表和局以上干部组成的合唱团,以一曲深情的《歌唱祖国》,表达出人们的心声,拉开了联欢晚会的序幕。
独唱、京剧清唱、诗朗诵、二胡独奏、江南丝竹、杂技、魔术等精彩的节目博得人们阵阵掌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李世济、叶少兰、王树芳、李维康、耿其昌、于魁智等表演的京剧清唱,精彩纷呈,带给人们高雅的享受。魏喜奎表演的奉天大鼓,李谷一、吴雁泽、关贵敏、熊卿才、黄月峰、思浓、思雨等演唱的歌曲,抒发了人们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示了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央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也纷纷走上舞台,一展歌喉,深情演唱歌颂祖国的歌曲。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演出结束时,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把晚会推向高潮。雄浑的歌声鼓舞人们: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服从和服务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发扬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应邀出席联欢晚会的文艺界知名人士还有白淑湘、胡松华、孙毓敏、赵丽蓉、谢芳、宋春丽、韩芝萍、高英培、孟繁贵、郑咏、解晓东、聂建华、牛群、孙丽英、叶茅、廖莎、蔡明、郭达等。
中央宣传思想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全国大中城市党委宣传部长研讨班的同志,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和部分优秀记者、编辑等近200人出席了联欢晚会。
(附图片)
下图:9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参加中宣部举行的国庆联欢晚会。本报记者孟仁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邓小平大型图片展览侧记
新华社记者孙本尧
9月10日,邓小平大型图片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它是对即将到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45岁生日的庆祝,更是对全国人民的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个展览以近400幅珍贵照片记录了邓小平的昨天和今天、工作和生活,展现了他在民主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生涯,突出地表现了他在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连日来,首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以及外国朋友等,每天都络绎不绝地来到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参观邓小平大型图片展览。邓小平的一个个珍贵历史镜头强烈地吸引了广大观众,展览中表现出的邓小平的伟大思想和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了广大观众。
   爱国主义英雄形象令人敬仰
邓小平从16岁时起,就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飘洋过海,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了革命生涯。后来,他回国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转战南北,直到推翻蒋家王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克服种种困难,经受严峻考验,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使广大观众肃然起敬,深受教育。
在邓小平1925年5月于法国里昂赠给柳溥庆的一张照片前,许多观众驻足长留。北京173中学高二(1)班陈玲等同学谈到,看着照片,觉得邓爷爷可亲可敬。他在我们这个年龄就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了。可我们呢?当然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应当发愤学习,将来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北京218厂二车间主任储玉铭说:“我们从报纸上看到邓小平大型图片展览开幕的消息,马上组织车间党支部全体党员来参观。展览再现了邓小平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爱国主义形象。这对我们是一次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调动广大职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性的原动力。”
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团委卢必成和天津市政技校团委李某认为,青年人对小平同志的过去并不很清楚。看了展览,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热爱祖国和人民是对每个青年的起码要求。
9月16日上午,黑龙江省军区干休所韩洪明看了展览对记者说:“邓小平同志从小投入革命,到晚年还在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处处想办法把国家建设好,实在叫人敬佩。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我国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邓小平同志,是祖国的光荣,人民的幸福。”
近几天,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带着孩子参观邓小平图片展览。他们通过一个个历史镜头,向孩子介绍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和光辉业绩。不少家长向孩子小声念着展览中小平同志1963年为《广西革命回忆录》的题词:“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像我们的先烈那样,永远当一个革命者,永远当一个为人民大众的集体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者,永远当一个共产主义者。”
    献身祖国革命精神感人至深
图片展览不仅展现了邓小平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而且体现了他献身祖国的革命精神。
人民解放军某部政委刘东晓看了展览对记者说:“小平同志的革命历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任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我们要让干部战士都来看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西藏拉萨市外贸公司干部泽旺扎熙、罗让扎熙深有感触地谈到,看了展览,知道了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他献身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使我们很感动。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的残疾人李贵斌17日到北京,18日一早到天安门广场看了升国旗,上午就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参观邓小平图片展览来了。28岁的李贵斌只有一条腿,架着双拐杖,艰难地来到革命博物馆大门前。当服务员知道他要参观邓小平图片展览时,没向他要票就让他进去了。他仔细认真地看着小平同志的每一张照片,不时显出激动的神情。当看完近400张珍贵照片时,他已累得满头大汗。他说:“看了展览,我觉得小平同志实在伟大。我是一个残疾人,生活中困难很多,有时很苦恼。但是,比起小平同志在革命中遇到的困难,真是太小了。小平同志有了献身祖国的革命精神,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热爱祖国,决心献身祖国,就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
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学习汉语的加拿大友人尤金·埃默森在展览大厅告诉记者:“看了展览,觉得邓小平先生实在是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的经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历一样,有时顺利,有时坎坷,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可是,他有献身祖国的伟大精神,能战胜各种困难。邓小平使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贵州省赤水市白云乡副乡长胡德中说:“展览中有小平同志在1949年10月1日一段的题词:‘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看后深受教育。我们赤水曾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老一代革命家流血牺牲,才换来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换来了今天的建设成就。我们首先要继承老革命家献身祖国的革命精神,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北京56中学生程瑶、赵亮等看了展览认为,邓小平爷爷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品德,是人生最难得的品德。他们表示,我们一定不辜负他老人家的希望,努力学习,将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使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振兴中华光辉业绩催人奋进
展览突出地表现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成功地把它付诸实践,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9月15日上午,两位金发女士在全神贯注地看着小平同志的每一张照片。记者同她们一交谈才知道,年长的女士叫安·钦蓓,年轻的女士叫波拉·钦蓓,是母女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城。她们14日到北京,15日一早就来参观邓小平图片展览了。安·钦蓓说:“这个展览很好。邓小平先生确实是个伟大人物。他所坚持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的,中国通过改革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是个世界文明古国,现在又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可看的地方很多,可惜我们美国人不能都来看看。我们这次来除了在北京参观,还要到外地参观。美国和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美国人来看中国的名胜古迹,看中国的伟大变化。”
来自云南玉溪地区江川县江城镇的叶强夫妇,在展览大厅内一边认真看展览,一边不时用照像机摄下小平同志的一些珍贵镜头。他们是从云南送女儿到徐州师范学院上大学的,因为没来过首都,便特意来北京看看。到北京后,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邓小平图片展览。叶强说:“我们农民从心里拥护邓小平同志。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变化很大,农村变化更大。我们那里农民再也没有饿肚子的了,生活比改革以前提高了好几倍。我想,只要大伙齐心干,照现在的路线走下去,咱们国家就大有奔头。”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计财司干部杜子君和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干部刘诚反映,看了展览觉得很亲切很受鼓舞。邓小平在创立和建设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他更伟大的功绩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使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我们应该加倍努力工作,把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业继承下来,使中华振兴在我们手中实现。
9月18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90级学生白宏林在展览大厅对记者说:“我们是四年级学生,学习很紧张,但又想来看邓小平图片展览,所以,星期天来了。小平同志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丰功伟绩,给我们的印象最深。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我们系的同学学习抓得很紧,大家都在准备今后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目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项改革进入关键时刻。我们希望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地走下去。这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就会又快又稳,中华振兴就指日可待。”
一些观众看了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的一幅幅照片,显得异常激动。他们认为,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讲话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大向前推进一步,太好了。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奋发前进。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我们只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第1版(要闻)
专栏:

  喜气洋洋万众一心
国庆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本报北京九月二十二日讯记者江绍高、廖玒报道:建国四十五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今天下午,国庆四十五周年领导小组听取了筹委会的工作汇报,对筹备工作表示满意。
据介绍,为迎接国庆,首都人民喜气洋洋,积极热情地支持和参加各项筹备工作,全市出动一百多万人次参加综合整治工作。北三环道路和长安街改造等重点工程,近日将全线通车。参加展演活动的上海、天津、广东、四川、陕西、山东、辽宁七省市人员陆续抵达北京,进入公园布展。北京市负责的四个公园游园设施的安装全面展开。晚会活动中心表演区各项工作全部落实。


第1版(要闻)
专栏:

  花团锦簇喜迎国庆
五百万盆鲜花装点京城
据新华社北京九月二十二日电(记者潘善棠)从九月中旬开始,首都园林部门的职工陆续用五百多万盆鲜花装点北京,使京城处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充满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据北京市园林局介绍,为迎接国庆四十五周年,北京园林部门的职工正抓紧在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迎宾干线和大型立交桥及重点路口摆设一百多处大型花坛和许许多多的花堆、花带。天安门广场仍是摆花的集中地位,整个广场用二十五万盆鲜花组成八个大型立体花坛,把天安门广场装点得宛如大花园。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总邀请百名劳模国庆进京观礼
本报北京9月22日讯记者袁建达今天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国务院安排,今年国庆期间,全国总工会将邀请全国历届百名劳动模范进京参加国庆45周年观礼。
据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新闻发言人薛昭鋆介绍,在这些劳模中,有原毛泽东号机车驾驶员陈福汉,50年代创造煤矿掘进经验的马六孩,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尉凤英,为发展我国保温材料作出贡献的刘子玉,我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立足在改革前列的周阿庆,我国第一批优秀纺织女工朱玖,著名的粤剧女演员红线女,推进我国木工机械化进程的王全禄和黄荣昌。其中吉林刘子玉是连续三届的全国劳模,广西王全禄是连续五届的全国劳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