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大开放大发展》简评
陆闻
《大开放大发展——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的崛起》一书是一本论文选,共119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文章是从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共北海市委、广西社科联共同举办的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活动的800多篇来稿中选出来的。文章的作者既有省、市、县的领导,也有专家学者。国务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为此书写了序。
该书的特点,一是时代感较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它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逐步向内地渗透、发展,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就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一批亲自指挥和研究三沿地区改革开放的领导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总结了三沿地区如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实践经验,这不仅有利于三沿地区再造优势,把改革开放搞得更好,也有利于全国各地借鉴三沿地区的经验,把内陆地区的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稳、更好。
二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问题;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问题;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如何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内陆地区如何借鉴三沿地区经验,发展自己;如何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如何依靠科技教育,发展经济;如何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作者所总结的经验,所提供的见解,对当前搞好三沿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改革开放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5版(理论)
专栏:

  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方针
吕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基础之上,搞活国有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为搞活国有企业,我们已经奋斗了十几年。当前,在宏观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出台逐步推开的新形势下,推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国之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企业为主导。小平同志对此有深刻的阐述。他多次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富裕、国家昌盛,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但我们要实现的富裕,最终应该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小平同志讲,即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那样“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小平同志还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他又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所以“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公有经济的脊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骨干和主导的作用。搞活国有企业,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是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关系到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计。
国有企业的发展支撑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建国之初,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使我国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的条件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较高的效率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工业体系,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支撑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诸如,施行广东、福建两省特殊政策,建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沿江、沿边许多经济开发区,发展非国有经济等等,如果没有国有经济这个坚实的基础是难以进行的。据粗略的计算,仅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个期间,国有企业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发电装机容量共14000多万千瓦,成品钢材58000万吨,石油18亿吨,煤炭126亿吨,庞大而系统的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承担着急剧增长的生产、生活活动,庞大的国家财政支出80%是国有经济提供的。国有企业,过去为建立新中国的工业化体系出过大力;而今天,又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战斗中,承担着提供重要经济条件,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受旧体制的影响、约束较深,负担一直较重,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尽管不同类型企业,遇到的困难矛盾有所不同,但从普遍情况来看,历史积累下来的矛盾,乃是羁绊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是经营机制仍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国有企业产权权责不明,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两则》的实施,本是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措施,但部分企业实施不到位。一些企业自身转换机制力度不够,企业内部改革停滞,管理松弛。政府部门转换职能滞后,严重制约着企业改革的进程。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与完善,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企业结构调整难以展开。
二是资产存量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是按当时计划经济布局和建立的,同现在的市场运作出现了新的不适应。例如基础产业能力不足,某些加工行业能力过剩,新兴产业尚未很好开发;许多加工企业远离原材料产地,采购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矿藏开采业资源萎缩,二次创业艰难;一些企业建在大城市的居民区,生产发展与城市功能改善的矛盾很大;不少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规模不经济,等等。国有企业资产存量结构的合理调整是一个紧迫而又艰难的任务。
三是债务负担重,资本金不足。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折旧率过低,税负过重,加上近些年来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入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在上缴利润的同时,又要承付巨额的银行利息,国有老企业的处境日益困难。据经贸委对16个综合试点城市3000多户国有企业调查,其负债率平均达到70%。过高的负债,一方面影响生产经营的稳定进行,把所有者的投资行为扭曲为企业自身的举债行为,使企业背上了本不应背的债务;另一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约束机制,企业吃银行“大锅饭”愈演愈烈。
四是富余人员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过重。国有企业长期承担着安置就业和实施社会福利等多重职能。国家包就业的政策全是由国有企业来实现的,许多方面对此是明文规定的。造成企业对职工从小包到老、从生包到死。为了包就业,多数企业是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据估计,企业富余人员占全部在职职工的20—30%。近几年来,虽经不断试点和探索,但实质性进展不大,企业冗员过多,职工结构不合理,退休人员比例高,企业办社会负担重等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必须确定科学的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战略选择。有一种意见主张,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国有企业逐步转为私有,最终取消国有企业。这是十分错误的。如果不能使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需要大量存在,而且必须日益发展壮大。当然,这里所说的发展,不是企业的数量的多多益善,而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地位和作用的加强。这就需要确定一个较长时期的国有企业发展战略。首先,国有企业发展的范围,应主要集中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和行业,比如,邮电、交通、港口、供水、供电等公用和基础设施,矿山、煤炭、石油、电力、钢铁等基础工业,重型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军工和需要巨额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当然还应包括金融、保险业等等。这就需要对现有国有企业在产业和企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在资产存量上实行重组。其次,在确定的发展范围之内,对国有企业给予补偿和投入。由于折旧率长期过低,资金又上交过多,企业补偿不足吃了老本。《两则》实施后,折旧率的提高,资金的运用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少企业执行不到位。有些技术发展快的行业,折旧率还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亏空严重、亟待改造、又是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追加投入。注资的方式可因企业情况不同而不同。有的可以像宝钢、武钢1.7米轧机项目那样由国家直接投资;有的也可以继续对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行之有效的投入产出承包制,这表面上看是减税让利,实质上是国家用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创收,以责任制的形式,实现作为企业出资人的注资行为;还可以通过出售、破产一些经营不善的小型国有企业,将其收益投入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提高国有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我们已取得很大成果,今后还将不断引进以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上,必须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最终要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今后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要逐步走上自主开发的道路。最后,国有企业要发挥其投资强度高和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迅速形成规模经济,通过公司化改造,发展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支撑国民经济的国有大财团,并实现跨国经营。


第5版(理论)
专栏:

  增产增收粮丰民富
——关于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关系的调查
赵富林
发展农业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正确处理稳定增长粮食与发展多种经营,即增粮与富民的关系。对这个问题,通过在广西一个多月的调查我感到,在认识和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在对待增长粮食与发展多种经营、增粮与富民关系的问题上,广西是有过经验教训的。一说增加粮食生产,就变成单一抓粮食,忽视多种经营,甚至毁林种粮,砍果种粮,造成粮增山荒,农民减收,到头来粮食生产也得不到持续稳定发展;而一强调抓钱,就认为“有钱就有粮”,忽视稳定增长粮食,把不少高产粮田改种经济作物、挖塘养鱼,造成粮食减产。当前,增长粮食和发展多种经营“矛盾”的疙瘩也未能完全解开,实践上仍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有人认为,种粮吃亏,现在既然搞市场经济,粮食生产就应放开,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愿种多少就种多少,让市场去调节。有人则认为只要抓好粮食生产,稳住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农业就可以发展,农村就能够稳定,因而忽视发展多种经营,忽视随着生产的发展较大地增加农民收入。有人甚至把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对立起来,认为“一手抓不住两条鱼”。不能正确处理增粮与富民关系的地方,往往只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不能实事求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些地方在指导农民种植粮食和发展多种经营中,存在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倾向,甚至强迫命令,不从当地实际出发,不同农民商量,硬性规定要种什么、种多少,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会来回折腾,不可能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能不能做到既增加粮食生产又发展多种经营,怎样正确处理好增粮与抓钱关系,实现粮丰民富?我们调查的县(市)这几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把增粮抓钱,实现粮丰民富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指导方针。桂林地区是我区粮食高产地区之一,曾连续多年粮食增产,但他们也一度忽视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他们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逐步树立起既稳定增长粮食,又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思想,调整种植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上山造林种果,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村经济逐步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去年该地区农民人均有粮达446公斤,多种经营、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其中水果产量达27万吨,比上年增长40.8%;畜牧业产值达9.9亿元,增长24.4%;乡镇企业总收入55.3亿元,增长152.4%;农民人均纯收入905元,比上年增加177元。桂林地区的实践表明: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才能稳定城乡居民的生活,农村才能更好地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其他依赖用粮行业;才敢于和能够放手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也只有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了,才能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以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收入来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才能有条件改善农田基本建设,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和农业持续发展。
从广西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看,增加粮食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我区人均耕地少,但人均山地多。还有一片海,潜力相当大;旱涝频繁,“两寒”(寒露风、倒春寒)严重,但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对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林、果、特和糖蔗十分有利;山区虽缺水缺土,但矿产、石材、水电资源相当丰富,给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决定了我区抓增长粮食不会影响多种经营的发展,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不应该也不需要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和减少粮食产量为代价,完全可以粮钱并举,实现“双丰收”。
二、抓好“基础的基础”,稳定增长粮食。对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基本思想,多数地、县领导和农村干部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但有的干部、农民认为,现在种粮比较效益低,“划不来”,盲目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把好田改种其他作物。因此,要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粮食,应当从多方面做好工作。首先是教育广大干部和农民要顾全大局,并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逐步提高粮食比较效益,使农民通过种粮也能增加收入。其次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建立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和粮食风险基金,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丰年及时收购,不打“白条”,做到粮多不伤农。第三,增加科技投入,主要是在季节、茬口、品种、复种、套种上下功夫,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增加复种指数,以增加粮食总量。第四,地方各级包括县乡村都要认真研究以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收入增加对粮食生产投入的措施,并逐步建立起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保障体系。
三、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这几年,我区很多地方都能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各打各的优势仗,什么东西有市场、效益好,就种、养、开采、加工、发展什么。崇左县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这几年充分利用坡地多的优势和气候特点,大力发展蔗糖业,使甘蔗种植面积从过去的几千亩发展到去年的30万亩,产量达120万吨,农民人均有蔗4吨多,在县财政收入中,蔗糖收入占了80%,既富民,又富县。
当前,广西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管理,集中服务。这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形式。二是农业大户搞开发。这些大户有种植的,也有养殖的,有的是承包经营,有的是租赁经营。目前这种形式发展比较快。三是庭院经济。就是农民单家独户自我经营,发展屋前屋后的小果园,或办小养殖场等。四是正在发展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这可能是今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由于我区属贫困地区,多数地方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过去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丰富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这几年刚刚起步,因此,主要是发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采矿、冶炼、石材加工、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这样,既能较好地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又能组织千军万马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玉林地区1993年农业投入的75%,农民收入的61%,财政收入的30%,工业总产值的67%,都是来自乡镇企业。年收入超亿元的乡镇达111个,超1000万元的村达245个。
四、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粮食和多种经营共同发展。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近年来,广西各地都注意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粮食和多种经营的发展。现在,各地正在搞试点、办样板,认真总结经验,试行股份合作制,优化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同时,在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基础上,试行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主要是让农民把土地使用权作为股份加入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对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还可采用出租、拍卖或其他转让使用权的办法。各地的领导同志都反映,通过试行股份合作制、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不仅加快了农业综合开发,而且可以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上的专业化、经营上的一体化,贸工农结合,规模经营,粮食和多种经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可以预料,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一定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

  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肖常锡
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总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在企业用人制度上也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固定工制向以职工与企业双向选择为基础的劳动合同制转变,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正在不断变化和更加错综复杂。
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劳动争议问题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某些外资企业和民办企业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相当紧张,这种矛盾冲突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对劳动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劳动关系问题将会更加错综复杂,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也将显著增大。因此,积极采取措施协调劳动关系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职工与企业之间建立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发挥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尽可能减少劳动争议,并缓解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
职工与企业是劳动关系的两大主体,协调双方的劳动关系首先应当立足于双方直接协商,调整彼此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目前,在我国企业中逐渐推广的全员劳动合同制已成为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职工与企业在选择建立或终止劳动关系方面都应享有平等的自主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职工也应当是能够自主支配其劳动力的劳动主体,双方的劳动关系应当以劳动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双方建立劳动关系之后,有关双方之间责、权、利关系的矛盾冲突和调整问题都必须以劳动合同为基础,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协调手段加以解决。
要进一步提高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工会在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职能。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劳动争议与仲裁、劳动监察以及劳动立法等方面的工作,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帮助协调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不仅如此,还应当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职工的觉悟和素质,并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改善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返回顶部