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就中国改革开放、中法关系和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等问题
江泽民主席在法国发表重要演讲
提出中国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的四项原则:一是面向21世纪,努力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三是互补互利,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
新华社巴黎9月12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2日上午在法国雇主协会、巴黎工商会和法中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演讲会上,就中国改革开放、中法关系和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等问题发表了重要演讲。全文如下:尊敬的弗朗索瓦·佩里戈主席先生,尊敬的贝尔纳·冈布纳克会长先生,尊敬的让—皮埃尔·德乔治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我应密特朗总统的邀请在对贵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能有机会同在座的法国工商界和其他各界的朋友们见面,感到非常高兴。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并对中国同法国和所有西欧国家的关系发表一些看法,希望能有助于增进各位对我国内外政策的了解。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1979年开始,迄今已走过15年的历程。15年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我们在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大力举办乡镇企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从1984年起,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到城市,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各项改革逐步展开。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即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逐步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1992年,我们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改革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大飞跃。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总的要求就是: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根据这一要求,今年我们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汇、外贸和企业体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正在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过先例,它是一个崭新的试验和创造,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设想,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各方面形成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我们将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15年来,我们已逐步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周边地区和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内陆地区,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格局。我们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还建立了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开放的领域已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外商在华的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对外资企业的服务体系和涉外法规日趋健全。1979年到1993年,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7.4万个,外商实际投资639亿美元。其中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257.6亿美元,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对外开放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相互配套、相互适应。那种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的说法,至少是一种误解。发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对中国改革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或者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基本国情和发展特点与许多国家不同。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一切有益的东西,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现成的经济政治模式。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改革和完善我们国家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精简党政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干部制度,以利于增强国家机关的活力,调动各个方面特别是广大基层的积极性。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正在得到发展和健全,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证。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把握好加快改革、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我们认识到,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国力就难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就难以进行,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假如近12亿人口的中国不稳定,出现混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不幸,对世界也将是一场灾难。总之,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我们提出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充分考虑到国家、集体与个人的承受能力,照顾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和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从1979年到199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9.3%的速度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2.78倍。中国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9年到1993年,扣除物价因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5%。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从1979年的240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958亿美元,从占世界第32位上升到第11位。可以说,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我可以再次告诉朋友们,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得到落实。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这已经提前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正在实现中。从现在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预计每年平均将增长8%到9%,从这个发展速度看,第二步目标也将会提前实现。第三步,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我们的现代化事业还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坚信,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们一定能胜利地到达现代化的彼岸。
由于改革开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说,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形成它们的新优势,如何实现和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有效的宏观调控,如何逐步缩小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等,都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些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在认识和处理上已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将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我们深信,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的繁荣和强大,也必将对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当前世界处于深刻变动之中,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两极格局的终结,加速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国际局势总体上走向缓和,但世界并不安宁,动荡不安依旧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新爆发的纠纷、冲突乃至局部战争,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切。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都在发展,经济竞争和贸易摩擦日益激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发展中国家困难加剧,南北矛盾更加尖锐。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主题。
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创造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追求的目标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支可靠力量。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把人类带进和平、发展、繁荣的21世纪而共同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一贯重视发展同法国的关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法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年是中法建交30周年。我很高兴能在这一时机到法国进行国事访问。记得30年前,两国建交后不久,我曾荣幸地作为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8届年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第一次访问了贵国,至今仍留下美好的回忆。
法国是最早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欧大国,在此我们深切缅怀为两国建交做出历史性贡献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戴高乐将军。他们以伟大政治家的胆识和远见做出的历史性决定,不仅推动了中法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邓小平先生始终珍视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他一直关注着我们两国关系的发展。他年青时曾到贵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1975年他作为我国主要领导人正式访问过贵国。他为推动我们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我们两国的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两国在建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法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中法两国作为对当今国际局势发展负有特殊责任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必要继续加强合作。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多的互补性,这为双方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我们两国在经济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基础,我这次对贵国访问期间,双方又签订了一批新的经贸项目的合同和协议,这方面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我相信,只要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继续共同做出努力,中法关系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一定能够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女士们,先生们,我还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讲一讲中国同整个西欧国家的关系。近几年来,中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困难之后已恢复正常并得到新的发展。双方高级互访迅速增加,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经贸合作不断扩大,西欧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1993年,中国同西欧的贸易总额近3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49%,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贸易总额155.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8%。西欧国家对中国的投资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诗曰:“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和西欧地处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虽然相距遥远,但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和西欧国家都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都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我们都关心并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的前途我们都负有重要责任。这些共同点构成了我们双方不断发展友好关系的坚实基础。在这里,我想概括地阐述一下中国对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的四项原则。
一是面向21世纪,努力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这是双方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双方的合作,不仅要着眼于当前,还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21世纪。我们应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使双方的关系始终朝着友好合作的方向前进。
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中国同西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但我们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的发展道路。我们愿同西欧国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增进信任,不做损害对方的事情,使我们双方真正成为友好相处的平等伙伴。
三是互补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同西欧国家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以利于推动双方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促进双方经济的共同繁荣。
四是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中国同西欧国家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相同或近似的观点和主张。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我们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将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中国愿意通过双边渠道和在国际机构中进一步加强同西欧国家的磋商与合作,为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真诚地希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同法国和所有西欧国家的关系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附图片)
上图为江泽民主席就中国改革开放,中法关系和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等问题发表重要演讲。左是法雇主协会主席佩里戈,右为法中委员会主席德乔治。
新华社记者 吕全成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在河南考察小浪底治黄工程时要求
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开发
本报郑州九月十二日电新华社记者张玉林、何平,本报记者李而亮报道: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河南洛阳考察治黄工作时指出,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开发,兴利除害,造福人民,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把水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九月十日至十二日,李鹏总理和国务委员陈俊生由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省长马忠臣陪同,在洛阳考察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并参加了工程开工典礼;参观了洛阳棉纺织厂和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并同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座谈;还走访了粮店和农户。
李鹏在听取了小浪底工程建设及治黄工作汇报后,作了题为《建设小浪底工程,为治理黄河水患而奋斗》的报告。他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同时黄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多泥沙、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洪水灾害频繁。据历史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千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多次发生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绝人寰的悲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亿万人民进行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在治理黄河方面采取了兴修水库,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开展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综合治理的措施,取得了重大成就。黄河中上游建成了一系列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下游初步建成了防洪体系,连续四十五年不决口,岁岁安澜,改写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历史。黄河的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流域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黄河已逐步变为造福人民的利河。 李鹏同时指出,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黄河水患远未根除,黄河的洪水威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是世界著名的暴雨成灾、含沙量极高的河流,复杂难治,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继续淤积抬高,“悬河”的形势依然十分危险。国家决定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是为了加快黄河治理,兴利除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举措。
李鹏指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把黄河治理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整个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他同时指出,根治黄河是十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需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小浪底工程和其它工程的建设,以及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根治黄河的伟大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李鹏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投资多,周期长,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要充分估计到这个工程建设的艰苦性和复杂性。水利部与河南省要加强对工程的领导。河南、山西两省要发扬团结治水、加强协作的精神,切实搞好水库淹没区开发性移民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大力支持工程的建设。负责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群策群力,搞好国际合作,把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一流质量、一流管理的优质工程,为黄河流域人民造福,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处于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能控制流域总面积的92.3%,是一座具有防洪、防凌、调沙、发电、供水、灌溉综合利用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建成后,将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同时,每年可增加供水量40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年发电量51亿千瓦时,对缓解中原电力紧张状况有一定作用。工程自1991年9月1日开始前期准备工程施工,通过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移民等单位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到1994年4月8日验收,除完成“四通一平”等各项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区移民1.05万人已得到妥善安置,水库开发性移民工作已开始进行。
考察期间,李鹏一行察看了小浪底水利工程施工现场,走访了库区移民新村,向为治理黄河、造福人民做出贡献的水利水电建设者和库区群众表示感谢和慰问。
李鹏在考察中还强调,今年我国20多个省区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洪涝灾害和旱灾,给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全社会都要增强水患意识,树立长期防洪抗旱思想,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水利事业的领导。
李鹏在考察中,还听取了河南省、洛阳市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在与洛阳市12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座谈中,李鹏仔细询问了这些企业当前的状况、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他勉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树立信心,正视困难,加快机制的转换,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随同李鹏考察的有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韩杼滨、钮茂生、徐有芳、姚振炎、陈同海、王梦奎、姜云宝等,山西省省长孙文盛也参加了考察。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总理查访粮油店
新华社记者张玉林何平本报记者李而亮
“米袋子”、“菜篮子”——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的问题。
9月11日,正在河南洛阳考察工作的李鹏总理,特地来到市涧西区十三子街坊粮油食品店,调查粮油价格,了解市场行情。
临近中午吃饭时间,店内顾客稀少。不很宽敞的粮油店内,一位女营业员正在为顾客称面粉。
“总理看你们来了!”陪同李鹏前来的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说。
“啊,总理,是您……真没想到……”意外的喜悦和激动,使营业员一时语塞。
“你好。”总理微笑着握住她那沾着面粉的手。
“贵姓啊?”总理亲切地问。
“姓马。”
“你现在卖的是标准粉,还是富强粉?”
“是上白粉。”
“多少钱一斤?”
“九毛五。”
这时,总理掏出一张洛阳市粮油价格表,对一旁的市委书记说:“让我对照一下,看看你们说的价格符合不符合实际。”当看到价格相符时,才放心地点点头。
随总理同来的国务委员陈俊生问:“有没有出现过排队抢购的现象?”
营业员答:“前一段时间出现涨价风的时候有过。”
“现在每天能卖多少斤?”总理又问。
“平均大约二三百斤。”
接着,总理又一一询问了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的价格。当陈俊生问道,食品油能否保证供应时,营业员作了肯定的回答。
看到店里摆着一箱箱挂面,总理关切地询问挂面多少钱一斤,并叮嘱道:河南人爱吃面条,一定要把供应搞好。
城乡居民的粮油等副食品价格是否平稳,是李鹏总理十分牵挂的一个问题。在到达洛阳的当天,听取地方领导的工作汇报时,他就专门对副食品价格详细作了询问,并要求当地领导,要真正关心物价问题,切实负起责任来,把这一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办好。
尽管事先没打招呼,但总理查访粮油店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附近居民纷纷走出家门,自发地站成一圈鼓掌欢迎总理的到来。
“同志们好!”总理向楼上和楼下的居民挥手致意,直到面包车渐渐远去……


第1版(要闻)
专栏:国旗,向您敬礼!

  “推敲图案三千幅五星红旗入选来”
——记新中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
本报记者崔士鑫
编者的话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新中国成立45年来,飘扬的国旗下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的故事。在中宣部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之际,本报组织青年编辑记者分赴祖国各地,将这些与国旗有关的感人故事采集上来,在“国旗,向您敬礼!”这个栏目中陆续奉献给广大读者。
国旗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推出这个专栏,一方面是为了配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进行一次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通过采访培养广大青年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作风,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在短短的20多天时间里,从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护卫者到生活在国旗下的平凡公民;从西南边陲的小学到东北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从改革开放的前沿到冰天雪地的边关,记者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五星红旗那深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本栏所讲的故事虽短,但其鲜明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内心的共鸣,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支持。
五星红旗,新中国的国旗,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她庄严美丽,为全国各族人民所热爱。但是,国旗的设计者——现年已83岁的曾联松,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他以平凡而执著的人生轨迹,为国旗增辉、添色。
1949年5月,曾联松和上海人民一道迎来了大上海的解放。那时,曾联松正在一家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秘密经济新闻据点工作。这年的7月14日,曾联松偶于报端见到新政协筹备会刊登的公开征求国旗图案的启事。早在中学时代就参加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曾联松,深知国旗对正在寻求强国之路的祖国意味着什么。读过启事之后,他接连几夜辗转难眠,冥思苦想着如何设计这幅代表新中国的旗帜。
当时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提出了几条要求:一是要体现中国特征;二是要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特征;形式为长方形,色彩以红色为主。
在10多天的时间里,曾联松把这几条熟记于胸,时而浮想联翩,时而伏案绘稿,废弃的图纸有一大堆。他从广泛流传的“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这句话中得到启发,以一个内含镰刀斧头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如何表现人民群众和共产党的关系?他想起不久前读过的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遂以4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每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大星引导在前,小星环拱于后,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大小星均为黄色,象征黄色人种;4颗小星兼表四千年中国文化;五星的结构排成椭圆形,像海棠之叶,寓表祖国的版图形状。
那时上海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曾联松原先的工作单位正处于变动之中。但是这一切都没能影响曾联松对国旗设计工作的专注。他剪好大小五颗星,在旗面上安排各种布局。开始,他把五颗星放在旗帜正中,虽然显得稳重,但是看上去呆板、凝滞。他试着把五颗星摆放在左上角、占1/4位置,顿感天地开阔,豁然开朗;闪闪星辰,居高临下,金碧交辉,光彩闪耀;大地红霞遍布,灿烂辉煌。整个图案,庄严而显华丽,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富气势,明朗而不萧疏。曾联松顿时兴奋得不能自抑。
图案完成后,曾联松剪成一份样稿,小心翼翼地装入信封,投寄给新政协筹备会。此时已是8月中旬。不久,曾联松被组织安排到华东供销合作事业管理局工作。及至五星红旗先在天安门、继在全国各地升起,曾联松的心里既激动又惊诧。激动的是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国旗,惊诧的是这个图案竟与自己设计的几乎一样,只是大星中的镰刀斧头图案去掉了。
后来曾联松才知道,这个图案是3000多幅图案中的一幅。经过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的反复协商,才最后确定五星红旗图案为新中国的国旗图案。为了简洁起见,简化了大星中的镰刀斧头。
1950年9月,曾联松因公赴京开会。会议期间,全国政协派人来询问他设计国旗的情况。随后,曾联松收到了建国一周年的观礼请柬,登上了天安门国庆观礼台。这年的11月1日,曾联松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来函,这才确知自己设计的国旗图案已被采用。
设计了新中国国旗的曾联松,仍然过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他一直担任上海市废品公司、市日杂品公司、土产杂品公司的领导职务,住在1949年搬进的一幢低矮的旧式里弄房子里,在10年动乱期间,曾联松也挨批受斗,被送进干校劳动,抄家时连当年设计的国旗底稿也被抄走,建国前与党组织中断的联系一直未能得到恢复。但是,在曾联松的心底,却一直燃烧着当初设计国旗时的激情。
1978年,曾联松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985年又重新入党,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他没有赋闲在家,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广大战士、学生讲述国旗的设计经过和亲身感受,收集了许多有关国旗宣传的材料,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鼓舞年轻一代。虽然新中国国旗的图案是在他的手里诞生的,但是曾联松一直把国旗的诞生归功于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在一首《入选吟》中,曾联松写道:“和璧混沌璞未开,幸有玉人琢剖才,推敲图案三千幅,五星红旗入选来。”(附图片)
压题照片:共和国士兵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敬礼。
图为曾联松老人在向孩子们讲述国旗的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